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丽华;吕群;张潇潇;张小建;周远利;漆平;吴芳玉
梅毒作为一种经典性病,因其传染性强、病程长,人群普遍易感及对人体危害严重,一直是世界各国加强控制的重点性病之一.妊娠后感染梅毒或梅毒患者合并妊娠均称为妊娠期梅毒.近年来,我国梅毒发病率呈迅速上升趋势,随着梅毒患者特别是女性梅毒患者的增多,妊娠期梅毒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并引起世界卫生组织的关注[1].
作者:蒋武《中文作者二一》=张志勇 刊期: 2011年第28期
目的:了解无锡市出生缺陷发生情况,为制定有效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无锡市出生缺陷监测资料.结果:2008年无锡市出生缺陷发生率为6.46‰,城市高于农村,本地高于外地,第一产高于第二产及以上;出生缺陷儿的性别、发生季节和产母年龄无明显差异;出生缺陷前5位依次为肢体畸形、唇腭裂、先天性心脏病、耳部畸形、神经管畸形,占总出生缺陷近2/3,其中多指(趾)、先大性心脏病、唇腭裂、外耳畸形、唇裂占总出生缺陷的52.07%.结论:出生缺陷发生率不断降低,出生缺陷监测质量不断提高.应重点针对前5位出生缺陷疾病寻找突破口,实施有效的三级预防措施,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
作者:眭茜;顾宇静 刊期: 2011年第28期
目的:探讨补锌治疗对婴幼儿迁延性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7年3月至2009年2月在三亚市妇幼保健院儿科门诊诊断为迁延性肠炎(其诊断标准均符合《实用儿科学》第7版迁延性肠炎诊断标准)的婴幼儿8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儿均严格按照腹泻病的治疗原则进行调整饮食、预防和纠正脱水、合理用药、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等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锌剂,用法及用量:<6月10mg/d,>6月20 mg/d.结果:补锌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5%,常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2.5%,两者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8.217,P<0.05).结论迁延性肠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佐以补锌治疗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郑通喜;陈洁;陈川碧 刊期: 2011年第28期
早产儿是指出生时孕周< 37周,体重<2500 g的新生儿.我国早产的发生率约为10%.伴随早产儿生存率的大幅提高,脑性瘫痪、智力低下、听力及各种感官障碍等的比例也不断扩大[1].
作者:张军;陈永凤;邹智杰;杨冰香;张莺子;欧阳燕琼 刊期: 2011年第28期
目的:了解彭阳县5岁以下儿童死亡、死因及各年龄组死亡率等基本情况,为进一步决策儿童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流行病学方法对全县范围内的5岁以下儿童健康状况进行监测.结果:全县7年累计死亡558例,死亡率21.85‰.其中新生儿死亡率15.47‰,婴儿死亡率19.5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21.85‰.新生儿死亡395例,占死亡总数的70.97%.新生儿、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总体呈下降趋势.5岁以下儿童死因前5位分别为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出生窒息、肺炎、先天异常和意外窒息.结论: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重点是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加强孕产期保健,提高产前诊断技术,预防早产、窒息和先天异常等的发生.改善医疗条件,使患儿能得到及时有效救治.
作者:陈志斌 刊期: 2011年第28期
目的:了解包头市孕妇尿碘水平、碘营养知识掌握程度及碘盐使用现状,为孕妇碘营养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分层按比例抽样的方法,选取包头市城市和农村共467名孕妇进行尿碘测定和问卷调查.结果:孕妇低碘率为32.1%,高碘率为15.2%,未发现超过人体耐受的高碘者.孕早、中、晚期孕妇的缺碘率、高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孕妇碘营养知识掌握程度及碘盐使用的正确率均较低.结论:为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建议有关部门对孕产妇开展碘盐水平监测及碘营养知识的健康教育,注重防控高碘和低碘的发生.
作者:谢竟芳;王英;雍立真;韦丽琴;崔春霞;张志勇 刊期: 2011年第28期
目的:对2010年西宁地区秋冬季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病例进行监测,分析青海省A组轮状病毒主要流行株.方法:采集婴幼儿腹泻病例粪便标本,实验室采用巢氏PCR方法对标本进行A组HRV检测.结果:25例A组轮状病毒感染病例中G3型14例,G9型11例,分别占阳性病例的56%和44%.结论:2010年西宁地区婴幼儿腹泻病例中检出G9型A组轮状病毒,近年来各地报道较多的G9型A组轮状病毒将要或已经成为青海省重要的流行株.
作者:唐志坚;刘桂香②;易虎②;田登②;杨维成②;斐秋玲③《中作者单位一=青海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刊期: 2011年第28期
妊娠中胎盘的形成为独特.胎盘组织所分泌的与血管新生和滋养叶细胞功能相关的生长因子在胎盘形成和发育中起到重要作用.胎盘生长因子(placenta growth factor,PIGF)丰富表达于胎盘,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家族成员之一,由Maglione等在1991年先从人类胎盘组织cDNA库中检出,研究发现PIGF在正常妊娠胎盘的形成和发育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魏菲;李慕军 刊期: 2011年第28期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CQI)在降低初产妇会阴侧切率中的应用效果,为制定护理措施和质量控制指标提供依据.方法:成立质量改进小组,以回顾分析的方法对2009年3~12月分娩的250例初产妇(第一组)会阴侧切率及原因进行统计和分析,并与2010年1~6月持续质量改进后分娩的250例初产妇(第二组)会阴侧切率进行比较.结果:会阴侧切率由改进前84.8%降为改进后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进前后会阴Ⅲ.裂伤及新生儿产伤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服务理念、助产技术和管理制度等方面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后,可显著降低初产妇会阴侧切率,同时并未增加会阴Ⅲ.裂伤及新生儿产伤发生率,从而有效促进产妇生殖健康.
作者:赵红梅;徐鑫芬;沈秀青;祝丽娟 刊期: 2011年第28期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两种检测方法(高危型HPV检测和HPV-DNA分型检测)在宫颈病变筛查中的意义.方法:2010年11月~2011年4月,在常州市妇幼保健院选择200例细胞学筛查阳性病例,分别用两种方法进行HPV检测,比较检测结果;并且对其200例患者行阴道镜下活检送病理检查,将两种方法的HPV检测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一致性分析.结果:运用高危型HPV (HR-HPV)检测法和HPV -DNA分型法,HPV检出率分别为41.50% (83/200)和60.50%(121/200),ASCUS和LSIL细胞学诊断中,HPV- DNA分型法HPV检出率高于HR - HPV检测法(109/188,73/188),而在HSIL细胞学诊断中,两种方法HPV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以病理学诊断≥CIN1/HPV为标准,HPV-DNA分型法的敏感度和假阳性率均高于HR - HPV检测法,但特异度低于HR - HPV检测法;以病理学结果≥CIN2为标准,两种方法的敏感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经统计学分析,HR - HPV检测法的特异性仍然高于HPV - DNA分型法(64.4%,43.9%).结论:HRHPV检测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阴性预测值,相对于HPV-DNA分型检测法,仍然是目前临床上宫颈病变筛查较好的方法.
作者:张丽娜;周蓓蓓;龚蔚斌;高国平;徐乃亮;陈昕华 刊期: 2011年第28期
目的:通过对某院住院儿童死亡病例进行分析,研究该地区儿童死亡的主要死因及变化趋势,改善干预措施,降低该地区的儿童死亡率.方法:对某院165例死亡儿童病例进行同顾性分析,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该院6年来住院儿童病死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该地区儿童的主要死因依次为新生儿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与中毒、先天畸形.新生儿疾病是主要死因,先天畸形的死亡构成有上升的趋势,感染性疾病的死亡构成呈下降趋势,其中传染病总体呈下降趋势.各年龄组的病死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男女性别各年龄组死亡构成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城乡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加强高危孕女的保健及监测工作,尤其是围生期及新生儿期的保健工作,搞好产前诊断和缺陷胎儿筛查,把握抢救时机,提高抢救水平,可明显降低儿童死亡人数.
作者:袁瑞良;方孝梅;鲍喜明;朱洁;丁淑萍;吕琴 刊期: 2011年第28期
目的:探讨自然周期法与激素替代法对解冻胚胎移植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2006年1月~ 2007年12月患者在该中心进行冷冻胚胎解冻移植144个周期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自然周期组和激素替代组的妊娠率、胚胎种植率、早期流产率、多胎率、宫外孕率、胎儿畸形率、胚胎复苏率及孕激素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自然周期组子宫内膜厚度值高于激素替代组,而其雌激素值则明显低于激素替代组;年龄≤35岁组其妊娠率明显高于年龄> 35岁组.结论:年龄对解冻胚胎移植结局的影响较显著.
作者:杨雪;黄绘;刘敏利;冯玉蓉;洪焱;文莉 刊期: 2011年第28期
目的:调查受试者理想的月经周期.方法:采用自设问卷,对1 266例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有月经妇女进行月经认识态度调查.结果:1 266例妇女中,70.46%的妇女希望的月经周期为每月1次;其中61.69%的妇女不想改变月经周期的原因是认为每月1次是一种自然周期;59.48%的妇女想改变月经周期的原因是月经会带来不适.结论:被调查妇女普遍偏爱一月一次的月经周期并不愿改变这种规律,多数人认为月经是一种自然周期节律.
作者:闵丽华;吕群;张潇潇;张小建;周远利;漆平;吴芳玉 刊期: 2011年第28期
目的:研究LEEP术(宫颈环形电切术)在治疗CIN(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中的效果,并进一步探讨HPV(人乳头瘤病毒)16,18对CIN预后的影响.方法:阴道镜检查宫颈异常或TCT异常者行HPV16,18DNA检测,并行阴道镜下宫颈活检,确诊为CIN的患者共105例,行LEEP术后送病检.术后3个月检查宫颈恢复情况,6个月复测HPV16,18及TCT,对于宫颈CINⅡ~Ⅲ建议行阴道镜下宫颈活检.结果:LEEP术并发症少,术后6月复查,87.10%的CIN Ⅱ~Ⅲ转为慢性宫颈炎,术后CIN转归与术前比较统计学有显著差异(P<0.05);LEEP术前术后HPV16,18感染统计学有显著差异(P<0.05);LEEP术后CIN的复发与术前是否有HPV16,18感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EEP术后复发的CIN中,HPV16,18持续感染明显多于HPV16,18转阴的病例,统计学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LEEP治疗CIN安全有效,在清除HPV16,18中有一定作用,值得临床推广.LEEP术后CIN复发与术前HPV16,18的感染关系不大,HPV16,18的持续感染才是CIN复发的高危因素,术后应加强随访.
作者:弋文娟;李立;杨岚;徐又先 刊期: 2011年第28期
目的:探讨Y染色体无精子因子(AZF)微缺失在习惯性流产夫妇中的发生情况.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 术对7例习惯性流产夫妇中的男性Y染色体上AZF基因(STS)上的3个位点SY157、SY254、SY255及ZFX/ZFY基因进行检 测.结果:7例男性中的1例(14.29%)在所检测的3个位点有1处缺失,10例可生育且无流产史的男性未见任何微缺失.结论:习惯性流产夫妇中男性AZF缺失可能是造成习惯性流产的一个原因,两者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慕明涛;霍满鹏;刘俊俊;张静;蒲力群 刊期: 2011年第28期
目的:研究长方案超排卵中卵泡发育不均匀两种不同处理方法及其临床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IVF/ICSI超排卵中出现优势卵泡的251例患者,按不同处理方法分为三组:A组(穿刺优势卵泡组)103例,B组(加大GnRH -a剂量组)92例,C组(对照组)56例.比较三组获卵数、可利用胚胎数、妊娠率、活产率等指标.结果:A组获卵数和成熟卵数高于C组(P<0.05);A组和B组成熟卵比率、受精率、可用胚胎数均显著高于C组(P<0.05),妊娠率、活产率和累计妊娠率、累计活产率高于C组,但无统计学差异.而A组与B组相比,优势卵泡与次级大卵泡的直径差异大,Gn天数长,GnRH -a用量小,但临床结局相似.结论:处理卵泡发育不均匀,优势卵泡穿刺和加大GnRH -a剂量治疗均有效,当主导卵泡和次级大卵泡的直径差异相对较小时,采用加大GnRH -a剂量较合理;而差异较大时,采用优势卵泡穿刺术更佳.
作者:李豫峰;方春霞;章汉旺;朱桂金;靳镭;艾继辉;赖巧红 刊期: 2011年第28期
目的:分析瞬态诱发性耳声发射(transient evokedotoacoustic,TEOAE)联合听性脑干诱发电位(automated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ABR)在婴儿听力筛查中的作用.方法:对TEOAE两次听力筛查未过的1 560例(3 120耳)婴儿,运用TEOAE联合AABR分别在婴儿3个月、5个月时进行听力筛查.结果:在3 120耳(1 560例)中,3个月大时2 652耳通过TEOAE和AABR联合筛查,进入随访阶段;余468耳在5个月大时46耳通过联合筛查,进入随访阶段;422耳转上级医院进一步诊断及治疗.在422耳中,398耳未通过联合筛查,其中149耳诊断为分泌性中耳炎,18耳诊断为大前庭水管综合征,231耳诊断为感音神经性耳聋;TEOAE通过而AABR未通过的2耳,诊断为小儿听神经病;TEOAE未通过而AABR通过的22耳中,11耳诊断为分泌性中耳炎,11耳听力正常.结论:TEOAE和AABR联合应用可以优势互补,减少误诊、漏筛率,有利于听力障碍儿的早期发现与诊断,是婴幼儿听力筛查的重要方法之一.
作者:伊俊美;孙亦彩;孙霞;张连武;田丽英;孙献芳;赵秋玲 刊期: 2011年第28期
目的:探讨使用高频电波刀作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临床价值.方法:经宫颈液基薄片细胞学检查(TCT)和阴道镜下活检,病理诊断为CIN 232例,行LEEP治疗.术后3个月、6个月~2年常规行TCT追踪随访,异常者再行阴道镜检查及活检.结果:术后3个月复查232例,TCT正常者220例(94.83%),异常者12例(5.17%),阴道镜检查宫颈表面出现红斑,活检均为炎症或正常宫颈组织;术后6个月复查228例,TCT正常者222例(97.37%),异常者4例(2.63%),阴道镜检查及活检均为炎症;术后2年复查172例,TCT阴性170例(98.84%),异常者2例(1.16%),阴道镜检查及活检1例为炎症,1例为CIN Ⅰ.结论: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操作简单、安全、成功率高,但要注意病变切除的范围及随访,宫颈环形电切术是治疗CIN有效手段.
作者:吴彩琴;崔英华 刊期: 2011年第28期
目的:分析2005~2008年山两省大同市4所监测医院出生缺陷发生率的动态变化趋势并探讨其干预措施.方法:按照《中国妇幼卫生监测工作手册》的出生缺陷监测方案要求,对所有在监测医院分娩的有出生缺陷的围产儿(孕满28周至生后7天)进行诊断、分类和统计分析.结果:近4年大同市出生缺陷发生率呈下降趋势,农村出生缺陷发生率明显高于城市,神经管畸形发生率始终居所有畸形顺位的第1位.结论:大同市出生缺陷发生率,尤其神经管畸形发生率还有很大的下降空间.应加强婚前、孕前健康教育,加大力度推广孕前服用叶酸片,做好孕产妇系统管理,提高产前诊断水平,积极开展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各项措施,以进一步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
作者:沈树军;陈东霞;郭文兵;高淑蓉 刊期: 2011年第28期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子宫螺旋动脉血流参数及血清激素(孕酮、β - HCG)在预测早期先兆流产预后中的价值.方法:选择305例孕龄在5~7周的单胎孕妇,根据妊娠结局分为3组,正常妊娠组169例,先兆流产组95例,难免流产组41例,经阴道彩超检测子宫螺旋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I),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孕酮和β - HCG.结果:正常组及先兆流产组血清孕酮、HCG均显著高于难免流产组(P<0.01);难免流产组子宫螺旋动脉RI值明显高于正常组及先兆流产组(P<0.01),以孕酮<15.5 mg/L、β- HCG< 6015 U/L作为临界值,预测难免流产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是78.7%、70.7%和61.1%、70.9%.以RI>0.53为临界值,预测难免流产的灵敏度、特异度是71.0%、86.1%.三者联合检测,预测难免流产灵敏度和特异度达94.4%和89.1%.结论:血清孕酮、β- HCG、子宫螺旋动脉RI值三者联合检测更具有优越性,可以提高难免流产的检出率,对比单项测定指标的预测准确率明显提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雷琳;白姣;任青;郑东平 刊期: 2011年第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