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占顺;刘向华
目的:探讨母血中单个胎儿有核红细胞(NRBCS)产前诊断胎儿ABO血型的可行性.方法:从154例孕妇外周血中分离单个NRBCS,应用引物延伸扩增(PEP)法扩增单个NRBCS的基因组,用PCR法检测扩增产物中的SRY基因以判断NBRCS的来源.再用特异性序列-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法测胎儿ABO血型基因型.抽取新生儿脐血提取淋巴细胞,应用PCR-SSP法测胎儿ABO血型基因型.用常规血清方法测新生儿血型.结果:用PCR-SSP法检测出154例中的152例血型,2例未测出,检出率98.7%.检测出的152例胎儿基因型与脐血淋巴细胞所测ABO血型基因型完全相符.常规血清学方法测新生儿ABO血型,检测率为85.7%.结论:用单个NRBCS结合PCR-SSP法检测胎儿ABO血型方法可靠.
作者:付先虎;陈汉平;阎小芳;余蓉;刘燕燕 刊期: 2008年第09期
异常子宫出血是患者就诊的常见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宫腔镜的广泛开展,诊断异常子宫出血取得了相当大成就.本文通过与传统诊刮术相比较,对2005年1月~2007年1月我院利用官腔镜检查诊断异常子宫出血1360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其诊断价值.
作者:李燕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联合达英-35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的一般指标的内分泌变化,及随后促排卵效果.方法:对40例PCOS患者的一般指标,基础内分泌指标测定,并与20例非PCOS不育患者比较.观察组对20例PCOS患者给予二甲双胍联合达英-35治疗后复查一般指标及内分泌指标,停药后给予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MG)促排卵,对照组为未经上述药物治疗的20例PCOS患者直接促排卵治疗.比较各组排卵及妊娠情况.结果:40例PCOS患者基础促黄体生成素(LH)、睾酮(T)、雌二醇(E2)高于非PcOs不育患者(P<0.05);观察组经治疗后,LH、T及E2水平明显下降,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腰臀围比值(WHR)、体重指数(BMI)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促排卵结果:排卵率72.73%,妊娠率30.0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二甲双胍联合达英-35治疗PCOS患者,可有效改善PCOS患者内分泌紊乱,增强对排卵药物的敏感性,提高排卵率及妊娠率,是治疗PCOS不育症的良好方法.
作者:刘艳红;王霞;王爱华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化瘀疏肝种子汤内服加灌肠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前后B超的结果.方法:将140例输卵管阻塞性不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对照组60例.治疗组采用化瘀疏肝种子汤内服加灌肠治疗;对照组用庆大霉索8万U,地塞米松5 mg,α-糜蛋白酶4000 U,2%普鲁卡因4 ml,0.9%生理盐水30 ml通液治疗.结果:治疗组附件增粗减少,包块明显缩小或消失,有68例完全恢复正常,与对照组各项指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化瘀疏肝种子汤内服加灌肠能减轻输卵管阻塞性不孕患者输卵管炎症,促使增生粘连的结缔组织软化,消除局部充血水肿,促进输卵管的再通.
作者:薛瑞秀;陈建荣;栗萍;王晓平;张秀荣;李雪琴;吴玉红;谭强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观察保妇康栓治疗妊娠合并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95例妊娠合并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20例,对照组75例.治疗组采用保妇康栓治疗,对照组采用凯妮汀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治愈率为82.5%,对照组总治愈率为84%,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保妇康栓治疗妊娠合并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疗效显著.
作者:张秋芳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对先天性胆道闭锁的胰胆管形态进行造影研究.方法:75例先天性胆道闭锁患儿术中胆道造影显示下方胆总管开放、十二指肠显影者15例为研究对象,观察其胆总管、胰管、胰胆合流共同管及其开口部位.以同期收治的11例非胆道闭锁性黄疸婴儿的胆道造影为对照.结果:胆道闭锁组15例中10例(66.67%)十二指肠乳头开口于十二指肠降段以远,对照组11例中仅3例(27.27%),前者明显增高于后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胆道闭锁组和对照组合并胰胆合流异常的发生率分别为93.33%(14/15)和81.82%(9/11),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但是胆道闭锁组胰胆合流共同管的长度指数0.391±0.130比对照组0.226±0.116明显延长(P<0.05).胆道闭锁组胆总管的直径指数0.088±0.034比对照组0.197±0.083明显细小(P<0.05),而共同管和胰管的直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十二指肠乳头异位开口和胰胆合流共同管延长是先天性胆道闭锁畸形影像学改变特点之一,提示与胚胎早期肝憩室发育异常有关.
作者:王昆;李龙;刘雪来;付京波;黄柳明;刘刚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比较经腹腔镜与开腹保守性手术治疗输卵管妊娠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46例确诊为输卵管妊娠、包块直径≤5cm且有生育要求的患者,随机分为腹腔镜组76例和开腹组70例,比较两组保守性手术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成功率及术后血β-hCG恢复情况.结果:与开腹组相比,腹腔镜组手术成功率高(96.05%:81.49%,P<0.05),术中出血少[(32.7±14.3)ml:(81.6±41.2)ml,P<0.05],手术时间短[(41±19)min:(57±12)min,P<0.05],住院时间短[(4.9±0.8)天:(7.0±2.3)天,P<0.05],肛门排气时间短[(17.1±5.6)h:(32.0±8.4)h,P<0.05],手术后血β-hCG恢复正常时间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保守治疗输卵管妊娠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患者肠道功能恢复迅速、住院时间短等优点,且手术成功率高,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皮向辉;齐爽;张卉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儿童全血中微量元素含量以及各元素间相互协同或拮抗作用.方法:采用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336名1~3岁儿童全血中的铅(Pb)、镉(Cd)、铜(Cu)、锌(Zn)、钙(Ca)、镁(Mg)和铁(Fe)含量,并分析各元素间的相互关系.结果:全血微量元素Zn含量较正常值偏低,Pb含量偏高.Ca与Pb、Zn、Cd呈负相关,Fe与Cu、Zn、Ca呈负相关,Pb与Cd呈正相关.结论:儿童期应均衡饮食,合理补充微量元素,以保证儿童健康成长.
作者:王虹;林艳;方宝珍 刊期: 2008年第09期
本文对3年来在我院分娩的高龄孕妇与非高龄孕妇资料作对照分析,以了解高龄孕妇妊娠期合并症及对新生儿的影响.
作者:刘真;李秀英;邹秀芬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彩超(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高频探头)与扫描(电脑近红外线扫描诊断仪)加细胞学诊断在乳腺癌筛查方面的应用研究.方法:对妇女保健科乳腺癌筛查中以乳房疼痛、肿块、乳头溢液为主要临床症状的1452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彩超与扫描加细胞学筛查乳腺癌.结果:彩超定位可疑癌19例,扫描定位可疑癌8例,定位穿刺细胞学诊断可疑癌21例,彩超定位可疑癌中细胞学诊断17例乳腺癌,其构成比89.47%,扫描定位可疑癌中细胞学诊断4例乳腺癌,其构成比50.00%,统计学检验具有显著性意义(x2=5.075,P<0.05).细胞学诊断与手术后组织病理诊断基本相符.结论:彩超与扫描加细胞学诊断提高了乳腺癌筛查的准确率.
作者:贾海兰;段金玲;李国俊;孟树芝 刊期: 2008年第09期
为掌握我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及其变化趋势,分析主要死因,制定切实可靠的干预措施,提高儿童保健水平,保障儿童健康,笔者对津南区1994~2003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结果进行分析.
作者:周灵芝;吴艳华;赵世芬;郝树琴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阻断儿童反复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方法.方法:对12个月内患支原体感染(临床有呼吸道症状、血Mp-IgM滴度在1:40以上)3次以上,或6个月内感染2次者及其密切接触者(后者Mp-IgM滴度在1:40以上)前瞻性给予阻断治疗:即对治疗组患儿及密切接触者同时进行大环内酯类药物序贯疗法,对照组仅对患儿进行大环内酯类药物序贯治疗.结果:71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3例,经过2年随访观察发现: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患儿复感率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反复支原体感染患儿的密切接触者也实施大环内酯类药物序贯疗法可以有效降低患儿的支原体复感率.
作者:王福文;陈乐明;叶茂松;李里力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部分城市人群、农村人群、流动人群女性下生殖道感染状况及不同生活、卫生行为对下生殖道感染的影响.方法:于2005年3月~2006年9月由北京地区协作医院对当地农村人群、流动人群(批发市场商户)、城市人群女性进行下生殖道感染调查.所有对象填写调研表,并对其进行下生殖道感染的相关检查,比较3组的流行病学资料并进行感染高危因素分析.结果:①在所有研究对象中,HPV检出率高为15.7%,其他依次是衣原体13.4%、细菌性阴道病11.1%,外阴阴道念珠菌病6.1%和滴虫性阴道炎0.8%.②衣原体感染城市人群高,为15.8%,其次是农村人群(9.0%)和流动人群(8.8%);HPV感染农村人群(26.0%)高于流动(23.7%)和城市人群(1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滴虫性阴道炎、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和细菌性阴道病发生率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本次调查未检出淋病、HIV和生殖道梅毒感染.③3组人群的洗浴方式、性伴侣数、教育程度、阴道冲洗习惯、经期清洗外阴和服用抗生素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女性不同人群间下生殖道感染发生率的差异可能与其生活习惯及卫生行为有关,应根据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习惯及卫生行为特点采取针对性措施及行为干预以降低下生殖道感染发生率.
作者:刘菲;张岱;刘朝晖;廖秦平;耿力;卢丹;徐晓萍;张爱梅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孕妇的新生儿出生24 h内及6月龄时乙肝病毒标志物的转归以及影响新生儿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转阴有关因素.方法:对490例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进行追踪观察,按知情同意原则将孕妇分为孕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组(HBIG组)和孕期不注射HBIG组(对照组).其中HBIG组334人,采取从妊娠28周起,每月注射HBIG 200 IU直至临产,对照组156人只做常规产检不注射HBIG.分娩后,采集新生儿出生24 h内、及6月龄时的外周静脉血,检查乙肝标志物,所有孕产妇所生新生儿出生24 h内都肌肉注射HBIG 100 IU,同时在不同部位按0、1、6月龄肌肉注射5μg乙肝疫苗.结果:①490例新生儿出生24 h的乙肝标志物检测中有60例HBsAg阳性,其中母亲产前注射HBIG组35人,对照组25人;到6月龄时HBIG组婴儿有28例转阴,HBsAg转阴率为80.0%(28/35),对照组婴儿有14例转阴,转阴率为56.0%(14/25),两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60例出生24 h内HBsAg阳性的新生儿中,HBsAg、HBeAg同时阳性者(双阳组)有34人,HBsAg阳性而HBeAg阴性(单阳组)有26人.6月龄时检测婴儿乙肝标志物,双阳性组有19例转为阴性,HBsAg转阴率为55.9%(19/34),而单阳性组有23例HBsAg转阴,其HBsAg转阴率为88.5%(23/26),两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490例婴儿出生后6月龄时抗-HBs阳性率在注射组为81.4%(272/334),对照组为52.6%(82/156),其差别十分显著(P<0.001).结论:孕晚期母亲注射HBIG能促进出生24 h内HBsAg阳性新生儿的6月龄HBsAg阴转率,同时显著提高6月龄婴儿抗-HBs阳性率;出生24 h内HBsAg、HBeAg同时阳性的新生儿,6月龄HBsAg阴转率较低.
作者:刘东洋;肖小敏;周娟;张永良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宫腔镜诊治流产清官后宫内异常回声的临床价值.方法:对人流或药流不全清官后而B超提示子宫腔妊娠物残留或滋养细胞疾病可能78例,实行宫腔镜诊治,分析B超、官腔镜及病理检查结果.结果:B超诊断宫内妊娠物残留57例,提示滋养细胞疾病18例,提示子宫疤痕处妊娠绒毛3例.官腔镜下诊断宫内妊娠物残留有74例,绒毛滋养细胞肌层浸润1例,绒毛植入子宫峡部剖宫产疤痕处3例.病检78例中绒毛植入肌层1例,子宫峡部绒毛2例,1例官腔镜电切肌层组织中有滋养细胞增生,宫内妊娠物残留74例中有2例滋养细胞增生活跃与B超提示宫肌层血流丰富病例相吻合,临床后确诊宫内残留72例.B超诊断宫内妊娠物残留、子宫疤痕处绒毛植入,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阳性率分别是(57/74)79.17%、(3/3)100.00%、(3/18)16.67%.宫腔镜诊断宫内妊娠物残留中有2例滋养细胞肿瘤漏诊,术后靠B超确诊,校正宫腔镜诊断宫内妊娠物残留阳性率(72/72)100%,故宫腔镜诊断滋养细胞肿瘤准确率33.33%(1/3),联合B超能提高该病诊断正确率.结论:对流产清官后B超提示宫内异常回声者,应首选宫腔镜诊治,以提高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防范不必要的扩大治疗.
作者:佐满珍;杨慧琼;汪琼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建立宫内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豚鼠模型,研究CMV宫内感染致异常妊娠结局的发生机制.方法:随机选择无CMV感染史的孕早期豚鼠,腹腔接种GPCMV,分娩24 h内处死,运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N-PCR)和地高辛标记的CMV晚期mRNA三相探针原位杂交技术,探究GPCMV宫内感染及其致异常妊娠结局的发生机制.结果:感染的孕鼠出现病毒血症征象,其子代出现流产、死胎等异常结局.N-PCR检测孕鼠及其子代GPCMV感染率分别为100.00%和94.57%.且感染脏器均出现非特异性组织病理学变化.杂交阳性信号位于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子宫腺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的胞质内.结论:孕早期GPCMV感染对妊娠结局影响严重.中性粒细胞可将CMV携带到子宫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胎盘感染和绒毛退行性变,这可能是进而引发子代生长发育异常的原因之一.
作者:邓东锐;陈素华;熊锦文;王昕荣;刘海志;乔福元;凌霞珍;闻良珍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了解北京市年轻妇女(≤25岁)重复流产的基本状况、有关避孕态度行为,并探讨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分析多次重复流产妇女的基本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随机选取北京市8家医院,对6个月内到这8家医院进行早期人工流产的妇女(1980年8月1日以后出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应用SPSS 10.O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在所有被调查的1008例流产妇女中,2次以上(包括2次)为330例,占所有流产妇女的比例为32.7%;在重复流产的妇女中,56.9%的人未使用任何避孕措施,43.1%的妇女怀孕原因是因为避孕失败.在所有因避孕失败怀孕者中,有36.9%为安全期避孕失败,29.8%是避孕套避孕失败所引起,26.2%是体外排精,19.1%是紧急避孕药.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后进入模型的因素有职业、文化程度、避孕知识、本次流产避孕状况.结论:由于年轻妇女对避孕知识相对缺乏,未采取避孕措施的比例较高,安全期避孕的使用率仍然较高.职业、文化程度、对避孕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本次流产是否避孕是妇女重复流产的影响因素.应加强对流产后避孕知识的宣教,特别是安全期避孕与体外排精的相关知识.
作者:陈世强;程怡民;魏虹;孙亚坤;蔡雅梅;王潇滟;吕岩红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巧特欣(卡贝缩官素)预防剖宫产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140例剖宫产的患者,其中100例在术中单次静脉使用巧特欣100μg,40例单次使用欣母沛250μg,宫体注射.观察术后2 h内出血量、子宫底的高度、子宫的张力、产后2 h内需要额外干预的情况、效价比以及药物的副作用.结果:巧特欣组比欣母沛组的术后2 h内出血量少、子宫底的高度低、产后2 h内需要额外干预的情况少、效价比高以及药物的副作用少.结论:巧特欣预防剖宫产产后出血2 h内的效果较优.
作者:黄燕萍;刘正平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官腔镜检查绝经后子宫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02年7月~2006年9月的56例绝经后子宫出血患者的官腔镜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6例绝经后子宫出血病人出血原因经过病理切片确诊,原因分别为:子宫内膜萎缩出血及子宫内膜炎共29例(29/56,51.79%),子宫内膜增殖症4例(4/56,7.14%),子宫内膜息肉11例(11/56,19.64%),子宫内膜癌6例(6/56,10.71%),黏膜下子宫肌瘤3例(3/56,5.36%).结论:官腔镜直接观察子宫腔病变,优于单纯诊断性刮宫和B超等影像学诊断,是目前妇科诊治宫内病变不可缺少和替代的检查方法.
作者:李春 刊期: 2008年第09期
分娩是一个特殊的生理过程,转变产时服务模式,减少不必要的医疗干预,已引起国际社会和医学界的广泛关注,而人性化服务要求以产妇为中心的服务模式.2007年开始,我院以自然分娩观念进行培训,对孕妇及家属开展特色化的产前健康教育,产时实行导乐陪伴分娩,加强沟通,促进了自然分娩,降低了剖宫产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汪苗琴 刊期: 2008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