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厚忠;杨华;藤红
目的:比较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妇科腹腔内出血的疗效.方法:分析100例腹腔内出血的病例,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各50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腹腔内出血量,抗生素应用时间,术后发热率,术后住院天数.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短,抗生素应用时间短,术后发热率低,住院天数短.结论:治疗妇科腹腔内出血,腹腔镜手术优于开腹手术.
作者:徐影;王殊;李威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分析孕产妇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和转归,探讨其高危因素,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减少发病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收集1996年1月~2006年1月收治的孕产妇深静脉血栓患者共28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26例经治疗治愈,1例足坏疽行截肢术,1例继发严重肺栓塞抢救成功,10例妊娠期就治的患者中孕期过程顺利,1例分娩足月低体重儿,无致畸、窒息儿,无再发产后病例.结论:孕产期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发期,可致严重并发症,急性期使用溶栓、抗凝、降低血粘滞度等治疗多可治愈,对有高危因素的孕产妇如积极预防、早期诊治可减少并发症、远期后遗症的发生率.
作者:张颖;蒙秀林;杨建波;王子莲;梁润彩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吸烟、饮酒及饮用水类型等因素对精液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统一编制的调查表,对舟山市生殖研究中心在2004年3月~2005年9月门诊的228例不育症男性患者进行流行病学问卷调查及精液常规分析(SFA).所有资料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结果:①研究对象中,饮用水类型以饮用自来水和纯净水为主,分别占42.98%和25.44%,其次是地下水,为16.67%;吸烟者较多,占61.40%;饮酒者占50.00%.②c级精子、正常形态精子和混合畸形精子比例在不同饮用水类型者之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者的精子密度、b级精子比例明显低于非吸烟者(P<0.05);饮酒者的c级、d级精子和体部、尾部缺陷精子比例均高于非饮酒者,而正常形态的精子比例少于非饮酒者(P<0.05).结论:研究对象的饮用水类型、吸烟、饮酒等行为因素可能与精液质量有关.
作者:龚戬芳;吴伟健;叶玲玲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了解女教师妇科常见病现状和特点,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1 912名女教师进行妇科检查、宫颈刮片、盆腔B超、乳房手诊和冷光透照检查.结果:患病率为74.74%.乳腺疾病、宫颈疾病和阴道疾病等前3位疾病患病率均高于我院2005年南京市妇女病普查非教师人群的同种疾病患病率.结论:女教师的妇科常见病患病率较高,尤其是乳腺增生症.应坚持定期组织女教师进行妇女病普查,提高个人自我保健意识,普查还应结合普治,社会也应关注女教师的身心健康.
作者:王丽君;徐芾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分析早产儿肺透明膜病(HMD)发病相关的高危因素,探讨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将近5年出生的1324例早产儿中HMD的发病率按不同胎龄、出生体重、胎龄与出生体重的关系及HMD高危因素的关系进行回归性分析.结果:①HMD74例,患病率为5.59%;②宫内缺氧缺血是HMD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HMD的发病与胎龄、出生体重及缺氧缺血密切相关.
作者:于习靖;宋雁;张军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阴道超声对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价值.方法:本文对经阴道超声诊断为子宫内膜息肉的48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病理证实子宫内膜息肉39例,准确率81%;误诊9例,误诊率19%.结论:经阴道超声作为无创性检查,诊断子宫内膜息肉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但注意应与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粘膜下肌瘤等鉴别.
作者:黄旴宁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评价高强度聚焦超声联合复方外阴软膏治疗外阴白色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门诊收治的外阴白色病变患者144例应用聚焦超声治疗、应用复方外阴软膏治疗和二者联合治疗,治疗后定期随访(治疗后1个月、3个月、半年),对其疗效进行评分.结论:应用高强度聚焦超声联合复方外阴软膏比单纯应用高强度聚焦超声或复方外阴软膏治疗外阴白色病变,疗效更好,见效更快,复发率更低且安全性更高.
作者:崔丽峰;赵薇;章艳霞;何津 刊期: 2008年第06期
我们观察了单独应用全身糖皮质激素和联合局部雾化用皮质激素后治疗儿童哮喘急性重度发作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萌;鲁继荣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了解涪陵城区中小学在职女教职工患妇科病的现状,提高女教职工生殖健康水平.方法:对2005年5~10月涪陵城区14所中小学461名在职女教职工到我院妇女保健科行妇科病普查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妇科病患病率为65.73%,其中慢性宫颈炎患病率50.11%,乳腺增生患病率22.34%,阴道炎患病率13.45%.结论:争取学校领导重视、社会参与,开展妇科病防治宣传,是提高女教职工自我保护意识及生殖健康水平的主要措施.
作者:刘山容;李文秋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分析社会因素剖宫产的变化趋势,探讨医学和非医学因素对其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2005年端州妇幼保健院的产科住院病例资料.结果:①剖宫产率每年以1%~2%增加,平均为40.86%,2005年社会因素剖宫产占近一半;②社会因素剖宫产出生的新生儿男女性别比为1.77:1,与总体1.34:1比较,P<0.005;③社会因素剖宫产产后出血发生率为1.29%;④社会因素剖宫产率上升,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有所下降;⑤医师心理倾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因素剖宫产率.结论:影响社会因素剖宫产的非医学因素主要为医务人员的心理倾向和孕产妇的主观因素,而社会对剖宫产手术的认同源于医学和非医学因素并重.
作者:吴爱芳;顾立芳;彭丽群 刊期: 2008年第06期
胎膜早破是产科常见的并发症,与难产和产褥期感染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而且近年胎膜早破发生率有增加的趋势.在临床工作中为了更好的预防胎膜早破引起的并发症,减少对母体和胎儿的影响.现将我院2006年收治的324例胎膜早破做如下分析.
作者:卢翠玲;刘俊梅;赵素霞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掌握南郑县5岁以下儿童死亡中期目标实施情况,了解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死亡原因及发展趋势,为制定后期目标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各乡、镇卫生院所管辖区、各中心卫生院、县直医疗单位防保科上报的儿童死亡报告卡、年终报表活产数及补漏情况进行调查.结果:2005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20.1‰,婴儿死亡率17.9‰,新生儿死亡率12.5‰,与2000年相比,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35.2%,婴儿死亡率下降31.4%,新生儿死亡率下降29.8%.6年间5岁以下儿童死因前5位为:新生儿窒息、肺炎、先天畸形、意外、早产低体重儿.结论:5岁以下儿童死亡仍以新生儿、婴儿为主.占68.3%~89.3%.因此,加强新生儿、婴儿监护和保健,减少这两个年龄段的死亡率,是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关键.
作者:胡晓菊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的血糖控制水平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对230例经糖尿病筛查并确诊的GDM患者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按治疗方式分为单纯饮食控制组150例(Ⅰ组),饮食控制加胰岛素治疗组64例(Ⅱ组),未系统治疗组16例(Ⅲ组),对比3组的妊娠结局,包括孕产妇并发症(妊娠高血压疾病、羊水过多、产后大出血、产褥感染)、剖宫产率、早产率、巨大胎儿发生率、围生儿死亡率及新生儿病率(包括重度窒息、呼吸窘迫综合征、低血糖)等.结果:Ⅲ组的孕产妇并发症、剖宫产率、早产率、巨大胎儿发生率、围生儿死亡率、新生儿病率较Ⅰ组和Ⅱ组明显升高,Ⅰ组、Ⅱ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GDM孕妇经过积极合理治疗,有效控制血糖,能明显改善妊娠结局,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成清奇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无症状单纯型宫颈糜烂的发病机理,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选择80例无症状单纯型宫颈糜烂患者为观察组,40例宫颈光滑者为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用LD-Y-20型电子数码阴道镜对观察组精确计算宫颈糜烂面积,根据糜烂面积大小分组进行比较.统计学分析采用成组t检验、x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无症状单纯型宫颈糜烂面积与月经初潮至今的时间、避孕方式、性生活持续时间有相关性,与年龄呈负方向(b<0)的高度相关(P=0.000).结论:性成熟期有性生活妇女中,随着年龄增长无症状单纯型宫颈糜烂面积有减小趋势,无症状单纯型宫颈糜烂的病因可能与女性体内性激素水平有关.
作者:徐琳;章锦曼;韩雪松;高玉涛 刊期: 2008年第06期
妇女病普查普治是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一项保健工作,对于保护妇女生殖健康,使妇女摆脱疾病困扰起着重要的作用,70年代起已将其列为妇女保健常规工作内容,1995年又被纳入<中国妇女发展纲要>.
作者:吴敏霞;孙琼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游离脐带穿刺术的操作特点和安全性.方法:对51例孕19~35周的孕妇进行超声引导下游离脐带穿刺术.结果:51例孕妇中,穿刺成功47例,成功率为92.16%.胎血培养及染色体核型分析均获成功.术中及术后发生胎儿心动过缓3例,占0.06%.脐带穿刺点渗血16例,占31.37%.穿刺针涉及胎盘7例,退针后穿刺点有渗血,但均未超过60s.术后未出现流产、早产、死胎和宫内感染等并发症.结论:游离脐带穿刺术有较高的成功率和安全性,可用于产前诊断.
作者:刘福民;王秀英;崔建华;叶月仙;陈红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传统巴氏涂片法在宫颈癌普查中的作用及本地区宫颈癌癌前病变、宫颈癌的患病情况.方法:2003年~2005年对29 509例在职已婚女工经宫颈刮片脱落细胞学检查筛查宫颈癌,采用巴氏分级法和TBS描述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报告.筛出宫颈刮片脱落细胞异常者(轻度不典型增生细胞以上),在阴道镜下取活检进行病理检查.结果:筛出宫颈刮片脱落细胞异常者373例,病理确诊宫颈上皮内瘤变(CIN)78例,包括GIN Ⅰ 40例,CIN Ⅱ22例和CIN Ⅲ16例.官颈癌31例(宫颈原位癌16例,原位癌累腺12例,原位癌早浸2例,宫颈癌术后10年残端癌1例).官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的高发年龄为31~50岁.宫颈光滑者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占脱落细胞异常患者的62.7%.结论:传统的宫颈刮片脱落细胞学检查可作为固定人群一年进行一次普查的首选,对脱落细胞异常的病例采用三阶梯技术可提高诊断率,不可忽视无症状、宫颈光滑的人群,加强31~50岁年龄段人群的普查.
作者:康平;王贞;袁瑜 刊期: 2008年第06期
人工流产是避孕失败的补救措施,为减少受术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寻找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法,我们选择了自愿人工流产者100例,分别采用异丙酚和异丙酚复合氯胺酮静脉注射方法进行比较,观察镇痛效果、苏醒时间和用药剂量,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诚;曹建华;张巧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研究维生素D受体基因起始密码子(VDRSC)多态性在晚发佝偻病组及正常对照组中分布频率的差异,探讨晚发佝偻病的遗传易感因素,探索其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晚发佝偻病组176人,正常对照组100人,VDRSC多态性的分布频率,患儿分4组用不同方法治疗.治疗1组:维生素D 60万IU/次imst+碳酸钙1 g/d,口服,3个月.治疗2组:维生素D 60万IU/次imst.含钙丰富的食物3个月.治疗3组:多种维生素(含维生素D 400 IU/天)口服,3个月.治疗4组:平衡膳食,多晒太阳,加强体育锻炼,3个月.结果:晚发佝偻病组及正常对照组VDRSC基因型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65,P<0.01);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6.987,P<0.01),患病组FF型频率60.8%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9.8%,P<0.05);晚发佝偻病组F型67.8%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46.9%.P<0.05).多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其他危险因素后,FF型仍是晚发佝偻病的危险因素,相对危险度OR=3.12.4组治疗疗效基本相似,无统计学差异.结论:VDRSC多态性决定晚发佝偻病的遗传易感性,各种计量补钙、维生素D治疗效果相似.
作者:刘慧芳;孙鹂;叶环;方妍彤;李珊;王洁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微波治疗宫颈糜烂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国产微波治疗仪治疗297例宫颈糜烂患者.患者月经干净3~7天,术前24 h禁性生活,术时病人取膀胱截石位,清洁外阴后,暴露宫颈,用聚维酮碘消毒液棉球擦净宫颈、阴道分泌物,然后再用5%冰醋酸拭洁宫颈,把专用宫颈糜烂治疗探头贴紧宫颈糜烂面,由内向外逐次烧灼,如为宫颈息肉,将治疗探头与息肉蒂部接触,息肉即摘除.结果:297例患者中240例患者来院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2周.一次性治愈率为98.75%(237/240),有效率为100.00%(240/240).结论:微波治疗宫颈糜烂手术操作简便,安全性高,手术时间短,术中病人无痛苦及出血情况,治疗效果好.
作者:姚平 刊期: 2008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