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宏香;温伟珍
目的:掌握濮阳市出生缺陷的变化趋势,探讨出生缺陷发生的相关因素,为制定和采取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全国出生缺陷监测方案,对2001年12月1日~2006年11月30 日濮阳市4所市直医院、6所县直医院、6所乡镇卫生院的29 814例围产儿出生缺陷进行监测.结果:出生缺陷发生率为8.12%,出生缺陷的发生与孕母的年龄、孕龄、胎次、职业、居住环境、是否婚检、是否参加围产期保健等因素有关.结论: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应采取以下措施:做好计划生育工作,加强婿前保健及围产期保健工作,避免孕早期患病,营造孕期良好环境,广泛开展健康教育,育龄妇女增补叶酸,进一步加强出牛缺陷监测工作,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
作者:范银芬;勾晓东;张超 刊期: 2010年第14期
目的:调查贵阳市区女性骨质疏松症(OP)的流行现状,为本地区采用桡骨定量超声诊断OP积累数据库.方法:采用以色列Myriad公司生产的sunlight omnisense7000TM型超声骨量测定仪测量2 013例贵阳市区女性左侧桡骨远端的SOS,根据不同的诊断标准调查OP的患病率.结果:调查发现:贵阳市区女性桡骨超声速率峰值出现在40~49岁年龄组,为(4159.7±129.54)m/s;按照超声速率较峰值下降2.5倍标准差(SD)、2.0SD、1.8SD为标准50~90岁中老年女性的OP患病率分别为22.62%、36.99%、43.60%.结论:OP是一种增龄性疾病,桡骨定量超声在其诊断中的标准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作者:李树法;向菲;张敏 刊期: 2010年第14期
目的:对贫困山区2007~2008年巨大儿发生情况进行分析,为降低巨大儿发生率提供有效干预措施.方法:对2007~2008年国家级贫困县巨大儿发生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年间巨大儿发生率为7.64%;其发生与产妇年龄、产次无明显相关,与体重增加、孕周、分娩方式、分娩并发症明显相关.结论:体重增长过快、过期妊娠巨大儿发生率明显增加,巨大儿分娩并发症增多,剖宫产率升高.巨大儿发生率逐年上升,孕期保健指导是关键.
作者:刘军 刊期: 2010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不良孕产史与细胞遗传学的关系.方法:对300对有自然流产、死胎、畸胎生育史或智障儿生育史的夫妇取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G显带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300对夫妇中染色体核型异常25例,异常率4.2%,染色体变异28例,检出率为4.7%.结论:染色体异常是导致不良孕产史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有不良孕产史夫妇进行染色体检查具有临床意义,同时,染色体多态性变异与不良孕产史密切相关,其遗传效应及机制尚需进一步探讨.
作者:范向群;徐两蒲;李英;林娜;林元;刘合焜 刊期: 2010年第14期
新生儿出生后短时间内从宫内寄生生活到宫外独立生活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过渡时期,它不仅关系到此阶段新生儿的生死存亡,还关系到今后的生命质量.因此,要减少新生儿窒息的发生就必须提高妊娠期的保健和分娩的产科质量.现就近三年来象山县丹城中心卫生院新生儿窒息情况分析如下.
作者:黄雪芬 刊期: 2010年第14期
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妊娠哺乳期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为妊娠哺乳期乳腺癌患者的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及特点.结果:妊娠哺乳期乳腺癌患者的声像图表现为肿块均体积较大,边缘不规则,11例可见假包膜,8例回声以囊性暗区为主,10例有囊实性相间回声,7例以实质性回声为主,6例肿块内可见微钙化灶,17例肿块内血流信号丰富,频谱呈高速高阻,18例患侧腋窝检出肿大淋巴结.术前超声诊断符合率76%.结论:妊娠哺乳期乳腺癌声像图具有特征性,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作为妊娠哺乳期乳腺癌筛查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作者:李元仙;项尖尖 刊期: 2010年第14期
目的:比较妊娠早期神经管畸形(neural tube defects,NTDs)孕妇及正常孕妇血清叶酸和同型半胱氨酸(ho-moeysteine,Hey)水平,分析两种物质的代谢水平与妊娠NTDs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NTDs高发的山西省5个县作为研究现场,选择9所医院收集研究对象,对所有研究对象采集肘静脉血5ml,检测其血清叶酸和Hey水平,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血清叶酸和Hey的差异.分别以对照组血清叶酸和Hey浓度的第10和第90百分位数作为界值,划分为2个水平组,比较不同水平组NTDs的发病风险.结果:妊娠NTDs孕妇血清平均叶酸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10.4 nmol/L vs 14.7 mnol/L,P<0.05),同时血清Hcy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叶酸水平孕妇妊娠NTDs的危险性显著增加(AOR=3.0,95%CI为1.2~7.7).结论:孕期血清叶酸低水平是研究人群NTDs发生的危险因素.
作者:高光清;卢晓琳;白继保;白春林 刊期: 2010年第14期
目的:分析妇女宫颈病变的高发因素,探讨宫颈癌前病变预防措施.方法:对2007年7月~2008年7月妇女病普查中妇科检查怀疑可疑病变的1 041名患者进行阴道镜检查,镜检图像有改变者随在镜下取可疑部位组织病理检查(病检),以病理诊断标准为后诊断.结果:病理确诊(患多种疾病按重者统计)宫颈癌6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15例,腺体增生2例,宫颈息肉46例,宫颈糜烂182例(伴腺体鳞化29例,伴鳞状上皮增生104例,伴息肉20例).宫颈糜烂者患宫颈上皮内瘤变明显高于宫颈光滑者,宫颈病变患病率以36~45岁高(57.37%),46~55岁次之(29.48%).结论:宫颈病变随年龄趋向年轻化,宫颈糜烂为高发人群,采用阴道镜检查能及早发现宫颈癌前病变,是普查宫颈癌的方便、准确的方法.
作者:张艳林 刊期: 2010年第14期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对胎儿脐血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的影响.方法:选择96例治疗性引产的孕妇,随机分为两组,米非司酮组(48例)给予口服米非司酮25 mg,每日2次,共3天,第4天晨口服米索前列醇600μg.对照组(48例)给予水囊引产.两组均于胎儿娩出后立即抽取脐静脉血3 ml,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脐血TNF-α含量.结果:米非司酮组脐血TNF-α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米非司酮可能通过增强TNF-α的作用对胎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作者:钱芳;杨华 刊期: 2010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WWOX蛋白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9例卵巢上皮性癌、7例卵巢交界性上皮性肿瘤、10例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及15例正常卵巢组织中WWOX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WWOX蛋白的表达阳性率64.10%,明显低于正常卵巢组织100%、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100%及卵巢交界性上皮性肿瘤85.71%(P<0.01),但卵巢交界性上皮性肿瘤与正常卵巢组织及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WOX蛋白表达阳性率随卵巢上皮性癌临床分期的增加而降低(P<0.05).结论:WWOX蛋白在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低表达,其表达水平与肿瘤的进展密切相关.
作者:熊宙芳;王泽华 刊期: 2010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糖、糖化血清蛋白(GSP)在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孕妇中的价值.方法:对正常妊娠组、糖筛查异常组及糖耐量异常组进行空腹葡萄糖、口服葡萄糖50 g筛选,GSP测定并随访孕妇和围产儿的终结局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糖筛查异常组GSP(154±18)μmol/L、糖耐量异常组GSP(157±26)μmol/L,与正常妊娠组GSP(136±30)μ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的GSP水平围产儿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GLU、GSP联合检测在妊娠期糖筛查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红萍;陈益川;张德亭 刊期: 2010年第14期
目的:探讨斑蝥素抗宫颈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作用.方法:选择90名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阳性、病理组织学诊断宫颈湿疣/CINl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0例(宫颈斑蝥素乳膏外用)、手术组30例(宫颈物理治疗+保妇康栓)和对照组30例(定期随访),观察HPV病毒的消退、阴道镜下图像变化及宫颈细胞学、组织学的改善等情况.结果:三组治疗3个月HPV转阴率分别为23.3%、16.7%、3.3%,治疗6个月转阴率分别为50.0%、36.7%、26.7%,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阴道镜检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研究组与手术组相近,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斑蝥素乳膏对HPV感染、宫颈湿疣及CIN1有一定疗效,有利于病毒的清除,减低病毒量,提高宫颈湿疣及癌前病变的治愈率,降低复发率.
作者:张宏;郑晓霞;杨秋红 刊期: 2010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处妊娠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对21例子宫瘢痕处妊娠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例患者均有停经或停经后无痛性阴道流血、血β-HCG升高的表现;超声检查确诊19例,2例术后病理检查确诊,16患者例予甲氨蝶吟联合米非司酮保守治疗,3例行子宫动脉介入治疗,2例术中出血量>2 000 ml,合并DIC而切除子宫.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剖宫产史及超声检查可为剖宫产术后瘢痕处妊娠的诊断提供主要依据,甲氨蝶呤可减少清宫术中出血量,子宫动脉介入联合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是可选择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潘丹红 刊期: 2010年第14期
目的:观察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疗效.方法:定期随访2000年1月~2007年12月126例宫腔镜电切术后的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结果: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手术时间(18.48±0.34)min,出血量(10.39±0.53)ml,住院时间5~7天,术后月经量正常者76例(60.31%),月经量明显减少者44例(34.92%);经期缩短者68例(53.96%),除3例失访外,其余患者无复发.结论:宫腔镜电切术无术中、术后并发症,可降低手术的风险.
作者:何珊;吴海玲;范岫洁;王莹 刊期: 2010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影响产科女性医护人员选择分娩方式的因素.方法:于2008年12月~2009年3月对139例产科女性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对分娩方式的认知,分析影响产科女性医护人员选择分娩方式的影响因素.结果:以是否存在剖宫产指征为客观因素,产科女性医护人员选择分娩方式以自然分娩为主(76.98%),其主观影响因素主要为产后恢复、母婴安全、分娩疼痛等;两种分娩方式主观因素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产科女性医护人员充分认识到了自然分娩的优点,在客观因素允许下,主观因素影响显著,以身作则提倡自然分娩.
作者:葛圆;雪丽霜;覃桂荣;刘素娥;杨雅春;徐辉全 刊期: 2010年第14期
异位妊娠是妇科常见急腹症之一,部分异位妊娠破裂内出血可致患者失血性休克甚至死亡,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开腹手术及保守治疗.唐山市协和医院2005年2月~2008年2月对收治的36例异位妊娠患者采用经阴道手术治疗均收到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毛艳丽;牛玉梅;吴聪哲 刊期: 2010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辅助生殖技术(ART)助孕妊娠后晚期发生自然流产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8年12月ART术后妊娠晚期自然流产的患者111例及同期ART后足月分娩的183例妇女,分析与晚期自然流产有关的因素.结果:ART后晚期流产的相关因素有宫颈操作次数(OR=1.356)、胎膜早破(OR=13.881)、减胎术(OR=5.363)、双胎妊娠(OR=1.136).结论:行ART治疗的不孕患者如有多次宫腔操作史,后天性的宫颈管机械损伤不容忽视;当伴多胎妊娠时应严密监测宫颈长度,必要时行宫颈环扎术.
作者:杨学舟;章汉旺 刊期: 2010年第14期
目的:了解甘肃省肃南县农牧民妇女疾病的发病情况,为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肃南县1 000例农牧民妇女进行妇女疾病的普查,对普查资料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结果:1 000例农牧民妇女均患有妇科疾病,患病率100%,患病率顺位依次为滴虫性阴道炎45.0%(450/1 000),霉菌性阴道炎20.0%(200/1 000),宫颈糜烂20.0%(200/1 000),老年性阴道炎10.0%(100/1 000)和子宫肌瘤5.0%(50/1 000).200例调查对象患有乳腺疾病,患病率20.0%(200/1 000),主要是乳腺增生,其患病率为19.0%(190/1 000),占乳腺疾病的95.0%(190/200),其次为乳腺纤维腺瘤,其患病率为1.0%(10/1 000),占乳腺疾病的5.0%(10/200).结论:肃南县农牧民妇女疾病主要为生殖道感染和乳腺增生.
作者:王萍 刊期: 2010年第14期
目的:探讨男性解脲支原体、沙眼衣原体感染和抗精子抗体与流产关系.方法:采用培养法、胶体金法、酶联免疫法对75例自然流产1-4次患者丈夫及72例正常生育男性进行研究分析.结果:对照组与流产组在解脲支原体阳性率、沙眼衣原体阳性率、抗精子抗体阳性率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男性解脲支原体和/或沙眼衣原体感染、抗精子抗体均可能导致流产.
作者:王焱曼;王家强;廉吉虎;王勇;陆巍;孙文涛 刊期: 2010年第14期
目的:探讨锦州市2002~2008年新生儿疾病筛查情况,总结经验,采取措施,促进筛查工作.方法:新生儿出生后72 h,采足跟末稍血制成滤纸干血片,进行筛查.结果:2002~2008年锦州市新生儿筛查83 328例,确诊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CH)30例,CH发病率1/2 777;苯丙酮尿症(PKU)为6例,PKU发病率为1/13 888.新生儿筛查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由2002年的26.6%上升至2008年的74.6%,平均每年以6.8%的速度上升.结论:锦州市CH及PKU发病率处于稳定水平,在进行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中,完善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和技术规范,加强社会宣传力度,重视筛查工作质量,对CH和PKU患儿早期治疗可避免体格和智能发育障碍,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措施.
作者:佟斌;杨忠伟;曹洪彬;陈占文;柳伟;牛晓娩;王进;黄文亮 刊期: 2010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