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丽华
目的:分析畲族与汉族通婚后其后代葡萄糖-6-磷酸脱氧酶(G-6 -PD)缺乏症发病率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1月~2007年11月所有出生时正常、但其上代民族不同的新生儿发生病理性黄疸情况,以及父母民族不同,其子代发生G -6 - PD缺乏症的情况.结果:畲族后代病理性黄疸发生率明显高于纯汉族后代;父母双方均为畲族的G-6 - PD发病率高,其次为母单方为畲族,再次为父单方为畲族,父母均为汉族的G6 - PD缺乏病率低.结论:畲族父母其子女G-6 - PD缺乏症发生率高,在其出生时期要高度重视该病发生溶血引起病理性黄疸的可能,应及早进行干预治疗.
作者:陈进庆;戴巧群 刊期: 2011年第28期
目的:探讨水通道蛋白-8在羊水过少和正常羊水量产妇胎盘和胎膜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SP法)检测15例羊水过少和15例正常羊水量产妇胎盘、胎膜组织中水通道蛋白-8 (AQP8)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AQP8蛋白在羊水过少组和正常羊水量组产妇的胎盘、胎膜组织中均有表达,主要分布于羊膜上皮细胞、绒毛膜滋养细胞和胎盘合体滋养细胞的细胞膜和细胞质中.羊水过少组羊膜、绒毛膜和胎盘组织中的AQP8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0.088±0.021、0.143±0.021、0.122±0.019,正常羊水量组分别为0.148±0.016、0.158±0.025、0.151±0.025.羊水过少组羊膜、绒毛膜和胎盘组织中AQP8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正常羊水量组,在羊膜、胎盘中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绒毛膜组织中AQP8蛋白表达水平虽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QP8蛋白在羊水过少临床病例胎盘和胎膜组织中的表达显著减少,提示AQP8在产妇母胎液体交换和羊水膜内吸收途径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周岩;王凤莲 刊期: 2011年第28期
目的:探讨核心蛋白聚糖Decorin对骨肉瘤细胞生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的Decorin、TGF-β1作用于人成骨肉瘤细胞Sa0s-2,通过RT - PCR、Western Blot、MTT等方法检测其细胞增殖的情况及其凋亡的改变,并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Decorin在体外能抑制骨肉瘤细胞的增殖,诱导骨肉瘤细胞凋亡,并且凋亡的出现是通过促进Fas/FasL来实现的.结论:Decorin可以通过促进Fas/FasL的表达促进细胞凋亡,进一步明确了Decorin作为抗肿瘤药物的可能.
作者:诸芳芳 刊期: 2011年第28期
目的:探讨七氟醚应用于小儿眼科手术诱导和维持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择期眼科手术的患儿60例,随机分为七氟醚组(A组)和氯胺酮组(B组)各30例.观察术中各时点的心率变化,摇头、肢体活动的发生情况;七氟醚吸入诱导睫毛反射消失和疼痛消失时间;观察术后清醒时间,记录术后躁动、恶心、呕吐及呼吸系统意外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术中各时点心率A组较术前明显减慢,B组明显加快,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A组在诱导时有23例出现不自主运动,术中均未发现摇头、肢体活动;七氟醚吸入诱导睫毛反射消失和疼痛消失时间分别为(60±4)s和(106±11)s;术后清醒时间A组( 12.0 +0.6)min,B组(33.0±2.6)min,A组比B组明显缩短(P<0.05);A组术后未出现躁动、恶心呕吐及呼吸系统意外事件,而B组分别发生躁动8例,恶心呕吐3例,呼吸系统意外事件2例.结论:七氟醚吸入麻醉应用于小儿眼科手术是一种较为理想和安全的麻醉方法.
作者:吴利东;邓福谋;朱晓红;徐国海 刊期: 2011年第28期
目的:观察消旋卡多曲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采用蒙脱石散治疗,观察组43例采用消旋卡多曲联合蒙脱石散治疗,比较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退热、止泻时间和总疗程.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平均退热时间、平均止泻时间和总疗程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消旋卡多曲联合蒙脱石散对小儿轮状病毒肠炎进行治疗,能够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加快患儿退热和止泻,缩短病程,且不良反应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作者:余形 刊期: 2011年第28期
目的:评价基层医生采用醋酸/碘试验在农村地区筛查宫颈癌及宫颈癌前期病变的效果.方法:以新疆和田县30~ 59岁已婚妇女作为对象,进行以人群为基础的子宫颈癌筛查,用5%醋酸染色后肉眼观察(VIA)和2%碘染色后肉眼观察( VIA),结果异常者进行阴道镜活检病理诊断.筛查妇女进行基本信息调查.采用同样的程序对人群进行复查,对比第1年,第2年的筛查及随访结果,评价该方案的效果.结果:2007~2009年总筛查人数5 565人,2007~2008年和田县巴格期镇筛查3565人,2008~2009年和田县洛浦镇筛查2 000人.巴格期镇第一轮筛查CIN Ⅰ检出率为0.16%,CIN Ⅱ 0.14%,CIN Ⅲ 0.53%,宫颈癌0.22%;第二轮筛查(复查)CIN Ⅰ检出率为0.20%,CIN Ⅱ 0.17%,CIN Ⅲ0.13%,宫颈癌检出率为0.洛浦县第一轮筛查:CIN Ⅰ检出率0.6%,CIN Ⅱ 0.15%,CIN Ⅲ 0.4%,宫颈癌0.45%;第二轮筛查CINⅠ0.33%,CIN Ⅱ 0.11%,CIN Ⅲ 0.16%,宫颈癌检出率为0,筛查CIN Ⅱ以上总阳性率1.24%.不同县两轮筛查中均第一年发现癌症,第二年没有,第一轮筛查CIN Ⅱ以上的比率分别为82.00%(巴格期镇)和81.40%(洛浦县).在查出的宫颈病变及宫颈癌的平均年龄分别CIN Ⅰ 42岁,CINⅡ43岁,CIN Ⅲ 45岁,宫颈癌45岁.结论:VIA/VILI方法短时间内易掌握、费用低、操作简单、出结果快,不依赖于仪器设备,在和田宫颈癌筛查中的到了良好的效果,发现的阳性患者给予及时治疗,在降低宫颈癌死亡率方面也有一定作用,可以在农村地区推广应用.
作者:苏莱娅·胡赛音;米热古丽·阿克木江;玛依努尔·尼亚孜;阿也提;王琳;昆多孜;马春华;祖母来提·加依娜;陈红香 刊期: 2011年第28期
目的:了解包头市孕妇尿碘水平、碘营养知识掌握程度及碘盐使用现状,为孕妇碘营养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分层按比例抽样的方法,选取包头市城市和农村共467名孕妇进行尿碘测定和问卷调查.结果:孕妇低碘率为32.1%,高碘率为15.2%,未发现超过人体耐受的高碘者.孕早、中、晚期孕妇的缺碘率、高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孕妇碘营养知识掌握程度及碘盐使用的正确率均较低.结论:为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建议有关部门对孕产妇开展碘盐水平监测及碘营养知识的健康教育,注重防控高碘和低碘的发生.
作者:谢竟芳;王英;雍立真;韦丽琴;崔春霞;张志勇 刊期: 2011年第28期
目的:探讨补锌治疗对婴幼儿迁延性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7年3月至2009年2月在三亚市妇幼保健院儿科门诊诊断为迁延性肠炎(其诊断标准均符合《实用儿科学》第7版迁延性肠炎诊断标准)的婴幼儿8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儿均严格按照腹泻病的治疗原则进行调整饮食、预防和纠正脱水、合理用药、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等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锌剂,用法及用量:<6月10mg/d,>6月20 mg/d.结果:补锌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5%,常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2.5%,两者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8.217,P<0.05).结论迁延性肠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佐以补锌治疗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郑通喜;陈洁;陈川碧 刊期: 2011年第28期
目的:研究高峰发病年龄女性外阴营养不良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以40~60岁之间经病理活检确诊的外阴营养不良患者87例作为病例组,以非外阴营养不良患者98例为对照组,分析外阴营养不良的发生与工作生活环境、饮食习惯、卫生习惯、疾病情况、妇女月经史及生育史等因素之间关系.结果:过敏体质、饮食习惯中偏咸辣烫、生活习惯中喜久坐、洗衣粉洗涤内裤及白带色黄等可能是外阴营养不良发生的危险因素(OR>1),而个性开朗、饮食偏素和喜食猪肝等可能是外阴营养不良的保护性因素(OR<1).结论:过敏体质、不合理饮食习惯、卫生生活习惯及反复阴道炎等与女性外阴营养不良的发生关系较大.
作者:吴晓丽;申艳 刊期: 2011年第28期
目的:探讨自然周期法与激素替代法对解冻胚胎移植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2006年1月~ 2007年12月患者在该中心进行冷冻胚胎解冻移植144个周期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自然周期组和激素替代组的妊娠率、胚胎种植率、早期流产率、多胎率、宫外孕率、胎儿畸形率、胚胎复苏率及孕激素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自然周期组子宫内膜厚度值高于激素替代组,而其雌激素值则明显低于激素替代组;年龄≤35岁组其妊娠率明显高于年龄> 35岁组.结论:年龄对解冻胚胎移植结局的影响较显著.
作者:杨雪;黄绘;刘敏利;冯玉蓉;洪焱;文莉 刊期: 2011年第28期
目的:探讨儿科采用CRP血常规联合检验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山东省2006年~2010年采用CRP血常规联合检验的患儿700例,其中病毒感染组325例,细菌感染组375例,对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透射比浊法检测两组患儿血清中CRP浓度.结果:病毒感染组CRP值在正常范围内,平均为(7.57±2.08) mg/L.细菌感染组CRP值明显高于正常范围,平均为(75.70±9.80) mg/L.两组CRP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儿科疾病中,CRP在感染早期即可做出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的判断,故可作为诊断和鉴别诊断儿科感染性疾病的指标,为临床及时有效诊治提供有效依据.
作者:黄瑞军 刊期: 2011年第28期
目的:研究绝经早期妇女小剂量激素补充治疗(HT)对乳腺的作用.方法:按自愿、随机的原则将206例绝经早期妇女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3例,治疗1年,每3个月随访复诊1次,记录患者乳腺疼痛、坠胀、溢液等情况,观察乳腺改变.结果:6个月内治疗组乳腺疼痛、坠胀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6个月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头溢液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乳腺小叶增生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01);观察1年两组均未发生乳腺癌.结论:小剂量激素补充治疗对绝经早期妇女乳腺作用较明显,乳腺小叶增生症发生率增高,应加强对乳腺的监测,定期进行复查.
作者:李霞 刊期: 2011年第28期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对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儿童体格及智能发育的影响.方法:将87名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儿童分为3组:早期干预组除给予药物常规治疗外,还施行早期教育、早期干预及康复功能训练;常规治疗组只给予药物常规治疗;未正规治疗组指未正规服用甲状腺功能低下药物或6个月以后服用药物,未进行早期干预及康复训练.上述儿童1岁时进行体格检查及智能测验,体格检查方面包括身高、体重及头围的测量;智能测验采用婴幼儿智能发育检查量表(CDCC)进行评分.结果:体格方面:早期干预组儿童体重、身高略高于常规治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早期干预组儿童头围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两组儿童体重、身高及头围均高于未正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智能发育方面评分:早期干预组高于常规治疗组,常规治疗组高于末正规治疗组.结论:早期干预可降低甲状腺功能低下儿童体格及智能低下的发生率,早期教育可明显提高甲状腺功能低下儿童的智能及生存质量.
作者:赵颖新;于春玲;晏国娟;王平;齐浩;杜文冉 刊期: 2011年第28期
目的:探讨镇江市3~7岁儿童行为问题的流行病学特点,为减少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提供干预措施.方法:应用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arent Symptom Questionnaire,PSQ)和自编儿童行为影响因素调查表对724名3~7岁城乡儿童进行调查.结果:3~7岁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3.1%,男童检出率为17.0%,女童检出率为9.2%,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女童在品行问题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冲动多动及多动指数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因素分析发现对3~7岁儿章行为问题有影响的因素有母亲孕期焦虑或抑郁、孕期身体健康状况、父亲文化、产期合并症、儿童既往史以及儿童开始讲话时间.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孕期焦虑或抑郁、孕期身体健康状况不良、产期合并症是行为问题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儿童行为问题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孕妇保持良好情绪及减少产期合并症对减少儿童行为问题有重要意义.
作者:常宪鲁;张燕;王华云 刊期: 2011年第28期
目的:了解彭阳县5岁以下儿童死亡、死因及各年龄组死亡率等基本情况,为进一步决策儿童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流行病学方法对全县范围内的5岁以下儿童健康状况进行监测.结果:全县7年累计死亡558例,死亡率21.85‰.其中新生儿死亡率15.47‰,婴儿死亡率19.5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21.85‰.新生儿死亡395例,占死亡总数的70.97%.新生儿、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总体呈下降趋势.5岁以下儿童死因前5位分别为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出生窒息、肺炎、先天异常和意外窒息.结论: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重点是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加强孕产期保健,提高产前诊断技术,预防早产、窒息和先天异常等的发生.改善医疗条件,使患儿能得到及时有效救治.
作者:陈志斌 刊期: 2011年第28期
目的:应用经阴道超声监测不孕症妇女的卵泡发育及子宫内膜生长情况,根据超声的图像特征判断卵泡的成熟度和是否排卵,并观察子宫内膜与卵泡生长之间的关系.方法:198例不孕妇女,从月经周期第9天开始监测卵泡发育情况,同时记录子宫内膜厚度及形态.结果:根据卵泡发育情况超声图像表现可分为排卵正常型、小卵泡型、卵泡黄体化不破裂型、卵泡生长过度形成囊肿型及无卵泡发育型.各种类型内膜生长均有其特征性表现.结论:经阴道超声监测排卵及子宫内膜厚度对诊断和指导不孕症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练丹;李航 刊期: 2011年第28期
目的:了解和掌握甘肃省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变化趋势及相关因素,探讨干预措施及效果.方法:对2001~2005年甘肃省妇幼保健三级保健网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年共监测活产婴儿74 137例,5岁以下儿童死亡1 456例,死亡率为19.64‰,其中新生儿死亡1 047例,新生儿死亡率为14.12‰,婴儿死亡率为17.56‰.5年来,新生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新生儿及婴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窒息、早产或低出生体重、肺炎及先天畸形;1~4岁儿童死亡主要原因是意外伤害、肺炎、先天畸形、脑膜炎;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与婴儿相近.结论: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重点是降低新生儿和婴儿死亡率;加强孕产期保健,提高住院分娩率及产儿科医务人员技术水平;孕前及孕早期服用小剂量叶酸,避免孕期接触致畸因子等,对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赵晓霞;曹文霞 刊期: 2011年第28期
目的:分析瞬态诱发性耳声发射(transient evokedotoacoustic,TEOAE)联合听性脑干诱发电位(automated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ABR)在婴儿听力筛查中的作用.方法:对TEOAE两次听力筛查未过的1 560例(3 120耳)婴儿,运用TEOAE联合AABR分别在婴儿3个月、5个月时进行听力筛查.结果:在3 120耳(1 560例)中,3个月大时2 652耳通过TEOAE和AABR联合筛查,进入随访阶段;余468耳在5个月大时46耳通过联合筛查,进入随访阶段;422耳转上级医院进一步诊断及治疗.在422耳中,398耳未通过联合筛查,其中149耳诊断为分泌性中耳炎,18耳诊断为大前庭水管综合征,231耳诊断为感音神经性耳聋;TEOAE通过而AABR未通过的2耳,诊断为小儿听神经病;TEOAE未通过而AABR通过的22耳中,11耳诊断为分泌性中耳炎,11耳听力正常.结论:TEOAE和AABR联合应用可以优势互补,减少误诊、漏筛率,有利于听力障碍儿的早期发现与诊断,是婴幼儿听力筛查的重要方法之一.
作者:伊俊美;孙亦彩;孙霞;张连武;田丽英;孙献芳;赵秋玲 刊期: 2011年第28期
目的:探讨Y染色体无精子因子(AZF)微缺失在习惯性流产夫妇中的发生情况.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 术对7例习惯性流产夫妇中的男性Y染色体上AZF基因(STS)上的3个位点SY157、SY254、SY255及ZFX/ZFY基因进行检 测.结果:7例男性中的1例(14.29%)在所检测的3个位点有1处缺失,10例可生育且无流产史的男性未见任何微缺失.结论:习惯性流产夫妇中男性AZF缺失可能是造成习惯性流产的一个原因,两者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慕明涛;霍满鹏;刘俊俊;张静;蒲力群 刊期: 2011年第28期
目的:分析2005~2008年山两省大同市4所监测医院出生缺陷发生率的动态变化趋势并探讨其干预措施.方法:按照《中国妇幼卫生监测工作手册》的出生缺陷监测方案要求,对所有在监测医院分娩的有出生缺陷的围产儿(孕满28周至生后7天)进行诊断、分类和统计分析.结果:近4年大同市出生缺陷发生率呈下降趋势,农村出生缺陷发生率明显高于城市,神经管畸形发生率始终居所有畸形顺位的第1位.结论:大同市出生缺陷发生率,尤其神经管畸形发生率还有很大的下降空间.应加强婚前、孕前健康教育,加大力度推广孕前服用叶酸片,做好孕产妇系统管理,提高产前诊断水平,积极开展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各项措施,以进一步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
作者:沈树军;陈东霞;郭文兵;高淑蓉 刊期: 2011年第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