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维生素E孕前干预D2聚体升高型复发性流产96例疗效分析

杨钦灵;陈丽华;米建峰

关键词:阿司匹林, 维生素E, 复发性流产
摘要:目的:观察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维生素E孕前干预D2聚体升高型复发性流产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D2聚体升高型复发性流产患者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小剂量组、大剂量组,每组32例.对照组患者在妊娠后立即给予黄体酮或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患者给药至妊娠12周或超过以往发生流产的月份;小剂量组患者在计划孕前3个月给予小剂量阿司匹林及维生素E胶丸治疗,当患者D2聚体水平降至正常后,停阿司匹林可妊娠,继续口服维生素E胶丸;大剂量组患者阿司匹林给予量为150~200 mg/d,其余治疗同小剂量组患者;3组患者妊娠后均随访3~6月.观察治疗前及怀孕1月后患者血浆TXA2、PGI2水平的变化及治疗疗效.结果:小剂量组、大剂量组患者怀孕1月后血浆TXA2、PGI2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经过治疗后,对照组有效率为40.63%,小剂量组有效率为75.00%,大剂量组有效率为78.13%,小剂量组、大剂量组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x2=7.75、9.32,P<0.01);小剂量组、大剂量组的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x2=0.09,P>0.05).结论: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维生素E孕前干预D2聚体升高型复发性流产的临床疗效较好.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相关文献
  • 子宫内膜癌患者PTEN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探讨

    目的:研究抑癌基因PTEN在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3例子宫内膜腺癌病理标本PTEN的表达,并对其中54例患者进行5年随访,对PTEN表达情况与生存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①子宫内膜腺癌患者PTEN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x2=83.96,P<0.001).②子宫内膜腺癌组织分级G3级、临床分期Ⅲ-Ⅳ期、浸润超过1/2肌层厚度及有淋巴结转移者PTEN阳性表达明显降低.③PTEN阳性率与子宫内膜癌术后5年存活率有关(x2 =7.64,r=0.3521,P<0.01),PTEN高表达者,术后5年存活率也越高.结论:子宫内膜癌患者存在PTEN表达下调,PTEN表达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分级、分期、癌细胞浸润、转移及预后有关;子宫内膜组织PTEN检测对诊断子宫内膜癌并判定其恶性程度和顶后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范真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维生素E孕前干预D2聚体升高型复发性流产96例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维生素E孕前干预D2聚体升高型复发性流产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D2聚体升高型复发性流产患者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小剂量组、大剂量组,每组32例.对照组患者在妊娠后立即给予黄体酮或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患者给药至妊娠12周或超过以往发生流产的月份;小剂量组患者在计划孕前3个月给予小剂量阿司匹林及维生素E胶丸治疗,当患者D2聚体水平降至正常后,停阿司匹林可妊娠,继续口服维生素E胶丸;大剂量组患者阿司匹林给予量为150~200 mg/d,其余治疗同小剂量组患者;3组患者妊娠后均随访3~6月.观察治疗前及怀孕1月后患者血浆TXA2、PGI2水平的变化及治疗疗效.结果:小剂量组、大剂量组患者怀孕1月后血浆TXA2、PGI2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经过治疗后,对照组有效率为40.63%,小剂量组有效率为75.00%,大剂量组有效率为78.13%,小剂量组、大剂量组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x2=7.75、9.32,P<0.01);小剂量组、大剂量组的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x2=0.09,P>0.05).结论: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维生素E孕前干预D2聚体升高型复发性流产的临床疗效较好.

    作者:杨钦灵;陈丽华;米建峰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子宫内膜增生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增生的发病机制及主要危害.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子宫内膜增生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100例非子宫内膜增生症患者进行对照.结果:子宫内膜增生症患者中,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肿瘤、多囊卵巢综合征发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与患病程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子宫内膜增生主要是受雌激素及某些药物的影响而产生,存在诸多高危因索,需及早做好预防与诊治.

    作者:翟芬菊;李彩菊;杨利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HPV-DNA分型检测在ASC-US患者分层处理中的作用

    目的:了解HPV - DNA分型检测在意义不明确的宫颈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 - us)患者分层处理中的作用.方法:260例宫颈细胞学诊断为ASC - US的患者进行HPV - DNA分型检测,同时在阴道镜下多点活检.结果:260例患者中慢性炎症168例(64.62%),其中高危HPV阳性率为38.10% (64/168);宫颈上皮内瘤变(CIN) 90例(34.62%),其中高危HPV阳性率为81.11% (73/90);早期浸润癌2例(0.77%),其中高危型HPV感染2例,感染率100%.慢性炎症和CIN患者两者比较高危HPV感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型及以上HPV感染阳性率两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260例中高危HPV感染排在前5位的亚型分别是HPV - 16、58、52、33、31.结论:HPV - DNA分型检测在ASC - US患者分层处理中有意义,对高危HPV亚型l6、58、52、33、31感染的ASC - US患者需及时干预,加强随访.

    作者:黄永芳;崔芳;赵文霞;徐珊;严琦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贵州省1979~2009年女性尿瘘的病因变化分析

    目的:探讨女性尿瘘的病因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79年1月~2009年12月208例女性尿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08例女性尿瘘患者中,产伤因素171例(占82.21%),妇科手术因素20例(占9.62%),其他因素17例(占8.17%).1979~2009年,病因中的产科因素构成比由86.84%下降至69.64%,妇科手术因素构成比由5.92%上升至19.64%.结论:在贵州省,产伤仍是尿瘘的主要病因,目前妇科手术损伤引起的尿瘘人数也在逐年增加.提示应加强围产期保健,提高妇科手术技术,减少尿瘘的发生.

    作者:訾聃;莫鸿英;周遵伦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高频振荡通气与常规通气在新生儿中的应用和并发症的对比

    机械通气(Uechanical ventilation,MV)是抢救新生儿呼吸衰竭的重要手段,目前应用于临床的MV分为常规通气( Conventional ventilation,CV)和高频通气(high frequency ventilation,HFV)两大类.其目的为改善氧合和保持通气.CV是通过吸气时应用高的吸气压力和较大的潮气量保持气体交换,维持通气,呼气时肺部弹性回缩,肺泡萎陷,肺泡内气体交换迅速减少;HFV是通过小的潮气量、高的呼吸频率达到气体交换的作用,氧合作用是依赖呼吸机提供一个相对恒定的扩张压,以维持一定的功能残气量而达到佳的气体交换效果,其中高频振荡通气(high- frequency oscillatory ventilation,HFOV)是目前HFV应用中有效的类型.HFOV作为一种肺保护策略,开始被新生儿工作者认识并应用于临床,取得较好临床效果[1].但因对其并发症的担忧,故存在一定争议.现将HFOV与常规通气在新生儿中的临床应用、并发症等方面对比作一综述.

    作者:陈蓓;苏萍;林广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郑州市市区儿童佝偻病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郑州市市区3月~3岁儿童佝偻病发病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对郑州市3月~3岁儿童1 080例进行骨碱性磷酸酶测定,并根据简易诊断标准进行佝偻病诊断,分析其与性别、年龄等的关系.结果:3月~3岁佝偻病发病221例,发病率为20.46%,其中3月~2岁550人,发病132人;2~3岁530人,发病89人;男女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月~2岁组与2~3岁组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年龄的增长佝偻病发病率逐渐下降.结论:郑州市区儿童佝偻病发病率较高,应加强佝偻病健康教育、预防知识等的宣传.

    作者:朱晓华;方拴锋;焦敏;樊长岭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婴儿铁缺乏症的预防研究进展

    铁减少和缺铁性贫血合称为铁缺乏症,是全球常见的营养问题之一.根据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约有20亿人患有铁缺乏症,并且每年约有100万的人死于缺铁性贫血.儿童由于处在快速生长发育阶段,需铁量大,使其成为铁缺乏症的高发人群.我国儿童铁缺乏症患病率为40.3%,其中婴儿铁减少( iron depletion,ID)和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患病率分别高达44.7%、20.5%[1].由此可见,铁缺乏在婴儿中较为常见,容易诱发缺铁性贫血.铁缺乏症可引起细胞免疫功能降低,使儿童抗感染能力减弱,还可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口腔炎、舌炎等组织器官的异常,甚至可使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此外,由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铁是能量代谢以及神经递质、髓鞘形成所必需的物质,铁缺乏会导致儿童不可逆的神经系统损伤,从而影响其行为、认知及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因此,婴儿为铁缺乏症的重点防治对象.笔者将婴儿铁缺乏症的预防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王月娇;刘捷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24099例农村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筛查结果分析

    目的:掌握遂昌县农村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简称“两癌”)的发病率,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降低“两癌”的治疗成本,提高患病妇女的生存率.方法:对2009年自愿参加“两癌”免费筛查的24 099例农村妇女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4099例妇女中,宫颈细胞学异常578例,经组织活检确诊为宫颈癌18例,患病率为74.69/10万(18/24099);宫颈上皮内瘤变(CIN) 110例,患病率为456.45/10万(110/24099);乳腺癌2例,患病率为8.3/10万(2/24 099).宫颈癌多见于40~64岁妇女,乳腺癌多见于50~55岁妇女.结婚和生育年龄较早是宫颈癌的高危因素;文化程度低、保健意识不强、经济条件差的农村妇女是“两癌”的高发人群,也是重点干预对象.结论:农村妇女“两癌”发病率高,应加大农村防癌普查力度,希望政府能继续执行惠民政策,切实做到早预防、早发现和早治疗.

    作者:徐菊莲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有效监测妊娠期血糖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目的:通过开展妊娠期糖尿病(GDM)的筛查,对结果异常者进行治疗干预,总结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5月~2011年5月,就诊于长春市妇产医院门诊行常规孕期检查的孕妇,进行血糖检测3 000例,筛查出糖代谢异常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进行相应干预,两组均行密切随访,比较两组的妊娠结局.结果:对照组与实验组妊娠期母儿并发症、合并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诊断GDM及早期进行干预治疗可降低母婴并发症和合并症.

    作者:王玉英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D-二聚体/FDP比值在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前期诊治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FDP比值对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前期(preDIC)的诊断及治疗意义.方法:对NICU收治的96例危重新生儿中符合preDIC临床诊断标准的48例(preDIC组)和DIC的48例(DIC组)及50例正常新生儿(对照组)检测其血清中DD、FDP及DD/FDP的水平,以及应用小剂量肝素后preDIC组和DIC组血清中DD、FDP、DD/FDP的水平变化.结果:preDIC组和DIC组中DD、FDP均有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reDIC组和DI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reDIC组中DD/FDP比值较DIC组比值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小剂量肝素后,preDIC组与DIC组中DD、FDP水平均明显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reDIC组中DD/FDP明显下降,肝素应用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IC组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DIC前期,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均已发生明显改变,且凝血功能明显要高于其纤溶功能,故监测DD/FDP比值有助于DIC前期的诊断;在应用小剂量肝素后比值明显下降,有助于早期阻止DIC的发生.

    作者:宋丽;张艳丽;栾斌;王秀芳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人血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研究进展

    川崎病(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是儿科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逐年增高,目前已成为我国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本病由川崎富作在1967年首次完整描述报道[1],近年来国内、外均有报道,并有逐年增多趋势.由于本病可导致严重心血管病变,正在逐渐引起临床医师的广泛重视.目前对该病多种学说的深入研究,已取得了广泛的进展,临床上使用静脉滴注人血丙种球蛋白(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获得了肯定的疗效.然而,在该药应用时机、剂量以及如何联用等各个方面仍存在较大争议,笔者将从不同角度就IVIG治疗KD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郑建平;郑岚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1778例母婴梅毒血清学分析

    目的:为深圳市预防与控制梅毒母婴传播项目提供新的临床依据.方法:对深圳市宝安区各个医院送检标本同时进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 TRUST)和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结果:从2008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共收集孕妇和新生儿血清标本1 778份,其中孕妇TRUST和TPPA的血清阳性率分别为89.32% (920/1 030)和79.80%(822/1 030),新生儿TRUST和TPPA的血清阳性率分别为50.00% (374/748)和60.56% (453/748);新生儿TRUST滴度大于1∶8(包括1∶8)者为3.07%,明显低于孕妇的20.10%.另外,2009年全年的真阳性率低于2008年.结论:母婴梅毒控制工作有效地控制了梅毒的母婴垂直传播,需进一步在孕早期加大对梅毒的筛查力度.

    作者:刘婷;温贵华;何春承;申杰;赖惠婷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53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平均年龄(33.35±4.32)岁.剖宫产51例,宫外孕1例,子宫肌瘤切除1例.98%表现为腹壁包块,86.55%表现为疼痛.病灶平均直径(3.56±0.58) cm,单个病灶占71.69%(38例),2个病灶以上占28.31%(15例);病灶累及部位依次为:皮下脂肪层47.16%(25例),腹直肌前鞘52.83%(28例),肌层79.24%(42例),腹膜9.43%(5例),与子宫形成瘘道1.88%(1例).所有病例均行局部包块切除,合并其他手术3例.手术时间(35.46±15.35) min,术中出血(37.56±18.43) ml,切口均一期愈合.15例术前药物治疗.53例中术后复发5例,复发率9.43%.结论: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手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应防止医源性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

    作者:范玉兰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肺出血的临床观察

    目的:研究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肺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3例肺出血新生儿分组采用常频机械通气(CMV)、高频震荡通气(HFOV)呼吸机模式治疗,CMV组(n=13例)采用常频机械通气治疗,HFOV组(n=10例)采用高频震荡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上机后1、4、8、24、48 h的血气和肺氧合功能监测指标以及病情转归.结果:采用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肺出血总病死率39.1%.HFOV组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低于CMV组(P<0.05),上机后1、4、8、24h的HFOV组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的纠正和肺氧合功能的改善均快于CMV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HFOV组平均肺出血停止时间、上呼吸机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CMV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肺出血有较好的疗效.HFOV能更快纠正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更好改善肺氧合功能,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死亡率.

    作者:谢彦奇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600例体检妇女阴道微生态环境与年龄关系的分析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体检妇女阴道微生态环境变化规律.方法:对在深圳宝安区人民医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600例妇女阴道分泌物进行微生态检测,检测指标包括清洁度、念珠菌、滴虫、阴道酸碱度(PH值)、唾液酸苷酶、白细胞酯酶、过氧化氢(H202)浓度.结果:19~50岁范围内各年龄组阴道微生态指标pH >4.5、唾液酸苷酶、白细胞酯酶及阴道清洁度(Ⅲ~Ⅳ°)阳性率随年龄增长逐渐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0岁上述指标呈下降趋势,与上述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念珠菌检出率亦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但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深圳市宝安区体检妇女阴道微生态环境与年龄呈正态分布,即31 ~50岁阴道微生态失调率明显高于19~30岁及>60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作者:曾改鸿;王晓晖;王淑斐;赵凤琴;余志惠;徐羽中;杨双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腹腔镜输卵管复通术联合中药治疗输卵管近端阻塞性不孕

    目的:探讨腹腔镜输卵管复通术联合中药治疗输卵管近端阻塞性不孕的疗效.方法:2006年4月~2009年10月61例实施腹腔镜输卵管再通术患者,其中实施输卵管吻合术45例,实施输卵管宫角植入术16例,术后口服道地通管一号方及道地通管二号方保留灌肠三个疗程;随访3~24个月统计妊娠情况.结果:61例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腹.术后随访,输卵管绝育术后患者宫内妊娠率88.00%,宫外妊娠率为0.00;结节性输卵管炎患者宫内妊娠率50.00%,宫外妊娠率8.33%,炎症纤维化阻塞患者宫内妊娠率31.25%,宫外妊娠率12.5%;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宫内妊娠率62.50%,宫外妊娠率为0.00.结论:腹腔镜输卵管复通术联合中药治疗输卵管近端阻塞性不孕能有效提高妊娠率.

    作者:林忠;刘英;吴媛媛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检测不孕症妇女宫颈分泌物、盆腔液解脲支原体和沙眼衣原体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检测不孕症妇女体内解脲支原体和沙眼衣原体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近期在不孕症门诊收治的不孕症妇女90例,另收集120例正常妇女临床文献资料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妇女宫颈分泌物、盆腔液中解脲支原体和沙眼农原体情况,比较两组妇女UU与CT感染率差异,并分析原发性不孕与继发性不孕感染率差异.结果:90例不孕症妇女宫颈分泌物UU感染检出率为28.9%,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8.3%(P<0.05);继发性不孕妇女宫颈分泌物UU、CT病原体检出率分别为37.7% (23/61)、9.8% (6/61),比原发不孕组显著增高,且继发性不孕妇女盆腔液UU检出率也较原发不孕组明显增高.结论:解脲支原体和沙眼衣原体是导致不孕症发生的重要因素,定期检测解脲支原体和沙眼衣原体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于合珍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人工流产术前不同剂量米索前列醇阴道置入临床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人工流产术前不同剂量米索前列醇阴道置入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80例人工流产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术前给予200 μg米索前列醇阴道置入,B组给予400μg米索前列醇阴道置入,对照组术前无药物置入.比较3组宫口扩张程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率及药物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对照组、A组及B组宫口扩张总有效率分别为58.3%、95.0%和9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A组及B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率依次降低(P<0.05);A组和B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7%和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流产术前阴道置入米索前列醇有利于宫口充分扩张、缩短手术时间,400 μg米索前列醇效果更为理想,且不增加药物不良反应.

    作者:陈慧平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儿童家长对儿童保健知识知晓情况及对健康教育需求与行为态度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儿童家长对儿童保健知识知晓情况,分析接受健康教育的态度以及对健康教育需求的现状.方法:对110名儿童家长对儿童保健知识的知晓率及对健康教育的态度和需求进行调查,调查方法采用自编问卷调查.结果:通过调查发现儿童家长对儿童保健知识的总知晓率一般,仅为48.5%,这与家长文化程度有直接关系.对健康教育需求主要有:①希望健康宣教走进社区,保健医师能上门服务;②儿童常见病预防,如口腔保健与眼保健等;③对儿童营养知识的需求;④对儿童的早期教育;⑤儿童家庭护理的措施,如腹泻处理方法、贫血及佝偻病等的预防.结论:要积极对儿童家长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提高家长重视健康教育的意识,对家长的教育行为进行规范,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张霞 刊期: 2012年第16期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