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君;刘根贤
胎儿宫内感染指孕妇受到病原体感染后的胎儿感染,往往由多种微生物的混合感染,主要有弓形虫(TOX)、风疹病毒(RUV)、巨细胞病毒(CMV)、人单纯疱疹病毒(HSV)、乙肝病毒(HBV)、人乳头瘤病毒(HP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细小病毒B19、衣原体、支原体、梅毒螺旋体等.主要感染途径有孕妇的生殖道上行感染引起羊膜炎、脐带炎、胎盘炎、胎儿感染;或通过血行经脐血进入绒毛间隙,在胎盘潜隐复制传播给胎儿,引起胎儿感染,导致胎儿畸形、死胎、死产、早产、胎儿发育迟缓、新生儿脑损伤、败血症等不良结局.本文对各种微生物导致胎儿宫内感染的妊娠结局研究现状作综合分析.
作者:苏花莉 刊期: 2011年第33期
目的:探讨超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难治性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改良Seldinger技术对32例难治性产后出血产妇行股动脉穿刺,通过DSA明确出血部位后,选择性应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血管,并行髂内动脉造影,确认栓塞成功.结果:手术时间为30~50 min,栓塞后即刻止血29例,第2次栓塞止血2例,1例羊水栓塞合并DIC而行子宫切除术.所有病例均出现疼痛、发热、恶心、呕吐等栓塞后综合征,经对症处理后缓解,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超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难治性产后出血是一种迅速、有效、创伤小、并发症少的止血方法,而且可以保留生育能力.
作者:李雪年;黄晶 刊期: 2011年第33期
目的:比较8岁以下患儿视感知学习疗法(perceptual learning)与传统疗法治疗顺、逆规散光性弱视的疗效.方法:将252例(504眼)8岁以下顺、逆规散光性弱视患儿,分别行视感知学习(154例,308眼)和传统疗法(98例,196眼)治疗,2年后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8岁以下的顺、逆规散光性弱视患儿视感知学习疗法组的总有效率均高于传统疗法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8岁以下的顺、逆规散光性弱视患者在视感知学习疗法中的总有效率高于其在传统疗法的总有效率.
作者:孔旻;刘伟民;林泉;赵武校 刊期: 2011年第33期
目的:调查甘肃省宫颈癌高发区妇女子宫颈上皮内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状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于2005年在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以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30 ~49岁、有性生活史的农村女性人群进行HPV感染状况调查、宫颈脱落细胞HPV DNA检测及细胞学和病理学诊断.所有女性按年龄分层入组,进行问卷调查、宫颈脱落细胞采集、第二代杂交捕获试验检测HPV.结果:2052例受检者中,HPV总感染率为7.89%(168/2 052),其中,宫颈正常人群HPV感染率为5.49%(108/1 968),CIN I妇女HPV感染率为47.06% (16/34),CINⅡ及以上病变的妇女HPV感染率为78.13% (25/32).随着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程度增加,HPV感染率明显上升(x2=17.996,P<0.001).HPV感染与丈夫婚外性行为、宫颈柱状上皮异位、尿路感染、阴道滴虫感染等因素有关.结论:武都区30~49岁妇女中HPV感染率为7.89%;随着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程度的增加,HPV感染率增加;影响HPV感染率的危险因素有丈夫婚外性行为、妇女宫颈柱状上皮异位、尿路感染、阴道滴虫感染等.
作者:王晓辉;刘玉琴;白亚娜;张庆明;赵方辉;胡尚英;乔友林 刊期: 2011年第33期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血的疗效及对子宫内膜癌高危人群的预防价值.方法:选择1998年8月~2006年4月223例围绝经期功血患者,每日口服米非司酮10 mg,共6个月,对比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厚度、激素变化,诱导进入绝经及血红蛋白恢复情况.结果:B超检查提示,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厚度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后诊刮子宫内膜病检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生殖激素:治疗前后E2、FSH、LH、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睾酮(T)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用药期间全部闭经,60例停药后平均37天月经恢复,163例停药后直接绝经;198例治疗后1个月血红蛋白恢复正常,25例治疗3个月血红蛋白恢复正常.结论: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血安全有效,对子宫内膜癌高危人群使用可发挥其一级和二级预防作用.
作者:兰丽坤;赵新 刊期: 2011年第33期
目的:观察伴院内感染早产儿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动态变化.方法:根据是否伴有院内感染将130例早产儿分为无院内感染的对照组105例和伴院内感染组25例,分别于出生后第1、3、5、7、9天采集早产儿足跟血,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两组早产儿不同时间点的血清CRP水平动态变化.结果:伴院内感染组早产儿不同感染原因其血清CRP水平峰值相异,以皮肤感染低,败血症高,表现为皮肤感染<尿路感染<呼吸道感染<败血症.对照组早产儿血清CRP水平在监测期间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伴院内感染组早产儿出生后第1天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第3天升高达峰值,治疗后从出生后第5天逐渐下降,第7天仍高于对照组(P<0.05),至第9天接近对照组(P>0.05).结论:动态监测血清CRP水平的变化对伴院内感染早产儿的临床防治具有较好的价值.
作者:温碧艳 刊期: 2011年第33期
目的:探讨A群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tatin C,Cys -C)的变化及肾脏损害的情况.方法:对649例确诊为A群轮状病毒感染的腹泻患儿和300例正常婴幼儿进行血清Cys -c的检测,同时进行血清尿素氮和肌酐的测定.结果:观察组血清Cys -C阳性共328例,阳性率为50.5%;对照组仅有2例Cys -C阳性,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清Cys -C异常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ys -C异常程度与腹泻程度无关,与患儿性别无关;血清Cys-C异常发生率与患几年龄有关,年龄越小越易发生Cys -C异常.结论:A群轮状病毒性肠炎可伴有肠道外感染,可引起血清Cys -C升高,造成肾脏损害.
作者:王晓梅;余小红;艾洪武 刊期: 2011年第33期
目的:探讨人工流产后应用短效避孕药对宫腔粘连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永康市妇幼保健院385例行人工流产的患者,分为实验组(n=185)和对照组(n =200),实验组术后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短效避孕药治疗,对照组行一般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宫腔粘连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后阴道流血持续时间、月经复潮时间、月经量减少等方面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轻度粘连、中度粘连、重度粘连分别为7例、4例、0例,宫腔粘连的发生率为5.94%(11/185),而对照组轻度粘连、中度粘连、重度粘连分别为24例、8例、2例,发生率为17.00% (34/200),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人工流产后应用短效避孕药可以很好地预防宫腔粘连的发生,值得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重视并推广应用.
作者:王旭颖 刊期: 2011年第33期
目的:观察香莪胶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经腹腔镜或开腹手术确诊Ⅲ~Ⅳ期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63例,随机分为香莪胶囊组31例,采用口服香莪胶囊,每次3粒,每天3次,每天6 g;达那唑组32例,每次口服达那唑200 mg,每日3次,共600 mg,两组治疗疗程共1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测定两组患者的疼痛症状评分(NRs)、外周血及经血中雌二醇(E2)水平及外周血白细胞介素-8含量,患者治疗结束后进行NRS评分.结果:①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香莪胶囊组31例,临床痊愈12例(38.71%),显效8例(25.81%),有效6例(19.35%),无效5例(16.12%),有效率83.87%;达那唑组32例,临床痊愈11例(34.37%),显效8例(25.00%),有效7例(21.88%),无效6例(18.75%),总有效率81.25%;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及经血中E2和IL -8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和经血中E2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月后,两组患者血清E2水平无明显变化,而经血中E2水平逐渐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经血中E2降低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香莪胶囊组血清和经血中IL -8水平明显降低,而达那唑组无变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香莪胶囊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及经血中IL -8水平有关.
作者:赵苏萍;韦艳萍;李远珺;潘晓菊 刊期: 2011年第33期
目的:研究吴江地区胎儿宫内汞暴露的现状以及影响脐带血汞值的各种高危因素.方法:采取整群法对入院产妇进行健康因素问卷调查,所分娩的新生儿(除多胎、出生缺陷外)做脐带血汞测定.结果:2496例新生儿脐血汞均值为(2.02±1.97) μg/kg,其中男婴(1 287例)为(2.01±1.99) μg/kg,女婴(1 209例)为(2.04±1.94) μg/kg,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6月、10~12月分娩新生儿的脐带血汞均值明显高于1~3月、7~9月(P<0.01).经多因素回归分析,居住环境、工种、较多食用海鱼或河鱼、镶牙、生活燃煤、化妆品使用、丈夫抽烟等与脐血汞值呈显著正相关.结论:除治理工业排放污染、加强涉汞工种劳动保护外,孕期避免生活中各种汞接触高危因素同样重要.
作者:吕弘道;高红;陈梅竹;苏海兰;顾莲萍;郭俊良 刊期: 2011年第33期
Alport综合征(Alport syndrome,AS)又称遗传性肾炎、家族性肾炎、眼-耳—肾综合征,表现为血尿、肾功能进行性减退,常伴有感音神经性耳聋和眼部异常[1].以往认为AS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但近年来随着本病病理诊断和基因诊断的发展,儿童AS的检出率不断提高.据文献报道AS的发病率约为1.7% ~2.5%[2,3].
作者:庞晓丽;李海波 刊期: 2011年第33期
目的:探讨双管硬膜外阻滞和单管硬膜外阻滞麻醉对新生儿神经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58例孕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2组,双管硬膜外阻滞麻醉组(双管组)和单管硬膜外阻滞麻醉组(单管组),比较两组新生儿1 min和5min Apgar评分、神经行为评分、出生后4天的体重及产妇β-内啡肽含量变化.结果:①新生儿Apgar评分:双管组新生儿Apgar评分与单管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NACS评分:双管组被动肌张力、主动肌张力、一般反应评分及NACS总分明显高于单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新生儿体重变化:两组母乳喂养新生儿体重在出生即刻、出生后1、2、3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出生后3天内均发生了明显的生理性脱水,出生后1、2、3天的体重低于出生即刻(P<0.05);出生后1、2、3天体重减轻量双管组少于单管组,出生后1天的体重减轻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后2、3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β-内啡肽:两组术前24 hβ-内啡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双管组β-内啡肽含量明显高于单管组(P<0.01).结论:双管硬膜外阻滞对新生儿神经行为及适应能力无影响,该方法用于临床无痛分娩安全可靠.
作者:罗正勇;李溥;何锴;涂兵;何明波;张永国 刊期: 2011年第33期
目的:探讨自然流产或死胎死产胎儿组织细胞中染色体异常总发生率及异常种类和各种异常的发生率.方法:采用18号、X和Y染色体着丝粒探针及13、16、21、22号染色体单一序列探针,对100例自然流产或死胎死产胎儿组织进行FISH检测.结果:55%的自然流产或死胎死产是由胎儿染色体异常引起的;染色体异常的前3位为16-三体综合征、22-三体综合征和三倍体,分别占染色体异常总发生数的34.88%、16.28%和11.63%.结论:自然流产或死胎死产多由遗传基因缺陷引起,应用FISH技术检测流产胚胎,可以快速、准确发现较常见的染色体异常,为下一胎妊娠进行遗传咨询提供资料.
作者:崔洪艳;陈叙;岳天孚 刊期: 2011年第33期
目的:了解广东省广州从化市城区学龄前儿童忽视现状,为相关部门采取防治儿童忽视措施提供数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用《中国3~6岁城区儿童忽视状况评价问卷》调查广东省广州从化市4所幼儿园3~6岁的536名儿童家长或照顾该儿童的其他家庭成员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广东省广州从化市学龄前儿童总忽视率为48.32%,总忽视度为45.51,儿童忽视现况严重.男女童的总忽视率分别为48.45%和48.11%,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童的总忽视度分别为45.58和45.41,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组间儿童的总忽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忽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的情感、教育、医疗层面忽视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3岁组情感、教育、医疗层面忽视率大,6岁组相对各层面忽视率较低,随着年龄增大,忽视率逐渐减小.不同年龄组的教育、医疗忽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3岁组的教育、医疗忽视度大,6岁组的小,随着年龄增大,忽视度逐渐减小.不同家庭类型儿童总忽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忽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家庭类型儿童的身体忽视率、身体和医疗忽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亲家庭儿童各层面忽视率和忽视度均较高.结论:广东省广州从化市学龄前儿童忽视现况严重,应引起重视.
作者:冼少龙;王宏;符勤怀;侯丹红;章沛;蔡旗 刊期: 2011年第33期
目的:探讨慢性HBV感染产妇产后抑郁症发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孕期调查表、焦虑抑郁评定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和产后调查表分别于孕28~36周和产后4~6周对孕产妇进行调查.结果:慢性HBV感染产妇产后郁发生率为28.20%,其中顺产者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为26.11% (82/314),剖宫产及手术助产的产妇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31.19%(68/218),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2.89,P>0.05).这表明分娩方式与产妇产后抑郁发生无相关性.单因素析结果表明,母婴阻断失败、母乳喂养中断、妊娠期焦虑、妊娠期抑郁、相关知识缺乏、经济收入低等6项为危险因素,家关系融洽、母婴阻断依从性良好2项为保护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母婴阻断失败、母乳喂养中断、妊娠期抑郁等3项危险因素,家庭关系融洽、母婴阻断依从性良好2项为保护因素.结论:慢性HBV感染产妇产后抑郁症发生率高,母婴阻断果及围产期心理社会因素与产后抑郁症发生密切相关.
作者:沙莉;夏春香 刊期: 2011年第33期
目的:探讨多种方法联合应用在桂西壮族妇女宫颈病变筛查中的价值.方法:选取同时行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R-HPV)检测、细胞DNA定量分析和活组织病理学检查的4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以活检病理结果作为诊断的“金标准”,TCT、HR-HPV检测和二者联合检测的检出率分别为64.2%、58.5%和94.3%.TCT与HR-HPV检测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与单独TCT或单独HR-HPV检测的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检测与TCT联合DNA定量分析的检出率比较,与DNA定量分析联合HR-HPV检测的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脱落细胞的TCT联合HR-HPV检测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宫颈病变筛查的佳方案.
作者:刘洁;平静;王春芳;常正义;王俊利 刊期: 2011年第33期
目的:探讨视知觉学习治疗屈光不正性弱视的远期疗效.方法:选取2006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视光中心接受“视知觉学习”治疗且达到基本治愈标准的4~8岁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69例(127眼),所有病例均随访4年以上.患者按轻度、中度、重度弱视分3组后,逐年采集各组患者每年的矫正视力进行比较,并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Fisher's精确概率法检验.结果:Fisher's精确概率法显示,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经视知觉学习治疗达基本治愈标准后,轻度、中度、重度弱视儿童随访各时间点的矫正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视知觉学习治疗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的远期疗效稳定可靠.
作者:李志超;赵武校;王英;刘伟民;肖信;钟德东;甘露 刊期: 2011年第33期
目的:探讨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并发低蛋白血症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宁波市明州医院收治的重度子病前期患者80例,依据空腹血清白蛋白结果分为非低蛋白血症组13例、轻度低蛋白血症组26例和重度低蛋白血症组41例.记录各组终止妊娠方式、终止妊娠时间、新生儿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围生儿死亡情况以及孕妇的各项并发症.结果:①随着低蛋白血症程度加重,孕妇终止妊娠时间缩短,剖宫产和治疗性引产病例及孕妇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增加,自然分娩率明显下降,各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随着低蛋白血症程度加重,新生儿出生体重下降,围生儿死亡率明显增加,三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三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度子痫前期合并低蛋白血症,易导致孕妇及围生儿不良妊娠结局;血清白蛋白可以作为监测重度子痫前期病情严重程度的常规临床观察指标.
作者:李鑫;孙洁;郭鑫慧;王琴 刊期: 2011年第33期
目的:观察克罗米酚(CC)与CC联合小剂量尿促性腺激素(HMG)方案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不孕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对50例PCOS不孕患者共86个促排卵周期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CC方案(A组)24例42个周期,CC联合小剂量HMG方案(B组)26例44个周期,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B组的排卵率、妊娠率均明显高于A组(P<0.05).其流产率、卵巢无反应周期及子宫内膜生长不良几率明显低于A组(P<0.05);两组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C联合小剂量HMG方案较单独使用CC方案治疗PCOS不孕患者是更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案.
作者:陈洁 刊期: 2011年第33期
目的:探讨新疆维、汉族妇女原发性阴道癌相关危险因素的差异,为新疆维、汉族妇女原发性阴道癌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1998年12月~ 2010年8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并诊断为原发性阴道癌的52例病历资料(汉族31例,维族2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52例患者平均年龄52.6岁,社会地位较低、文化程度以小学及文盲为主,年龄和文化程度民族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维吾尔族妇女以农民为主,职业在两民族之间有统计学差异.②18岁以前结婚12例(23.1%),均为维族,初婚年龄在两民族之间有统计学差异,生育次数3次及以上共28例(53.8%),两民族之间无统计学差异.③出现症状超过3个月就诊者29例(55.8%),两民族之间无统计学差异.④临床期别中汉族患者Ⅰ~Ⅱ期占本民族患者的48.4%,Ⅲ~Ⅳ期占52.6%,维族Ⅰ~Ⅱ期占本民族患者的42.9%,Ⅲ~Ⅳ期占57.1%,临床期别在两民族之间无统计学差异;鳞癌45例(86.5%),其中汉族24例、维族21例,腺癌6例(11.5%)均为汉族,腺鳞癌1例亦为汉族,病理类型在两民族之间有统计学差异;组织分化程度为中分化37例(71.2%),汉族22例、维族15例,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新疆维、汉族妇女原发性阴道癌相关危险因素中文化程度、生育次数、就诊时间、临床分期、组织分化程度在两个民族女性间无统计学差异;职业、初婚年龄、病理类型有统计学差异.
作者:马丽华;沙力哈·海米提;古扎丽努尔·阿不力孜 刊期: 2011年第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