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规范化产前超声筛查胎儿异常的临床应用

何宇;魏振彤;费君伟;冯丽华;于晓伟

关键词:超声诊断, 出生缺陷, 胎儿畸形, 产前筛查
摘要:目的:评估规范化产前超声筛查胎儿异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6年5月~2011年3月进行规范化超声检查孕妇2 175例,规范化保存胎儿标准切面图片,规范化超声报告的内容和格式并追踪妊娠结局.结果:规范化超声检查胎儿2 175例,发现和产后证实胎儿异常201例(9.23%),其中胎儿附属物异常4例.胎儿畸形类型中中枢神经系统畸形占首位,其次为泌尿系统畸形、胎儿水肿综合征、消化系统畸形、心血管系统畸形.结论:规范化产前超声诊断出生缺陷检出率较高,对于诊断胎儿结构异常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相关文献
  • 子宫腺肌病中Ⅰ、Ⅲ型胶原蛋白酶的表达

    目的:研究Ⅰ、Ⅲ型胶原蛋白在子宫腺肌病中含量的变化,探讨其在子宫腺肌病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本文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正常内膜、在位内膜、异位内膜、正常子宫肌层组织和子宫腺肌病肌层病灶组织中Ⅰ、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并结合数字图像分析系统测定阳性染色结果的灰度值,半定量比较各组间Ⅰ、Ⅲ型胶原蛋白的含量变化.结果:发现子宫腺肌病组肌层病灶组织与对照组正常子宫肌层组织比较Ⅰ型胶原的表达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腺肌病组中在位内膜和异位内膜与对照组正常子宫内膜比较Ⅰ型胶原蛋白的表达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位内膜与异位内膜比较Ⅰ、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Ⅰ型胶原蛋白与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推测子宫腺肌病患者子宫内膜组织有别于正常子宫内膜其基因组具有自己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可能是子宫腺肌病发病的根本原因;而Ⅲ型胶原蛋白表达是否异常与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关系不密切.

    作者:陈岩;杨庆巅;魏振彤;闫旭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改良脐静脉插管术在早产儿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索一种对于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更加适合的脐静脉插管操作方法.方法:在为早产儿进行脐静脉插管过程中,采用有别于经典外科缝合的固定方法,比较两种方法的导管留置时间和相关并发症等临床指标.结果:经典方法和改良方法的导管留置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无差异,两组的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异.结论:改良固定方法的脐静脉插管术可以充分保证早产儿临床治疗需要,而且操作方法简单、节省时间,同时有可能减少因操作引起的相关并发症,且取材方便,具有很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瑛;王欣煜;肖桂华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剖宫产新生儿早期混合喂养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剖宫产新生儿早期喂养佳方法.方法:选择该院2007~2008年剖宫产新生儿416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09例,按照爱婴医院要求给予母乳喂养,在母乳不足的情况下添加婴儿配方奶粉;对照组207例,按照爱婴医院要求坚持纯母乳喂养,不添加任何辅食.结果:观察组新生儿排尿次数、首次排便时间、首次排黄便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产妇首次泌乳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早期正确混合喂养能使婴儿得到充足营养,且不影响产妇泌乳.

    作者:王文敏;黄蕾;黄娟;赖立;范微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100例早孕胚胎停育绒毛染色体核型分析

    目的:分析早孕胚胎停育与绒毛染色体异常的关系.方法:选择2010年~2011年3月安徽医科大学100例胚胎停育患者,对其进行绒毛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100例胚胎停育患者,孕周长15周,短6周.绒毛培养失败5例,培养成功率95.0%;检出异常核型34例,检出率35.8%,其中单纯染色体数目异常占55.9%,异常类型有:染色体数目异常23例,三倍体4例,四倍体1例,结构异常2例,嵌合体4例.95例早孕胚胎停育中,女性胚胎51例,占53.7%;男性胚胎44例,占46.3%.结论:胚胎染色体异常是胚胎停育的重要原因.

    作者:马玲利;丛林;袁静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TCT联合阴道镜筛查宫颈病变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液基细胞学检查(TCT)联合阴道镜下活检筛查宫颈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将1505例有宫颈病变的妇女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TCT联合阴道镜检查,对照组仅进行阴道镜检查,两组均行病理组织学检查,以病理诊断为标准,比较两组的组织学诊断阳性符合率.结果:观察组的组织学诊断阳性符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CT筛查联合阴道镜下活检能明显提高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早期检出率.

    作者:黄琴;张健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湖北地区非综合征型学语前聋患儿GJB6基因突变研究

    目的:探讨GJB6基因突变在中国湖北地区非综合征型学语前聋患儿的突变频率及主要的突变方式.方法:分别采集中国湖北地区925例非综合征型语前聋患儿及听力正常对照组180例的血样,应用PCR技术检测del(GJB6-D13S1830);扩增GJB6基因的编码区,PCR产物进行直接测序,运用Chromas软件进行测序结果分析.结果:925例患儿及正常对照组均未发现在西方常见的del(GJB6-D13S1830),也没有发现GJB6基因的其他突变.结论:中国湖北地区非综合征型学语前聋的发生不是GJB6基因突变而导致,针对GJB6的基因突变检测意义不大.

    作者:杨国强;付四清;陈燕;董家曙;陈观明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青海省2004~2008年5岁以下儿童生命监测变化趋势分析

    目的:通过回顾性调查分析,了解青海省2004~2008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及死亡原因,为降低青海省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提出干预措施.方法:对青海省2004~ 2008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死亡情况进行回顾分析.结果:青海省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其死亡前5位死因依次为窒息死亡、早产或低出生体重、肺炎、其他意外和先天异常.结论:降低青海省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关键是降低新生儿死亡率,重点是降低出生窒息的发生率.

    作者:孙春玲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辅助生殖门诊患者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情况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辅助生殖门诊患者支原体感染及耐药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合理、科学的抗生素用药依据.方法:应用支原体培养鉴定药敏试剂盒检测女性宫颈分泌物和男性精液标本支原体的感染情况,并检测其对抗生素的药敏情况.结果:观察组女性解脲支原体阳性率为48.10%,人型支原体阳性率为4.18%,合并感染为10.84%:男性解脲支原体阳性率为21.70%,人型支原体阳性率为2.11%,合并感染率为7.41%;观察组女性与男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解脲支原体阳性率为8.5%,人型支原体阳性率为1.5%,合并感染率为1.5%;观察组女性与对照组女性之间差异亦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与不孕不育有一定相关性,应重视其耐药性,在治疗上宜选用敏感性较高的强力霉素、美满霉素、交沙霉素、克拉霉素.

    作者:陈宁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缺糖缺氧经内质网应激途径诱导宫颈癌Hela细胞自噬

    目的:构建肿瘤细胞体外缺糖缺氧模型,观察缺糖缺氧对肿瘤细胞内质网功能和自噬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连二亚硫酸钠消耗培养基中氧、平衡盐溶液EBSS取代细胞正常培养液构建缺糖缺氧模型;实验分为对照组(Control)、缺糖缺氧4h组(4 h)、缺糖缺氧8h组(8 h)、缺糖缺氧12 h组(12 h).MDC检测细胞内自噬泡的形成;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肿瘤细胞内质网应激—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DC结果显示细胞内自噬泡数量明显增加;WesternBlotting结果显示,缺糖缺氧各组细胞LC3-Ⅱ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同时内质网应激—自噬相关蛋白GRP78、p-eIF2a、p-PERK表达水平也明显升高.结论:缺糖缺氧通过内质网应激—自噬途径诱导Hela细胞发生自噬.

    作者: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31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的时间、病因、治疗及预防措施.方法:对2004年7月~2008年7月31例剖宫产晚期产后出血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剖宫产晚期产后出血发生的时间:术后2周~多(48.39%),其次为1周~(25.81%),<1周为16.13%,≥3周为9.68%.发病原因主要为:子宫切口愈合不良19例(61.29%),子宫复旧不全7例(22.58%),胎盘、胎膜、蜕膜残留5例(16.13%).结论:剖宫产晚期产后出血发生时间多在术后2周~,主要病因是子宫切口愈合不良、感染,治疗措施为足量抗生素、缩宫剂、清宫术等.预防关键是减少感染因素、提高剖宫产技术.

    作者:柳佩珍;陆秀凤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反复自然流产的免疫相关因素分析

    反复自然流产(RSA)是妇产科常见病,约40%~60%的病例病因不明,是妇产科的难治之症.林其德教授建议将RSA分为2类6型,即免疫类(同种免疫型和自身免疫型)和非免疫类(染色体异常型、解剖异常型、内分泌紊乱型、感染型).目前认为免疫因素尤为重要,而生殖道特别是子宫局部的免疫细胞能否识别并耐受胚胎抗原,直接影响了妊娠的建立和维持,各种免疫因素一旦失衡,即可导致流产.现从妊娠免疫耐受机制入手就RSA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以期为预防及治疗RSA提供参考.

    作者:杨默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合并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和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Reactive thrombocytosis,RT)之间的相互影响.方法:观察不同高峰胆红素浓度组的RT发生率;比较RT组与对照组黄疸出现时间、高峰胆红素浓度及住院时间有无差异.结果:全部病例RT发生率14.9%,不同高峰胆红素浓度组间RT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T组住院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RT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常见并发症,高峰胆红素浓度和RT发生无关;RT可造成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住院时间延长.

    作者:琳舒;陈勤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规范化产前超声筛查胎儿异常的临床应用

    目的:评估规范化产前超声筛查胎儿异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6年5月~2011年3月进行规范化超声检查孕妇2 175例,规范化保存胎儿标准切面图片,规范化超声报告的内容和格式并追踪妊娠结局.结果:规范化超声检查胎儿2 175例,发现和产后证实胎儿异常201例(9.23%),其中胎儿附属物异常4例.胎儿畸形类型中中枢神经系统畸形占首位,其次为泌尿系统畸形、胎儿水肿综合征、消化系统畸形、心血管系统畸形.结论:规范化产前超声诊断出生缺陷检出率较高,对于诊断胎儿结构异常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何宇;魏振彤;费君伟;冯丽华;于晓伟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法罗培南钠片治疗绝经妇女反复泌尿系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

    目的:对法罗培南钠片治疗绝经妇女反复泌尿系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设计,以法罗培南钠片为试验药,以头孢克洛胶囊为对照药,治疗绝经期妇女反复泌尿系统感染,法罗培南钠片(0.2g/片)和头孢克洛胶囊(0.25g/粒)均为3次/日,1片(或粒)/次口服,疗程5~ 10天.结果:评价病例100例,法罗培南钠片与头孢克洛胶囊分别治疗泌尿系统感染50例和50例,法罗培南钠片有效率和痊愈率为94.00%和62.00%,细菌清除率94.00%,头孢克洛胶囊有效率和痊愈率为84.00%和64.00%,细菌清除率为91.67%.法罗培南钠片和头孢克洛胶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00%和6.00%.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法罗培南钠片治疗绝经期妇女反复泌尿系感染疗效确切,患者耐受性良好.

    作者:李艳伟;夏天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方式选择的分析

    目的:通过对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方式选择的分析,为降低再次剖宫产率寻求依据.方法:对该院近年来收治的118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产妇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8例孕妇有29例选择阴道试产,19例成功,成功率65.52%,再次剖宫产分娩99例,再次剖宫产率83.90%.与再次剖宫产组相比阴道分娩组产后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费用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并非剖宫产绝对指征,对符合条件的孕妇可以在严密监护下阴道试产.

    作者:朱正英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电铃-电路法在儿童遗尿症中的应用观察

    目的:观察电铃—电路法行为干预在儿童遗尿症中使用的疗效.方法:行为干预组50例使用电铃—电路法治疗,对照组48例使用氯酯醒治疗.两组均治疗8周,停药后随访6月.结果:行为干预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小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铃—电路法行为干预在儿童遗尿症中应用效果好,值得推广.

    作者:童晓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对血清IL-2、IL-10的影响

    目的:研究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laparoscopy total hysterectomy,LTH)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程度.方法:选择因良性疾病需行LTH术的患者32例作为研究对象(LTH组);对照组为同期行开腹子宫切除术(abdominal total hysterectomy,ATH)且条件相似的28例患者(ATH组).测定两组术前1天和术后1、4天血清IL-2、IL-10表达水平.结果:①两组术后1天外周血IL-2水平显著低于术前(均P<0.05),但ATH组下降程度明显大于LTH组(P<0.05);ATH组术后4天外周血IL-2水平较术后1天有所升高,但仍显著低于术前(P<0.05),LTH组术后4天IL-2回升至术前水平(P>0.05),与ATH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ATH组术后1天外周血IL-10含量显著高于术前(P<0.05),术后4天有所下降,但仍明显高于术前(P <0.05);LTH组术后1、4天外周血IL-10较术前有所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TH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TH与ATH相比,创伤轻,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小.

    作者:赵倩;边爱平;许雅娟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海南省农村5岁以下儿童体格生长及营养状况分析

    目的:了解海南省5岁以下儿童体格生长状况,为制定5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项目一“0~36个月儿童免费体检项目”和“海南省儿童‘六·一'体检项目”,通过建立全省儿童营养评价网络平台,收集32 943例儿童体检信息,利用WHO制定的Anthro version3营养评价调查软件,参考WHO制定的《2006年5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标准》,使用Z评分法对32 943名5岁以下儿童的体格生长、营养状况进行评价.结果:海南省农村5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状况落后于WHO新标准,Z值均数的总体水平均为中等偏下,低体重发生率为11.8%,发育迟缓发生率为18.8%,营养不良的高发年龄为1~2岁和4~5岁.结论:海南农村5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与WHO新标准比较呈现落后的态势,低体重和发育迟缓的发生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今后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重点干预问题.

    作者:樊利春;吴维学;汤成毅;曹霞;黄翠敏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hTERC基因表达在宫颈病变筛查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人端粒酶RNA (hTERC)基因在宫颈病变筛查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8年1月~11月南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15例妇女宫颈脱落细胞标本,病理学检查确诊CIN患者69例,宫颈鳞癌(SCC)患者26例,正常细胞学妇女20例.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方法检测脱落细胞hTERC基因的表达.结果:①hTERC基因在CIN Ⅰ、CINⅡ、CINⅢ及SCC患者宫颈脱落细胞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22.00%、75.00%、100.00%和100.00%.CIN Ⅰ、CINⅡ、CINⅢ和SCC组与正常组比较,hTERC基因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IN Ⅰ与CINⅡ、CINⅢ比较,CIN Ⅰ与SC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随着病变程度增加,hTERC基因的表达率增加.在CIN I中hTERC基因扩增的异常细胞仅占6.5%,而在CINⅡ、CINⅢ及SCC患者宫颈脱落细胞中,hTERC基因扩增的异常细胞所占比例依次递增为25.50%、30.60%和50.80%(P<0.05).FISH检测结果显示,CIN Ⅰ组细胞中hTERC基因异常扩增信号为2:3型占60.00%,而在SCC中仅占36.44%.SCC中,4:4型和5:5型所占比例多,其中5:5型拷贝数是各级CIN的总和.hTERC基因的表达水平与宫颈病变的程度关系密切.结论:hTERC基因在CIN和SCC中表达异常,且随病变程度增加阳性表达率增加,可作为宫颈癌前病变进展的生物遗传学检测指标.

    作者:周波;李婷;周晨;陈忠东;谢宛玉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超声引导下微创旋切活检术治疗乳腺不可触及肿物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微创旋切活检术在乳腺不可触及肿物中定性和治疗的临床应用.方法:应用超声引导下Encor微创旋切系统对169例患者的乳腺不可触及肿块278个病灶(大径0.3 ~0.8 cm)进行活检,病灶的超声BI-RADS( 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分级为:O级46个,Ⅱ级36个,Ⅲ级121个,Ⅳ级75个;并根据病灶的大小持续切割,直到完整切除.结果:278个乳腺肿块术后病理诊断乳腺纤维瘤113个,乳腺增生32个,纤维硬化性腺病47个,乳腺腺病35个,纤维瘤样增生24个,复合囊肿10个,不典型增生15个,浸润性导管癌2个(临床分期为T1NOMO).术后3~6个月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8例手术创腔部位考虑占位性病变,6例仍给予超声引导下微创旋切活检切除,2例给予开放性手术切除;术后病理:5例为纤维硬化性腺病,3例结合临床考虑为瘢痕组织形成;其余161例局部肿块消失,未见复发.结论:超声引导下真空辅助微创旋切手术诊治不可触及乳腺肿块不仅定位准确,美容效果好,更重要的是能检出临床上高危患者中的早期乳腺癌.

    作者:张腾华 刊期: 2011年第26期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