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维兵;徐雁;刘金龙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IH)患者外周血CIM+T细胞凋亡率对眼底病变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40例住院PIH患者(轻、中、重组)和20例正常妊娠待产产妇产前和产后静脉血中凋亡的CD4+T细胞率及表面表达Fas(CD95)的CD4+T细胞率,对比分析4组率的差别、相关性及对眼底病变影响.结果:产前4组之间凋亡的和表达Fas的CD4+T细胞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5和P<0.01,正常组、中度组和重度组各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产后4组凋亡的CD4+T细胞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产前和产后4组凋亡的和表达Fas的CD4+T细胞率相关性没有统计学意义.产前和产后眼底病变0、Ⅰ、Ⅱ、Ⅲ级4组之间及眼底正常组和病变组两组之间凋亡的CD4+T细胞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眼底病变分级与妊娠高血压程度之间有明显相关性(P<0.01).结论:PIH患者眼底改变有随临床病情加重而加重趋势,产后PIH患者眼底病变情况比产前普遍好转;外周血CD4+T细胞凋亡对PIH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预警意义,虽然Fas/FasL途径参与了这个过程,但是此时它不是凋亡的主要途径,还有其它凋亡途径的参与;尚不能肯定外周血CD4+T细胞凋亡在PIH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作者:孟博;雷宁玉 刊期: 2010年第14期
目的:掌握濮阳市出生缺陷的变化趋势,探讨出生缺陷发生的相关因素,为制定和采取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全国出生缺陷监测方案,对2001年12月1日~2006年11月30 日濮阳市4所市直医院、6所县直医院、6所乡镇卫生院的29 814例围产儿出生缺陷进行监测.结果:出生缺陷发生率为8.12%,出生缺陷的发生与孕母的年龄、孕龄、胎次、职业、居住环境、是否婚检、是否参加围产期保健等因素有关.结论: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应采取以下措施:做好计划生育工作,加强婿前保健及围产期保健工作,避免孕早期患病,营造孕期良好环境,广泛开展健康教育,育龄妇女增补叶酸,进一步加强出牛缺陷监测工作,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
作者:范银芬;勾晓东;张超 刊期: 2010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不良孕产史与细胞遗传学的关系.方法:对300对有自然流产、死胎、畸胎生育史或智障儿生育史的夫妇取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G显带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300对夫妇中染色体核型异常25例,异常率4.2%,染色体变异28例,检出率为4.7%.结论:染色体异常是导致不良孕产史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有不良孕产史夫妇进行染色体检查具有临床意义,同时,染色体多态性变异与不良孕产史密切相关,其遗传效应及机制尚需进一步探讨.
作者:范向群;徐两蒲;李英;林娜;林元;刘合焜 刊期: 2010年第14期
目的:指导正确筛选药物流产病例,提高药物流产成功率.方法:对药物流产术后阴道出血时间≥15天的146例进行分析.结果:1 360例药物流产者中,阴道出血时间≥15天共146例,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时间延长发生率为10.74%;妊娠3次以上者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时间延长的发生率明显增加,与妊娠次数<3次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囊≥2 cm者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时间延长的发生率明显增加,与孕囊<2 cm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后位较前位或平位子宫易致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时间延长,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格筛选药物流产病例,选择妊娠次数<3次、前位或平位子宫、孕囊<2 cm者,可降低药物流产不全的发生率.
作者:周玉海 刊期: 2010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不良孕产史与染色体异常的关系.方法:采用常规方法培养外周血淋巴细胞制备染色体标本,经G带处理,必要时轴以C带和R带,在油镜下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116对夫妇中有21例示核型异常.男性10例,女性11例,总异常率为18.10%.其中常染色体异常16例,性染色体异常5例.染色体异常主要包括平衡易位、臂间倒位、缺失常染色体与性染色体多态性等.结论:染色体异常是导致不良妊娠的重要因素.因此对有不良妊娠史的夫妇进行染色体检查十分必要.
作者:刘慈;刘学军;尹红亚;辛虹 刊期: 2010年第14期
染色体易位是导致孕妇反复流产、死胎、畸形儿常见的病因之一,可由父母遗传所致,也可因患者本身发生基因突变所致.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患者女,18岁,因身材矮小(1.38 m),性器官未发育来我院就诊.
作者:王军荣;王少敏;曲林琳 刊期: 2010年第14期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对胎儿脐血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的影响.方法:选择96例治疗性引产的孕妇,随机分为两组,米非司酮组(48例)给予口服米非司酮25 mg,每日2次,共3天,第4天晨口服米索前列醇600μg.对照组(48例)给予水囊引产.两组均于胎儿娩出后立即抽取脐静脉血3 ml,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脐血TNF-α含量.结果:米非司酮组脐血TNF-α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米非司酮可能通过增强TNF-α的作用对胎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作者:钱芳;杨华 刊期: 2010年第14期
目的:了解河南地区女性阴道炎的流行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制订本地区阴道炎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生理盐水涂片法和革兰氏染色法对妇科门诊的体检者及患者进行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测,并记录患者的年龄、职业、婚姻状况、基本生活状况.结果:霉菌的感染率为6.98%、滴虫的感染率为5.10%、革兰氏阳性球菌或球杆菌感染率为4.90%;阴道炎发生与年龄、职业、婚姻状况及卫生状况等因素具有相关性.结论:霉菌感染和滴虫感染仍是影响青年女性生殖健康的重要因素.
作者:杜纪英;翟连臣;任运红;刘景艳;薛长贵 刊期: 2010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水平变化与胰岛素抵抗及PCOS发病的关系.方法:选择2005年12月~2006年6月在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确诊为PCOS的患者60例(PCOS组),选择同期就诊的非PCOS不孕患者20例和健康志愿者25例为对照组.于月经周期第3~5天空腹抽血,检测两组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泌乳素(PRL)、睾酮(T)、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同时测定胆固醇(CHO)、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血糖(FBG)及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结果:两组妇女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OS组患者胰岛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COS组患者ISI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PCOS组患者RBP4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OS患者存在高RBP4血症,RBP4与胰岛素抵抗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因此RBP4在PCOS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RBP4可以作为PCOS患者发生远期并发症(2型糖尿病)的预测指标.
作者:孙茜;刘继晓 刊期: 2010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肾积水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7月~2007年10月确诊的32例妊娠合并肾积水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妊娠合并尿路结石(尿路结石组,21例)和未合并尿路结石(非尿路结石组,11例),32例均采用彩色多普勒B型超声进行诊断,部分患者合用X线摄片.结果:32例中,25例经观察和保守治疗症状缓解.结论:部分妊娠合并肾积水患者不需特殊处理,症状可自行改善,但有一部分是必须人为干预的,其手术时机和适应证选择尤为重要.
作者:李晓刚;吴文元;朴敏虎;辛汉杰;侯国军;金铁雄 刊期: 2010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孕产妇孕期及分娩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孕妇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孕妇心功能Ⅰ~Ⅱ级,均安全渡过孕产期,妊娠期及分娩期应用华法林及肝素未增加母婴出血.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心功能Ⅰ~Ⅱ级,孕妇在产科及心内科医生的共同监护下可安全渡过孕期及分娩期.
作者:杨秀萍;陈安儿 刊期: 2010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卵巢囊肿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用3种手术方式治疗卵巢良性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6例行腹腔镜下手术(腹腔镜组),38例行小切口手术(小切口组),41例行传统开腹手术(传统组),比较3种术式术中及术后情况.结果:与传统组及小切口组相比,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少,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快,疼痛轻,住院时间短.结论:腹腔镜手术是治疗卵巢良性肿瘤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作者:叶杏红;李晓燕;胡红君 刊期: 2010年第14期
目的:评价超声检查对胎盘内出血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 362例常规超声检查发现胎盘异常者进行彩色超声检查.结果:1 362例胎盘异常中,胎盘内出血18例,胎盘早剥12例,胎盘血池425例;18例胎盘内出血均由病理证实,其中合并胎盘早剥2例.结论:超声检查可诊断胎盘内出血,并可与胎盘早剥、胎盘血池等相鉴别,同时还要排除胎盘内出血合并胎盘早剥等情况.
作者:项宇识 刊期: 2010年第14期
目的:探讨锦州市2002~2008年新生儿疾病筛查情况,总结经验,采取措施,促进筛查工作.方法:新生儿出生后72 h,采足跟末稍血制成滤纸干血片,进行筛查.结果:2002~2008年锦州市新生儿筛查83 328例,确诊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CH)30例,CH发病率1/2 777;苯丙酮尿症(PKU)为6例,PKU发病率为1/13 888.新生儿筛查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由2002年的26.6%上升至2008年的74.6%,平均每年以6.8%的速度上升.结论:锦州市CH及PKU发病率处于稳定水平,在进行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中,完善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和技术规范,加强社会宣传力度,重视筛查工作质量,对CH和PKU患儿早期治疗可避免体格和智能发育障碍,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措施.
作者:佟斌;杨忠伟;曹洪彬;陈占文;柳伟;牛晓娩;王进;黄文亮 刊期: 2010年第14期
目的:提高对妊娠晚期胎盘早剥的预防、早期诊断及积极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1998年1月~2007年12月29例胎盘早剥的病例,分析其发病诱因、症状体征、母婴结局及并发症.结果: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膜早破为其重要诱因.主要临床表现为阴道出血、持续性下腹痛、血性羊水、胎心率异常或消失.产前诊断率为51.72%,围产儿死亡率为17.24%,孕产妇死亡率为0.患者易并发产后出血(34.48%)、DIC(6.90%)、子宫胎盘卒中(10.34%).结论:胎盘早剥对母儿生命威胁大,加强预防、早期诊断、正确处理,是降低母婴并发症及死亡率的关键.
作者:孔双燕 刊期: 2010年第14期
目的:初步探讨亚低温与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的联合应用对新生儿窒息及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安全性.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窒息新生儿随机分为联合组(16例)、低温组(24例)及常规组(25例),并对各组治疗前(治疗0 h)及治疗后(治疗72~96 h)的血凝分析、血小板、肝肾功能等指标及临床情况进行对照分析.结果:①治疗前3组患儿的凝血酶原时间(FT)、凝血酶时间(TT)均轻度延长,治疗后均有好转,3组患儿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均属正常范围.②治疗前3组患儿的BUN、Cr、ALT及AST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治疗后均有下降,联合组的各项指标与低温组、常规组及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联合组临床无严重感染、重度硬肿症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全身亚低温与EPO的联合应用对窒息儿的血凝及肝肾功能等无明显不良影响,也不会加重其器宫功能损害.
作者:郭晓燕;朱长连;程秀永;吉玲 刊期: 2010年第14期
为预防和减少出生缺陷,提高人口素质,现对仙居县3家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医院2000~2006年国产儿出生缺陷监测结果进行分析.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于仙居县3家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医院2000年1月~2006年12月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报表和出生缺陷登记卡.
作者:郑菲 刊期: 2010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的变化和l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比浊法对48例患细菌感染性疾病新生儿,48例正常新生儿于治疗前后抽取静脉血,进行超敏C反应蛋白(CRP)测定,并比较临床意义.结果:观察组治疗前血清hs-CRP值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治疗后观察组血清hs-CRP值明显降低,恢复到正常范围内,同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测定hs-CRP可作为判定新生儿早期感染的指标之一.动态观察hs-CRP可作为治疗效果的判断标准.
作者:王丽雪;包进 刊期: 2010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NHMD)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采用气管内注入单剂PS治疗NHMD患儿37例,并与未用PS治疗的38例NHMD患儿进行临床对照研究.结果:治疗组在应用PS后1~2 h患儿的呼吸困难改善,皮肤颜色转红,经皮血氧饱和度逐渐升高.需机械通气治疗的患儿明显减少,机械通气治疗的时间明显缩短,并发症及死亡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早期应用PS能有效改善NHMD患儿的临床症状,减少NHMD患儿对机械通气的需求,降低并发症及死亡率.
作者:陈宏香;温伟珍 刊期: 2010年第14期
目的:比较妊娠早期神经管畸形(neural tube defects,NTDs)孕妇及正常孕妇血清叶酸和同型半胱氨酸(ho-moeysteine,Hey)水平,分析两种物质的代谢水平与妊娠NTDs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NTDs高发的山西省5个县作为研究现场,选择9所医院收集研究对象,对所有研究对象采集肘静脉血5ml,检测其血清叶酸和Hey水平,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血清叶酸和Hey的差异.分别以对照组血清叶酸和Hey浓度的第10和第90百分位数作为界值,划分为2个水平组,比较不同水平组NTDs的发病风险.结果:妊娠NTDs孕妇血清平均叶酸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10.4 nmol/L vs 14.7 mnol/L,P<0.05),同时血清Hcy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叶酸水平孕妇妊娠NTDs的危险性显著增加(AOR=3.0,95%CI为1.2~7.7).结论:孕期血清叶酸低水平是研究人群NTDs发生的危险因素.
作者:高光清;卢晓琳;白继保;白春林 刊期: 2010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