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广州市天河区未婚流动人口生殖健康状况分析

钟兴明;韦相才;张东木;吴伟敬;秦伟龙;林晓声

关键词:流动人口, 未婚, 生殖健康, 避孕
摘要:目的:了解广州市天河区未婚流动人口的生殖健康现状.方法:采用匿名问卷的形式对广州市天河区的692名18 ~29岁流动人口的生殖健康知识、态度、行为以及主要生殖健康问题进行调查.结果:获取有效问卷685份,未婚流动人口的文化程度均以初中文化为主,总体上男性和女性未婚流动人口文化程度相当(P>0.05);在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流动人口中,未婚女性认为避孕必要的比例显著高于未婚男性(P<0.05);80.4%的未婚女性认为有避孕的必要性;在未婚男性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认为避孕必要的比例显著高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P<0.05);80.1%的未婚女性和60.9%的未婚男性从未采用过避孕措施;42.0%的未婚女性和52.0%的未婚男性有过性行为;女性自己有过妊娠史和流产史的占41.7%,恋爱对象有过妊娠史或流产史的占44.1%;仅有19.9%的未婚女性和7.7%的未婚男性从专业的计划生育和卫生部门获得性传播疾病知识.结论:流动人口中未婚群体对安全性行为的知识掌握较少,避孕措施的采用率较低,人工流产的发生率高,有关部门应重视这一群体的生殖健康教育.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相关文献
  •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合并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和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Reactive thrombocytosis,RT)之间的相互影响.方法:观察不同高峰胆红素浓度组的RT发生率;比较RT组与对照组黄疸出现时间、高峰胆红素浓度及住院时间有无差异.结果:全部病例RT发生率14.9%,不同高峰胆红素浓度组间RT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T组住院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RT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常见并发症,高峰胆红素浓度和RT发生无关;RT可造成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住院时间延长.

    作者:琳舒;陈勤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465例头位梗阻性难产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头位难产的分娩方式与形成原因.方法:分析和总结465例头位难产的原因、分娩方式及产妇和新生儿的并发症.结果:465例头位难产患者中,由于产道异常而发生头位难产占24.9%,骨产道异常而发生头位难产占17.5%,软产道异常而发生头位难产占8.4%.胎头位置异常的患者中严重胎头位置异常者占10.7%,49例经剖宫产分娩.胎头位置持续性枕后、横位者,147例行剖宫产,101例行阴道分娩.结论:近年来头部难产的发生率较高,早期进行定期体检与及早发现提出解决方案是十分重要的.

    作者:梅天琼;郑丽波;郭玲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青海省2004~2008年5岁以下儿童生命监测变化趋势分析

    目的:通过回顾性调查分析,了解青海省2004~2008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及死亡原因,为降低青海省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提出干预措施.方法:对青海省2004~ 2008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死亡情况进行回顾分析.结果:青海省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其死亡前5位死因依次为窒息死亡、早产或低出生体重、肺炎、其他意外和先天异常.结论:降低青海省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关键是降低新生儿死亡率,重点是降低出生窒息的发生率.

    作者:孙春玲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低出生体重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低出生体重儿体格检查的一般情况并探讨影响低出生体重的因素.方法:调查产妇及新生儿父母亲的年龄、民族、文化程度、职业、吸烟饮酒史、既往疾病史、高血压家族史以及体格检查,产妇孕产史、妊娠并发症和合并症、分娩情况,新生儿出生情况、体格检查,同时对这些因素进行统计描述,并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对低出生体重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家庭住址边远、婴儿母亲为少数民族、终止妊娠时间较早、父母亲受教育程度低、父母亲从事较重体力劳动职业、父母亲BMI值低、父亲存在既往病史、母亲孕期食用油种类、食用肥瘦肉比例不均、补充维生素不足、食盐量过多或过少、每周食用鸡蛋量少、每周食用鱼量少、家庭其他成员吸烟、母亲孕期与家庭成员相处不融洽以及存在产时并发症、产前检查次数较少、孕期增重少、双胎或多胎等可能是影响低出生体重的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产前检查次数较少、终止妊娠时间较早、孕期高血压和感染可能是低出生体重的危险因素.结论:母亲孕期相关因素可能会对低出生体重产生影响,加强孕期体格检查和卫生知识宣教可以有效降低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

    作者:沈蓓蓓;钱立晶;唐晓武;宋玉梅;潘发明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hTERC基因表达在宫颈病变筛查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人端粒酶RNA (hTERC)基因在宫颈病变筛查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8年1月~11月南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15例妇女宫颈脱落细胞标本,病理学检查确诊CIN患者69例,宫颈鳞癌(SCC)患者26例,正常细胞学妇女20例.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方法检测脱落细胞hTERC基因的表达.结果:①hTERC基因在CIN Ⅰ、CINⅡ、CINⅢ及SCC患者宫颈脱落细胞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22.00%、75.00%、100.00%和100.00%.CIN Ⅰ、CINⅡ、CINⅢ和SCC组与正常组比较,hTERC基因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IN Ⅰ与CINⅡ、CINⅢ比较,CIN Ⅰ与SC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随着病变程度增加,hTERC基因的表达率增加.在CIN I中hTERC基因扩增的异常细胞仅占6.5%,而在CINⅡ、CINⅢ及SCC患者宫颈脱落细胞中,hTERC基因扩增的异常细胞所占比例依次递增为25.50%、30.60%和50.80%(P<0.05).FISH检测结果显示,CIN Ⅰ组细胞中hTERC基因异常扩增信号为2:3型占60.00%,而在SCC中仅占36.44%.SCC中,4:4型和5:5型所占比例多,其中5:5型拷贝数是各级CIN的总和.hTERC基因的表达水平与宫颈病变的程度关系密切.结论:hTERC基因在CIN和SCC中表达异常,且随病变程度增加阳性表达率增加,可作为宫颈癌前病变进展的生物遗传学检测指标.

    作者:周波;李婷;周晨;陈忠东;谢宛玉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导流杂交法检测人乳头状瘤病毒的临床意义

    目的:评价快速导流杂交法在人乳头状瘤病毒( HPV)基因型检测中的应用价值,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新乡市中心医院妇产科及体检中心送检的1 012例样本全部进行快速导流杂交法HPV基因分型检测.结果:21种HPV基因型中检测到18种,常见的6种基因型为HPV16、18、52、31、33.HPV基因型单一感染为77.6%,多重感染为22.4%.结论:快速导流杂交法可准确进行HPV基因分型,诊断宫颈癌快速敏感,是理想的宫颈癌粗筛分型方法.宫颈癌患者常见HPV基因型的分布既符合亚洲人群的分布规律,又有一定的区域性,为该地区HPV的流行状况及基因疫苗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郭珊;许世琴;郝迎军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缺糖缺氧经内质网应激途径诱导宫颈癌Hela细胞自噬

    目的:构建肿瘤细胞体外缺糖缺氧模型,观察缺糖缺氧对肿瘤细胞内质网功能和自噬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连二亚硫酸钠消耗培养基中氧、平衡盐溶液EBSS取代细胞正常培养液构建缺糖缺氧模型;实验分为对照组(Control)、缺糖缺氧4h组(4 h)、缺糖缺氧8h组(8 h)、缺糖缺氧12 h组(12 h).MDC检测细胞内自噬泡的形成;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肿瘤细胞内质网应激—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DC结果显示细胞内自噬泡数量明显增加;WesternBlotting结果显示,缺糖缺氧各组细胞LC3-Ⅱ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同时内质网应激—自噬相关蛋白GRP78、p-eIF2a、p-PERK表达水平也明显升高.结论:缺糖缺氧通过内质网应激—自噬途径诱导Hela细胞发生自噬.

    作者: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反复自然流产的免疫相关因素分析

    反复自然流产(RSA)是妇产科常见病,约40%~60%的病例病因不明,是妇产科的难治之症.林其德教授建议将RSA分为2类6型,即免疫类(同种免疫型和自身免疫型)和非免疫类(染色体异常型、解剖异常型、内分泌紊乱型、感染型).目前认为免疫因素尤为重要,而生殖道特别是子宫局部的免疫细胞能否识别并耐受胚胎抗原,直接影响了妊娠的建立和维持,各种免疫因素一旦失衡,即可导致流产.现从妊娠免疫耐受机制入手就RSA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以期为预防及治疗RSA提供参考.

    作者:杨默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丙泊酚与舒芬太尼在无痛人工流产术中应用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丙泊酚配伍舒芬太尼用于无痛人工流产的情况.方法:200例自愿终止妊娠的患者分为丙泊酚单独用药组(A组)和丙泊酚配伍舒芬太尼组(B组),观察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苏醒时间、丙泊酚用量、患者体动情况、术后宫缩痛.结果:B组丙泊酚用量明显少于A组(P<0.05),B组患者清醒时间、注射痛、患者体动情况、术后宫缩痛都明显优于A组(P<0.05).结论:丙泊酚配伍舒芬太尼用于无痛人工流产的清醒时间、术后宫缩痛、术中术后不良反应优于单纯使用丙泊酚组,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田英;章胜榴;徐娟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哺乳期妇女尿失禁发生及预防意识的调查

    目的:了解哺乳期妇女尿失禁发生的情况及对盆底功能锻炼的重视程度,为进一步开展产后尿失禁预防寻找依据.方法:对150例产后6个月内哺乳期妇女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产后尿失禁发生率及不同分娩方式尿失禁发生比例与目前国内调查发生率一致,孕产妇接受盆底功能训练比例只占44.7%,接受培训者按要求坚持锻炼只占35.8%,没有坚持锻炼占64.2%,x2=9.61,P<0.01,产妇对功能训练的遵医行为显著不足;产后适度的体力劳动比完全不参加体力劳动更利于盆底功能恢复,x2=3.68,P<0.05.结论:在孕中后期开始加大尿失禁预防宣传和跟进指导的力度,让更多孕产妇了解尿失禁的危害,提高产后盆底功能锻炼的自觉性,产后适度参加体力劳动,对预防尿失禁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作者:胡翠月;黎秀芳;袁展红;喻玫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31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的时间、病因、治疗及预防措施.方法:对2004年7月~2008年7月31例剖宫产晚期产后出血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剖宫产晚期产后出血发生的时间:术后2周~多(48.39%),其次为1周~(25.81%),<1周为16.13%,≥3周为9.68%.发病原因主要为:子宫切口愈合不良19例(61.29%),子宫复旧不全7例(22.58%),胎盘、胎膜、蜕膜残留5例(16.13%).结论:剖宫产晚期产后出血发生时间多在术后2周~,主要病因是子宫切口愈合不良、感染,治疗措施为足量抗生素、缩宫剂、清宫术等.预防关键是减少感染因素、提高剖宫产技术.

    作者:柳佩珍;陆秀凤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连续硬膜外阻滞自控麻醉在228例无痛分娩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硬膜外连续泵注芬太尼和布比卡因应用于产妇分娩的镇痛效果以及对产妇及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选择孕产妇228例为镇痛组,设同期相同条件的产妇180例为对照组,镇痛组产妇给予布比卡因125 mg和芬太尼0.2mg经硬膜外泵注至胎儿顺利娩出停药.比较两组镇痛效果及分娩结局.结果:硬膜外连续泵注对产妇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无明显影响,镇痛效果好;镇痛组第一产程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第二产程、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Apgar评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镇痛组产妇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硬膜外连续泵注布比卡因和芬太尼是较安全理想的无痛分娩方法,镇痛效果确切,可缩短产程,降低剖宫产率,对母婴无不良影响.

    作者:颜仙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剖宫产新生儿早期混合喂养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剖宫产新生儿早期喂养佳方法.方法:选择该院2007~2008年剖宫产新生儿416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09例,按照爱婴医院要求给予母乳喂养,在母乳不足的情况下添加婴儿配方奶粉;对照组207例,按照爱婴医院要求坚持纯母乳喂养,不添加任何辅食.结果:观察组新生儿排尿次数、首次排便时间、首次排黄便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产妇首次泌乳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早期正确混合喂养能使婴儿得到充足营养,且不影响产妇泌乳.

    作者:王文敏;黄蕾;黄娟;赖立;范微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法罗培南钠片治疗绝经妇女反复泌尿系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

    目的:对法罗培南钠片治疗绝经妇女反复泌尿系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设计,以法罗培南钠片为试验药,以头孢克洛胶囊为对照药,治疗绝经期妇女反复泌尿系统感染,法罗培南钠片(0.2g/片)和头孢克洛胶囊(0.25g/粒)均为3次/日,1片(或粒)/次口服,疗程5~ 10天.结果:评价病例100例,法罗培南钠片与头孢克洛胶囊分别治疗泌尿系统感染50例和50例,法罗培南钠片有效率和痊愈率为94.00%和62.00%,细菌清除率94.00%,头孢克洛胶囊有效率和痊愈率为84.00%和64.00%,细菌清除率为91.67%.法罗培南钠片和头孢克洛胶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00%和6.00%.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法罗培南钠片治疗绝经期妇女反复泌尿系感染疗效确切,患者耐受性良好.

    作者:李艳伟;夏天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雌激素水平与绝经女性并发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雌激素水平与绝经女性并发骨质疏松症的关系.方法:选择2010年2月~2011年2月在北华大学第一临床医院诊治的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30例,年龄49~69岁,平均57.8岁,绝经后2~23年,平均13.2年.骨密度测量结果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骨质疏松诊断标准.选择30例未伴发骨质疏松的绝经后妇女为对照组.选择DEXA(Lunar,US)骨密度仪对两组妇女行骨密度测量,并取清晨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清雌二醇(E2),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及白介素-6 (IL-6)水平.比较两组妇女骨密度(BMD)、E2、TNF-α及IL-6水平,并对E2水平与BMD、TNF-α及IL-6水平行相关分析.结果:①观察组患者骨密度及血清E2均值分别为(0.53±0.08) g/cm2和(25.58±7.85) ng/L,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TNF-α及IL-6平均为(5.63 ±4.10) ng/L和(109.86±46.34) ng/L,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②观察组及对照组血清E2水平均与骨密度呈明显正相关(P<0.05),血清E2水平与血清TNF-α及IL-6水平呈明显负相关(P<0.05).结论:雌激素水平与绝经后女性骨密度呈负相关,雌激素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骨组织代谢,绝经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明显下降,能够导致骨质疏松,应该采取积极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作者:薛昊罡;冷冰;马恩元;蒋维海;崔双;单产宇;苗婷婷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小切口皮内缝合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与常规切口改良根治术的比较

    目的:探讨小切口皮内缝合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与常规切口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在近期手术疗效、美容效果及术后瘢痕对患者心理的影响.方法:对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普通外科疾病诊疗中心2009年3月~2010年1月29例乳腺癌患者行小切口皮内缝合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并与既往相同分期的乳腺癌患者行传统切口及缝合方法的乳腺癌根治术进行比较.结果:患者对术后效果的评价:满意27例,良好2例,无不满意的病例.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患者的胸部外形逐渐改观,较常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相比瘢痕明显较小.结论:小切口皮内缝合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与常规切口改良根治术相比在手术效果上无统计学差异;小切口皮内缝合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与常规切口改良根治术相比切口明显缩小,采用皮内缝合,美容效果较明显,切口愈合后皮肤瘢痕明显减小,患者在心理上更易接受,减轻患者心理负担.

    作者:徐景伟;王振宇;王琢;顾明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自我意识对儿童抑郁症状的影响

    目的:探讨儿童自我意识与抑郁的关系,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整群抽取某市小学、初中各1所学校,共873名8 ~ 16岁中小学生,采用抑郁量表和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抑郁检出率为33.90%.初中生抑郁的检出率高于小学生,抑郁儿童自我意识各因子得分均显著低于非抑郁儿童的得分,自我意识水平越低抑郁症状的检出率越高.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行为问题、有焦虑感、幸福与满足感缺乏的儿童出现抑郁症状的可能性大.结论:某市中小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自我意识对抑郁有预测作用,自我意识偏低易导致个体抑郁情绪.

    作者:毕烨;韩娟;杨森焙;沈敏;时俊新;李小彩;赵丽娜;王丽卿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辅助生殖门诊患者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情况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辅助生殖门诊患者支原体感染及耐药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合理、科学的抗生素用药依据.方法:应用支原体培养鉴定药敏试剂盒检测女性宫颈分泌物和男性精液标本支原体的感染情况,并检测其对抗生素的药敏情况.结果:观察组女性解脲支原体阳性率为48.10%,人型支原体阳性率为4.18%,合并感染为10.84%:男性解脲支原体阳性率为21.70%,人型支原体阳性率为2.11%,合并感染率为7.41%;观察组女性与男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解脲支原体阳性率为8.5%,人型支原体阳性率为1.5%,合并感染率为1.5%;观察组女性与对照组女性之间差异亦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与不孕不育有一定相关性,应重视其耐药性,在治疗上宜选用敏感性较高的强力霉素、美满霉素、交沙霉素、克拉霉素.

    作者:陈宁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孕妇妊娠结局分析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2005年1月~ 2008年12月期间湖州市妇幼保健院221例妊娠合并HBV感染孕妇的妊娠结局.结果:①3组孕妇妊娠合并症比较:慢性乙型肝炎组(ALT异常者)中,胎膜早破、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后出血、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分别为23.3%、25.6%、20.9%和32.6%,与HBV携带组、正常对照组发生率比较,P<0.05.②3组胎儿围生期结局比较:慢性乙型肝炎组(ALT异常者)中,死胎、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分别为11.6%、20.9%、16.3%和27.9%,与HBV携带组、正常对照组发生率比较,P<0.05.结论:妊娠合并HBV感染易使胎膜早破、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后出血、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增高,并使死胎、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室息发生率升高.肝功能异常对上述症状的发生有显著影响.

    作者:董其音;周晔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181例围产儿死亡原因分析

    目的:分析围产儿死亡原因及其影响因素,制定可行的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干预措施.方法:统计2002~2006年度5年间津南区基层医疗保健机构进行孕产妇管理及辖区各产院分娩的孕产妇总数和围产儿死亡数,对5年间的围产儿死亡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年间共监测16 693例围产儿,死亡181例,平均死亡率10.84‰;死因前4位依次为死胎72例、畸形54例、早产20例、新生儿窒息16例;高危孕产妇中围产儿死亡率远高于正常孕产妇.结论:围产儿病死率的下降是围产保健、产科合并症和并发症的正确处理和新生儿医学发展的共同结果.加强孕产期保健服务、提高产儿科质量管理、熟练掌握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抢救技术水平,可有效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作者:丁英娴;张秋芬;常福梅;李秀莲 刊期: 2011年第26期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