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红艳
目的:探讨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体位治疗+饮食疗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红霉素5 mg·kg-1·d-1,分2次静脉滴注,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在呕吐症状、食管钡餐造影、体重增长等方面的疗效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剂量红霉素+体位治疗+饮食疗法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吕红艳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阻断儿童反复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方法.方法:对12个月内患支原体感染(临床有呼吸道症状、血Mp-IgM滴度在1:40以上)3次以上,或6个月内感染2次者及其密切接触者(后者Mp-IgM滴度在1:40以上)前瞻性给予阻断治疗:即对治疗组患儿及密切接触者同时进行大环内酯类药物序贯疗法,对照组仅对患儿进行大环内酯类药物序贯治疗.结果:71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3例,经过2年随访观察发现: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患儿复感率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反复支原体感染患儿的密切接触者也实施大环内酯类药物序贯疗法可以有效降低患儿的支原体复感率.
作者:王福文;陈乐明;叶茂松;李里力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儿童全血中微量元素含量以及各元素间相互协同或拮抗作用.方法:采用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336名1~3岁儿童全血中的铅(Pb)、镉(Cd)、铜(Cu)、锌(Zn)、钙(Ca)、镁(Mg)和铁(Fe)含量,并分析各元素间的相互关系.结果:全血微量元素Zn含量较正常值偏低,Pb含量偏高.Ca与Pb、Zn、Cd呈负相关,Fe与Cu、Zn、Ca呈负相关,Pb与Cd呈正相关.结论:儿童期应均衡饮食,合理补充微量元素,以保证儿童健康成长.
作者:王虹;林艳;方宝珍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研究及探讨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绝经相关问题进行综合、立体治疗.方法:将300例围绝经及绝经后妇女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生物学治疗、心理干预和健康教育相结合,将心理因素、社会负性事件对躯体的影响降到低限度.对照组仅以生物学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生物学症状、生存质量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围绝经及绝经后妇女相关疾病除与内分泌改变有关外,还与神经类型、文化、社会和遗传因素等密切相关,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进行整体治疗,对减少该阶段对妇女健康的影响和提高妇女后半生生活质量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
作者:徐国萍;王武燕;张秀梅;谢二辰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宫腔镜诊治流产清官后宫内异常回声的临床价值.方法:对人流或药流不全清官后而B超提示子宫腔妊娠物残留或滋养细胞疾病可能78例,实行宫腔镜诊治,分析B超、官腔镜及病理检查结果.结果:B超诊断宫内妊娠物残留57例,提示滋养细胞疾病18例,提示子宫疤痕处妊娠绒毛3例.官腔镜下诊断宫内妊娠物残留有74例,绒毛滋养细胞肌层浸润1例,绒毛植入子宫峡部剖宫产疤痕处3例.病检78例中绒毛植入肌层1例,子宫峡部绒毛2例,1例官腔镜电切肌层组织中有滋养细胞增生,宫内妊娠物残留74例中有2例滋养细胞增生活跃与B超提示宫肌层血流丰富病例相吻合,临床后确诊宫内残留72例.B超诊断宫内妊娠物残留、子宫疤痕处绒毛植入,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阳性率分别是(57/74)79.17%、(3/3)100.00%、(3/18)16.67%.宫腔镜诊断宫内妊娠物残留中有2例滋养细胞肿瘤漏诊,术后靠B超确诊,校正宫腔镜诊断宫内妊娠物残留阳性率(72/72)100%,故宫腔镜诊断滋养细胞肿瘤准确率33.33%(1/3),联合B超能提高该病诊断正确率.结论:对流产清官后B超提示宫内异常回声者,应首选宫腔镜诊治,以提高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防范不必要的扩大治疗.
作者:佐满珍;杨慧琼;汪琼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了解佝偻病的发病情况,提出干预措施.方法:根据症状、体征及碱性磷酸酶的测定,结合体检情况,按全国佝偻病防治科研协作组修正稿制定的各项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并汇总分析.结果:散居儿童发病率明显高于集体儿童;年龄小发病率高,尤其9月龄内发病率较高,1岁以上明显减低;早产、双胎、户外活动、光照时间、母乳时间、母乳喂养等因素与佝偻病有密切关系.结论:提高儿保管理覆盖率、加强健康教育、早期预防用药,鼓励母乳喂养、合理喂养是降低早期佝偻病发病率的关键.
作者:黄轩富;华玉清;王琴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了解医院妇科病人阴道毛滴虫感染情况.方法:采用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检查2004年1~12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妇科1586例门诊病人的阴道分泌物,了解阴道毛滴虫感染情况,对检查结果通过x2检验进行不同年龄组间及不同月份、不同季节组间感染率的差异分析.结果:阴道毛滴虫感染率为7.44%(118/1586);35~岁年龄组感染率(11.35%,26/229)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P<0.01),40~岁年龄组次之(10.07%,14/135);春季感染率(10.30%)稍高于夏、秋、冬季.结论:被调查病人阴道毛滴虫感染率高于全球女性感染率(3.1%),低于国内以往同类调查水平;35~45岁为滴虫感染高发期,季节对滴虫感染无显著性影响.
作者:李淑红;蒋子光;霍威;范金花;崔黎明;韩淑梅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化瘀疏肝种子汤内服加灌肠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前后B超的结果.方法:将140例输卵管阻塞性不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对照组60例.治疗组采用化瘀疏肝种子汤内服加灌肠治疗;对照组用庆大霉索8万U,地塞米松5 mg,α-糜蛋白酶4000 U,2%普鲁卡因4 ml,0.9%生理盐水30 ml通液治疗.结果:治疗组附件增粗减少,包块明显缩小或消失,有68例完全恢复正常,与对照组各项指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化瘀疏肝种子汤内服加灌肠能减轻输卵管阻塞性不孕患者输卵管炎症,促使增生粘连的结缔组织软化,消除局部充血水肿,促进输卵管的再通.
作者:薛瑞秀;陈建荣;栗萍;王晓平;张秀荣;李雪琴;吴玉红;谭强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掌握5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对策.方法:对酒泉市2000~2005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6年来,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呈明显下降趋势;5岁以下儿童死亡以新生儿、婴儿为主,分别占70.07%、87.39%;各年龄组死亡率农村明显高于城市;窒息、先天异常、早产及低出生体重是我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前3位原因.结论:应将妇幼保健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同时加强对新生儿的监护,减少新生儿死亡是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关键.
作者:崔占顺;刘向华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专人全程陪伴分娩护理模式对产妇的分娩方式、产程时间及产后出血量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无剖宫产指征的初产妇随机分为专人陪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由专人全程陪伴,对照组按产房常规分娩,观察两组产妇的分娩方式、产程时间长短及产后出血量.结果:观察组产妇自然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阴道助产率、产程时间及产后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专人全程陪伴分娩有助于提高自然分娩率、缩短产程、减少产后出血量.
作者:王向静;王彦芝;崔红赏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了解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受孕双胎的产科并发症和围生儿发病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方医院1998年1月~2005年5月43例IVF-ET受孕双胎和75例自然受孕双胎的产科并发症和围生儿结局.结果:IVF-ET受孕双胎组的母亲年龄为(30.81±4.36)岁,自然受孕双胎组母亲年龄为(27.26±3.40)岁,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1);IVF-ET受孕双胎组孕34~37周间早产率显著高于自然受孕组(46.51%、vs 20.00%,P<0.01),OR值为3.478,OR值95%的可信区间为1.52~7.93;IVF-ET受孕双胎组剖宫产率显著高于自然受孕双胎组(88.23% vs 67.86%,P<0.05),OR 值为2.247,OR值95%的可信区间为1.017~4.965;IVF-ET受孕双胎组单卵双胎的发生率显著低于自然受孕组(4.60% vs 22.66%);两组其他产前、产时并发症和围生儿并发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IVF-ET受孕双胎组母亲年龄较大,早产发生率较高,单卵双胎比例较低,分娩方式以剖宫产为主,其他产科并发症与围生儿并发症与自然受孕双胎组相似.
作者:张莉英;余艳红;陈惠英;苏桂栋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观察采用开塞露灌肠法与传统的诱导按摩等物理方法治疗产后尿潴留的疗效.方法:选择产后尿潴留患者80例,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比较两组产后尿潴留排尿情况.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5%,对照组有效率55%,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用开塞露灌肠治疗产后尿潴留疗效显著、安全,大大减少泌尿道感染.
作者:郑雪珍;俞海燕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比较陈旧性宫外孕在经腹部超声(TAS)与经阴道超声(TVS)的二维声像图及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血流频谱表现,提高陈旧性宫外孕的超声诊断率.方法:运用TAS及TVS对21例陈旧性宫外孕的声像图及血流频谱进行分析对比.结果:TVS诊断与病理检查符合率90.48%(19/21),TAS诊断与病理检查符合率42.86%(9/21).结论:在陈旧性宫外孕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TVS明显优于TAS.
作者:李锦;夏明银;杨梅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8(IL-18)与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胰岛素抵抗(IR)关系.方法:选取40例PCOS患者和40例对照,测定身高、体重、腰围、臀围及血清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激素(LH)、睾酮(T)、空腹血糖(FBG)、胰岛素(INS)、IL-18水平.结果:PCOS组血清IL-18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PCOS组内IL-18水平与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INS、Homa-IR显著正相关.结论:IL-18与PCOS患者胰岛素抵抗有关.
作者:曾玖芝;周丰宁;沈宗姬;邱惠麒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观察保妇康栓治疗妊娠合并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95例妊娠合并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20例,对照组75例.治疗组采用保妇康栓治疗,对照组采用凯妮汀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治愈率为82.5%,对照组总治愈率为84%,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保妇康栓治疗妊娠合并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疗效显著.
作者:张秋芳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寻找山西省出生缺陷高发区饮用水中含量异常的化学元素,为出生缺陷的干预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出生缺陷高、低发区分别采集当地居民的生活饮用水,采用ICP-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对16种元素进行含量测定.结果:与对照区水样相比,出生缺陷高发区水样中As、Mo、Sr、Pb、V、Na含量显著偏低,Sn、Se、Zn、Ni、Ca、Cu、K含量显著偏高;以病情为因变量、16种元素含量为自变量经逐步回归分析,Mo、Mg、Sr、Ca、As、Sn、V等进入方程.结论:Mo、Sr、As、V在水体中的含量异常可能是出生缺陷发生的重要因素,Pb、Na等偏低与Sc、Zn、Ni、Fe、Cu、Al、K等偏高可能与Mo、Sr、As、V、Ca、Sn等元素共同起到协同致病的作用.
作者:何艳微;张科利;王劲峰;郑晓瑛;张廷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的适应症及疗效.方法:86例异位妊娠患者服用米非司酮50 mg,2次/日,5天为1个疗程.同时定期监测血β-HCG和B超检查.结果:86例异位妊娠中,68例成功治愈,有效率为79.06%.血β-HCG<300 mIU/mL的有效率明显高于血β-HCG>300 mIU/mL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盆腔包块<3 cm的治愈率高于B超盆块>3cm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简便、安全、经济、有效,无不良反应,疗效与治疗前血β-HCG水平、包块大小密切相关.
作者:胡碧洪;田乔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研究黄体生成素受体(LHR)基因Asps578 Cly突变与女童特发性性早熟的关系.方法:从16例特发性性早熟女童的口腔拭子中提取DNA,5'-CAC TGC TGG CTT TIT CAC TGT ATT-3'和5'-TGA AGG CAG CTG AGA TGG CAAAAA-3'作引物,经常规PCR扩增后采用限制性内切酶MspI消化,检测LHR基因是否存在A1733G的单碱基突变.结果:16例性早熟女童的LHR基因均未检测到Asp578 Gly突变.结论:Asp578 Gly突变不是女童特发性性早熟的主要病因.
作者:王春生;徐勇;蒋培余;张蓓;邵慈慧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建立宫内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豚鼠模型,研究CMV宫内感染致异常妊娠结局的发生机制.方法:随机选择无CMV感染史的孕早期豚鼠,腹腔接种GPCMV,分娩24 h内处死,运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N-PCR)和地高辛标记的CMV晚期mRNA三相探针原位杂交技术,探究GPCMV宫内感染及其致异常妊娠结局的发生机制.结果:感染的孕鼠出现病毒血症征象,其子代出现流产、死胎等异常结局.N-PCR检测孕鼠及其子代GPCMV感染率分别为100.00%和94.57%.且感染脏器均出现非特异性组织病理学变化.杂交阳性信号位于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子宫腺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的胞质内.结论:孕早期GPCMV感染对妊娠结局影响严重.中性粒细胞可将CMV携带到子宫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胎盘感染和绒毛退行性变,这可能是进而引发子代生长发育异常的原因之一.
作者:邓东锐;陈素华;熊锦文;王昕荣;刘海志;乔福元;凌霞珍;闻良珍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奥平联合微波治疗中重度宫颈糜烂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160例中重度宫颈糜烂患者应用奥平联合微波治疗作为观察组,140例患者采用单纯微波治疗作为对照组,两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奥平联合微波治疗中重度宫颈糜烂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奥平联合微波治疗中重度宫颈糜烂是较理想的方法.
作者:杨桂英 刊期: 2008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