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素耘;刘海燕;嵇晓红;吴元赭
目的:探讨婴幼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及病原学检查确诊的肺炎支原体感染45例住院婴幼儿.结果:婴幼儿支原体肺炎多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肺外并发症以消化系统、循环系统为主,其他如神经、皮肤、泌尿系统亦多受累,临床症状和病原学检查可对其确诊.治疗首选阿奇霉素、红霉素,亦应注意综合治疗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使用.结论:婴幼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病情重、并发症多,病原学对婴幼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断有重要意义.对以呼吸道外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病例要注意早发现、早诊断,及时给予足量阿奇霉素、红霉素治疗,预后较好.
作者:田婧;车广华;潘薇;许忠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通过分选人宫颈癌细胞中的侧群细胞验证其肿瘤干细胞特性.方法:取16例行宫颈鳞癌切除的手术标本进行宫颈癌细胞原代培养,流式细胞仪分选侧群细胞(Side Population,SP),对比SP细胞和非SP细胞(Non Side Population,Non-SP)的体外自我更新能力和肿瘤形成能力.结果:在原代培养的16株宫颈癌细胞中均分选出SP细胞,比例约占(1.67±0.94)%.SP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显著高于NSP细胞,SP细胞在裸鼠肿瘤形成能力显著高于NSP细胞.结论:人宫颈癌侧群细胞具有肿瘤干细胞特性,为宫颈癌干细胞的研究提供了简单、有效的分离方法.
作者:韩琪;李斌;王克芳;范颖;宋菁华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子宫黏膜下肌瘤脱出型的声像图表现及鉴别要点.方法: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探头及彩色多普勒血流经阴道观察官腔及宫颈病灶的回声、形态、血流情况,回顾性分析和总结88例超声诊断为子宫黏膜下肌瘤脱出型的声像图特征.结果:病理证实88例患者中子宫黏膜下肌瘤脱出型62例,超声诊断率为70.5%;9例诊断为宫颈肌瘤,7例诊断为宫颈息肉,5例为宫颈癌,5例为子宫内膜癌.结论: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子宫黏膜下肌瘤脱出型的诊断及鉴别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作者:焦阳;范海波;甘晗靖;李桂芹;林琪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了解厦门市同安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主要死因及动态变化,为制定相应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5~2009年同安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年来同安区新生儿、婴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由2005年的4.29‰、7.43‰、8.58‰降至2009年的3.15‰、5.33‰、6.55‰.前5位死因分别为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先天异常、出生窒息、先天性心脏病、肺炎;1~4岁儿童前3位死因分别为意外、其他肿瘤和先天性心脏病.结论: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关键是降低新生儿及婴儿死亡率.采取提高产前诊断技术,加强围产期保健、高危妊娠管理,提高产科质量与新生儿复苏技术,加强儿童意外伤害的预防是进一步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关键.新生儿死亡和婴儿死亡是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部分.
作者:陈素云;赵旭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胎儿三维超声测量鼻梁线与面部表面成角大小和二维超声内外眼眶距离比率声像特征在中孕期三维超声量化筛查唐氏综合征(DS)的价值.方法:通过对比实验室或出生婴儿检查结果,分析1711例胎儿声像鼻梁成角和内外眼眶距离比率指标.结果:1708例鼻梁成角正常值36.58 ±4.67,内外眼眶距离比率正常值0.31±0.02.结论:中孕期三维超声鼻梁成角结合内外眼眶距离比率指标筛查DS,是提高产前筛查率的一项有临床应用价值的指标.
作者:黄春滨;韦德湛;李红林;王玉莹;成宇璐;张秀丽;宁浩杰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通过回顾分析该院出生缺陷的消长情况,了解该地区出生缺陷的高危高发因素,及时发现可疑的致畸因素,为开展出生缺陷的预防、早期诊断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依照《中国出生缺陷监测方案》,对2000 ~ 2010年在该院分娩的产妇及其围产儿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年间共监测围产儿27838例,缺陷儿311例,发生率为11.17‰;主要出生缺陷为指(趾)畸形、先天性心脏病、总唇裂、复合畸形、消化道畸形、尿道下裂、脑积水;男婴出生缺陷发生率较女婴显著增加;产母年龄≥35岁,尤其是产母年龄< 20岁时出生缺陷发生率的危险性明显增加.结论:加强产前筛查及产前诊断工作,提高出生缺陷产前检出率,可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
作者:陈炳兰;孙丽洲;田静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评价术前焦虑状态对腹式子宫次全切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拟行腹式子宫次全切手术患者185例,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和中状态焦虑问卷(SAI)评价患者术前的焦虑状态,根据SAI评分分为高度焦虑组(SAI评分≥45分,H组)和低度焦虑组(SAI评分<45分,L组).记录两组子宫次全切术后6、24、48 h的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结果:H组患者89例,L组96例,两组术后6、24、48 h VAS评分比分别为8.78 ±2.13:8.02±2.73(P<0.05)、7.39 ±2.54:6.65±1.74 (P <0.05)、3.38±1.76:3.25±1.78 (P >0.05).结论:术前高度焦虑状态可加重腹式子宫次全切手术患者术后短期疼痛.
作者:郑梅兰;邢月琴;王丽;姚玉萍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孕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对HBV母婴传播的影响及婴儿对乙肝疫苗免疫应答情况.方法:以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孕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孕妇300例及新生儿为实验组,未使用者8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及出生时和7个月抗体产生情况.结果:孕期注射HBIG组与未注射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分别为5.33% (16/300)和1.25% (1/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464,P>0.05);孕期注射HBIG组与未注射组新生儿出生时anti-HBs阳性率分别为10.33% (31/300)和1.25% (1/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757,P<0.05),7个月龄anti-HBs产生率为96.12% (124/129)和95.35% (41/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49,P>0.05);出生时anti-HBs阳性的新生儿25例,7个月复查均产生anti-HBs,而出生时anti-HBs阴性或弱阳性的147例婴儿,7个月复查有7例婴儿anti-HBs仍为阴性或弱阳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21,P>0.05).结论:孕期注射HBIG不能降低HBV宫内感染率,可提高新生儿出生时anti-HBs阳性率,但对7个月anti-HBs产生率无影响.
作者:李淑红;贾蓓;孙红;董梅;刘志芬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欣普贝生在产科促宫颈成熟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09年10月~2010年9月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产科住院的孕周超过38周、Bishop宫颈评分6分、无妊娠合并症、单胎头位、要求阴道试产的初产妇10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给予后穹窿放置欣普贝生促宫颈成熟,待宫颈口开大至3 cm,或出现宫缩过强、胎儿宫内窘迫时取出;对照组50例给予催产素促宫颈成熟.观察两组的总产程、阴道出血量、新生儿窒息率、剖官产率、副作用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总产程时间为(9.3±3.7)h,对照组为(14.5±4.7)h,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剖宫产率为6%;对照组为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欣普贝生促进宫颈成熟的效果明显优于催产素,并可缩短总产程,减少阴道出血量,降低剖宫产率.
作者:靖丽娟;李丹;林杨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分析2003 ~ 2010年乌鲁木齐市第一人民医院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手术指征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 ~ 2010年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手术指征的变化.结果:自2003年后剖宫产率大幅上升并维持在较高水平;剖宫产手术指征中难产因素始终位居第1位,而社会因素逐年上升.结论:剖宫产率升高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其中社会因素是主要原因之一.
作者:秦天华;何金芳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宫颈癌前病变中检测高危型HPV病毒负荷的意义.方法:将2011年1月~2012年6月就诊的268例患者根据阴道镜下子宫颈病理结果分为正常组、CIN Ⅰ组、CIN Ⅱ组、CIN Ⅲ组.采用美国Digene公司第二代基因杂交捕获信号放大检测试验,检测所有患者的HPV病毒含量,比较各组HR-HPV DNA阳性率及其在中度、低度、高度的分布比例,分析宫颈癌前病变与HPV病毒量的关系.结果:正常组、CIN-Ⅰ组、CIN-Ⅱ组、CIN-Ⅲ组的HPV DNA阳性率分别为32.16%、53.19%、78.57%、87.5%;正常组在低度的分布比例显著低于CIN各组,而CIN各组在中高度的分布比例显著高于正常组,且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危型HPV负荷量与宫颈癌前病变的发生发展有明显的相关性,具有较高的筛查和诊治意义.
作者:杜玲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短期激素补充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效果和理想治疗方案.方法:选择中原油田各社区45~ 55岁围绝经期妇女116例,其改良Kupperman评分均在11分以上,随机分为结合雌激素1组、结合雌激素2组,观察用药后症状改善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两组均能改善围绝经期症状,两组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雌激素1组和结合雌激素2组部分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结合雌激素是治疗围绝经期症状的佳选择.
作者:潘秀荣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改善和促进大专院校青少年对性、生殖健康及艾滋病性病正确的认知状态,妥善处理在青春期出现的不良行为,安全度过青春期.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应用自编的调查问卷,对云岩区2175名大专学生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健康教育行为干预,干预后又进行了评估调查,同时进行了干预后效果评价.结果:基线调查1078名,评估调查1097名,评估调查结果显示,主观希望学习性与生殖健康课的对象较基线调查有较大增加;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希望全面了解性知识、如何解决性失控和性道德冲突、如何面对异性求爱和性爱要求、如何减轻婚前性行为压力、如何控制性冲动等;青少年知道的避孕方法中对避孕套及避孕药的知晓率高;在已发生过性行为的747名青少年中有67.34%首次性行为年龄发生在15 ~18岁,发生过意外怀孕的有100人(13.39%);对艾滋病是性传播疾病及如何预防艾滋病知晓率均有大幅度提高(P<0.01).结论:根据基线调查中存在的问题,采用了同伴教育等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行为干预方法,使目标人群在性、生殖健康及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方面得到较大的提高,具有推广应用的现实意义.
作者:蒋媛;张颖萍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健康体检女性中检出乳腺癌,起到类似乳腺癌筛查的作用.方法:2008年1月~2011年12月,对70292例健康体检女性施行临床乳腺检查.分两组:一组包括临床外科医生乳腺检查63857例、乳腺异常者作诊断性超声检查13825例以及钼靶检查458例;另一组即2011年7 ~10月妇女病普查中乳腺超声筛查组6435例.被查出的乳腺癌可疑者进行病理检查,确诊后施行手术.结果:①70292例中查出乳腺癌23例,临床分期分别为:0期4例,内有导管原位癌3例、小叶原位癌1例;Ⅰ期4例;Ⅱ期12例;Ⅲ期2例;Ⅳ期1例.早期乳腺癌8例,占34.78% (8/23).23例均施行了手术,随访后确定均健在.②临床乳腺检查组63 857例中正常28 837例(45.16%),异常35 020例(54.84%):内有乳腺癌21例,乳腺癌检出率0.03% (21/63 857); 6435例超声筛查组中正常2983例(46.36%),异常3452例(53.64%):内有乳腺癌2例,乳腺癌检出率0.03% (2/6 435).结论:健康体检女性人群中检出乳腺癌23例(0.03%,32.72/10万),早期乳腺癌8例(占34.78%),均获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健康体检临床乳腺检查是预防乳腺癌的一项重要举措.
作者:龚毅红;张红燕;谢阳桂;张春辉;沈洪薰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啶及小剂量氯胺酮对小儿腺样体扁桃体切除术苏醒期躁动(EA)的预防效果及安全性,并对二者的预防效果进行对比观察.方法:选择全身麻醉下行腺样体扁桃体切除手术患儿60例随机分为3组,右美托咪啶(D)、小剂量氯胺酮(K)、生理盐水(H)组各20例.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D组泵注右美托咪定1 μg/kg(容量为10 ml),K组泵注小剂量氯胺酮0.3 mg/kg(容量为10 ml),H组泵注生理盐水10 ml,3组均在10 min泵注完毕.所有病例均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维持麻醉,连续监测血压、心电图、心率、血氧饱和度,观察苏醒时间(停麻醉药至呼唤能睁眼)、复苏室停留时间、术后苏醒期躁动、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患儿术后躁动发生率D组5.0%,K组35.5%,H组8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组相比,D和K组拔管后1~4h Ramsay镇静评分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术后呈现平稳睡眠的例数较K和H组相比明显较多.结论:右美托咪啶及小剂量氯胺酮均可预防小儿苏醒期躁动,右美托咪啶效果更佳更安全.
作者:朴连玉;冯雅珍;李飞;冯艳华;麻海春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子宫破裂的病因、特征及影响因素,并提出针对性防治措施.方法:对2001~ 2010年福建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30例子宫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剖宫产、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导致的瘢痕子宫是目前诱发子宫破裂的主要原因,占83.33% (25/30);多次孕产史与子宫破裂密切相关,其次为阻塞性难产及子宫发育异常.子宫破裂导致围产儿死亡等严重不良结局者占23.33% (7/30),产后出血占36.67% (11/30),无孕产妇死亡.结论:应加强高危孕产妇的管理及监护.
作者:李素玉;陈素清;刘照贞;张秋莲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研究米非司酮片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CA125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3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5例,对照组于月经第1天开始口服丹那唑200 mg/次,2次/d;治疗组于月经第1天开始口服米非司酮片12.5mg/次,1次/d;疗程均为6个月,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复发率、妊娠率、治疗前后血清CA125水平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总有效为89.23%,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7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对照组复发率和妊娠率分别为32.31%、49.23%,治疗组分别为29.23%、52.3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CA125水平均有显著下降,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米非司酮片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复发率,提高妊娠率,且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戴金娣;金芙蓉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CA125和抗转铁蛋白抗体(TFAb)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性不孕症患者血清和腹腔液中的水平.方法:选择91例不孕症患者,其中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31例(子宫内膜异位症组)、盆腔炎症患者30例(炎症组)、正常盆腔患者30例(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患者血清、腹腔液中CA125和TFAb的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子宫内膜异位症组血清和腹腔液中CA125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及炎症组(P<0.01);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和腹腔液中CA125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而轻度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仅腹腔液中CA125水平明显升高(P>0.05).子宫内膜异位症组血清和腹腔液中TFAb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及炎症组(P<0.01);轻、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和腹腔液中TFAb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及炎症组(P<0.01).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导致不孕的机制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测定血清和腹腔液中的CA125和TFAb水平有利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性不孕症的筛查及辅助诊断.
作者:王志红;申爱荣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快速和准确诊断人类染色体非整倍体嵌合体的新方法.方法:采用引物原位标记(PRINS)技术和染色体G显带技术检测2例21三体嵌合体和3例Turn综合征嵌合体,并比较其结果.结果:在间期核和中期分裂相中,PRINS技术均能特异性地检测出21号和X染色体,其标记率分别为90%和89%;PRINS技术检测的21三体嵌合体和Turn综合征嵌合体100个细胞中,异常核型细胞数目高于染色体G显带技术检测.结论:PRINS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染色体数目异常,与染色体G显带技术相结合,可提高人类染色体非整倍体嵌合体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黄元河;冯治;潘乔丹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评估对未婚流动青年实施生殖健康干预活动的效果.方法:类试验研究.2010 ~ 2011年对成都地区3个行政区中选择工厂和服务场所的780例15 ~ 24岁未婚流动青年开展了调查.在干预组对象中开展了涉及6个专题的生殖健康知识教育和生活技能培训活动.结果:干预活动明显提高了干预组对象的性与生殖健康相关知识综合得分及各项知识回答正确率,对转变干预对象的性相关态度有正向影响,对增加干预对象避孕措施的使用有一定作用.调查对象主动利用性与生殖健康相关服务差.结论:生殖健康知识教育和生活技能培训能不同程度地改善未婚流动青年的相关知识、态度与行为,也受调查对象欢迎.制定长期、可持续的干预战略以改善未婚流动人群的生殖健康状况应受到高度重视.
作者:唐永军;崔念;刘小章;蔡卫东;田爱平 刊期: 201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