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预防医学会 吉林省医学期刊社
  • 国际刊号:1001-4411
  • 国内刊号:22-1127/R
  • 影响因子:1.48
  • 创刊:1986
  • 周期:半月刊
  • 发行:吉林
  • 语言:中文
  • 邮发:12-94
  • 全年订价:552.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A 化学文摘(美),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 吉林省一级期刊 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
  • 妇产科学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2018年21期文献
  • 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口服75g葡萄糖耐量试验不同时点血糖异常与新生儿低血糖脑损伤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口服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75 g OGTT)不同时点血糖异常与新生儿低血糖脑损伤(HBD)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6年3月-2018年1月来北京市丰台中西医结合医院规律产检的GDM孕妇的新生儿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孕妇75 g OGTT一项时点血糖异常的低血糖新生儿26例为实验1组,孕妇75 g OGTT二项时点血糖异常的低血糖新生儿28例为实验2组,孕妇75 g OGTT三项时点血糖异常的低血糖新生儿25例为实验3组,孕妇75 g OGTT各项时点血糖异常新生儿血糖正常的21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4组新生儿脐血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髓鞘碱性蛋白(MBP)及脑特异性酸性钙结合蛋白(S100) mRNA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1、2、3组脐血血清中GFAP、NSE、MBP及S100蛋白mRNA水平均明显升高,且呈递增趋势,组间差异显著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实验1、2、3组GFAP、NSE、MBP及S100基因水平均明显升高,且随75 g OG-TT异常时点的增多呈递增趋势,提示联合检测脐血血清中这4个基因可作为HBD的早期诊断指标,对HBD的及时评估、治疗及远期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辉;李冬梅 刊期: 2018年第21期

  • 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产后糖代谢异常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产后糖代谢的转归情况及产后糖代谢异常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并分析2015-2016年在石河子市人民医院进行围产保健、住院分娩及产后随访的215例GDM孕妇的临床资料,于产后复查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并根据产后6~12周糖代谢恢复情况分为糖代谢正常组114例和糖代谢异常组101例,分析两组孕妇糖代谢转归的相关因素.结果 114例孕妇产后6 ~ 12周糖代谢恢复正常,占53.02%,101例孕妇产后6~12周糖代谢异常,占46.98%;其中糖尿病15例,空腹血糖受损15例,糖耐量受损71例;两组孕妇的年龄、民族、孕产次、糖尿病家族史、空腹血糖(FPG)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期运动锻炼的比例、孕期使用胰岛素、产后母乳喂养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产后糖代谢异常组孕前体质量指数(BMI)、产时BMI、产后BMI、孕期OGTT 1 h及OGTT 2 h血糖值、三酰甘油(TG)、C-反应蛋白(CRP)较正常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前BMI、产时BMI、产后BMI、CRP、OGTT 1 h、OGTT 2 h血糖值是引起产后血糖异常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孕前BMI、产时BMI、产后BMI、孕期OGTT 1 h血糖值、孕期OGTT 2 h血糖值及CRP均为产后糖代谢异常的危险因素.

    作者:李爱玲;韩晓华;杨艺君;李晓珊 刊期: 2018年第21期

  • 不同时间给予米索前列醇对预防二次剖宫产产后出血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不同时间给予米索前列醇对预防二次剖宫产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为预防二次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将82例足月分娩需行二次剖宫产产妇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术中含服米索前列醇组(术中组)和术后直肠放置米索前列醇组(术后组)各41例.胎儿娩出后均在切口上方子宫肌壁注射缩宫素20 U+静脉滴注缩宫素10 U,术后4、16h肌肉注射缩宫素10 U,共3次.术中组术中含服米索前列醇片200 μg,术后组术后清理外阴后少许生理盐水浸润米索前列醇片400 μg置于直肠.比较两组产妇术中、术后出血情况以及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水平,并检测子宫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舒张末期血流速度(S/D)、阻力指数(RI),详细记录各种不良反应.结果 与术后组比较,术中组术中、术后2、24 h出血量均显著减少,产后出血发生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Hb显著降低,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BC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b、两组左、右子宫动脉S/D、R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4.63%,术后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9.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中含服米索前列醇防治二次剖宫产产后出血临床效果较理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华凤;张芳芳;钟桂兰 刊期: 2018年第21期

  • 血清RBP-4在肥胖型妊娠期糖尿病血清中的水平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水平在肥胖型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血清中的变化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该院住院分娩的单胎孕妇1 1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体质指数分为肥胖型GDM组(32例,BMI>28 kg/m2);单纯型GDM组(30例,BMI 18.5 ~23.9 kg/m2);单纯妊娠肥胖组(29例,BMI>28 kg/m2);正常对照组(27例,BMI 18.5 ~23.9 kg/m2).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4组孕妇血清RBP-4水平,对所有受试者血糖、血脂指标进行检测,并对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进行计算.结果 ①肥胖型GDM组与其他3组相比,孕妇血清RBP-4水平明显偏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且单纯妊娠肥胖组孕妇血清RBP-4水平显著高于单纯型GDM组及正常对照组(P<0.05);②肥胖型GDM组血清RBP-4水平与孕前BMI、FINS、TG、HOMA-IR呈正相关, (r值分别为0.562,0.409,0.484,0.618,P<0.05).结论 肥胖型GDM组、单纯型GDM组及单纯妊娠肥胖组RBP-4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肥胖型GDM的孕妇血清升高明显(均P<0.05),可见血清RBP-4水平与妊娠期糖尿病、妊娠肥胖均有密切联系,特别是在肥胖型GDM患者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作者:程策 刊期: 2018年第21期

  • 抗凝治疗98例羊水过少的临床效果及母婴安全性分析

    目的 探讨抗凝治疗羊水过少孕妇临床效果及母婴安全性,为羊水过少孕妇抗凝改善胎盘血循环、促进羊水生成治疗安全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4年6月-2016年6月天津医科大学宝坻临床学院收治的羊水过少患者(妊娠28~ 34周)98例作为实验组,选择同期于本院分娩的未经治疗的羊水正常孕妇(妊娠>28周)98例作为对照组,实验组予低分子肝素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及中药抗凝治疗.观察实验组抗凝治疗后羊水指数情况、凝血功能情况、药物不良反应情况,观察两组孕妇一般情况、分娩方式、产时产后出血情况及新生儿情况.结果 实验组抗凝治疗前、后羊水指数、血小板聚集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实验组与对照组年龄、孕次、产次等一般情况及分娩方式、产时出血量、产后出血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胎儿宫内窘迫、死胎、死产情况及早产、新生儿评分、新生儿窒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随访至生后12周黄疸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凝治疗羊水过少安全有效,未发现对母婴产生不良影响,可以临床推广.

    作者:杨彩霞;唐淑稳 刊期: 2018年第21期

  •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糖脂代谢及体脂分布情况

    目的 研究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糖脂代谢、体脂分布情况.方法 选取2015年2月-2017年9月广东省人民医院接诊的80例PCOS患者为研究组,其中肥胖和超重者52例,体重正常者28例.选择同期在该院接受健康体检的80例健康女性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糖脂代谢[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与体脂分布情况.结果 研究组TC、TG、LDL-C、FPG、FINS、稳态模型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右上肢、左上肢、躯干、腹部和全身脂肪率、腹部脂肪/臀部及大腿脂肪比(A/G)高于对照组,臀部脂肪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肥胖和超重患者TC、TG、LDL-C、FINS、HOMA-IR水平明显高于体重正常者,HDL-C水平低于体重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FP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正常组双上肢脂肪率、A/G高于肥胖和超重组,臀部脂肪率、腹部脂肪率、全身脂肪率低于肥胖和超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OS患者多存在糖脂代谢异常、胰岛素抵抗,以肥胖和超重患者更为明显;PCOS患者脂肪主要堆积在腹部,呈男性型脂肪分布模式,脂肪重量和肥胖有密切相关性.

    作者:麦洁兰;邹茂贤 刊期: 2018年第21期

  • 水囊引产对足月妊娠孕妇产程及母婴结局的影响

    目的 探讨水囊引产对足月妊娠孕妇产程及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3月-2016年9月在丹阳市人民医院接受引产的足月妊娠孕妇9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孕妇给予单纯缩宫素静脉滴注进行引产,观察组孕妇给予缩宫素联合水囊引产,对比分析两组孕妇引产前后宫颈Bishop评分、妊娠结局、促宫颈成熟效果以及阴道分娩产妇产程和新生儿预后情况.结果 观察组孕妇引产后,临床促宫颈成熟有效率为97.78%,显著高于对照组孕妇(80.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引产后,两组孕妇宫颈Bishop评分均明显提升,且观察组孕妇宫颈Bishop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引产后,观察组孕妇阴道产比例为84.44%,显著高于对照组(57.7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孕妇强直性/过频宫缩发生率和孕妇产后24h出血量均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引产后,观察组阴道分娩产妇诱发临产时间、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总产程以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脐动脉pH值、体质量和Apga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水囊引产对足月妊娠孕妇的促宫颈成熟效果十分理想,同时能够显著缩短足月妊娠孕妇产程,并明显改善孕妇妊娠结局.

    作者:张薇;金荣;孙伟娜 刊期: 2018年第21期

  • COOK宫颈球囊联合缩宫素促宫颈成熟引产的临床研究

    目的 分析COOK宫颈球囊联合缩宫素促宫颈成熟引产的临床效果,为临床促宫颈成熟及引产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8月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收治的176例有引产指征的孕妇为研究对象,按不同引产方式分为对照组(91例)和研究组(85例).对照组予以缩宫素引产,研究组予以COOK宫颈球囊联合缩宫素引产.比较两组有效率、成功率、Bishop评分、临产及产程时间、母婴结局、并发症的差异.结果 研究组有效率及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Bishop评分均上升,且研究组Bishop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临产时间、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及总产程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5 min Apgar评分及产后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有新生儿窒息、羊水污染、产后尿潴留及宫颈裂伤发生,但组间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OK宫颈球囊联合缩宫素促宫颈成熟引产的有效率及成功率均高于单独使用缩宫素引产,且能够缩短产程,降低剖宫产率,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曾欢英;朱明慧 刊期: 2018年第21期

  • 早期孕期保健配合胰岛素在妊娠期糖尿病高危产妇血糖控制中的应用及对围生结局的影响

    目的 研究分析早期孕期保健配合胰岛素在妊娠期糖尿病高危产妇血糖控制中的应用及对围生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接受诊治的108例妊娠期糖尿病高危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参照随机数表法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54例.对照组患者接受饮食控制、强化健康锻炼等早期孕期保健,研究组患者在孕期保健基础上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水平、血清C-反应蛋白(CRP)、脂联素变化及围生结局.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糖代谢指标[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PG、2hPG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CRP及脂联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脂联素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新生儿窒息、胎儿窘迫及围生儿死亡等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孕期保健配合胰岛素治疗妊娠期糖尿病疗效显著,能有效调节患者血糖水平,减轻炎症反应,控制病情进展,改善围生结局.

    作者:何艳霞 刊期: 2018年第21期

  • 经痛愈舒颗粒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 观察经痛愈舒颗粒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EMT)患者的临床效果,旨在为此类患者临床用药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应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2例EMT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1例,其中对照组给予米非司酮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经痛愈舒颗粒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疼痛程度、症状体征积分,检测黄体生成素(LH)、孕酮(P)、促卵泡生成素(FSH)、雌二醇(E2)以及血清抗子宫内膜抗体(EMAb)、癌抗原125 (CA125)水平,并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VAS、症状体征积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LH、P、FSH、E2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EMAb、CA125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稍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经痛愈舒颗粒联合米非司酮能够有效改善EMT患者性激素和血清EMAb、CA125水平,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杨红艳 刊期: 2018年第21期

  • 欣普贝生在足月妊娠引产中的应用与研究分析

    目的 探析欣普贝生在足月妊娠引产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3月在该院进行足月妊娠引产产妇2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观察组采用欣普贝生引产,对照组采用缩宫素引产,对比两组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 观察组引产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用药后Bishop评分、有效临产发动时间、总产程、产后出血量、剖宫产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3.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欣普贝生用于足月妊娠,可有效提高引产率,促进宫颈成熟,降低剖宫产率.

    作者:孙玉红;马冬霞;李燕;刘琦;袁琳;张建洁;陈雪;曹斌 刊期: 2018年第21期

  • 地塞米松及葡萄糖酸钙联合缩宫素对剖宫产产后出血及药物不良反应的改善作用

    目的 探讨地塞米松及葡萄糖酸钙联合缩宫素对剖宫产产后出血及药物不良反应的改善作用,为有效减少剖宫产产后出血提供参考.方法 对2015年4月-2017年4月安康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剖宫产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剖宫产后应用地塞米松及葡萄糖酸钙联合缩宫素干预的40例为联合治疗组,单独缩宫素干预的40例为单独治疗组,对两组产妇术中、术后24 h出血量、临床治疗效果、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联合治疗组产妇术中、术后24 h出血量(210.4±32.3) ml和(305.2±28.4) ml均显著少于单独治疗组产妇的(321.3±45.2) ml和(455.7±42.3) 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总有效率97.5%显著高于单独治疗组产妇的6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产妇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10.0%和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地塞米松及葡萄糖酸钙联合缩宫素较单独缩宫素更能有效减少剖宫产产后出血,且不会增加产妇的药物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辉霞;叶斌斌 刊期: 2018年第21期

  •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抗磷脂抗体水平与妊娠结局的关系研究

    目的 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患者抗磷脂抗体(ACA)水平与妊娠结局的关系,以改善HDCP患者妊娠结局.方法 选取2014年5月-2017年3月重庆市綦江区中医院收治的70例HDCP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轻度43例(轻度组)、重度27例(重度组);另选取同期住院分娩的70例正常孕妇为对照组;比较3组孕妇血清ACA及抗β2-糖蛋白1(β2-GP1)滴度值、围生儿不良结局的差异,采用线性回归分析血清ACA及抗β2-GP1与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性.结果 3组孕妇血清ACA-IgG、ACA-IgM和抗β2-GP1抗体滴度值及不良围生儿结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重度组高于轻度组,轻度组高于对照组(P<0.05).3组ACA-IgA滴度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CA-IgM与胎儿生长受限(FGR)呈正相关关系(P<0.05),血清ACA水平及其抗体滴度值均与早产呈正相关关系(P<0.05),抗β2-GP1抗体与围生儿死亡不良结局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HDCP孕妇血清ACA水平与围生儿不良妊娠结局存在一定相关性.

    作者:王智 刊期: 2018年第21期

  • 产后性功能障碍、盆底肌障碍治疗及锻炼对患者盆底功能与性功能的影响分析

    目的 研究产后性功能障碍、盆底肌障碍治疗及锻炼对患者盆底功能与性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在该院接受诊治的存在产后性功能障碍、盆底肌障碍的产妇70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5例.对照组产妇接受常规的盆底肌功能锻炼,研究组产妇接受盆底肌功能锻炼、肌电刺激联合治疗.对比两组产妇治疗前后盆底功能、性功能改善效果及性交痛发生率变化.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盆底功能指标[盆底功能影响问卷(PFIQ-7)、盆底功能障碍评分法(PFDI-2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产妇的盆底功能PFIQ-7、PFDI-20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产妇的1个月性生活次数、性高潮频次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产妇的性交痛发生率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产后性功能障碍、盆底肌障碍产妇采用盆底肌功能锻炼、肌电刺激联合治疗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盆底功能、性功能,提高性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唐红;吴辉 刊期: 2018年第21期

  • 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中高危型HPV感染的研究

    目的 分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组织中高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分布状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基因扩增技术对205例CIN组织标本进行15种高危型HPV分型检测,其中CIN Ⅰ级72例、CINⅡ级55例、CINⅢ级78例,分析不同级别CIN患者HPV感染率及HPV感染型别的差异.结果 205例CIN患者中检出HPV感染者165例,总HPV感染率为80.5% (165/205),其中CIN Ⅰ级HPV感染率为51.4% (37/72)、CINⅡ级HPV感染率为94.5% (52/55)、CINⅢ级HPV感染率为97.4% (76/78).在CINⅢ级患者中,HPV 16型感染出现频率高达41.8% (46/110),随后是52型、58型、33型和31型.不同年龄CIN Ⅰ级、CINⅡ级、CINⅢ级患者HPV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随着CIN病变程度的增加,高危型HPV16型感染率也随之增加.对适龄女性行宫颈高危型HPV分型检测,有利于临床妇产科医师对CIN进行诊断、治疗和随访,也有利于临床医师跟踪和随访高致癌型HPV感染者.

    作者:万启军;蔡晓琴;耿建祥;邓中平;黄华艺;唐玲丽;秦雪;袁凯志;赵雪 刊期: 2018年第21期

  • 左旋甲状腺素片治疗孕早期合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目的 探讨左旋甲状腺素片治疗孕早期合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对妊娠结局的影响,为改善孕早期合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孕妇妊娠结局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2016年在医院诊断的孕早期合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孕妇3 5 12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接受治疗分为治疗组2 145例与未治疗组1 367例;根据TPOAb的结果分为阳性治疗亚组1 772例,阴性治疗亚组373例,阳性未治疗亚组341例,阴性未治疗亚组1 026例.另选择正常妊娠孕妇100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与非治疗组、TPOAb阳性治疗亚组与TPOAb阳性未治疗亚组、TPOAb阴性治疗亚组与TPOAb阴性未治疗亚组妊娠结局,比较治疗组与非治疗组治疗前、后TSH水平.结果 治疗4周后,治疗组TSH水平显著下降,未治疗组无明显变化,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治疗组流产、早产、妊娠期高血压、胎儿生长受限、出生低体质量儿发生率显著高于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POAb阳性治疗亚组流产、早产、妊娠期高血压、胎儿生长受限、出生低体质量儿发生率显著低于TPOAb阳性未治疗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POAb阴性治疗亚组与TPOAb阴性未治疗亚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左旋甲状腺素片治疗孕早期合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能显著改善妊娠结局,尤其是TPOAb阳性的患者.

    作者:柴丽娅;刘立立;佟玉;郭菲菲;李玉岩 刊期: 2018年第21期

  • 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 分析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在新生儿机械通气中的镇静效果,为机械通气治疗的患儿进行有效的镇静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4年9月-2016年3月就诊于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采用机械通气治疗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87例,根据镇静药物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3例;观察组患儿采用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治疗,对照组患儿单纯采用咪达唑仑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用药前、用药后(20 min及1、4、12、24、48 h)呼吸机参数和患儿平均血压,心率;采用N-PASS评分量表对两组患儿各同时段(20 min及1、4、12、24、48 h)疼痛反应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儿机械通气治疗时间、撤药至撤机时间.结果 给药前两组患儿呼吸机参数、平均血压、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观察组患儿各时段呼吸机参数、平均血压、心率均低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前两组患儿N-PA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观察组患儿在各时段N-PA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机械通气治疗时间、撤药至撤机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应用于新生儿呼吸窘迫机械通气治疗安全有效,能减轻患儿疼痛,减少患儿应激反应发生,降低人机对抗的出现.

    作者:李海英 刊期: 2018年第21期

  • 醒脾养儿颗粒联合四缝穴治疗小儿厌食症的效果及对炎性因子的影响

    目的 探讨醒脾养儿颗粒联合四缝穴治疗厌食症患儿的临床效果及对患儿血清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与白介素-4(IL-4)的影响,为改善厌食症患儿的临床效果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6年乌鲁木齐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80例厌食症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儿给予醒脾养儿颗粒进行治疗,研究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针刺四缝穴进行治疗.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患儿的疗效,并分析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体重、血清锌浓度及血清CRP、IL-4变化,同时观察两组患儿的复发率.结果 研究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的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血清锌浓度和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儿血清锌浓度和体重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血清CRP、IL-4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儿血清CRP、IL-4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厌食症患儿采用醒脾养儿颗粒联合四缝穴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改善患儿病情,降低血清CRP、IL-4等炎性因子水平,值得推广.

    作者:张新平;哈依霞;吴高强 刊期: 2018年第21期

  • 克洛己新干混悬剂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目的 探讨克洛己新干混悬剂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2月-2016年2月无锡市第八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观察组采用克洛己新干混悬剂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头孢呋辛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及临床症状改善时间、记录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2.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00%(P<0.05);观察组患儿退热时间、咽肿消退时间及止涕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儿治疗前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hs-CRP、TNF-α及IL-4水平均明显改善,观察组患儿hs-CRP、TNF-α及IL-4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儿出现1例轻度腹泻,对照组患儿出现2例轻度腹泻,均对症处理后恢复.所有患儿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0%,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克洛己新干混悬剂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安全、有效,不良反应较少,患儿基本可以耐受,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高燕敏;常青 刊期: 2018年第21期

  • 小儿先心病不同肺动脉压力下MMP-2、TMP-1、VEGF水平的变化及治疗研究

    目的 探讨血清MMP-2、TMP-1及VEGF水平在小儿先心病不同肺动脉压力下的变化,以及给予PGE1治疗及手术对MMP-2、TMP-1及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 以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该院儿科收治的122例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患儿为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同时根据SPAP的程度不同分为重度、中度、轻度和非PH组4个亚组,其重度、中度、轻度PH组中共有29例接受前列腺素E1 (PGE1)治疗,36例接受手术治疗;以同期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50例正常体检儿为对照组;用ELISA法检测血清MMP-2、TMP-1和VEGF的含量,并计算MMP-2/TMP-1的比值.结果 先心病各组MMP-2、VEGF水平、TMP-1的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均P<0.05);非PH、轻度PH及中度PH组MMP-2/TMP-1的比值均明显增高(均P<0.05);经PGE1治疗2周后,29例药物治疗患儿MMP-2、TMP-1及VEGF水平较治疗前出现了明显下降(均P<0.05);经手术治疗1周后,36例手术患儿MMP-2、TMP-1、VEGF水平及MMP-2/TMP-1比值均明显下降(均P<0.05).结论 ①先心病患儿血清MMP-2、VEGF水平升高明显,可能与先心病肺动脉高压形成及肺血管重构有关,检测血清MMP-2、TMP-1和VEGF水平有助于评估肺动脉压状况,以及肺动脉高压对肺血管重构的影响.②先心病并发PH严重危害患儿生命健康,应及时治疗和加强医护支持.其中采用 PGE1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都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其中药物治疗治疗2周后,能够可有效地降低先心病并发PH患儿血清MMP-2、TMP-1和VEGF的表达.而手术后1周后,先心病并PH患儿血清MMP-2、TMP-1、MMP-2/TMP-1和VEGF的表达也明显降低.

    作者:张娜 刊期: 2018年第21期

  • 机械通气对重症肺炎婴幼儿恢复期肺功能的影响分析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对重症肺炎婴幼儿恢复期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该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重症肺炎婴幼儿80例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案治疗,观察组息儿采用序贯机械通气治疗,观察两组婴幼儿恢复期肺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FEV 1%预计值、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FEV1/FVC)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氧分压(P aO2)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二氧化碳分压(PaCO2)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7.5%)明显高于对照组(82.5%),且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机械通气在重症肺炎婴幼儿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儿肺功能和血气指标,有助于改善临床症状.

    作者:陈晓辉;李莉;张艳琴;汪桂芳;查荣芳;何贺平 刊期: 2018年第21期

  • 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液联合金双歧三联活菌片对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血清SI、SF、TRF水平变化的影响

    目的 探讨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液联合金双歧三联活菌片对营养性缺铁性贫血(NIDA)患儿血清铁(SI)、铁蛋白(SF)、转铁蛋白(TRF)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10月-2017年1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接受治疗的NIDA患儿84例,按照治疗方案分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液治疗,观察组给予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液+金双歧三联活菌片治疗.统计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清SI、SF、TRF水平及免疫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CD3+、CI4+、CD4+/CD8+)].结果 ①临床疗效: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血清相关因子:两组血清SI、SF、TRF水平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观察组SI、SF水平高于对照组,TRF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免疫功能:两组CD3+、CD4+、CD4+/CD8+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D3+、CD4+、CD4+/CD8+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不良反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90% (5/42),对照组为7.14% (3/4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给予NIDA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液联合金双歧三联活菌片治疗,有利于改善患儿血清SI、SF、TRF水平,提高免疫功能,临床效果显著,且具有一定安全性.

    作者:周蕾 刊期: 2018年第21期

  • 集体式早期教育模式对早产儿神经心理发育的影响

    目的 探讨早期集体式亲子教育对早产儿神经心理发育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2月于无锡市妇幼保健院NICU住院的300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按照家长是否自愿让早产儿参加集体式早期教育指导的原则,将其分别纳入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0例.在常规儿童保健指导服务的基础上,干预组按照本研究制定的早期教育计划,定期从大运动、精细运动、认知、社会交往、语言等方面进行早期集体式亲子教育,对照组不予相应干预.干预1年后,采用《0~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量表》对两组婴儿进行神经心理发育评估.结果 干预组总发育商、大运动、适应能力、社交行为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在精细运动和语言方面比较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婴幼儿总发育商(DQ)进行分级比较发现,干预组DQ评分115≤DQ< 130的比率高于对照组,70≤DQ<85比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集体式早期教育可以促进婴儿神经心理发育,尤其在大运动、适应能力及社会交往方面更为显著,但对于精细运动和语言方面的能力则需更长时间干预才能追赶到足月儿水平.

    作者:许吟;卫雅蓉;蒋新液;郭冰冰;裴晶晶;唐珂 刊期: 2018年第21期

  • 小儿行为测听在人工耳蜗植入术后调试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小儿行为测听在人工耳蜗植入术后调试中的临床效果,旨在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1年1月-2015年11月在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人工耳蜗植入的患儿3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能配合完成声场测听.根据行为测听结果调整对应电极的T值,对平均听阈>35dB HL的患儿调整T值后再次测听.结果 36例患儿均成功植入人工耳蜗,手术过程顺利.20例患儿进行儿童视觉强化定向条件反应测试(VRA),16例患儿进行儿童游戏测听(PA).结果显示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14例,重度感音神经性聋17例,中重度感音神经性聋5例,VRA和PA听力检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6例受试患儿中22例编程调试后行行为测听,平均听阈≤35dB HL,此22例儿童认为T值设置比较合适,未进行再次调试;11例患儿根据第1次行为测听的结果改变T值后平均阈值下降≤5dB HL;2例患儿在调整T值后阈值反而提高,后采用第1次调试的T值;1名患儿调整T值后阈值无改变.36例患儿家属中总满意率为94.44%.结论 小儿行为测听在人工耳蜗植入术后调试中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借鉴.

    作者:陈淑飞 刊期: 2018年第21期

  • 湖北地区学龄前儿童腹泻病毒性病原学情况调查分析

    目的 调查湖北地区学龄前儿童腹泻病毒性病原学情况.方法 以整群随机抽样法选取2015-2016年湖北地区学龄前腹泻患儿840例为研究对象,采集受检者新鲜粪便进行肠道病毒检测.结果 840份粪便样本中检出407份为阳性标本(48.45%),其中以轮状病毒病原检出率高为94.10%(383/407),其次为肠道腺病毒为3.19% (13/407),而混合感染占1.23%(5/407);男性与女性的腹泻病毒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岁组腹泻患儿的轮状病毒阳性检出率、总病毒阳性检出率高,其次为2~3岁组,各组间病毒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杯状病毒阳性检出率在2~3岁组中检出率高于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中的肠道腺病毒、星状病毒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冬季腹泻患儿病毒阳性检出率高,其次为秋季,各季节病毒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轮状病毒阳性检出率在各季节中依次为冬季、秋季、春季及夏季,各季节轮状病毒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季节中的肠道腺病毒、星状病毒及杯状病毒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城市与农村的腹泻病毒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湖北地区学龄前儿童腹泻中病毒性感染性腹泻检出率较高,以轮状病毒为主要病原体,其次为肠道腺病毒;1~3岁年龄段及秋冬季病毒性病原检出率高,临床应予以重视.

    作者:周慧;徐彬;金威 刊期: 2018年第21期

  • 北京地区26家医疗机构晚期早产儿生后早期血液学指标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晚期早产儿生后早期血液学指标的特点,为早期发现并治疗各种相关疾病,降低晚期早产儿死亡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收集2014年12月-2016年5月北京地区26家医疗机构新生儿科及儿科新生儿病房住院的875例晚期早产儿临床资料,分析其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血小板计数.结果 白细胞计数平均为(12.27:±:4.81)×109/L,异常提示存在感染性疾病;血红蛋白含量平均为(166.50±27.88) g/L,妊娠期高血压及妊娠期糖尿病为导致红细胞增多的高危因素,贫血发生率随胎龄增长而降低;血小板计数平均为(261.65±89.32)×109/L,增高是由于存在感染性疾病,降低可能与宫内/生后感染、母亲妊娠期高血压及妊娠期糖尿病等有关.结论 对于晚期早产儿尤其是合并各种高危因素的晚期早产儿应密切监测各项血液学指标,以早期发现并治疗各种相关疾病.

    作者:刘瑶;刘捷;曾超美;李瑛;付晓辉;徐小静;龙卉;李月萍;曾慧慧;李正红 刊期: 2018年第21期

  • 埃可病毒30型脑炎患儿CD4+、CD8+及CD3+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分析

    目的 探讨埃可病毒30型脑炎患儿T淋巴细胞CD4+、CD8+及CD3+免疫功能情况.方法 应用PCR方法检测长春市儿童医院2015年神经科163例脑炎患儿脑脊液埃可病毒30型核酸,以脑脊液检测出埃可病毒30型核酸儿童为观察组,以同期174例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比较埃可病毒30型脑炎患儿与健康儿童血液T淋巴细胞CD4+、CD8+及CD3+免疫功能.结果 ①确定埃可病毒30型脑炎患儿105例,阳性率64.42%,男60例,女45例,年龄1~12岁.②与健康儿童比较CD4+、CD8+及CD3+绝对计数均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 +/CD8+与健康儿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埃可病毒30型脑炎患儿存在免疫功能紊乱,以CD3+、CD4+及CD8+绝对计数降低,免疫能力下降为主要表现.

    作者:刘愉;邓琳菲;刘颖;黄艳智 刊期: 2018年第21期

  • 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中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现状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目的 研究急性呼吸道感染(ARI)患儿中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临床现状及流行病学特征,为临床有效控制ARI的发生与流行、早期诊断及科学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宁海县妇幼保健院诊治的ARI患儿15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荧光法对患儿的血清MP抗体进行检测,分析不同地区、性别、年龄、季节以及不同ARI类型患儿的MP感染发生率.结果 城镇ARI患儿的MP感染率31.91%显著高于乡村ARI患儿的1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7岁ARI患儿的MP感染率48.39%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ARI患儿的MP感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冬季ARI患儿的MP感染率42.22%显著高于其他季节的MP感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炎ARI患儿的MP感染率47.62%显著高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以及哮喘ARI患儿的MP感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RI患儿MP感染多发于城镇地区,且4~7岁患儿合并MR感染多,冬季高发,其临床表现主要以肺炎以及上呼吸道感染为主.

    作者:岳优;王耀东;金翠青 刊期: 2018年第21期

  • 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及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2月航空总医院新生儿5 523例,其中重症高胆红素血症患儿128例,采用自行设计的表格,统一收集母亲、婴儿、围生三方面的因素,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影响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128例重症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中,感染是常见的发病因素,占34.38%,其次依次为不明原因(31.25%)、早产(12.50%)、头颅血肿(8.59%)、溶血(7.03%)和窒息(6.2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胎龄(<37周)、感染、母子血型不合是重症高胆红素血症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 感染、母子血型不合、早产是重症高胆红素血症发病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应积极制定防治措施,重视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减少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

    作者:王秋月;王丽;刘韬 刊期: 2018年第21期

  • B-Lynch缝合术在高危妊娠剖宫产并发产后出血中的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B-Lynch缝合术在防治高危妊娠剖宫产患者并发产后出血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2月绵阳四○四医院收治的120例高危妊娠剖宫产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缩宫素注射+米索前列醇+常规缝合,观察组给予缩宫素注射+米索前列醇+B-Lynch缝合,对比两组患者产后出血发生率,同时观察B-Lynch缝合对产妇预后效果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产后出血发生率为46.7%,对照组为76.7%,观察组产后2h、24 h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24 h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成功止血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B-Lynch缝合对高危妊娠剖宫产患者并发产后出血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能够减少出血量,改善产妇血红蛋白水平,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陈炜;刘四清;汪强;廖茜 刊期: 2018年第21期

  • 胎心监护结合彩超早期诊断胎盘早剥的价值

    目的 探讨胎心监护结合彩超早期诊断胎盘早剥的价值,以早期发现并诊断胎盘早剥,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选取2013年1月1日-2017年8月15日在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确诊的80例胎盘早剥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及检测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早期诊断胎盘早剥的方法.结果 80例患者中有33例胎心监护异常,均合并有1项高危因素或临床症状,47例胎心监护未见明显异常,结合高危因素及临床症状对胎盘早剥的诊断率为41.25%,其中Ⅰ级4例、Ⅱ级21例、Ⅲ级8例.80例患者中有30例产前彩超异常,均合并有1项高危因素或(和)临床症状,50例彩超未见异常,结合高危因素及临床症状对胎盘早剥的诊断率37.50%,其中0级4例、Ⅰ级11例、Ⅱ级7例、Ⅲ级8例.胎心监护或彩超结合1项高危因素或临床症状可诊断胎盘早剥47例,诊断率为58.75%,其中胎盘早剥0级4例、Ⅰ级12例、Ⅱ级22例、Ⅲ级9例.结论 胎心监护结合彩超可提高胎盘早剥的早期诊断率,改善妊娠结局.

    作者:何素丽;李元元 刊期: 2018年第21期

  • MRI与CT影像诊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脑损伤程度的价值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 RI)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影像诊断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脑损伤程度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5年7月-2017年7月该院接诊的70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均有明确窒息史,根据临床症状表现,轻度52例,中度16例,重度2例,所有患儿于出生后1~10d内同步进行MRI、CT检测,比较两种方式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脑损伤程度的评估价值以及病变检出率.结果 以临床表现作为诊断标准,MRI检出率为100.00% (70/70),其中轻度符合率为61.53% (32/52),中度符合率为75.00% (12/16),重度符合率为100.00% (2/2);CT检出率为91.43% (64/70),轻度符合率为46.15% (24/52),中度符合率为62.50% (10/16),重度符合率为100.00% (2/2);MRI检出率明显高于CT检出率(P<0.05);MRI脑水肿、脑室出血、基底核丘脑损伤、矢状旁区损伤、脑动脉梗死的总检出率为98.57% (69/70),CT病变总检出率为85.71% (60/70),经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CT影像分度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均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而MRI更有助于评价脑损伤程度及病变区域的检查,但MRI价格较为昂贵,临床检查中可先使用CT辅助检查,若结果和临床诊断差异较大,则再行MRI检查,以提高疾病早期诊断率.

    作者:朱振国;姜熳;孙赟;周晓光;邹芸苏;郭雪梅 刊期: 2018年第21期

  • 子宫动脉栓塞联合宫腔镜与传统药物联合清宫术治疗子宫切口瘢痕处妊娠的临床对照研究

    目的 对比分析子宫动脉栓塞联合宫腔镜与传统药物联合清宫术治疗子宫切口瘢痕处妊娠的临床价值,旨在为更好的治疗子宫切口瘢痕处妊娠提供有效依据.方法 对汉中市人民医院在2012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180例子宫切口瘢痕处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9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甲氨蝶呤肌注联合清宫术治疗,甲氨蝶呤开始注射剂量为1 mg/kg,治疗7d后当血hCG下降量超过50 U/L可适当增加甲氨蝶呤,当检测无出血时则进行清宫;研究组患者采用子宫动脉栓塞联合宫腔镜治疗.观察不同治疗方式对子宫切口瘢痕处妊娠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膨宫液用量以及膨宫液吸收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成功率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58.89%,且恶心呕吐、疼痛以及发热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血hCG恢复正常时间、阴道流血时间、月经恢复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子宫动脉栓塞联合宫腔镜治疗子宫切口瘢痕处妊娠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少,术后能有效降低患者血hCG表达水平,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以及阴道流血时间,且不影响患者的生育能力,可作为临床上保守治疗子宫切口瘢痕处妊娠的首选方式.

    作者:田轶;李海侠;广会娟 刊期: 2018年第21期

  • 背带式缝合与传统止血方法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的疗效及对Hb影响分析

    目的 探讨背带式缝合与传统止血方法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的疗效及对血红蛋白(Hb)水平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5年1月-2017年3月该院收治的87例剖宫产产后出血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41例)给予传统纱条填塞法治疗,观察组(46例)给予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治疗.比较两组产妇的临床效果及Hb水平.结果 观察组止血成功率(95.6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月经来潮时间以及恶露干净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H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输血比例、术后感染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子宫高危因素伴有胎盘高危因素产妇止血成功率明显低于无高危因素、单纯子宫高危因素或者单纯胎盘高危因素产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相较于传统止血方法,背带式缝合法明显提高了刮宫产产后出血的临床治疗效果,减少了术后感染发生率、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不过对于具有多个高危因素的产妇治疗失败率相对较高,应及早采取预防措施,减少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发生.

    作者:柳银华;杨景;熊利梅;朱清华;黄湘玲 刊期: 2018年第21期

  • 胎儿彩超监测联合胎心监护预测胎儿宫内窘迫的价值

    目的 探讨胎儿彩超监测联合胎心监护预测胎儿宫内窘迫的价值.方法 选取于2016年1月-2017年1月潜江市中心医院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妊娠晚期孕妇512例,均进行胎儿彩超检查及胎心监护,其中根据病史、症状以及分娩结局诊断为胎儿宫内窘迫患者145例为观察组,367例正常妊娠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孕妇的大脑中动脉、脐动脉的血流动力学以及两种监测手段的临床符合率.观察组中145例胎儿宫内窘迫患儿采用胎儿彩超联合胎心监护,分为3组:①高危组:收缩期峰值流速与舒张末期血流速度的比值(S/D)比值≥2.5,胎心监护异常;②S/D比值增高组:S/D比值≥2.5,胎心监护正常;③胎心异常组:S/D比值正常,胎心监护异常.结果 观察组胎儿大脑中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数值S/D、阻力指数(RI)及动脉搏动指数(PI)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脐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数值(S/D、RI及PI)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大脑中动脉/脐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数值(S/D、RI及PI)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组羊水粪染、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其他3组,Apgar评分显著低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D比值增高组及胎心异常组羊水粪染、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Apgar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D比值增高组及胎心异常组之间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采取联合胎心监护和胎儿彩超进行胎儿宫内窘迫的诊断,能够取长补短,提升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减少新生儿的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及剖宫产率.

    作者:柳学芳;刘卫民;何艳;蒲玉华;王小华;邓丽霞;郑莉 刊期: 2018年第21期

  • 全身抗感染治疗下给予穿刺冲洗和切开引流两种术式治疗哺乳期乳腺脓肿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全身抗感染治疗下给予穿刺冲洗和切开引流两种术式治疗哺乳期乳腺脓肿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青岛市中心医院收治的乳腺脓肿患者206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103例,在全身抗感染治疗基础上,A组在B超引导下对脓肿灶进行穿刺抽吸冲洗,B组采用常规切开引流术,对比两组疗效及预后.结果 ①A组总有效率为95.14%,明显高于B组82.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B组相比,A组脓腔愈合时间、体温及血象恢复正常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及术后疼痛VAS评分更少、瘢痕长度更小,且上述指标水平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术后3月,A组复发率为3.88%,明显低于B组12.62%;A组术后可哺乳患者比率为79.61%,明显高于B组26.21%;围术期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94%,也明显低于B组9.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全身抗感染治疗下,应用B超穿刺抽吸冲洗术治疗哺乳期乳腺脓肿的疗效好、复发率低、并发症少、痛苦小、恢复快,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石晶晶;王宗宝;邢志博 刊期: 2018年第21期

  • 宫颈刮片联合电子阴道镜检查在宫颈癌普查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研究宫颈刮片(PS)联合电子阴道镜(EC)诊断宫颈癌的效能,寻求宫颈癌普查有价值的诊断方法.方法 对2016年1月-2017年9月在运城夏县应用宫颈刮片、电子阴道镜检查进行宫颈癌普查的10 146例35 ~64岁妇女筛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选择确诊为宫颈上皮内瘤变(GIN)及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病理诊断为准对比PS、EC、PS+EC在宫颈癌筛查中的价值.结果 病理组织活检确诊CIN 42例,患病率0.41%;宫颈癌14例,患病率0.14%.PS巴氏涂片检查异常232例,异常率24.14%;EC检查异常109例,异常率51.38%;PS+EC诊断CIN阳性和宫颈癌61例,诊断符合率91.80%,高于单独PS、EC诊断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与EC检查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EC诊断灵敏度93.65%、特异度95.62%、准确度95.73%均高于单独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筛查方法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89、0.725、0.913,PS+EC的AUC大(95%CI 0.563 ~ 1.00,P<0.05).结论 联合PS和EC检查有助于提高宫颈癌筛查检出率和诊断符合率.

    作者:张荣 刊期: 2018年第21期

  • 美兰染色联合乳管内窥镜定位对乳腺导管内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研究

    目的 探讨美兰染色联合乳管内窥镜(FDS)定位对乳腺导管内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提高乳腺癌的检出率.方法 选取2013年2月-2016年6月在该院就诊的98例乳腺导管内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双盲法分为A、B组,每组各49例.A组采用美兰染色定位,B组美兰染色联合FDS定位进行导管内病变组织切除术,以术后病理为金标准,ROC分析FDS的诊断效能,对比两种定位方法下病变组织清除率等,术后随访0.3~1.5年,随访中位数0.9年,对比两组患者复发率.结果 FDS诊断与病理符合共73例,诊断正确率74.49%,误诊率25.51%,灵敏度83%,特异度86%,Youdern指数9.56,阳性预测值82%,阴性预测值80%,AUC0.873 (95%CI:0.956~2.671);A、B两组手术用时、住院时间、病变组织切除率、复发率分别为[(29.69±9.02) minvs.(23.91±8.61) min、(5.91±2.74)dvs.(4.06±1.03)d、(65.31%vs.95.92%)、(12.24%vs.4.08%)],B组手术用时、病变组织切除率、复发率均优于A组(均P<0.05);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DS是诊断乳腺导管内病变的可靠方法,FDS下定位联合美兰染色能够提高手术切除准确率.

    作者:张举;俞学军 刊期: 2018年第21期

  • 子宫内膜息肉致子宫出血患者经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后的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

    目的 分析子宫内膜息肉致子宫出血患者经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后的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为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及早确立有效的治疗方式提供参考.方法 将2016年8月-2017年9月因子宫内膜息肉致子宫出血进行治疗的8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序列发生法将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分组研究.对照组43例采用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摘除术治疗,观察组44例采用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中各项数据、术后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95.45%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6.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23.46±5.36) min、术中出血量(40.25±8.52) ml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的(34.61±6.03) min、(63.21±9.20) 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复发率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子宫内膜息肉导致子宫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相较于常规手术的使用则宫腔镜电切术具有更为显著的疗效,且手术安全性较高,术后患者并发症较少,复发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姜雪;姜荣格;卢立春 刊期: 2018年第21期

  • B-Lynch缝合术联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预防高危产妇剖宫产术中及产后出血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B-Lynch缝合术联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预防高危产妇剖宫产术中及产后出血的疗效,为高危产妇剖宫产术中及产后出血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1年3月-2017年3月在四川省盐边县人民医院产科住院分娩的80例高危产妇为研究对象,均行剖宫产术终止妊娠,根据就诊时间先后将研究对象分为缝合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所有产妇均在胎儿娩出时立即给予缩宫素,对照组给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疗,缝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B-Lynch缝合术治疗.比较两组产妇出血量、住院时间、输血与子宫切除情况、产后恶露持续时间、月经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缝合组术中出血量、术后24h出血量、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产妇均未行子宫切除术.两组产后恶露持续时间、首次月经恢复时间、月经周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缝合组剖宫产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B-Lynch缝合术联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可以减少高危产妇剖宫产术中与产后出血量,止血效果显著,且能保留产妇子宫,有利于产妇剖宫产术后恢复.

    作者:李泽琼;刘光昌;秦先芬;刘秀丽 刊期: 2018年第21期

  • 导乐分娩镇痛仪肌肉电刺激与椎管内麻醉镇痛对改善产妇疼痛及其血清疼痛应激因子的影响

    目的 探讨导乐分娩镇痛仪肌肉电刺激与椎管内麻醉镇痛对改善产妇疼痛及其血清疼痛应激因子的影响,为临床分娩镇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无锡市惠山区人民医院产科2015年12月-2017年12月入住的孕足月预计可行经阴道分娩、无妊娠并发症的88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进入产程活跃期后根据产妇意愿将所有纳入产妇的分娩镇痛方式分为导乐分娩镇痛仪肌肉电刺激组(导乐仪组,共48例)和椎管内麻醉镇痛组(椎管组,共40例).观察和检测两组的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及不同时间点的血清疼痛应激因子及疼痛改善程度.结果 导乐仪组的第一产程活跃期及第二产程时间均较椎管组明显缩短,两组同产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第三产程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导乐仪组的产后出血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管组的起效时间明显短于导乐仪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口开4 cm、6 cm、9 cm三个时间点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均不超过中度疼痛.两组产妇第一产程及产后5 min血清疼痛应激因子P物质(SP)、神经肽Y(NPY)、神经生长因子(NGF)及前列腺素E2(PGE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导乐分娩镇痛仪肌肉电刺激与椎管内麻醉的镇痛效果相似,对产妇产程或宫缩的影响较小,操作简单方便,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法.

    作者:孙彦玲;杨晓丽;朱芸;龙琦 刊期: 2018年第21期

  • 产前肌酸激酶检测辅助B超检查在胎盘植入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产前肌酸激酶(CK)检测辅助B超检查在胎盘植入诊断中的价值,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盐城市妇幼保健院80例疑似胎盘植入孕妇的临床病例资料,所有产妇产前均行CK检测和B超检查,分析产前CK检测辅助B超检查诊断胎盘植入的临床价值,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比较B超检查与B超检查联合CK检测诊断胎盘植入的准确性.结果 手术病理证实32例胎盘植入,48例未植入,Logistics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CK是胎盘植入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产前CK检测判断胎盘植入的佳截断值为161.5 U/L(AUC=0.636,标准误=0.065,95%CI=0.508 ~ 0.763,P=0.041),产前B超检查诊断胎盘植入与手术病理结果一致性一般(Kappa值为0.600,P<0.05).产前B超检查联合CK检测诊断胎盘植入与病理结果一致性满意(Kappa值为0.815,P<0.05).产前超声检查联合CK检测诊断胎盘植入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均高于单纯超声检查,其中准确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产前CK检测超过161.5 U/L可作为判断产前胎盘植入的临床界值,CK检测辅助B超检查能提高诊断胎盘植入的准确性,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吴海燕;毕红;曹森杨 刊期: 2018年第21期

  • 经颅磁刺激治疗产后抑郁的临床效果及预后分析

    目的 分析经颅磁刺激治疗产后抑郁的临床效果及预后,为产后抑郁患者尽快恢复健康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6年9月-2017年5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产后抑郁患者8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经颅磁刺激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效果、平均显效时间、5-HT水平、HAMD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2.50%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显效时间(11.24±3.07)d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的(15.56±4.1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5-HT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347.62±24.48) pg/ml高于对照组(318.17±28.15) 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AMD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14.65±3.07)分低于对照组(17.22±4.2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64.50±3.83)分高于对照组(49.08±4.5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颅磁刺激治疗产后抑郁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可提高患者的5-HT水平,改善抑郁症状和生活质量,且起效较快,安全性高,值得广泛推广应用于临床.

    作者:包惠霞;安鹏辉;包志萍;朱俊娟 刊期: 2018年第21期

  • 扬州市学龄前儿童睡眠状况调查研究

    目的 调查扬州市学龄前儿童睡眠现状,为改善学龄前儿童睡眠健康状况提供依据.方法 2015年4-5月分层整群抽取7所幼儿园共2 531名儿童,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儿童及其家庭基本情况、睡眠习惯和睡眠问题等.结果 扬州市学龄前儿童平均每日睡眠时间平时为(11.00±0.89)h,周末为(10.56±1.30)h,低于国外同年龄儿童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近.睡眠不足的发生率平时为7.3%,周末为25.1%,随着年龄的增加睡眠不足率逐渐增加,周末更明显.睡眠问题总体发生率为46.1%,男童(48.3%)高于女童(43.7%).随着年龄的增长睡眠问题发生率有下降趋势.男童在睡眠出汗、张口呼吸、睡眠打鼾三方面发生率大于女童.高年龄组睡眠潜伏期过长、夜间尿床发生率明显低于低年龄组,而夜间磨牙则高于低年龄组.结论 扬州市学龄前儿童睡眠状况令人担忧,应作为“公共卫生问题”,引起儿童家长以及社会的重视.

    作者:陈秋;章景丽;陈瑞美;王磊;陶芳标;于伟平 刊期: 2018年第21期

  • 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营养风险及营养知识认知与需求调查

    目的 调查妇科肿瘤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了解其对营养知识的认知水平及需求状况,以期为医护人员给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提供科学的营养知识宣教、鼓励其正确对抗肿瘤,提高生活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在2017年6-12月对长春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妇科符合纳入标准的164例患者进行调查,营养风险筛查评分≥3分为存在营养风险.结果 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较高,其中≥65岁患者营养不足发生率为28.6%,营养风险发生率为57.1%;<65岁患者营养不足发生率为4.0%,营养风险发生率为16.0%;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对营养知识需求较高,对专业的饮食营养指导需求达96.3%,89.6%的患者存在营养方面的困惑,仅有25%的患者知道如何实现科学饮食.结论 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营养不足及营养风险发生率较高,≥65岁者较<65岁者营养风险发生率高,且妇科肿瘤患者对营养指导的需求很高,医务人员应当合理评估住院患者的营养状况,早期进行营养风险评价,并对患者进行营养知识宣教,满足患者对营养知识需求,提高其营养知识的认知水平和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朴丽;杨蕊;高佩红 刊期: 2018年第21期

  • 西部地区新生儿科能力建设的现状及需求调查

    目的 了解西部地区新生儿科的人员配置、技术、设备等现状,为进一步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和培训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工具《西部地区新生儿科能力建设现状及需求调查表》对我国西部主要的8个省/市的新生儿科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132份,包括了我国西部地区7省1市的132家医院.132家医院新生儿科室中,除颤仪配置率为31.8% (42/132),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技术开展率为54.5% (72/132),专科护士培训开展率为20.4% (27/132).98.5% (130/132)的医院认为培养专科护士亟待改善,93.9% (124/132)医院希望增加新生儿科护士培训机会.结论 我国西部地区新生儿科医护人员数量不足、结构欠合理;新生儿科护士外出培训机会少,对培训的需求高;新生儿科业务开展能力和技术水平低,需求高.因此,建议卫生行政部门增加对我国西部相对不发达省份的卫生资源投入,并开展针对性的新生儿科技术、业务和能力培训,提升我国西部新生儿科医疗和护理水平.

    作者:张梦琴;罗碧如 刊期: 2018年第21期

  • 陕西关中贫困地区儿童社会生活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陕西关中贫困地区儿童的社会生活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儿童健康成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于2016年5月-7月选取陕西关中地区的澄城、白水两贫困县各4所小学4~6年级927例学生,用程灶火编制的“儿少主观生活质量问卷(ISLQ)”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927例儿童中,不同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父亲文化程度及不同教养方式儿童的生活质量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不同地域间、父母婚姻状况、家庭经济条件、母亲文化程度和不同家庭类型儿童的生活质量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居住地在乡镇,父母分居、离异或丧偶,家庭经济状况贫困,重组家庭是儿童主观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P<0.05或<0.01).男女生ISLQ总得分比常模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值为3.270、2.990,均P<0.01).男童ISLQ得分与常模比较,除了自我认识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7个维度和两个成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女童ISLQ得分与常模比较,除了学校生活、躯体情绪两个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6个维度和两个成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陕西关中贫困地区儿童的社会生活状况受地域经济发展和教育水平等因素影响,与我国常模存在一定差异,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作者:雷晓梅;杨思萍 刊期: 2018年第21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复发性流产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复发性流产患者血清及绒毛中的表达及与复发性自然流产的关系,为临床监测与治疗复发性流产提供新的理论观点和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8月-2016年12月就诊于吉林省人民医院妇产科行人工流产的患者164例分为复发性流产组和正常妊娠组,分析两组女性血清及绒毛组织中的VEGF表达,探讨VEGF与复发性流产的相关性.结果 复发性流产组血清中VEGF的浓度及绒毛组织中VEGF表达为阳性的比例68.29%均显著高于正常妊娠组的872±376及28.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发流产与VEGF的表达存在相关性.

    作者:付建华;林秀英;王雪;方艳秋 刊期: 2018年第21期

  • 亮丙瑞林联合腹腔镜治疗双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效果观察及术后随访

    目的 探讨亮丙瑞林联合腹腔镜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剥除术对双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OEM)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效果的影响,为腹腔镜术后对卵巢功能予以有效保护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1月大同市一医院92例OEM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6例,对照组采取腹腔镜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剥除术治疗,研究组采取亮丙瑞林+腹腔镜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剥除术治疗.统计对比两组患者人院时及术后血清性激素指标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水平及卵巢基质动脉血流收缩期峰值(PSV)和窦卵泡数(AFC);术后12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统计对比再次妊娠时间及再次妊娠率、术后12个月、18个月疾病复发率.结果 术前两组患者血清LH、E2、FS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血清LH、E2水平较术前降低,FSH水平较术前增高,且研究组血清LH、E2水平较对照组高,FSH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PS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PSV较术前增加,且研究组较对照组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AF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AFC较术前减少,且研究组AFC较对照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再次妊娠时间较对照组少,再次妊娠率76.09%较对照组的45.65%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12个月、18个月疾病复发率4.35%、8.70%较对照组的19.57%、26.09%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采用亮丙瑞林及腹腔镜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剥除术对双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予以治疗,可抑制血清性激素水平波动幅度,保护卵巢储备功能,提高妊娠率,减少疾病复发,改善预后效果.

    作者:李汇 刊期: 2018年第21期

  • microRNA-223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microRNA-223(miR-223)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为乳腺癌的临床诊疗提供线索.方法采 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45例乳腺癌组织、癌旁组织中miR-223的表达,分析miR-223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MMP-9表达的关系.结果 乳腺癌组织中miR-223的表达量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223表达与乳腺癌的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01),与年龄、是否绝经、肿瘤大小、雌激素、孕激素、增殖细胞核抗原、CerbB-2表达无关(P>0.05).乳腺癌组织中miR-223表达与MMP-9表达呈正相关关系(P<0.05).在乳腺癌MCF-7细胞中,miR-223类似物能够显著促进MMP-9的表达.结论 miR-223在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且其表达水平与临床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miR-223可能通过调节MMP-9的表达促进乳腺癌淋巴转移.

    作者:林静;韩小岛;喻晓丹;徐洋 刊期: 2018年第21期

  • RDS大鼠KLF2转录因子和甲状腺素水平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KLF2转录因子在RDS大鼠肺组织的表达以及与甲状腺素水平的关系,为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不敏感的NRDS提供可能的理论依据.方法 注射油酸建立的RDS大鼠模型为研究组,分别于注射后3h、18 h、24h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甲状腺素水平,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肺组织中KLF2蛋白的表达,并与非RDS大鼠做对照.结果 油酸3h组、18h组中的血清FT4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油酸3h组中T4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油酸18 h组中T4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组织中的KLF2蛋白量表达油酸3h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18h组、24 h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呼吸窘迫综合症与血清甲状腺素水平、KLF2蛋白的表达有相关性,FT4、T4与KLF2有相关性.

    作者:钟红平;陈彦香;刘世平;姜泓 刊期: 2018年第21期

  • 成人卵巢颗粒细胞瘤和FOXL2C134W突变的研究进展

    卵巢颗粒细胞瘤(GCTS)约占卵巢恶性肿瘤的2%~5%,是常见的恶性性索间质肿瘤(SCST)[1-3].根据组织学特征将GCTS分为两种不同的组织学亚型,成人型卵巢颗粒细胞瘤(AGCTS)和幼年型卵巢颗粒细胞瘤(JGCTS)[4].其相对罕见且需要长期随访,无法进行大规模的前瞻性研究,因此,有关患者的佳管理和治疗策略的资料尚有不足[5-6].研究[2-3,7]发现95% ~ 97%的AGCTS患者存在FOXL2基因突变,FOXL2基因突变成为AGCTS研究的重要方向,本文即对AGCTS的临床处理现状及FOXI2基因突变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李卓;李理想;王鑫磊;崔满华 刊期: 2018年第21期

  • 原发性宫颈恶性黑色素瘤诊疗进展研究

    原发性宫颈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极为罕见的恶性肿瘤,现有的临床资料十分有限,在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尚无系统指南及专家共识.本文对原发性宫颈恶性黑色素瘤治疗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临床诊治提供一定参考.1 流行病学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约占所有肿瘤的1%[1],可发生于全身许多部位及器官,如皮肤、口腔、鼻腔、肛管、外阴、食管等部位[1-2].女性生殖器恶性黑色素瘤仅占所有恶性黑色素瘤的3% ~7%,以外阴、阴道多见,宫颈、卵巢等部位较为罕见[1-4].全世界报道的生殖系统恶性黑色素瘤不到300例[5],有学者对Medline数据库进行了检索,从1950-2016年原发宫颈恶性黑色素瘤病例仅有96个,其中绝大多数-(79/96,占82%)是在1990年之后报道的[6],多以散在病例报道.

    作者:徐梦秋;田笛;周顺卿;姚迎春;韩丽英 刊期: 2018年第21期

  • 子痫前期的早期干预方法研究进展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是好发于妊娠20周后的妊娠与血压升高并存的一组疾病.调查结果显示,国内该病发病率约为5%~12%,国外报道为7% ~ 12%.该组疾病不同于一般的常见的妊娠期并发症,是导致围产期母婴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包括5种类型: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子痫及慢性高血压合并妊娠和慢性高血压并发子痫前期,其中子痫前期又细分为无严重表现子痫前期及伴严重表现子痫前期两种类型.在妊娠早期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高危人群进行针对性的指导、预防与早期治疗,旨在妊娠早期做到预防该疾病的发生,降低该病的发病率,其对于提高孕妇及围产儿的生存率,降低妊娠合并症及产后并发症等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预防子痫前期的干预手段较多,其对于子痫前期低危人群可能并无成效,但对具有子痫前期高危因素的人群以下预防措施可能有效.本文就子痫前期的新早期干预方法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罗鑫;王丽霞 刊期: 2018年第21期

  • 足月妊娠促宫颈成熟方法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瘢痕子宫、巨大胎儿、可疑胎儿窘迫、引产失败等孕妇逐渐增多,即使全球范围产科医生都在为减少剖宫产率而努力,剖宫产率仍一直居高不下.据统计,发达国家剖宫产率约为21%,亚洲国家的平均水平是27.3%,其中我国更是达到了46.2%[1-2].成功的引产在降低剖宫产率,提高自然分娩率中具有积极作用,其中促进宫颈成熟在引产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因孕妇个体间存在差异,临床上应选择恰当的方法促进宫颈成熟,从而有效提高引产成功率,降低剖宫产率.本文主要对足月妊娠促进宫颈成熟的各种方法做一综述.

    作者:王秋霞;杨丽杰 刊期: 2018年第21期

  • 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在11133例孕妇产前筛查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无创产前基因检测(NIPT)在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3月在福建省妇幼保健产前诊断中心做NIPT检测的孕妇为研究对象,应用NIPT技术对11 133例孕妇外周血进行检测,分为5组,分别为血清学筛查高风险2 680例、血清学筛查临界风险4 829例、高龄妊娠(≥35岁)2 830例、B超检出胎儿结构异常548例、介人性手术禁忌证246例,NIPT检测高风险的孕妇进一步用金标准验证,低风险的孕妇随访婴儿出生后的情况.结果 NIPT检出高风险21-三体综合征26例(0.23%)、18-三体综合征7例(0.06%)、13-三体综合征2例(0.02%)、性染色体44例(0.39%)和其他染色体(8号、14号、20号)3例(0.03%),其灵敏度均为100%,特异度分别为99.98%、99.98%、99.99%、99.86%和99.98%,假阳性率分别为0.02%、0.02%、0.01%、0.14%和0.02%.NIPT检测21-三体综合征和18-三体综合征有比较好的一致性,对血清学筛查高风险、高龄妊娠(≥35岁)、血清学筛查临界风险组的检测也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 NIPT技术对胎儿21号、18号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有较高的检出率,尤其适合血清学筛查高风险、高龄妊娠(≥35岁)、血清学筛查临界风险的孕妇人群,有望为孕妇提供一种全新的安全、快捷、准确性高的产前筛查方法.

    作者:范向群;黄海龙;林娜;蔡美英;郑琳;王梅英;徐两蒲;林元 刊期: 2018年第21期

  • 两种提取孕妇血浆游离胎儿DNA方法的比较

    目的 分别应用两种方法进行血浆游离胎儿DNA的提取,判定及筛选佳的血浆游离胎儿DNA的提取方法,为后续试验提取游离胎儿DNA的方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30例健康妊娠孕妇血浆,用离心柱法和磁珠法进行血浆游离DNA的提取,经甲基化敏感限制性内切酶BstUI酶切后使用微量紫外分光光度计测量所提取的游离胎儿DNA的含量及纯度,再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方法测定扩增效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离心柱法所提取的游离胎儿DNA的测定结果为:含量(43.27±21.01)ng/μl;纯度A260/A280 (0.999 7±0.084 42);扩增效率为94%;而磁珠法提取的游离胎儿DNA的测定结果为:含量(31.74±12.25) ng/μl:纯度A260/A280 (0.878 3±0.052 66);扩增效率为87%.两组方法提取游离DNA的浓度、纯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离心柱法比磁珠法操作更简便、快捷.经测定提取的DNA的浓度及纯度,扩增效率后可判断离心柱法所提取的游离胎儿DNA的浓度、纯度及扩增效率都远远优于磁珠法;离心柱法比磁珠法更适用于后续无创产前诊断研究试验.

    作者:冉贵萍;赵海鸥;谢艳平;陈英;钟贞强 刊期: 2018年第21期

  • 关爱式健康教育方法在妊娠期糖尿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目的 探究关爱式健康教育方法在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该院收治的GDM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和行为指导,观察组实施个体化关爱式健康教育和行为指导.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分,对比干预前后患者心理状态、自我健康管理以及血糖控制达标率.结果 观察组干预后HAMA评分和HAMD评分显著优于治疗前(均P<0.05);观察组干预后HAMA评分和HAMD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干预后(均P<0.05);观察组血糖自我监控、饮食自我调节、情绪的自我调节和孕妇体质量控制良好的人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干预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关爱式健康教育方法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同时在提高自我健康管理和血糖相关指标水平上相对于常规的健康教育方式也具有明显优势,值得在GDM患者健康教育中应用.

    作者:王丽 刊期: 2018年第21期

  • 强化健康教育联合营养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究并分析强化健康教育联合营养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的影响,为GDM患者良好的分娩结局提供干预参考.方法 选取2016年6月-2017年10月天津第二医院收治的100例妊娠期糖尿病孕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孕妇采取常规干预,观察组孕妇采取强化健康教育联合营养干预,观察并记录两组孕妇入院时一般情况、干预前后血糖控制情况、HbAlc水平以及分娩结局.结果 两组孕妇年龄、孕周、妊娠类型、诊断、体重指数、文化程度、医疗形式、月收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妇干预前血糖控制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妇干预后血糖控制水平较干预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孕妇血糖控制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孕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孕妇HbA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孕妇HbAlc均明显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降低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孕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妇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羊水过多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孕妇妊娠期高血压、剖宫产、胎膜早破、巨大儿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孕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强化健康教育联合营养干预能有效改善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血糖控制水平,改善分娩结局.

    作者:康志荣 刊期: 2018年第21期

  • 黑升麻提取物治疗102例围绝经期潮热盗汗患者的疗效分析

    目的 对比分析黑升麻提取物和戊酸雌二醇治疗围绝经期潮热盗汗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11月该院收治的102例围绝经期潮热盗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51例.所有患者均给予谷维素、维生素B1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A组给予黑升麻提取物治疗,B组给予戊酸雌二醇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以及黄体生成素(LH)水平,并观察5-羟色胺(5-HT)、色氨酸(TP)、5-羟吲哚乙酸(5-HIAA)、5-羟色氨酸(5-HTP)含量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A组总有效率(90.20%)显著高于B组(74.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E2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A组显著高于B组(P<0.05);两组FSH、LH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A组显著低于B组(P<0.05);治疗后两组5-HT、5-HIAA、5-HTP含量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A组均显著低于B组(P<0.05);治疗后两组TP含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92%)显著低于B组(15.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黑升麻提取物、戊酸雌二醇均能够改善围绝经期患者激素水平和潮热盗汗临床症状,但前者疗效更确切.

    作者:白洁;李艳霞;陈燕 刊期: 2018年第21期

  • 高原地区围绝经期妇女的骨密度分析

    目的 分析高原地区围绝经期妇女的骨密度(BMD)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在西宁市、同仁县及德令哈市进行健康体检的218例围绝经期妇女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同区非围绝经期月经正常妇女12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研究对象BMD、骨量、血清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血钙(Ca2+)、磷(P)、骨钙素(OC)及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骨量正常率显著低于对照组,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4腰椎、大转子、股骨颈及全身BM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E2及P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FSH、OC、PTH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a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nter法相关相性分析结果显示,围绝经期妇女BMD与年龄、骨量、E2、P、FSH、OC及PTH有关(P<0.05),而与身高、体质量、脂肪含量、肌肉含量、Ca2+无关(P>0.05).结论 高原地区围绝经期妇女的BMD受年龄、骨量、E2、FSH、OC、P及PTH等因素影响.

    作者:焉威 刊期: 2018年第21期

  • 围绝经期2型糖尿病动机性访谈干预效果的评价

    目的 评价动机性访谈对围绝经期2型糖尿病患者的干预效果,为围绝经期2型糖尿病的干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6年7月-2017年7月在广州市增城区永宁街永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健康档案的130例围绝经期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5例.对照组接受分级分层管理模式,观察组接受分级分层管理和动机性访谈干预,两组均实施12个月的干预.干预前后检测并比较两组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 C)水平,并评估自我效能和生存质量.结果 干预后,两组患者FPG水平、2hPG水平、HbA1C水平、血糖达标率、自我效能评分及生存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机性访谈能有效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自我效能,改善血糖控制效果和生存质量.

    作者:周颖兰;曾涛;雷小艳;陈春光;刘建安 刊期: 2018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