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伟;夏天
目的:评估规范化产前超声筛查胎儿异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6年5月~2011年3月进行规范化超声检查孕妇2 175例,规范化保存胎儿标准切面图片,规范化超声报告的内容和格式并追踪妊娠结局.结果:规范化超声检查胎儿2 175例,发现和产后证实胎儿异常201例(9.23%),其中胎儿附属物异常4例.胎儿畸形类型中中枢神经系统畸形占首位,其次为泌尿系统畸形、胎儿水肿综合征、消化系统畸形、心血管系统畸形.结论:规范化产前超声诊断出生缺陷检出率较高,对于诊断胎儿结构异常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何宇;魏振彤;费君伟;冯丽华;于晓伟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研究我国与唇腭裂发生有关的环境、行为和生活方式,为设计适合我国国情的唇腭裂预防干预策略提供循证依据.方法:通过系统性综述方法,检索数据库文献,收集国内外唇腭裂的环境、行为、生活方式病因学研究文献,选择其中Meta分析或系统综述文献纳入研究.结果:共纳入Meta分析和系统综述文献13篇,均为英文文献;中文数据库中未检索到符合要求的文献.对检索到文献行系统回顾后发现了唇腭裂的一些明确致病因素.其中环境因素包括孕期及孕前期用药(皮质激素类、卡马西平、抗癫痫药物等)及孕母所处环境(杀虫剂)、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孕妇超重或肥胖、吸烟、新生儿出生次序).结论:孕母所处的环境因素、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与唇腭裂发病有显著关联.现有的病因学研究存在很多相互矛盾的结论,唇腭裂的病因学仍有待继续探索.唇腭裂病因研究的中文文献质量等级普遍较低,不能为循证医学提供高等级证据.
作者:何达;厉传琳;刘佳琦;谷茜;陈英耀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探讨头位难产的分娩方式与形成原因.方法:分析和总结465例头位难产的原因、分娩方式及产妇和新生儿的并发症.结果:465例头位难产患者中,由于产道异常而发生头位难产占24.9%,骨产道异常而发生头位难产占17.5%,软产道异常而发生头位难产占8.4%.胎头位置异常的患者中严重胎头位置异常者占10.7%,49例经剖宫产分娩.胎头位置持续性枕后、横位者,147例行剖宫产,101例行阴道分娩.结论:近年来头部难产的发生率较高,早期进行定期体检与及早发现提出解决方案是十分重要的.
作者:梅天琼;郑丽波;郭玲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分析早孕胚胎停育与绒毛染色体异常的关系.方法:选择2010年~2011年3月安徽医科大学100例胚胎停育患者,对其进行绒毛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100例胚胎停育患者,孕周长15周,短6周.绒毛培养失败5例,培养成功率95.0%;检出异常核型34例,检出率35.8%,其中单纯染色体数目异常占55.9%,异常类型有:染色体数目异常23例,三倍体4例,四倍体1例,结构异常2例,嵌合体4例.95例早孕胚胎停育中,女性胚胎51例,占53.7%;男性胚胎44例,占46.3%.结论:胚胎染色体异常是胚胎停育的重要原因.
作者:马玲利;丛林;袁静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观察电铃—电路法行为干预在儿童遗尿症中使用的疗效.方法:行为干预组50例使用电铃—电路法治疗,对照组48例使用氯酯醒治疗.两组均治疗8周,停药后随访6月.结果:行为干预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小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铃—电路法行为干预在儿童遗尿症中应用效果好,值得推广.
作者:童晓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探索一种对于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更加适合的脐静脉插管操作方法.方法:在为早产儿进行脐静脉插管过程中,采用有别于经典外科缝合的固定方法,比较两种方法的导管留置时间和相关并发症等临床指标.结果:经典方法和改良方法的导管留置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无差异,两组的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异.结论:改良固定方法的脐静脉插管术可以充分保证早产儿临床治疗需要,而且操作方法简单、节省时间,同时有可能减少因操作引起的相关并发症,且取材方便,具有很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瑛;王欣煜;肖桂华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了解海南省5岁以下儿童体格生长状况,为制定5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项目一“0~36个月儿童免费体检项目”和“海南省儿童‘六·一'体检项目”,通过建立全省儿童营养评价网络平台,收集32 943例儿童体检信息,利用WHO制定的Anthro version3营养评价调查软件,参考WHO制定的《2006年5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标准》,使用Z评分法对32 943名5岁以下儿童的体格生长、营养状况进行评价.结果:海南省农村5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状况落后于WHO新标准,Z值均数的总体水平均为中等偏下,低体重发生率为11.8%,发育迟缓发生率为18.8%,营养不良的高发年龄为1~2岁和4~5岁.结论:海南农村5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与WHO新标准比较呈现落后的态势,低体重和发育迟缓的发生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今后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重点干预问题.
作者:樊利春;吴维学;汤成毅;曹霞;黄翠敏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探索B超检查子宫内膜厚度对选择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HSG)操作时机的影响.方法:2005年1月~2008年2月行HSG的患者共570例,HSG前进行B超检查子宫内膜厚度,术中注意观察副反应.结果:67例患者有11.8%出现碘化油进入盆底静脉的现象.内膜厚度≥8 mm时发生碘化油进入静脉的几率显著升高(Odds ratio 4.88);内膜厚度≤4 mm时对其发生也有影响.结论:B超检查子宫内膜厚度对HSG操作时机的选择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陈颖;潘萍;李素春;朱国平;张志兴;苏耘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研究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laparoscopy total hysterectomy,LTH)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程度.方法:选择因良性疾病需行LTH术的患者32例作为研究对象(LTH组);对照组为同期行开腹子宫切除术(abdominal total hysterectomy,ATH)且条件相似的28例患者(ATH组).测定两组术前1天和术后1、4天血清IL-2、IL-10表达水平.结果:①两组术后1天外周血IL-2水平显著低于术前(均P<0.05),但ATH组下降程度明显大于LTH组(P<0.05);ATH组术后4天外周血IL-2水平较术后1天有所升高,但仍显著低于术前(P<0.05),LTH组术后4天IL-2回升至术前水平(P>0.05),与ATH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ATH组术后1天外周血IL-10含量显著高于术前(P<0.05),术后4天有所下降,但仍明显高于术前(P <0.05);LTH组术后1、4天外周血IL-10较术前有所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TH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TH与ATH相比,创伤轻,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小.
作者:赵倩;边爱平;许雅娟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探讨硬膜外连续泵注芬太尼和布比卡因应用于产妇分娩的镇痛效果以及对产妇及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选择孕产妇228例为镇痛组,设同期相同条件的产妇180例为对照组,镇痛组产妇给予布比卡因125 mg和芬太尼0.2mg经硬膜外泵注至胎儿顺利娩出停药.比较两组镇痛效果及分娩结局.结果:硬膜外连续泵注对产妇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无明显影响,镇痛效果好;镇痛组第一产程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第二产程、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Apgar评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镇痛组产妇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硬膜外连续泵注布比卡因和芬太尼是较安全理想的无痛分娩方法,镇痛效果确切,可缩短产程,降低剖宫产率,对母婴无不良影响.
作者:颜仙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通过对肥胖婴幼儿的社区管理,探讨能够在基层使用的、实用性及可行性较强的婴幼儿肥胖的干预方法.方法:2003年1月1日~2007年12月31日对辖区内0~3岁的婴幼儿7 539人进行健康体检,共筛出超重及肥胖儿童359人,其中187名儿童经家长知情同意后作为干预组接受肥胖儿管理(干预组),逐月随访,为期半年;另172名肥胖儿童仅接受常规保健,作为对照组.于预方法采用健康教育和一对一管理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喂养观念,建立良好的家庭食物环境(The family food environment,FFE),培养正确的喂养行为,避免过度喂养和过度进食.结果:通过社区管理,辖区内超重及肥胖儿童发病率呈下降趋势,2007年超重及肥胖儿童发病率(1.6%,0.8%)均较2003年(5.3%,2.9%)明显下降(P<0.001);经过改变肥胖儿童的家庭食物环境,干预组儿童体重转为正常或肥胖度减轻者(77.5%)明显多于对照组(45.3%,P<O.001),且1岁以内出现肥胖的儿童干预效果较1岁以后为好(P<0.01).结论:以建立良好的家庭食物环境为主的婴幼儿肥胖社区干预方法简单、实用,值得在基层推广.
作者:郑东旖;刘兆秋;张继翠;张爱玲;马松;韩淑英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探讨人端粒酶RNA (hTERC)基因在宫颈病变筛查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8年1月~11月南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15例妇女宫颈脱落细胞标本,病理学检查确诊CIN患者69例,宫颈鳞癌(SCC)患者26例,正常细胞学妇女20例.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方法检测脱落细胞hTERC基因的表达.结果:①hTERC基因在CIN Ⅰ、CINⅡ、CINⅢ及SCC患者宫颈脱落细胞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22.00%、75.00%、100.00%和100.00%.CIN Ⅰ、CINⅡ、CINⅢ和SCC组与正常组比较,hTERC基因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IN Ⅰ与CINⅡ、CINⅢ比较,CIN Ⅰ与SC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随着病变程度增加,hTERC基因的表达率增加.在CIN I中hTERC基因扩增的异常细胞仅占6.5%,而在CINⅡ、CINⅢ及SCC患者宫颈脱落细胞中,hTERC基因扩增的异常细胞所占比例依次递增为25.50%、30.60%和50.80%(P<0.05).FISH检测结果显示,CIN Ⅰ组细胞中hTERC基因异常扩增信号为2:3型占60.00%,而在SCC中仅占36.44%.SCC中,4:4型和5:5型所占比例多,其中5:5型拷贝数是各级CIN的总和.hTERC基因的表达水平与宫颈病变的程度关系密切.结论:hTERC基因在CIN和SCC中表达异常,且随病变程度增加阳性表达率增加,可作为宫颈癌前病变进展的生物遗传学检测指标.
作者:周波;李婷;周晨;陈忠东;谢宛玉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分析腹腔镜下输卵管妊娠保守性手术后持续性异位妊娠的因素.方法:对2010年1月~2011年1月145例输卵管妊娠腹腔镜下保守性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5例输卵管妊娠腹腔镜下保守性手术患者中发生PEP者19例,发生率为13.1%.PEP组有异位妊娠史者明显高于非PEP组(P<0.05),住院时间长于非PEP组(P<0.05),术前β-HCG水平明显高于非PEP组,黄体切除率明显低于非PEP组,盆腔粘连发生率明显高于非PEP组(P<0.05),而两组年龄、停经时间和包块直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卵管妊娠腹腔镜保守性手术后PEP的发生与患者的异位妊娠史、术前血β-HCG水平、黄体切除和盆腔粘连密切相关,术后监测血β-HCG水平的变化有利于早期发现和预防PEP的发生.
作者:孙运明;施晓;杜玲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了解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及其主要死亡原因,提出干预措施,以减少儿童死亡,保护儿童健康.方法:利用长治市妇幼卫生监测网络收集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报表及儿童死亡报告卡,并对上报的相关资料进行审查、核实后,汇总、统计并分析.结果: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2000年的17.17‰下降至2008年的9.80%,其中新生儿死亡率从2000年的13.35‰下降至2008年的6.63‰;婴儿死亡率从2000年的16.51%下降至2008年的8.45%.死亡原因:1岁以内儿童死亡以出生窒息、早产及低出生体重、肺炎为主;1~4岁儿童死亡以意外死亡为主.结论:积极开展妇幼保健工作,有效改进产儿科医疗保健服务质量,加强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提高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及儿童系统管理率,减少新生儿死亡是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有力措施.
作者:张新兰;李晋艳;冯玉红;宋利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2005年1月~ 2008年12月期间湖州市妇幼保健院221例妊娠合并HBV感染孕妇的妊娠结局.结果:①3组孕妇妊娠合并症比较:慢性乙型肝炎组(ALT异常者)中,胎膜早破、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后出血、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分别为23.3%、25.6%、20.9%和32.6%,与HBV携带组、正常对照组发生率比较,P<0.05.②3组胎儿围生期结局比较:慢性乙型肝炎组(ALT异常者)中,死胎、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分别为11.6%、20.9%、16.3%和27.9%,与HBV携带组、正常对照组发生率比较,P<0.05.结论:妊娠合并HBV感染易使胎膜早破、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后出血、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增高,并使死胎、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室息发生率升高.肝功能异常对上述症状的发生有显著影响.
作者:董其音;周晔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探讨雌激素水平与绝经女性并发骨质疏松症的关系.方法:选择2010年2月~2011年2月在北华大学第一临床医院诊治的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30例,年龄49~69岁,平均57.8岁,绝经后2~23年,平均13.2年.骨密度测量结果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骨质疏松诊断标准.选择30例未伴发骨质疏松的绝经后妇女为对照组.选择DEXA(Lunar,US)骨密度仪对两组妇女行骨密度测量,并取清晨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清雌二醇(E2),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及白介素-6 (IL-6)水平.比较两组妇女骨密度(BMD)、E2、TNF-α及IL-6水平,并对E2水平与BMD、TNF-α及IL-6水平行相关分析.结果:①观察组患者骨密度及血清E2均值分别为(0.53±0.08) g/cm2和(25.58±7.85) ng/L,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TNF-α及IL-6平均为(5.63 ±4.10) ng/L和(109.86±46.34) ng/L,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②观察组及对照组血清E2水平均与骨密度呈明显正相关(P<0.05),血清E2水平与血清TNF-α及IL-6水平呈明显负相关(P<0.05).结论:雌激素水平与绝经后女性骨密度呈负相关,雌激素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骨组织代谢,绝经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明显下降,能够导致骨质疏松,应该采取积极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作者:薛昊罡;冷冰;马恩元;蒋维海;崔双;单产宇;苗婷婷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分析低出生体重儿体格检查的一般情况并探讨影响低出生体重的因素.方法:调查产妇及新生儿父母亲的年龄、民族、文化程度、职业、吸烟饮酒史、既往疾病史、高血压家族史以及体格检查,产妇孕产史、妊娠并发症和合并症、分娩情况,新生儿出生情况、体格检查,同时对这些因素进行统计描述,并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对低出生体重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家庭住址边远、婴儿母亲为少数民族、终止妊娠时间较早、父母亲受教育程度低、父母亲从事较重体力劳动职业、父母亲BMI值低、父亲存在既往病史、母亲孕期食用油种类、食用肥瘦肉比例不均、补充维生素不足、食盐量过多或过少、每周食用鸡蛋量少、每周食用鱼量少、家庭其他成员吸烟、母亲孕期与家庭成员相处不融洽以及存在产时并发症、产前检查次数较少、孕期增重少、双胎或多胎等可能是影响低出生体重的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产前检查次数较少、终止妊娠时间较早、孕期高血压和感染可能是低出生体重的危险因素.结论:母亲孕期相关因素可能会对低出生体重产生影响,加强孕期体格检查和卫生知识宣教可以有效降低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
作者:沈蓓蓓;钱立晶;唐晓武;宋玉梅;潘发明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研究Ⅰ、Ⅲ型胶原蛋白在子宫腺肌病中含量的变化,探讨其在子宫腺肌病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本文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正常内膜、在位内膜、异位内膜、正常子宫肌层组织和子宫腺肌病肌层病灶组织中Ⅰ、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并结合数字图像分析系统测定阳性染色结果的灰度值,半定量比较各组间Ⅰ、Ⅲ型胶原蛋白的含量变化.结果:发现子宫腺肌病组肌层病灶组织与对照组正常子宫肌层组织比较Ⅰ型胶原的表达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腺肌病组中在位内膜和异位内膜与对照组正常子宫内膜比较Ⅰ型胶原蛋白的表达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位内膜与异位内膜比较Ⅰ、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Ⅰ型胶原蛋白与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推测子宫腺肌病患者子宫内膜组织有别于正常子宫内膜其基因组具有自己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可能是子宫腺肌病发病的根本原因;而Ⅲ型胶原蛋白表达是否异常与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关系不密切.
作者:陈岩;杨庆巅;魏振彤;闫旭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探讨GJB6基因突变在中国湖北地区非综合征型学语前聋患儿的突变频率及主要的突变方式.方法:分别采集中国湖北地区925例非综合征型语前聋患儿及听力正常对照组180例的血样,应用PCR技术检测del(GJB6-D13S1830);扩增GJB6基因的编码区,PCR产物进行直接测序,运用Chromas软件进行测序结果分析.结果:925例患儿及正常对照组均未发现在西方常见的del(GJB6-D13S1830),也没有发现GJB6基因的其他突变.结论:中国湖北地区非综合征型学语前聋的发生不是GJB6基因突变而导致,针对GJB6的基因突变检测意义不大.
作者:杨国强;付四清;陈燕;董家曙;陈观明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探讨小切口皮内缝合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与常规切口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在近期手术疗效、美容效果及术后瘢痕对患者心理的影响.方法:对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普通外科疾病诊疗中心2009年3月~2010年1月29例乳腺癌患者行小切口皮内缝合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并与既往相同分期的乳腺癌患者行传统切口及缝合方法的乳腺癌根治术进行比较.结果:患者对术后效果的评价:满意27例,良好2例,无不满意的病例.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患者的胸部外形逐渐改观,较常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相比瘢痕明显较小.结论:小切口皮内缝合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与常规切口改良根治术相比在手术效果上无统计学差异;小切口皮内缝合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与常规切口改良根治术相比切口明显缩小,采用皮内缝合,美容效果较明显,切口愈合后皮肤瘢痕明显减小,患者在心理上更易接受,减轻患者心理负担.
作者:徐景伟;王振宇;王琢;顾明 刊期: 2011年第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