学术投稿

原发性宫颈恶性黑色素瘤诊疗进展研究

徐梦秋;田笛;周顺卿;姚迎春;韩丽英

关键词:宫颈肿瘤, 恶性黑色素瘤, 诊断, 治疗, 预后
摘要:原发性宫颈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极为罕见的恶性肿瘤,现有的临床资料十分有限,在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尚无系统指南及专家共识.本文对原发性宫颈恶性黑色素瘤治疗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临床诊治提供一定参考.1 流行病学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约占所有肿瘤的1%[1],可发生于全身许多部位及器官,如皮肤、口腔、鼻腔、肛管、外阴、食管等部位[1-2].女性生殖器恶性黑色素瘤仅占所有恶性黑色素瘤的3% ~7%,以外阴、阴道多见,宫颈、卵巢等部位较为罕见[1-4].全世界报道的生殖系统恶性黑色素瘤不到300例[5],有学者对Medline数据库进行了检索,从1950-2016年原发宫颈恶性黑色素瘤病例仅有96个,其中绝大多数-(79/96,占82%)是在1990年之后报道的[6],多以散在病例报道.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相关文献
  • 背带式缝合与传统止血方法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的疗效及对Hb影响分析

    目的 探讨背带式缝合与传统止血方法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的疗效及对血红蛋白(Hb)水平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5年1月-2017年3月该院收治的87例剖宫产产后出血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41例)给予传统纱条填塞法治疗,观察组(46例)给予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治疗.比较两组产妇的临床效果及Hb水平.结果 观察组止血成功率(95.6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月经来潮时间以及恶露干净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H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输血比例、术后感染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子宫高危因素伴有胎盘高危因素产妇止血成功率明显低于无高危因素、单纯子宫高危因素或者单纯胎盘高危因素产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相较于传统止血方法,背带式缝合法明显提高了刮宫产产后出血的临床治疗效果,减少了术后感染发生率、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不过对于具有多个高危因素的产妇治疗失败率相对较高,应及早采取预防措施,减少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发生.

    作者:柳银华;杨景;熊利梅;朱清华;黄湘玲 刊期: 2018年第21期

  • 抗凝治疗98例羊水过少的临床效果及母婴安全性分析

    目的 探讨抗凝治疗羊水过少孕妇临床效果及母婴安全性,为羊水过少孕妇抗凝改善胎盘血循环、促进羊水生成治疗安全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4年6月-2016年6月天津医科大学宝坻临床学院收治的羊水过少患者(妊娠28~ 34周)98例作为实验组,选择同期于本院分娩的未经治疗的羊水正常孕妇(妊娠>28周)98例作为对照组,实验组予低分子肝素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及中药抗凝治疗.观察实验组抗凝治疗后羊水指数情况、凝血功能情况、药物不良反应情况,观察两组孕妇一般情况、分娩方式、产时产后出血情况及新生儿情况.结果 实验组抗凝治疗前、后羊水指数、血小板聚集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实验组与对照组年龄、孕次、产次等一般情况及分娩方式、产时出血量、产后出血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胎儿宫内窘迫、死胎、死产情况及早产、新生儿评分、新生儿窒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随访至生后12周黄疸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凝治疗羊水过少安全有效,未发现对母婴产生不良影响,可以临床推广.

    作者:杨彩霞;唐淑稳 刊期: 2018年第21期

  • 强化健康教育联合营养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究并分析强化健康教育联合营养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的影响,为GDM患者良好的分娩结局提供干预参考.方法 选取2016年6月-2017年10月天津第二医院收治的100例妊娠期糖尿病孕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孕妇采取常规干预,观察组孕妇采取强化健康教育联合营养干预,观察并记录两组孕妇入院时一般情况、干预前后血糖控制情况、HbAlc水平以及分娩结局.结果 两组孕妇年龄、孕周、妊娠类型、诊断、体重指数、文化程度、医疗形式、月收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妇干预前血糖控制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妇干预后血糖控制水平较干预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孕妇血糖控制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孕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孕妇HbA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孕妇HbAlc均明显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降低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孕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妇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羊水过多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孕妇妊娠期高血压、剖宫产、胎膜早破、巨大儿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孕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强化健康教育联合营养干预能有效改善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血糖控制水平,改善分娩结局.

    作者:康志荣 刊期: 2018年第21期

  • 导乐分娩镇痛仪肌肉电刺激与椎管内麻醉镇痛对改善产妇疼痛及其血清疼痛应激因子的影响

    目的 探讨导乐分娩镇痛仪肌肉电刺激与椎管内麻醉镇痛对改善产妇疼痛及其血清疼痛应激因子的影响,为临床分娩镇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无锡市惠山区人民医院产科2015年12月-2017年12月入住的孕足月预计可行经阴道分娩、无妊娠并发症的88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进入产程活跃期后根据产妇意愿将所有纳入产妇的分娩镇痛方式分为导乐分娩镇痛仪肌肉电刺激组(导乐仪组,共48例)和椎管内麻醉镇痛组(椎管组,共40例).观察和检测两组的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及不同时间点的血清疼痛应激因子及疼痛改善程度.结果 导乐仪组的第一产程活跃期及第二产程时间均较椎管组明显缩短,两组同产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第三产程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导乐仪组的产后出血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管组的起效时间明显短于导乐仪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口开4 cm、6 cm、9 cm三个时间点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均不超过中度疼痛.两组产妇第一产程及产后5 min血清疼痛应激因子P物质(SP)、神经肽Y(NPY)、神经生长因子(NGF)及前列腺素E2(PGE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导乐分娩镇痛仪肌肉电刺激与椎管内麻醉的镇痛效果相似,对产妇产程或宫缩的影响较小,操作简单方便,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法.

    作者:孙彦玲;杨晓丽;朱芸;龙琦 刊期: 2018年第21期

  • 全身抗感染治疗下给予穿刺冲洗和切开引流两种术式治疗哺乳期乳腺脓肿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全身抗感染治疗下给予穿刺冲洗和切开引流两种术式治疗哺乳期乳腺脓肿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青岛市中心医院收治的乳腺脓肿患者206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103例,在全身抗感染治疗基础上,A组在B超引导下对脓肿灶进行穿刺抽吸冲洗,B组采用常规切开引流术,对比两组疗效及预后.结果 ①A组总有效率为95.14%,明显高于B组82.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B组相比,A组脓腔愈合时间、体温及血象恢复正常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及术后疼痛VAS评分更少、瘢痕长度更小,且上述指标水平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术后3月,A组复发率为3.88%,明显低于B组12.62%;A组术后可哺乳患者比率为79.61%,明显高于B组26.21%;围术期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94%,也明显低于B组9.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全身抗感染治疗下,应用B超穿刺抽吸冲洗术治疗哺乳期乳腺脓肿的疗效好、复发率低、并发症少、痛苦小、恢复快,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石晶晶;王宗宝;邢志博 刊期: 2018年第21期

  • 经痛愈舒颗粒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 观察经痛愈舒颗粒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EMT)患者的临床效果,旨在为此类患者临床用药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应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2例EMT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1例,其中对照组给予米非司酮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经痛愈舒颗粒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疼痛程度、症状体征积分,检测黄体生成素(LH)、孕酮(P)、促卵泡生成素(FSH)、雌二醇(E2)以及血清抗子宫内膜抗体(EMAb)、癌抗原125 (CA125)水平,并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VAS、症状体征积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LH、P、FSH、E2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EMAb、CA125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稍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经痛愈舒颗粒联合米非司酮能够有效改善EMT患者性激素和血清EMAb、CA125水平,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杨红艳 刊期: 2018年第21期

  • 血清RBP-4在肥胖型妊娠期糖尿病血清中的水平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水平在肥胖型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血清中的变化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该院住院分娩的单胎孕妇1 1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体质指数分为肥胖型GDM组(32例,BMI>28 kg/m2);单纯型GDM组(30例,BMI 18.5 ~23.9 kg/m2);单纯妊娠肥胖组(29例,BMI>28 kg/m2);正常对照组(27例,BMI 18.5 ~23.9 kg/m2).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4组孕妇血清RBP-4水平,对所有受试者血糖、血脂指标进行检测,并对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进行计算.结果 ①肥胖型GDM组与其他3组相比,孕妇血清RBP-4水平明显偏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且单纯妊娠肥胖组孕妇血清RBP-4水平显著高于单纯型GDM组及正常对照组(P<0.05);②肥胖型GDM组血清RBP-4水平与孕前BMI、FINS、TG、HOMA-IR呈正相关, (r值分别为0.562,0.409,0.484,0.618,P<0.05).结论 肥胖型GDM组、单纯型GDM组及单纯妊娠肥胖组RBP-4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肥胖型GDM的孕妇血清升高明显(均P<0.05),可见血清RBP-4水平与妊娠期糖尿病、妊娠肥胖均有密切联系,特别是在肥胖型GDM患者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作者:程策 刊期: 2018年第21期

  • 关爱式健康教育方法在妊娠期糖尿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目的 探究关爱式健康教育方法在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该院收治的GDM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和行为指导,观察组实施个体化关爱式健康教育和行为指导.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分,对比干预前后患者心理状态、自我健康管理以及血糖控制达标率.结果 观察组干预后HAMA评分和HAMD评分显著优于治疗前(均P<0.05);观察组干预后HAMA评分和HAMD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干预后(均P<0.05);观察组血糖自我监控、饮食自我调节、情绪的自我调节和孕妇体质量控制良好的人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干预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关爱式健康教育方法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同时在提高自我健康管理和血糖相关指标水平上相对于常规的健康教育方式也具有明显优势,值得在GDM患者健康教育中应用.

    作者:王丽 刊期: 2018年第21期

  • 产后性功能障碍、盆底肌障碍治疗及锻炼对患者盆底功能与性功能的影响分析

    目的 研究产后性功能障碍、盆底肌障碍治疗及锻炼对患者盆底功能与性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在该院接受诊治的存在产后性功能障碍、盆底肌障碍的产妇70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5例.对照组产妇接受常规的盆底肌功能锻炼,研究组产妇接受盆底肌功能锻炼、肌电刺激联合治疗.对比两组产妇治疗前后盆底功能、性功能改善效果及性交痛发生率变化.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盆底功能指标[盆底功能影响问卷(PFIQ-7)、盆底功能障碍评分法(PFDI-2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产妇的盆底功能PFIQ-7、PFDI-20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产妇的1个月性生活次数、性高潮频次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产妇的性交痛发生率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产后性功能障碍、盆底肌障碍产妇采用盆底肌功能锻炼、肌电刺激联合治疗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盆底功能、性功能,提高性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唐红;吴辉 刊期: 2018年第21期

  •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抗磷脂抗体水平与妊娠结局的关系研究

    目的 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患者抗磷脂抗体(ACA)水平与妊娠结局的关系,以改善HDCP患者妊娠结局.方法 选取2014年5月-2017年3月重庆市綦江区中医院收治的70例HDCP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轻度43例(轻度组)、重度27例(重度组);另选取同期住院分娩的70例正常孕妇为对照组;比较3组孕妇血清ACA及抗β2-糖蛋白1(β2-GP1)滴度值、围生儿不良结局的差异,采用线性回归分析血清ACA及抗β2-GP1与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性.结果 3组孕妇血清ACA-IgG、ACA-IgM和抗β2-GP1抗体滴度值及不良围生儿结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重度组高于轻度组,轻度组高于对照组(P<0.05).3组ACA-IgA滴度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CA-IgM与胎儿生长受限(FGR)呈正相关关系(P<0.05),血清ACA水平及其抗体滴度值均与早产呈正相关关系(P<0.05),抗β2-GP1抗体与围生儿死亡不良结局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HDCP孕妇血清ACA水平与围生儿不良妊娠结局存在一定相关性.

    作者:王智 刊期: 2018年第21期

  • 成人卵巢颗粒细胞瘤和FOXL2C134W突变的研究进展

    卵巢颗粒细胞瘤(GCTS)约占卵巢恶性肿瘤的2%~5%,是常见的恶性性索间质肿瘤(SCST)[1-3].根据组织学特征将GCTS分为两种不同的组织学亚型,成人型卵巢颗粒细胞瘤(AGCTS)和幼年型卵巢颗粒细胞瘤(JGCTS)[4].其相对罕见且需要长期随访,无法进行大规模的前瞻性研究,因此,有关患者的佳管理和治疗策略的资料尚有不足[5-6].研究[2-3,7]发现95% ~ 97%的AGCTS患者存在FOXL2基因突变,FOXL2基因突变成为AGCTS研究的重要方向,本文即对AGCTS的临床处理现状及FOXI2基因突变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李卓;李理想;王鑫磊;崔满华 刊期: 2018年第21期

  • 不同时间给予米索前列醇对预防二次剖宫产产后出血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不同时间给予米索前列醇对预防二次剖宫产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为预防二次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将82例足月分娩需行二次剖宫产产妇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术中含服米索前列醇组(术中组)和术后直肠放置米索前列醇组(术后组)各41例.胎儿娩出后均在切口上方子宫肌壁注射缩宫素20 U+静脉滴注缩宫素10 U,术后4、16h肌肉注射缩宫素10 U,共3次.术中组术中含服米索前列醇片200 μg,术后组术后清理外阴后少许生理盐水浸润米索前列醇片400 μg置于直肠.比较两组产妇术中、术后出血情况以及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水平,并检测子宫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舒张末期血流速度(S/D)、阻力指数(RI),详细记录各种不良反应.结果 与术后组比较,术中组术中、术后2、24 h出血量均显著减少,产后出血发生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Hb显著降低,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BC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b、两组左、右子宫动脉S/D、R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4.63%,术后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9.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中含服米索前列醇防治二次剖宫产产后出血临床效果较理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华凤;张芳芳;钟桂兰 刊期: 2018年第21期

  • 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中高危型HPV感染的研究

    目的 分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组织中高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分布状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基因扩增技术对205例CIN组织标本进行15种高危型HPV分型检测,其中CIN Ⅰ级72例、CINⅡ级55例、CINⅢ级78例,分析不同级别CIN患者HPV感染率及HPV感染型别的差异.结果 205例CIN患者中检出HPV感染者165例,总HPV感染率为80.5% (165/205),其中CIN Ⅰ级HPV感染率为51.4% (37/72)、CINⅡ级HPV感染率为94.5% (52/55)、CINⅢ级HPV感染率为97.4% (76/78).在CINⅢ级患者中,HPV 16型感染出现频率高达41.8% (46/110),随后是52型、58型、33型和31型.不同年龄CIN Ⅰ级、CINⅡ级、CINⅢ级患者HPV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随着CIN病变程度的增加,高危型HPV16型感染率也随之增加.对适龄女性行宫颈高危型HPV分型检测,有利于临床妇产科医师对CIN进行诊断、治疗和随访,也有利于临床医师跟踪和随访高致癌型HPV感染者.

    作者:万启军;蔡晓琴;耿建祥;邓中平;黄华艺;唐玲丽;秦雪;袁凯志;赵雪 刊期: 2018年第21期

  • 地塞米松及葡萄糖酸钙联合缩宫素对剖宫产产后出血及药物不良反应的改善作用

    目的 探讨地塞米松及葡萄糖酸钙联合缩宫素对剖宫产产后出血及药物不良反应的改善作用,为有效减少剖宫产产后出血提供参考.方法 对2015年4月-2017年4月安康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剖宫产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剖宫产后应用地塞米松及葡萄糖酸钙联合缩宫素干预的40例为联合治疗组,单独缩宫素干预的40例为单独治疗组,对两组产妇术中、术后24 h出血量、临床治疗效果、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联合治疗组产妇术中、术后24 h出血量(210.4±32.3) ml和(305.2±28.4) ml均显著少于单独治疗组产妇的(321.3±45.2) ml和(455.7±42.3) 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总有效率97.5%显著高于单独治疗组产妇的6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产妇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10.0%和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地塞米松及葡萄糖酸钙联合缩宫素较单独缩宫素更能有效减少剖宫产产后出血,且不会增加产妇的药物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辉霞;叶斌斌 刊期: 2018年第21期

  • 子宫内膜息肉致子宫出血患者经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后的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

    目的 分析子宫内膜息肉致子宫出血患者经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后的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为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及早确立有效的治疗方式提供参考.方法 将2016年8月-2017年9月因子宫内膜息肉致子宫出血进行治疗的8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序列发生法将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分组研究.对照组43例采用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摘除术治疗,观察组44例采用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中各项数据、术后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95.45%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6.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23.46±5.36) min、术中出血量(40.25±8.52) ml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的(34.61±6.03) min、(63.21±9.20) 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复发率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子宫内膜息肉导致子宫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相较于常规手术的使用则宫腔镜电切术具有更为显著的疗效,且手术安全性较高,术后患者并发症较少,复发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姜雪;姜荣格;卢立春 刊期: 2018年第21期

  • 美兰染色联合乳管内窥镜定位对乳腺导管内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研究

    目的 探讨美兰染色联合乳管内窥镜(FDS)定位对乳腺导管内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提高乳腺癌的检出率.方法 选取2013年2月-2016年6月在该院就诊的98例乳腺导管内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双盲法分为A、B组,每组各49例.A组采用美兰染色定位,B组美兰染色联合FDS定位进行导管内病变组织切除术,以术后病理为金标准,ROC分析FDS的诊断效能,对比两种定位方法下病变组织清除率等,术后随访0.3~1.5年,随访中位数0.9年,对比两组患者复发率.结果 FDS诊断与病理符合共73例,诊断正确率74.49%,误诊率25.51%,灵敏度83%,特异度86%,Youdern指数9.56,阳性预测值82%,阴性预测值80%,AUC0.873 (95%CI:0.956~2.671);A、B两组手术用时、住院时间、病变组织切除率、复发率分别为[(29.69±9.02) minvs.(23.91±8.61) min、(5.91±2.74)dvs.(4.06±1.03)d、(65.31%vs.95.92%)、(12.24%vs.4.08%)],B组手术用时、病变组织切除率、复发率均优于A组(均P<0.05);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DS是诊断乳腺导管内病变的可靠方法,FDS下定位联合美兰染色能够提高手术切除准确率.

    作者:张举;俞学军 刊期: 2018年第21期

  • 早期孕期保健配合胰岛素在妊娠期糖尿病高危产妇血糖控制中的应用及对围生结局的影响

    目的 研究分析早期孕期保健配合胰岛素在妊娠期糖尿病高危产妇血糖控制中的应用及对围生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接受诊治的108例妊娠期糖尿病高危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参照随机数表法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54例.对照组患者接受饮食控制、强化健康锻炼等早期孕期保健,研究组患者在孕期保健基础上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水平、血清C-反应蛋白(CRP)、脂联素变化及围生结局.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糖代谢指标[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PG、2hPG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CRP及脂联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脂联素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新生儿窒息、胎儿窘迫及围生儿死亡等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孕期保健配合胰岛素治疗妊娠期糖尿病疗效显著,能有效调节患者血糖水平,减轻炎症反应,控制病情进展,改善围生结局.

    作者:何艳霞 刊期: 2018年第21期

  • microRNA-223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microRNA-223(miR-223)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为乳腺癌的临床诊疗提供线索.方法采 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45例乳腺癌组织、癌旁组织中miR-223的表达,分析miR-223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MMP-9表达的关系.结果 乳腺癌组织中miR-223的表达量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223表达与乳腺癌的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01),与年龄、是否绝经、肿瘤大小、雌激素、孕激素、增殖细胞核抗原、CerbB-2表达无关(P>0.05).乳腺癌组织中miR-223表达与MMP-9表达呈正相关关系(P<0.05).在乳腺癌MCF-7细胞中,miR-223类似物能够显著促进MMP-9的表达.结论 miR-223在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且其表达水平与临床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miR-223可能通过调节MMP-9的表达促进乳腺癌淋巴转移.

    作者:林静;韩小岛;喻晓丹;徐洋 刊期: 2018年第21期

  • 北京地区26家医疗机构晚期早产儿生后早期血液学指标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晚期早产儿生后早期血液学指标的特点,为早期发现并治疗各种相关疾病,降低晚期早产儿死亡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收集2014年12月-2016年5月北京地区26家医疗机构新生儿科及儿科新生儿病房住院的875例晚期早产儿临床资料,分析其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血小板计数.结果 白细胞计数平均为(12.27:±:4.81)×109/L,异常提示存在感染性疾病;血红蛋白含量平均为(166.50±27.88) g/L,妊娠期高血压及妊娠期糖尿病为导致红细胞增多的高危因素,贫血发生率随胎龄增长而降低;血小板计数平均为(261.65±89.32)×109/L,增高是由于存在感染性疾病,降低可能与宫内/生后感染、母亲妊娠期高血压及妊娠期糖尿病等有关.结论 对于晚期早产儿尤其是合并各种高危因素的晚期早产儿应密切监测各项血液学指标,以早期发现并治疗各种相关疾病.

    作者:刘瑶;刘捷;曾超美;李瑛;付晓辉;徐小静;龙卉;李月萍;曾慧慧;李正红 刊期: 2018年第21期

  • 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产后糖代谢异常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产后糖代谢的转归情况及产后糖代谢异常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并分析2015-2016年在石河子市人民医院进行围产保健、住院分娩及产后随访的215例GDM孕妇的临床资料,于产后复查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并根据产后6~12周糖代谢恢复情况分为糖代谢正常组114例和糖代谢异常组101例,分析两组孕妇糖代谢转归的相关因素.结果 114例孕妇产后6 ~ 12周糖代谢恢复正常,占53.02%,101例孕妇产后6~12周糖代谢异常,占46.98%;其中糖尿病15例,空腹血糖受损15例,糖耐量受损71例;两组孕妇的年龄、民族、孕产次、糖尿病家族史、空腹血糖(FPG)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期运动锻炼的比例、孕期使用胰岛素、产后母乳喂养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产后糖代谢异常组孕前体质量指数(BMI)、产时BMI、产后BMI、孕期OGTT 1 h及OGTT 2 h血糖值、三酰甘油(TG)、C-反应蛋白(CRP)较正常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前BMI、产时BMI、产后BMI、CRP、OGTT 1 h、OGTT 2 h血糖值是引起产后血糖异常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孕前BMI、产时BMI、产后BMI、孕期OGTT 1 h血糖值、孕期OGTT 2 h血糖值及CRP均为产后糖代谢异常的危险因素.

    作者:李爱玲;韩晓华;杨艺君;李晓珊 刊期: 2018年第21期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