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维春;刘俊宝;张爱臣;张晶
目的:了解不同年龄儿童的智能发育及影响因素,及早制定防治措施.方法:采用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BSID-CR)法对南阳市2 180例3个月-30个月儿童进行智能发育检查,将检查结果[智力发展指数(MDI)、精神运动发育指数(PDI)]按3-6个月、7~12个月、13-30个月分为三个年龄段,用多元逐步回归法进统计学处理.结果:出生体重、胎教、喂养方式、阳性家族史同时进入三个年龄阶段的回归方程;另外,出生日期、检查日期、父母亲文化程度、儿童性别进入7-12月的回归方程;母亲职业和分娩方式进入了13-30个月的回归方程.结论:先后天因素对儿童各年龄阶段智能发育都有影响,而后天的生长环境和父母亲的文化背景,对7个月以上儿童的影响较为重要.
作者:赵东菊 刊期: 2009年第34期
目的:观察异丙酚联合米索前列醇应用于无痛人工流产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60例早孕妇女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观察组采用异丙酚静脉麻醉联合阴道放置米索前列醇,对照组单用异丙酚静脉麻醉.同时观察术中镇痛效果,宫颈松弛程度,术中出血量,子宫收缩情况及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果:异丙酚联合米索前列醇应用于无痛人工流产镇痛率100%;手术时间短,宫颈充分软化率高;术中用药少,术中出血量少,子宫收缩好.结论:异丙酚联合米索前列醇用于无痛人工流产具有效果好,不良反应少等优点.
作者:邢振玉;吴欣研 刊期: 2009年第34期
异位妊娠是妇科常见急腹症.腹腔镜技术是目前诊治异位妊娠的首选方法.现将十堰市妇幼保健院2008年1月~2008年12月间使用电视腹腔镜技术诊治异位妊娠的216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如下.
作者:肖冰;黎秀娥;金琳 刊期: 2009年第34期
目的:分析反复多次给予控制性卵巢刺激对卵巢功能状态的影响.方法:分析2002年1月~2009年6月间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和珠海市妇幼保健院生殖中心接受辅助生殖技术治疗,且行控制性卵巢刺激(COH)≥4个治疗周期的76例患者的临床病案资料(共计207次),比较多次COH后基础激素水平的变化,以及不同治疗周期患者的取卵数和促性腺激素(Gn)的使用剂量.结果:随着COH治疗周期数的增加,患者的年龄渐增;比较各周期患者月经第3天FSH,LH,:PRL等的基础值,各激素水平之间并无统计学差异(P=0.25-0.93),与首次接受超促排卵周期相比较,促性腺激素(Gn)的使用剂量在3、4、5、6、7、8治疗周期显著增加(P=0.000 1-0.008 4),但是各周期患者取卵数并无统计学差异(P=0.21~0.61);在对年龄分组后比较各周期Gn的使用剂量也无统计学差异(P=0.12-0.94);对COH治疗≥6个周期的16个患者进行自身对照比较,发现随着COH周期数的增加,患者的Gn使用剂量也增加,但控制年龄因素的作用后,Gn的使用剂量则无统计学差异(P=0.13).结论:重复多次的COH治疗不会影响卵巢的储备功能,在接受多个周期COH治疗后,患者Gn使用剂量的增加是由年龄因素所导致的.
作者:刘萍;黄书娥;赵雪燕 刊期: 2009年第34期
目的:探讨米索前列醇预防择期剖宫产产后出血的作用.方法:随机分米索前列醇组和催产素组,观察两组产后2 h总出血量.结果:米索前列醇组产后出血量明显少于催产素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米索前列醇是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预防择期剖宫产产后出血的药物.
作者:樊秦娥;肖冰;赵琴 刊期: 2009年第34期
目的:筛选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不孕患者在着床窗口期子宫内膜差异表达基因,以了解子宫内膜容受性形成的分子基础.方法:采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SSH),建立人子宫内膜着床窗口期基因表达的消减文库,并通过测序和同源性比较确定差异表达的基因;用RT-PCR技术验证其中的翻译控制肿瘤蛋白(TCTP1)基因、载脂蛋白D(ApoD)基因、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基因在分泌期中期子宫内膜中的表达.结果:对消减文库中20个差异表达的克隆进行测序与同源性比较,筛选出8个在分泌期中期有差异表达的基因.其中TCTP1、ApoD、EPO基因在分泌期中期的表达水平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分别为1.35±0.12、1.24±0.10、1.05±0.23,分别与正常对照组的1.05±0.23、0.75±0.16、0.68±0.08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SSH可有效地筛选出内异症相关性不孕患者着床窗口期子宫内膜差异表达基因,为进一步研究子宫内膜容受性形成的分子机理提供新的线索.
作者:黄革玲;李健;陈智浩;陈小丽;柴冬宁;许群山 刊期: 2009年第34期
目的:评价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不同处理方法及预后.方法:随访2002年6月~2005年6月间在该科宫颈活检病理诊断CIN 585例,其中CIN Ⅰ、Ⅱ级分别给予随访观察、物理治疗(微波冷冻)、高频电波刀宫颈电圈切除术(LEEP)、全子宫切除术,CINⅢ级采用LEEP及全子宫切除术,并随访2年.结果:CIN Ⅰ级随访组自然转常率明显低于物理治疗组、LEEP组及全子宫切除组,1年以后复发率高于物理治疗组3倍.CIN Ⅱ级随访组治愈率显著低于物理治疗组和LEEP组,1年以后复发率高于物理治疗组6倍,LEEP组无复发.CIN Ⅲ采用LEEP及全子宫切除术,均治愈无复发.结论:CIN Ⅰ级可以随访,但物理治疗更加安全可靠.CINⅡ级应选用物理治疗或LEEP治疗,LEEP治疗效果更好.CINⅢ级应采用LEEP及全子宫切除术,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年轻妇女可选用LEEP治疗,但需长期随访.
作者:姜梅芳;程慧珍;赵群恩 刊期: 2009年第34期
目的:了解济南市托幼机构儿童健康体检状况并提出改善措施.方法:对济南市6所托幼机构儿童2004~2007年健康查体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济南市托幼机构儿童身高体重达标率达98.61%以上;2004~2007年营养不良发病率较低,分别为1.39%、1.34%、1.28%、1.17%;龋齿及视力不良发病率分别由2004年的25.81%、27.70%上升至2007年的31.40%、34.37%.结论:济南市托幼机构儿童健康体检状况良好,但应重视控制肥胖和消瘦的上升趋势;而龋齿和视力不良的发生率有逐年上升趋势,故今后济南市托幼机构儿童管理的重点为五官保健.
作者:冯冰;李桂梅;杨良政;曲敬师 刊期: 2009年第34期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孕妇采取头低脚高卧位的安全性和舒适度.方法:对60例胎膜早破孕妇,均尝试三种(A、B、C)不同方式的头低脚高卧位,并对患者进行同一内容的问卷调查,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改良式头低脚高卧位(C种)在舒适度、羊水流出、胸闷心慌等方面显著优于其他体位(A、B种),P<0.01.结论:改良式头低脚高卧位比较符合胎膜早破孕妇的卧位需求,值得推广.
作者:朴春姬 刊期: 2009年第34期
目的:探讨产科应激事件对产后抑郁症(PPD)患者神经内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07年7月-2008年12月足月分娩有完整临床资料发生过产科应激事件的产妇共752例.其中,A组为发生1种产科应激事件者233例;B组为发生2种产科应激事件者180例;C组为发生3种产科应激事件者143例;D组为发生4种产科应激事件者98例;E组为发生5种产科应激事件者61例;F组为发生6种产科应激事件者37例.同时,随机抽取同期分娩未发生产科应激事件的125例产妇作为研究的对照.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各组产妇的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水平.采用高压液相色谱/电化学法测定血浆中各单胺神经递质水平.结果:研究组中诊断为PPD的产妇98例,发生率13.03%,对照组产妇发生PPD 10例,发生率8.00%,组间差异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问,产妇发生4种或4种以上产科应激事件时,其EPDS评分和.PPD的发生率与发生3种或3种以下的孕产妇组相比,各组间差异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产妇发生4种或4种以上产科应激事件时,其血清CRH、ACTH、皮质醇水平显著高于发生3种或3种以下的产妇组(P<0.01).同时,其血浆5-HT、DA、NE水平却明显低于发生3种或3种以下的产妇组(P<0.01).发生产科应激事件产妇的血浆5-HT、DA、NE各指标间呈正相关,血清CRH、ACTH、皮质醇各指标间也呈正相关.而血浆5-HT、DA、NE与血清CRH、ACTH、皮质醇各指标则呈负相关.结论:产科应激事件,尤其是叠加的应激事件导致产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亢进,单胺类神经递质系统功能低下,是产后抑郁症的重要发病因素之一.
作者:王颖;尹平;徐志兵 刊期: 2009年第34期
目的:比较宫颈环状电切术(loop electrosurgical excision procedure,LEEP)和宫颈冷刀锥切术(cold-knife conization,CKC)的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该院2006年宫颈病变门诊收治的CINⅢ患者,依据其志愿采取LEEP或CKC治疗并追踪随访,评价两种术式.结果:两种术式的术后各种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EEP手术组为5.80%,CKC组为5.26%);治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EEP手术组为95.65%,CKC组为98.24%);生活质量方面LEEP手术组优于CKC组,术后SF-36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CINⅢ患者,LEEP手术组与CKC组治愈率及主要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成本分析显示,IEEP术具有不住院、花费少的特点;SF-36生活质量评分证实在生活质量方面LEEP组优于CK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LEEP术是处理CINⅢ的常用和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吴珍珍;许晓英;穆荣肖 刊期: 2009年第34期
目的:了解长春市0-6岁儿童贫血患病状况,为预防儿童贫血提供干预依据.方法:采取家长问卷和血红蛋白含量测定相结合的方法.结果:长春市O一6岁儿童贫血患病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贫血患病率与儿童父母职业、文化程度和儿童饮食特点有关.结论:应重视纯母乳喂养婴儿的辅食添加,在农村积极开展营养知识宣传及健康教育,降低儿童贫血的患病率.
作者:胡锦华 刊期: 2009年第34期
目的:了解沈阳市流动人口出生缺陷发生情况,为制定流动人口管理办法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人群监测的方法收集沈阳市流动人口出生缺陷资料,统计其出生缺陷的发生率和出生缺陷疾病的分布状况.结果:5年间共调查流动围产儿19 378例,发现出生缺陷116种,共868例,出生缺陷率为447.93/万.其中单发缺陷81种共816例,占总数的94%;多发缺陷35种,共52例,占总数的6%.各年度之间出生缺陷率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出生缺陷前10位疾病为:先心病、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先天性巨结肠、直肠肛门闭锁或狭窄、神经管畸形、小肠闭锁、唇裂、左手并指、血管瘤、马蹄内翻足.此10种疾病共572例,占总出生缺陷的65.9%,发生率为295.18/万.结论:沈阳市流动人口出生缺陷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男性高于女性,死胎死产高于活产.
作者:刘冰;崔琴子;李莉;姚晓光;苏伟;王博;杨柳 刊期: 2009年第34期
目的:观察甲氨蝶呤配伍中药和米非司酮保守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2月~2007年12月该院妇科确诊为异位妊娠并有保守治疗指征的患者156例,将其随机分成三组,采用三种不同的治疗方案.结果:米非司酮+中药汤组成功率为87.50%,治疗时间>4周的比率较高.甲氨蝶呤+中药汤组成功率为92.16%.甲氨蝶呤+米非司酮+中药汤为96.49%,治疗时间短.:144例患者血HCG降至正常,包块全部消失,8例患者因用药后输卵管妊娠破裂而改行开腹输卵管切除术,4例出现胎心血管搏动行开腹输卵管开窗取胚术.结论:甲氨蝶呤配伍中药和米非司酮疗法用于保守治疗异位妊娠优于其他两种治疗方案,可促进血HCC下降及包块的吸收,安全、有效、经济、依从性强,是药物保守治疗异位妊娠的首选可靠治疗方法.
作者:杨位兰 刊期: 2009年第34期
目的:评价剖宫产后切口妊娠介入化疗栓塞的优点及价值.方法:对13例剖宫产后切口妊娠的患者采用介入化疗而后双侧髂内动脉栓塞,10-14天后在B超监护或在电视腹腔镜下行清宫术.结果:成功治愈12例,清宫术中出血明显减少,1例行经腹病灶切除术后治愈.结论:剖宫产后切口妊娠介入性化疗栓塞结合清官术,能够提高治疗效果,有效避免子宫切除.
作者:俞颂梅;朱彩英 刊期: 2009年第34期
目的:评价抚触对剖宫产和正常产新生儿对体重与黄疸的影响.方法:采用标准抚触法对剖宫产和正常产出生的足月正常新生儿各39例进行抚触,比较两组体重和黄疸情况的差异.结果:两组新生儿出生后第3、5天的体重、黄疸指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抚触对剖宫产或正常产新生儿体重与黄疸指数的影响无显著差异.
作者:章凤梅;仇淑凤 刊期: 2009年第34期
目的:分析承德市巨大胎儿发生的相关因素及其对母儿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456例巨大胎儿的临床资料,并抽取同期分娩正常出生体重儿的足月孕妇456例作为对照组.结果:巨大胎儿的发生与孕妇孕期超重、宫高、腹围、胎儿双顶径、股骨长、孕周等因素有关.巨大儿组剖宫产率、肩难产、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影响巨大儿发生的因素很多,通过加强围生期保健和营养教育,可预防巨大儿的发生.
作者:刘保华;陈慧春 刊期: 2009年第34期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胎盘绒毛膜血管瘤的产前并发症、临床病理联系和围生期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8年12月广州市妇婴医院诊断的24例胎盘绒毛膜血管瘤患者的病历资料,通过复阅病历和病理切片,获得胎盘绒毛膜血管瘤的临床表现、产前超声图像、临床病理特点和围生期结局.结果:24例胎盘绒毛膜血管瘤中,7例产前彩色多普勒明确诊断,直径均大于4 cm.其中23例单胎妊娠,1例双胎妊娠.23例单胎中,14例有以下并发症:重度子痫前期3例、羊水过少3例、羊水过多4例、胎儿窘迫3例、胎儿生长受限3例、早产儿10例、新生儿窒息3例、新生儿黄疸2例、新生儿死亡2例.1例双胎妊娠伴有胎儿生长受限和双胎输血综合征.无胎儿水肿、心衰和胎儿畸形.结论:胎盘绒毛膜血管瘤与妊娠并发症发生有关,常见的是早产、羊水异常和胎儿生长受限.建议密切随访,包括对产前诊断时无相关并发症的病例.
作者:何丽娟;叶明光;高秋;施全;王蔚军;李东至 刊期: 2009年第34期
产后出血是分娩期的严重并发症,是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死亡率居于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位.其发生率占分娩总数的2%-3%[1],产后出血的预后随失血量,失血速度及产妇的体质不同而异,若短时间内大量失血,可迅速发生失血性休克,严重者可危及产妇的生命.
作者:杨承东;王桂香;宛素娟 刊期: 2009年第34期
目的:探讨北京市通州区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为降低全区新生儿死亡率提供对策和依据.方法:对1996-2007年通州区新生儿死亡数据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年间通州区活产新生儿38 761例,2007年新生儿死亡率比1996年下降了48.00%,新生儿死亡占婴儿死亡的78.08%,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61.44%.早期新生儿死亡占新生儿死亡的83.16%.前3位主要死因为早产和低体重、出生窒息、先天畸形和先天性心脏病.结论:降低围产因素和先天畸形的死亡率,提高产前检查质量、产前诊断和助产技术,加强家长对新生儿喂养和护理知识的宣传和指导是降低我区新生儿死亡率的主要措施.
作者:王凤华 刊期: 2009年第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