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玲利;丛林;袁静
目的:探讨人端粒酶RNA (hTERC)基因在宫颈病变筛查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8年1月~11月南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15例妇女宫颈脱落细胞标本,病理学检查确诊CIN患者69例,宫颈鳞癌(SCC)患者26例,正常细胞学妇女20例.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方法检测脱落细胞hTERC基因的表达.结果:①hTERC基因在CIN Ⅰ、CINⅡ、CINⅢ及SCC患者宫颈脱落细胞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22.00%、75.00%、100.00%和100.00%.CIN Ⅰ、CINⅡ、CINⅢ和SCC组与正常组比较,hTERC基因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IN Ⅰ与CINⅡ、CINⅢ比较,CIN Ⅰ与SC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随着病变程度增加,hTERC基因的表达率增加.在CIN I中hTERC基因扩增的异常细胞仅占6.5%,而在CINⅡ、CINⅢ及SCC患者宫颈脱落细胞中,hTERC基因扩增的异常细胞所占比例依次递增为25.50%、30.60%和50.80%(P<0.05).FISH检测结果显示,CIN Ⅰ组细胞中hTERC基因异常扩增信号为2:3型占60.00%,而在SCC中仅占36.44%.SCC中,4:4型和5:5型所占比例多,其中5:5型拷贝数是各级CIN的总和.hTERC基因的表达水平与宫颈病变的程度关系密切.结论:hTERC基因在CIN和SCC中表达异常,且随病变程度增加阳性表达率增加,可作为宫颈癌前病变进展的生物遗传学检测指标.
作者:周波;李婷;周晨;陈忠东;谢宛玉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研究Ⅰ、Ⅲ型胶原蛋白在子宫腺肌病中含量的变化,探讨其在子宫腺肌病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本文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正常内膜、在位内膜、异位内膜、正常子宫肌层组织和子宫腺肌病肌层病灶组织中Ⅰ、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并结合数字图像分析系统测定阳性染色结果的灰度值,半定量比较各组间Ⅰ、Ⅲ型胶原蛋白的含量变化.结果:发现子宫腺肌病组肌层病灶组织与对照组正常子宫肌层组织比较Ⅰ型胶原的表达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腺肌病组中在位内膜和异位内膜与对照组正常子宫内膜比较Ⅰ型胶原蛋白的表达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位内膜与异位内膜比较Ⅰ、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Ⅰ型胶原蛋白与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推测子宫腺肌病患者子宫内膜组织有别于正常子宫内膜其基因组具有自己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可能是子宫腺肌病发病的根本原因;而Ⅲ型胶原蛋白表达是否异常与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关系不密切.
作者:陈岩;杨庆巅;魏振彤;闫旭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了解辅助生殖门诊患者支原体感染及耐药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合理、科学的抗生素用药依据.方法:应用支原体培养鉴定药敏试剂盒检测女性宫颈分泌物和男性精液标本支原体的感染情况,并检测其对抗生素的药敏情况.结果:观察组女性解脲支原体阳性率为48.10%,人型支原体阳性率为4.18%,合并感染为10.84%:男性解脲支原体阳性率为21.70%,人型支原体阳性率为2.11%,合并感染率为7.41%;观察组女性与男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解脲支原体阳性率为8.5%,人型支原体阳性率为1.5%,合并感染率为1.5%;观察组女性与对照组女性之间差异亦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与不孕不育有一定相关性,应重视其耐药性,在治疗上宜选用敏感性较高的强力霉素、美满霉素、交沙霉素、克拉霉素.
作者:陈宁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探讨雌激素水平与绝经女性并发骨质疏松症的关系.方法:选择2010年2月~2011年2月在北华大学第一临床医院诊治的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30例,年龄49~69岁,平均57.8岁,绝经后2~23年,平均13.2年.骨密度测量结果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骨质疏松诊断标准.选择30例未伴发骨质疏松的绝经后妇女为对照组.选择DEXA(Lunar,US)骨密度仪对两组妇女行骨密度测量,并取清晨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清雌二醇(E2),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及白介素-6 (IL-6)水平.比较两组妇女骨密度(BMD)、E2、TNF-α及IL-6水平,并对E2水平与BMD、TNF-α及IL-6水平行相关分析.结果:①观察组患者骨密度及血清E2均值分别为(0.53±0.08) g/cm2和(25.58±7.85) ng/L,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TNF-α及IL-6平均为(5.63 ±4.10) ng/L和(109.86±46.34) ng/L,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②观察组及对照组血清E2水平均与骨密度呈明显正相关(P<0.05),血清E2水平与血清TNF-α及IL-6水平呈明显负相关(P<0.05).结论:雌激素水平与绝经后女性骨密度呈负相关,雌激素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骨组织代谢,绝经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明显下降,能够导致骨质疏松,应该采取积极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作者:薛昊罡;冷冰;马恩元;蒋维海;崔双;单产宇;苗婷婷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研究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laparoscopy total hysterectomy,LTH)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程度.方法:选择因良性疾病需行LTH术的患者32例作为研究对象(LTH组);对照组为同期行开腹子宫切除术(abdominal total hysterectomy,ATH)且条件相似的28例患者(ATH组).测定两组术前1天和术后1、4天血清IL-2、IL-10表达水平.结果:①两组术后1天外周血IL-2水平显著低于术前(均P<0.05),但ATH组下降程度明显大于LTH组(P<0.05);ATH组术后4天外周血IL-2水平较术后1天有所升高,但仍显著低于术前(P<0.05),LTH组术后4天IL-2回升至术前水平(P>0.05),与ATH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ATH组术后1天外周血IL-10含量显著高于术前(P<0.05),术后4天有所下降,但仍明显高于术前(P <0.05);LTH组术后1、4天外周血IL-10较术前有所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TH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TH与ATH相比,创伤轻,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小.
作者:赵倩;边爱平;许雅娟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观察电铃—电路法行为干预在儿童遗尿症中使用的疗效.方法:行为干预组50例使用电铃—电路法治疗,对照组48例使用氯酯醒治疗.两组均治疗8周,停药后随访6月.结果:行为干预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小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铃—电路法行为干预在儿童遗尿症中应用效果好,值得推广.
作者:童晓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了解广州市天河区未婚流动人口的生殖健康现状.方法:采用匿名问卷的形式对广州市天河区的692名18 ~29岁流动人口的生殖健康知识、态度、行为以及主要生殖健康问题进行调查.结果:获取有效问卷685份,未婚流动人口的文化程度均以初中文化为主,总体上男性和女性未婚流动人口文化程度相当(P>0.05);在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流动人口中,未婚女性认为避孕必要的比例显著高于未婚男性(P<0.05);80.4%的未婚女性认为有避孕的必要性;在未婚男性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认为避孕必要的比例显著高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P<0.05);80.1%的未婚女性和60.9%的未婚男性从未采用过避孕措施;42.0%的未婚女性和52.0%的未婚男性有过性行为;女性自己有过妊娠史和流产史的占41.7%,恋爱对象有过妊娠史或流产史的占44.1%;仅有19.9%的未婚女性和7.7%的未婚男性从专业的计划生育和卫生部门获得性传播疾病知识.结论:流动人口中未婚群体对安全性行为的知识掌握较少,避孕措施的采用率较低,人工流产的发生率高,有关部门应重视这一群体的生殖健康教育.
作者:钟兴明;韦相才;张东木;吴伟敬;秦伟龙;林晓声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探讨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终止妊娠时机与围生结局的关系;进一步研究如何选择佳时机终止妊娠以保证母婴安全.方法:回顾2005年8月~2010年8月间89例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将其分为2组,A组为积极治疗及时终止妊娠组,B组为期待治疗8天以上终止妊娠组,比较两组围生结局.结果:A组39例终止妊娠孕周31周±5.6天,围生儿死亡率69.2%,B组50例终止妊娠孕周32周±9.1天,围生儿死亡率10.0%,B组的围生儿死亡率、新生儿窒息率和NICU住院率均低于A组(P<0.05),B组的新生儿状况明显好于A组(P<0.01).结论:选择合适的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孕妇进行期待治疗,可以改善围生儿结局,孕产妇的结局也是安全的.
作者:朱玉莲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分析围产儿死亡原因及其影响因素,制定可行的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干预措施.方法:统计2002~2006年度5年间津南区基层医疗保健机构进行孕产妇管理及辖区各产院分娩的孕产妇总数和围产儿死亡数,对5年间的围产儿死亡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年间共监测16 693例围产儿,死亡181例,平均死亡率10.84‰;死因前4位依次为死胎72例、畸形54例、早产20例、新生儿窒息16例;高危孕产妇中围产儿死亡率远高于正常孕产妇.结论:围产儿病死率的下降是围产保健、产科合并症和并发症的正确处理和新生儿医学发展的共同结果.加强孕产期保健服务、提高产儿科质量管理、熟练掌握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抢救技术水平,可有效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作者:丁英娴;张秋芬;常福梅;李秀莲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探讨GJB6基因突变在中国湖北地区非综合征型学语前聋患儿的突变频率及主要的突变方式.方法:分别采集中国湖北地区925例非综合征型语前聋患儿及听力正常对照组180例的血样,应用PCR技术检测del(GJB6-D13S1830);扩增GJB6基因的编码区,PCR产物进行直接测序,运用Chromas软件进行测序结果分析.结果:925例患儿及正常对照组均未发现在西方常见的del(GJB6-D13S1830),也没有发现GJB6基因的其他突变.结论:中国湖北地区非综合征型学语前聋的发生不是GJB6基因突变而导致,针对GJB6的基因突变检测意义不大.
作者:杨国强;付四清;陈燕;董家曙;陈观明 刊期: 2011年第26期
反复自然流产(RSA)是妇产科常见病,约40%~60%的病例病因不明,是妇产科的难治之症.林其德教授建议将RSA分为2类6型,即免疫类(同种免疫型和自身免疫型)和非免疫类(染色体异常型、解剖异常型、内分泌紊乱型、感染型).目前认为免疫因素尤为重要,而生殖道特别是子宫局部的免疫细胞能否识别并耐受胚胎抗原,直接影响了妊娠的建立和维持,各种免疫因素一旦失衡,即可导致流产.现从妊娠免疫耐受机制入手就RSA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以期为预防及治疗RSA提供参考.
作者:杨默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探讨液基细胞学检查(TCT)联合阴道镜下活检筛查宫颈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将1505例有宫颈病变的妇女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TCT联合阴道镜检查,对照组仅进行阴道镜检查,两组均行病理组织学检查,以病理诊断为标准,比较两组的组织学诊断阳性符合率.结果:观察组的组织学诊断阳性符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CT筛查联合阴道镜下活检能明显提高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早期检出率.
作者:黄琴;张健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探索B超检查子宫内膜厚度对选择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HSG)操作时机的影响.方法:2005年1月~2008年2月行HSG的患者共570例,HSG前进行B超检查子宫内膜厚度,术中注意观察副反应.结果:67例患者有11.8%出现碘化油进入盆底静脉的现象.内膜厚度≥8 mm时发生碘化油进入静脉的几率显著升高(Odds ratio 4.88);内膜厚度≤4 mm时对其发生也有影响.结论:B超检查子宫内膜厚度对HSG操作时机的选择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陈颖;潘萍;李素春;朱国平;张志兴;苏耘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探索一种对于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更加适合的脐静脉插管操作方法.方法:在为早产儿进行脐静脉插管过程中,采用有别于经典外科缝合的固定方法,比较两种方法的导管留置时间和相关并发症等临床指标.结果:经典方法和改良方法的导管留置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无差异,两组的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异.结论:改良固定方法的脐静脉插管术可以充分保证早产儿临床治疗需要,而且操作方法简单、节省时间,同时有可能减少因操作引起的相关并发症,且取材方便,具有很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瑛;王欣煜;肖桂华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了解哺乳期妇女尿失禁发生的情况及对盆底功能锻炼的重视程度,为进一步开展产后尿失禁预防寻找依据.方法:对150例产后6个月内哺乳期妇女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产后尿失禁发生率及不同分娩方式尿失禁发生比例与目前国内调查发生率一致,孕产妇接受盆底功能训练比例只占44.7%,接受培训者按要求坚持锻炼只占35.8%,没有坚持锻炼占64.2%,x2=9.61,P<0.01,产妇对功能训练的遵医行为显著不足;产后适度的体力劳动比完全不参加体力劳动更利于盆底功能恢复,x2=3.68,P<0.05.结论:在孕中后期开始加大尿失禁预防宣传和跟进指导的力度,让更多孕产妇了解尿失禁的危害,提高产后盆底功能锻炼的自觉性,产后适度参加体力劳动,对预防尿失禁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作者:胡翠月;黎秀芳;袁展红;喻玫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研究我国与唇腭裂发生有关的环境、行为和生活方式,为设计适合我国国情的唇腭裂预防干预策略提供循证依据.方法:通过系统性综述方法,检索数据库文献,收集国内外唇腭裂的环境、行为、生活方式病因学研究文献,选择其中Meta分析或系统综述文献纳入研究.结果:共纳入Meta分析和系统综述文献13篇,均为英文文献;中文数据库中未检索到符合要求的文献.对检索到文献行系统回顾后发现了唇腭裂的一些明确致病因素.其中环境因素包括孕期及孕前期用药(皮质激素类、卡马西平、抗癫痫药物等)及孕母所处环境(杀虫剂)、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孕妇超重或肥胖、吸烟、新生儿出生次序).结论:孕母所处的环境因素、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与唇腭裂发病有显著关联.现有的病因学研究存在很多相互矛盾的结论,唇腭裂的病因学仍有待继续探索.唇腭裂病因研究的中文文献质量等级普遍较低,不能为循证医学提供高等级证据.
作者:何达;厉传琳;刘佳琦;谷茜;陈英耀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分析低出生体重儿体格检查的一般情况并探讨影响低出生体重的因素.方法:调查产妇及新生儿父母亲的年龄、民族、文化程度、职业、吸烟饮酒史、既往疾病史、高血压家族史以及体格检查,产妇孕产史、妊娠并发症和合并症、分娩情况,新生儿出生情况、体格检查,同时对这些因素进行统计描述,并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对低出生体重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家庭住址边远、婴儿母亲为少数民族、终止妊娠时间较早、父母亲受教育程度低、父母亲从事较重体力劳动职业、父母亲BMI值低、父亲存在既往病史、母亲孕期食用油种类、食用肥瘦肉比例不均、补充维生素不足、食盐量过多或过少、每周食用鸡蛋量少、每周食用鱼量少、家庭其他成员吸烟、母亲孕期与家庭成员相处不融洽以及存在产时并发症、产前检查次数较少、孕期增重少、双胎或多胎等可能是影响低出生体重的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产前检查次数较少、终止妊娠时间较早、孕期高血压和感染可能是低出生体重的危险因素.结论:母亲孕期相关因素可能会对低出生体重产生影响,加强孕期体格检查和卫生知识宣教可以有效降低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
作者:沈蓓蓓;钱立晶;唐晓武;宋玉梅;潘发明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通过回顾性调查分析,了解青海省2004~2008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及死亡原因,为降低青海省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提出干预措施.方法:对青海省2004~ 2008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死亡情况进行回顾分析.结果:青海省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其死亡前5位死因依次为窒息死亡、早产或低出生体重、肺炎、其他意外和先天异常.结论:降低青海省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关键是降低新生儿死亡率,重点是降低出生窒息的发生率.
作者:孙春玲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通过对肥胖婴幼儿的社区管理,探讨能够在基层使用的、实用性及可行性较强的婴幼儿肥胖的干预方法.方法:2003年1月1日~2007年12月31日对辖区内0~3岁的婴幼儿7 539人进行健康体检,共筛出超重及肥胖儿童359人,其中187名儿童经家长知情同意后作为干预组接受肥胖儿管理(干预组),逐月随访,为期半年;另172名肥胖儿童仅接受常规保健,作为对照组.于预方法采用健康教育和一对一管理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喂养观念,建立良好的家庭食物环境(The family food environment,FFE),培养正确的喂养行为,避免过度喂养和过度进食.结果:通过社区管理,辖区内超重及肥胖儿童发病率呈下降趋势,2007年超重及肥胖儿童发病率(1.6%,0.8%)均较2003年(5.3%,2.9%)明显下降(P<0.001);经过改变肥胖儿童的家庭食物环境,干预组儿童体重转为正常或肥胖度减轻者(77.5%)明显多于对照组(45.3%,P<O.001),且1岁以内出现肥胖的儿童干预效果较1岁以后为好(P<0.01).结论:以建立良好的家庭食物环境为主的婴幼儿肥胖社区干预方法简单、实用,值得在基层推广.
作者:郑东旖;刘兆秋;张继翠;张爱玲;马松;韩淑英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通过对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方式选择的分析,为降低再次剖宫产率寻求依据.方法:对该院近年来收治的118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产妇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8例孕妇有29例选择阴道试产,19例成功,成功率65.52%,再次剖宫产分娩99例,再次剖宫产率83.90%.与再次剖宫产组相比阴道分娩组产后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费用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并非剖宫产绝对指征,对符合条件的孕妇可以在严密监护下阴道试产.
作者:朱正英 刊期: 2011年第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