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松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增生的发病机制及主要危害.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子宫内膜增生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100例非子宫内膜增生症患者进行对照.结果:子宫内膜增生症患者中,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肿瘤、多囊卵巢综合征发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与患病程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子宫内膜增生主要是受雌激素及某些药物的影响而产生,存在诸多高危因索,需及早做好预防与诊治.
作者:翟芬菊;李彩菊;杨利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分析健康教育在围绝经期阴道炎预防中的效果.方法:将2010年1月~2011年5月收治的围绝经期阴道炎患者96例遵照知情同意原则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采用吉尔碘冲洗、聚维酮碘阴道置药治疗,观察组48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健康教育,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愈显率为83.3%,略高于对照组的75.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半年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为4.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教育在围绝经期阴道炎预防中的效果满意,能够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有利于减少疾病的复发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牛素娥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通过开展妊娠期糖尿病(GDM)的筛查,对结果异常者进行治疗干预,总结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5月~2011年5月,就诊于长春市妇产医院门诊行常规孕期检查的孕妇,进行血糖检测3 000例,筛查出糖代谢异常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进行相应干预,两组均行密切随访,比较两组的妊娠结局.结果:对照组与实验组妊娠期母儿并发症、合并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诊断GDM及早期进行干预治疗可降低母婴并发症和合并症.
作者:王玉英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妇产后出血量、母乳时间以及围生儿体质的影响,为选择对母婴身心健康伤害程度低的分娩方式提供依据.方法:选择该院自2011年收治的行剖宫产手术分娩的初产妇120例,作为对照组,选择同一时期阴道顺产分娩的初产妇120例作为观察组,对两种分娩方式对产妇产后出血量、母乳时间以及围生儿体质的影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产妇的产后出血量分别为(112.5±45.8) ml、(233.2±67.8) ml,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3.437,P<0.05);对照组母乳开始时间为(49.89±6.87)h,明显晚于观察组(36.52±5.75)h的母乳时间(t=3.587,P<0.05);阴道顺产组产妇产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剖宫产组(P<0.05),新生儿胆红素指数及Apgar评分的发生率低于剖宫产组(P<0.01).结论:剖宫产对母婴造成的健康危害远远大于阴道顺产方式,医护人员应谨慎选择产妇分娩方式,建议产妇选择对自身及婴儿健康程度损伤性小的分娩方式,从而利于母婴的健康.
作者:吕迎春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研究抑癌基因PTEN在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3例子宫内膜腺癌病理标本PTEN的表达,并对其中54例患者进行5年随访,对PTEN表达情况与生存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①子宫内膜腺癌患者PTEN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x2=83.96,P<0.001).②子宫内膜腺癌组织分级G3级、临床分期Ⅲ-Ⅳ期、浸润超过1/2肌层厚度及有淋巴结转移者PTEN阳性表达明显降低.③PTEN阳性率与子宫内膜癌术后5年存活率有关(x2 =7.64,r=0.3521,P<0.01),PTEN高表达者,术后5年存活率也越高.结论:子宫内膜癌患者存在PTEN表达下调,PTEN表达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分级、分期、癌细胞浸润、转移及预后有关;子宫内膜组织PTEN检测对诊断子宫内膜癌并判定其恶性程度和顶后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范真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大兴区兴丰街道妇女生殖健康状况、妇女病发病动态,制定有效的保健预防措施.方法:对2009年兴丰街道2 320例妇女病普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自愿参加妇科疾病筛查者无业、下岗与退休女工占80.13%;妇科疾病患病率为9.27%,疾病顺位依次为其他良性疾病、生殖道良性肿瘤、生殖道感染性病;生殖道感染性疾病检出率为18.61%;宫颈细胞学诊断出宫颈病变的8例.结论:妇女病普查是早期筛查宫颈癌的行之有效手段,应加强宣教,增强认识,提高妇女病普查率:宫颈癌前病变的早期发现、及时治疗至关重要,应加强跟踪随访;生殖道感染性疾病患病率较高,应加强防控.
作者:李秀丽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探讨不同妊娠阶段的城镇与农村孕妇营养现状,分析各种营养素缺乏的原因与对策.方法:对164例健康孕妇分农村孕3~6月组、孕6~9月组及城镇孕3~6月组、孕6~9月组进行膳食电脑营养测箅,并与其同孕期标准供给量比较.结果:热量摄入量各组均值均达标,蛋白质供给以农村各孕期不足,钙元素普遍缺乏,锌元素及硒元素不易缺乏,维生素B1、B2、C缺乏严重而维生素A、E、PP不易缺乏.结论:农村孕妇调整饮食结构,多食动物食品及豆制品,孕期可常规补钙,孕中晚期可补铁剂,多食绿叶蔬菜及水果、海带.
作者:王雪松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观察曲普瑞林治疗女童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ICPP)的临床疗效,为ICPP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曲普瑞林对29例ICPP女童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前与治疗后的第二性征、卵巢发育情况、血清雌二醇(E2)、垂体促性腺素浓度、骨龄(BA)、生长速率(GV)及身高(PAH)等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患儿乳房、卵巢体积均有缩小;E2、促黄体生成激素(LH)及卵泡刺激素(FSH)峰值均显著降低;骨龄成熟延迟,骨龄/实际生活年龄(BA/CA)值下降;治疗前预测成人终身高为(155.5±0.61)cm,治疗12个月后为(159.1±0.81) cm,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曲普瑞林治疗ICPP效果显著,能有效抑制性腺轴及性腺的发育和骨龄的增长,改善成年身高.
作者:梁向荣;王树芳;王茹;周朋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研究放置宫内节育器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对降低生殖道感染率的效果.方法:选取行放置节育环术的妇女322名,根据术后是否使用抗生素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并进行妇科检查及一系列有关生殖道感染的实验室筛查.结果:两组在阴道炎、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率以及盆腔炎、子宫内膜炎和附件炎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放置IUD后抗生素的使用与否与生殖道感染的发生无明显关系,因此建议放置IUD后,无需常规使用抗生素.
作者:姚明霞;徐红;黄能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平均年龄(33.35±4.32)岁.剖宫产51例,宫外孕1例,子宫肌瘤切除1例.98%表现为腹壁包块,86.55%表现为疼痛.病灶平均直径(3.56±0.58) cm,单个病灶占71.69%(38例),2个病灶以上占28.31%(15例);病灶累及部位依次为:皮下脂肪层47.16%(25例),腹直肌前鞘52.83%(28例),肌层79.24%(42例),腹膜9.43%(5例),与子宫形成瘘道1.88%(1例).所有病例均行局部包块切除,合并其他手术3例.手术时间(35.46±15.35) min,术中出血(37.56±18.43) ml,切口均一期愈合.15例术前药物治疗.53例中术后复发5例,复发率9.43%.结论: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手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应防止医源性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
作者:范玉兰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了解郑州市市区3月~3岁儿童佝偻病发病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对郑州市3月~3岁儿童1 080例进行骨碱性磷酸酶测定,并根据简易诊断标准进行佝偻病诊断,分析其与性别、年龄等的关系.结果:3月~3岁佝偻病发病221例,发病率为20.46%,其中3月~2岁550人,发病132人;2~3岁530人,发病89人;男女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月~2岁组与2~3岁组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年龄的增长佝偻病发病率逐渐下降.结论:郑州市区儿童佝偻病发病率较高,应加强佝偻病健康教育、预防知识等的宣传.
作者:朱晓华;方拴锋;焦敏;樊长岭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宫腔镜在宫腔粘连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07年6月~2011年6月在桐乡市第二人民医院行宫腔镜手术的122例宫腔粘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2例宫腔粘连患者总治愈率为75.4%,总有效率为92.6%,其中轻度宫腔粘连患者有效率为100.0%,中度宫腔粘连患者有效率为95.2%,重度宫腔粘连患者有效率为84.1%.结论:宫腔镜是目前临床上诊治宫腔粘莲的首选方法,具有操作简单、诊断准确度高微创、安全有效的特点,有效促进了患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钟雪楠 刊期: 2012年第16期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常见疾病,严重时可引起核黄疸,造成不可逆的神经系统损害.该文对新生儿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治疗高胆红素血症所取得的效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9 ~ 2011年收治住院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21例作为治疗组,回顾性调查2007~2008年收治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17例作为对照组.
作者:王盘妹;王金秀;莫革琴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探讨用篦梳法治疗产后乳汁淤积的疗效.方法:抽取100例产后乳汁淤积的产妇,随机分为试验组(n=50)和对照组(n=50);试验组使用篦梳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热敷按摩抽吸乳汁的方法治疗,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12h乳房肿胀、乳房疼痛及乳汁排出情况.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经治疗后总显效率分别为84%、16%;总有效率分别为100%、5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篦梳法治疗产后乳汁淤积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曹建荣;张富花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观察达英-35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的临床效果.方法:比较78例PCOS患者采用达英-35治疗3个疗程前后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睾酮(T)在循环血中的游离浓度的变化以及双侧卵巢体积和卵泡数量的变化.结果:经过达英-35治疗后的PCOS患者体内循环血中游离FSH、LH、T浓度明显降低(P<0.05),双侧卵巢体积减小(P<0.05),卵泡数量减少(P<0.05).结论:目前临床治疗PCOS采用达英-35能取得较理想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赵薇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探讨检测不孕症妇女体内解脲支原体和沙眼衣原体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近期在不孕症门诊收治的不孕症妇女90例,另收集120例正常妇女临床文献资料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妇女宫颈分泌物、盆腔液中解脲支原体和沙眼农原体情况,比较两组妇女UU与CT感染率差异,并分析原发性不孕与继发性不孕感染率差异.结果:90例不孕症妇女宫颈分泌物UU感染检出率为28.9%,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8.3%(P<0.05);继发性不孕妇女宫颈分泌物UU、CT病原体检出率分别为37.7% (23/61)、9.8% (6/61),比原发不孕组显著增高,且继发性不孕妇女盆腔液UU检出率也较原发不孕组明显增高.结论:解脲支原体和沙眼衣原体是导致不孕症发生的重要因素,定期检测解脲支原体和沙眼衣原体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于合珍 刊期: 2012年第16期
先天性无子宫无阴道是女性生殖系统中的畸形之一,国内报道其发病率为1/4 000~1/5 000[1].为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医学上常进行矫正手术,目前利用自体回肠代阴道术是为理想的术式.即取出带有二个血管弓的自体回肠10~15 cm移植于会阴部的人造阴道穴内,使肠管在阴道穴内成活,术后5天开始对成形阴道进行冲洗、扩张,术后8~10天可出院,2个月后可结婚或开始性生活.对新成形阴道的护理是手术终成功的关键,为了规范对阴道成形术患者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设计出患者自我护理的健康教育路径表,对38例先天性无子宫无阴道行回肠代阴道成形术的患者按路径表进行健康知识宣教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雪芳;张金燕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了解HPV - DNA分型检测在意义不明确的宫颈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 - us)患者分层处理中的作用.方法:260例宫颈细胞学诊断为ASC - US的患者进行HPV - DNA分型检测,同时在阴道镜下多点活检.结果:260例患者中慢性炎症168例(64.62%),其中高危HPV阳性率为38.10% (64/168);宫颈上皮内瘤变(CIN) 90例(34.62%),其中高危HPV阳性率为81.11% (73/90);早期浸润癌2例(0.77%),其中高危型HPV感染2例,感染率100%.慢性炎症和CIN患者两者比较高危HPV感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型及以上HPV感染阳性率两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260例中高危HPV感染排在前5位的亚型分别是HPV - 16、58、52、33、31.结论:HPV - DNA分型检测在ASC - US患者分层处理中有意义,对高危HPV亚型l6、58、52、33、31感染的ASC - US患者需及时干预,加强随访.
作者:黄永芳;崔芳;赵文霞;徐珊;严琦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胎盘植入的不同诊治方法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51例胎盘植入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产前诊断、手术时机及术中是否完全清除胎盘对妊娠结局的影响.观察患者24 h出血量、是否入住重症室、是否使用子宫切除术、泌尿系损伤及是否再次手术的情况.结果:产前提示组无泌尿系损伤情况,未提示组8例(22.8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急症手术组重症监护6例(27.27%),择期手术组为1(3.45%),急症手术组术后行重症监护治疗明显高于择期手术组(P<0.05);急症手术组泌尿系损伤7例(31.82%),择期手术组为1例(3.45%),急症手术组泌尿系损伤明显高于择期手术组(P<0.05);术中清除胎盘的患者术后产褥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未完全清除胎盘的患者(P<0.05).结论:产前正确诊断,计划性终止妊娠,综合分析考虑决定根治性手术还是保留生育能力的保守治疗可降低胎盘植入产妇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阿丽亚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了解社区0~2岁儿童贫血情况和病因,为婴幼儿贫血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辖区759例进行系统管理的0~2岁儿童采左手无名指末梢血20μl,运用迈瑞BC - 2600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测.结果:发现社区0~2岁儿童贫血患病率为14.49%,0岁组患病率为20.46%,1岁组患病率为13.68%,2岁组患病率为5.26%,各个年龄组别间贫血患病率有统计学差异,且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男女贫血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地中海贫血患病率为2.37%.结论:贫血仍是婴幼儿的常见病,尤以6个月以上1岁以下的婴儿为重;辅食添加不及时或不合理是造成婴幼儿贫血的主要原因.为了儿童的健康成长,贫血的预防应及早开始.
作者:莫绮华;余贺杲;张丹霞 刊期: 2012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