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辉;黄秋鹏;庞晴;何霁
目的 探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用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 将20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预防方法,实验组在常规预防的基础上使用脉冲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比较2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能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提高护理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作者:苏灵林;骆丽兰;吴莉莉;骆丰梅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Orem自理模式在帕金森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来本院神经科就诊的帕金森病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23例)和实验组(2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患者采用Orem自理模式进行护理.6个月后,对2组患者护理后的日常生活能力、护理满意度以及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实验组 在进行Orem自理模式后,患者的生活自理评分和护理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例数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rem自理模式对帕金森病患者的应用效果良好,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肖利亚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综述了术中低体温的原因及对策.术中低体温的发生原因包括环境因素、输注温度过低的液体或血制品、全身麻醉影响、皮肤用冷溶液消毒或腹腔冲洗液温度过低.根据原因提出以下对策:调节室温,根据不同季节给予不同的保温措施;提前给液体和血制品加温;全麻过程中,对吸入气体加温加湿;减少消毒时间,加温腹腔冲洗液.认为手术室护士应对低体温的护理有一定的认知,针对不同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
作者:单桂艳 刊期: 2015年第12期
SICU患者因长期卧床,胃肠功能减弱,为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常常会选择使用保留灌肠的方法,但大便频率的增多,或未经及时处理,易导致患者出现粪水性皮炎,这种情况也常见于大便失禁的患者,一旦发生,影响护理工作质量,增加了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及强度,同时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及经济压力,本科使用1种水胶体敷料进行护理干预,有效地预防了粪水性皮炎的发生,现介绍如下.
作者:冷英杰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游泳抚触频次对新生儿胆红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2009年5月~2013年7月在本院出生的新生儿随机分为研究组254例(每天游泳加抚触2次),对照组218例(每天游泳加抚触1次),并利用经皮胆红素测定仪测定2组新生儿出生后1~5d经皮胆红素值的动态变化.比较2组新生儿的排例情况以及出生后1~5d的胆红素指标.结果 研究组胎便初排时间及胎便转黄时间均提前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新生儿胆红素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新生儿每天进行两次游泳加抚触比每天进行一次游泳加抚触更有利于降低新生儿黄疸指数,值得推广及应用.
作者:魏秀丽;柴端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品管圈对降低普外科口服药管理缺陷发生率的效果.方法 成立品管圈小组,确定活动主题,制定目标值,分析缺陷发生的原因,针对其中主要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并组织实施,进行效果检查.结果 实施品管圈活动后缺陷发生率由活动前的78例(5.09%)降为17例(1%),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品管圈活动的开展可有效降低普外科口服药管理中存在的缺陷,保证了患者的安全,提高了护理人员参与质量管理的意识及能力.
作者:汪艳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无复流患者焦虑及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1年3月~2014年3月在本院心内科住院、PCI术后发生无复流的患者11例,采用访谈法了解患者的心理,根据访谈结果和量表结果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干预前后使用焦虑抑郁评分量表(HADS)进行调查.结果 患者焦虑及抑郁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 对PCI术后患者采用访谈法了解患者的心理现象,并进行针对性心理干预,可以减少患者的焦虑及抑郁情绪.
作者:姚旭;金一 刊期: 2015年第12期
总结了147例日间手术的冠状动脉造影患者的护理体会.主要包括患者的收治标准、入院流程及围术期的护理等.认为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实施日间手术模式能让患者在短期内得到有效的治疗和护理,降低住院天数,减少患者费用.
作者:万苗苗 刊期: 2015年第12期
随着“优质护理服务”在本院的推广,为卧床患者进行床上洗头成为基础护理中一项重要内容.等渗膀胱冲洗液3000ml/袋在本科应用广泛,成分:每100ml冲洗液含氯化钠900g,一次性使用完毕后将等渗膀胱冲洗袋作为废物丢弃很可惜,笔者发现,购买洗头器费用较高,以往护理人员使用水杯冲洗头发,这样极易弄湿患者的衣服及床单位,增加护理工作量,为了便于实施床上洗头,遵循舒适、安全、节力的原则,本科将改良后的冲洗器应用于临床工作中,效果很满意.现介绍如下.
作者:陈茜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责任制整体护理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本院2013年3月~2014年7月收治的78例DVT患者随机(非盲法)分为实验组(n=36)及对照组(n=42).实验组患者实行责任制整体护理,对照组采用整体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大腿围差、小腿围差、住院天数、护理差错情况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干预后2组患者的患肢肿胀明显减轻,治疗后大、小腿围差、住院天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1例并发肺动脉栓塞、2例发生穿刺点渗血,对照组1例肺动脉栓塞、2例穿刺点渗血、2例牙龈出血、1例导管移位,2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无护理差错发生,对照组中4例患者发生溶栓管连接管滑脱发生出血、导管阻塞(P>0.05).患者对护理满意度实验组达(95.50±1.52)分,对照组(92.64±1.96)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责任制整体护理可以发挥责任护士主体作用,给予DVT患者全面、系统、整体的护理,能够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
作者:杜凤英;刘坤;左续珍;陈军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个性化健康教育对直肠癌造瘘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26例直肠癌造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3例,观察组采用个性化健康教育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健康教育模式.评估术前、术后2周及4周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 术前2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周、4周2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较出院当日均有所提高,而同时期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施个性化健康教育可提高直肠癌造瘘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樊雪芹;于浩 刊期: 2015年第12期
总结建立质量控制过程的记录与追溯系统,主要包括利用条形码信息化质量追溯管理系统对器械回收、清洗消毒、检查包装、灭菌、发放、使用全过程进行记录.认为条形码信息化质量追溯管理系统是消毒供应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可提升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可依从性,保障医疗安全.
作者:郑华英;傅开烟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发育支持护理在早产儿护理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0年1月~ 2010年12月出院的66例早产儿作为对照组,2013年1月~2013年12月出院的62例早产儿作为观察组,在早产儿住院期间和出院后给予发育支持护理,针对每个患儿具体情况情况,给予患儿及家属进行相应的指导.比较2组患儿的短期内生病再次入院情况、体重增长情况以及死亡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儿再次入院率明显下降,体重增长基本正常,未发生死亡情况,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发育支持护理在早产儿生长发育过程中有着积极作用,可提高早产儿的生存质量.
作者:龙琼芳 刊期: 2015年第12期
医疗安全是医疗质量基本的要求,它已成为当今医院管理中重要的课题之一.ICU收住的均为急、危、重症须严密加强监护的患者,特别是昏迷、躁动不安的患者,因病情或治疗的需要,患者往往全身留置多根管道.这些管道用途各异,但均对患者的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侯瑞莲;马玲霞;寇芳芳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将交接班制度精细化管理,提高交接班质量与新护士的专业能力.方法 细化交接班流程,建立具体的督导模式,评价比较实施精细化管理前后交接班质量与新护士的专业能力.结果 精细化管理后交接班过程中的缺陷率明显下降,新护士对患者病情的掌握程度明显升高,两者与实施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交接班制度精细化管理能提高交接班质量及新护士的专业能力.
作者:孙丽;闻曲;代艺;周耘 刊期: 2015年第12期
总结带教小儿外科72名实习护生存在的常见问题以及不良影响,包括知识匮乏、难以理论联系实际,心理素质差、恐惧实施抢救,表现胆怯、缺乏沟通能力,粗心大意、导致护患矛盾.认为尽早进行专科知识讲座、提供模拟抢救训练、合理调整护生工作时间、教导护生在护理工作中不断反思和改进是提高护生实习兴趣、能力的重要方法,能使普通小儿外科护理带教能力得到更好的提升.
作者:吴娟;张桂芳;王丽;陈涛燕 刊期: 2015年第12期
本文总结分析了急诊护理纠纷中36个典型案例,主要包括护理人员态度冷淡、业务不熟练、法律意识淡薄以及医疗费用高等.认为护理人员应转变服务理念,端正服务态度,加强专业技能与业务能力培训,提高法律意识,这样才能有效的防止急诊护患纠纷的发生.
作者:卓瑞英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优化急诊护理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1年1月~2014年2月本院进行疾病急救及治疗的6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急救护理路径进行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采取优化急救护理路径进行急救护理.比较2组急性冠脉患者的护理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进入抢救时间为(15.2±7.2) min,比对照组更短,开始再灌注时间为(27.5±12.4)min,比对照组更短,而且临床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2.4±5.4)分,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采取优化急救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护理质量,值得广泛于临床使用.
作者:陆黎丽 刊期: 2015年第12期
总结下肢骨折早期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体会.护理措施主要包括病情观察、对症护理、心理护理、用药护理、并发症的预防护理、健康宣教.认为护理上需有新的病情观察方法,对脉搏减弱、血液高凝、血栓评分高的患者早期行彩色多普勒检查是早期发现DVT的关键;建立一套有效的护理措施能促进疾病的好转或防范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纪小军;王青 刊期: 2015年第12期
回顾性总结34例颈椎骨折并四肢瘫患者压疮的护理体会,主要护理措施包括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卧床护理和创面分级护理.认为医护人员应重视压疮的严重性,预防为主,积极治疗,不断完善护理方案,减少压疮的发生.
作者:刘水莲 刊期: 201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