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细芬
目的:分析早产的危险因素,比较单独应用硫酸镁与硫酸镁、舒喘灵联合用药治疗先兆早产的临床治疗疗效差别.方法:将本院近7年来547例早产病例的危险因素分类排序,筛选早产的高危因素.将432例早产的临床治疗方法作对比分析.结果:7年来分娩总数10851例,早产发生率5.04%,其中与早产有关的危险因素为胎膜早破、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感染、多胎妊娠、宫颈机能不全、胎儿宫内窘迫、胎盘异常等.硫酸镁与沙丁胺醇(舒喘灵)联合用药治疗早产优于单独应用硫酸镁.结论:早产为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胎膜早破是导致早产常见的原因之一,硫酸镁与舒喘灵联合应用治疗早产可延长孕周,提高新生儿生活质量.
作者:李华;白丽华;王兆贤 刊期: 2008年第26期
目的:探讨剖宫产产后出血(PPH)的危险因素及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对132例剖宫产PPH作回顾性分析.结果:PPH危险因素有流产史、分娩史、产检史、剖宫产时机与产程、胎膜早破、巨大儿、多胎妊娠、胎盘因素等;PPH原因:宫缩乏力75例,占56.82%,胎盘因素42例,占31.82%,手术操作13例,占9.85%,而75例宫缩乏力影响因素:产程停滞或延长29例,占8.67%,巨大儿/双胎妊娠13例,占17.33%,胎膜早破/宫内感染19例,占25.33%,妊娠期高血压病6例,占10.67%;PPH剖宫产指征:胎儿窘迫、头盆不称、社会因素、前置胎盘.结论:重视剖宫产PPH危险因素,加强孕前及孕产期保健,积极治疗妊娠并发症,正确掌握剖宫产指征及手术时机,控制剖宫产率,提高手术质量.
作者:秦秀菊;双艳平 刊期: 2008年第26期
目的:探讨产妇月子传统习惯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问卷调查与定性研究结合,对本市区产后42天左右的产妇776例问卷调查;定性研究采用半结构性访谈、关键人物访谈及专题小组讨论共调查63人次,其中半结构性访谈有产妇及其家人(丈夫、婆婆或母亲)36人,关键人物访谈有社区产后访视人员4人、中医4人,专题小组讨论有从事或负责社区产后访视工作的护理保健人员及中医19人.结果:776例产妇中,月子期间不洗头洗澡的有54.9%、不刷牙的有36.3%、不吃蔬菜的有19.3%、不吃水果的有36.1%,活动范围只能局限在居室内走动的为100%.主要是长辈的意愿及其传统观念起主导作用;产后访视次数对吃蔬菜的影响有显著性;产妇的文化程度和保健知识掌握程度与月子健康行为呈正相关.结论:从孕期、住院分娩、直至产后1个月内的家庭访视,要不断地向产妇及其婆婆、妈妈、丈夫等负责照顾产妇的家庭成员进行健康宣教,使保健知识不断得到强化,确立并形成产妇坐月子的健康行为,以利母婴身心健康.
作者:陈起燕;陈烈平;Joanna Raven;张荣莲;杨闽燕 刊期: 2008年第26期
目的:探讨宫颈糜烂与解脲支原体(UU)感染的关系,为预防和治疗宫颈糜烂提供依据.方法:对1000例宫颈糜烂患者进行临床检查、UU的检测和阴道其他病原体的检测,对所得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000例宫颈糜烂患者检出UU阳性698例,检出率69.80%;感染UU的698例宫颈糜烂病例中伴其他阴道病原体感染检出622例,占89.11%,与UU阴性组发生率71.85%比较,两者有显著差异(P<0.001),698例UU阳性病例中644例呈急性官颈炎表现,占92.26%,与UU阴性组的7.95%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01).结论:宫颈糜烂与解脲支原体感染密切相关,临床对急性宫颈炎表现及合并有阴道炎症、病程迁延、反复发作病例应考虑到UU感染可能,需做官颈解脲支原体的检测.
作者:吴晓玲;曹丽君;周虹九 刊期: 2008年第26期
目的:探讨聚焦超声联合爱宝疗溶液治疗宫颈糜烂的治疗效果.方法:分析聚焦超声联合爱宝疗溶液治疗的200例宫颈糜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00例患者均完全康复.其中199例为一次性治愈,1例为二次治愈.结论:聚焦超声联合爱宝疗溶液治疗宫颈糜烂治愈率高,副作用小,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金永凤 刊期: 2008年第26期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与人流的关系.方法:对645例在本院分娩的初产妇分别进行有人流史和无人流史分组对照比较,对人流次数多少及末次人流距再孕间隔进行对照比较.结果:人流组胎盘粘连、第三产程时间异常、产后出血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与人流次数成正相关;与末次人流距再孕间隔成负相关.结论:人流术是造成胎盘粘连、产后出血的不良因素.
作者:陈静 刊期: 2008年第26期
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是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常用的筛查方法,此法大大提高了对宫颈异常细胞诊断率;阴道镜是通过放大直接观察官颈表面血管上皮的形态结构以评估病变,成为宫颈癌筛查的主要手段.我院采用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配合阴道镜检查对早期宫颈病变进行筛查,现报道如下.颈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300例,年龄18~76岁,平均年龄47岁,其中对128例行阴道镜检查,有80例行阴道镜下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
作者:舒细芬 刊期: 2008年第26期
目的:通过中日跨文化比较,探讨了不同环境对母亲育儿压力的影响.方法:采用育儿压力问卷和居住社区育儿环境评估问卷,对中国天津市180名和日本静冈县130名0~3岁婴幼儿的母亲进行调查.结果:①中国母亲对所在社区育儿环境的认可度低于日本母亲;②中国母亲的育儿压力高于日本母亲;③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孩子年龄、母亲年龄、社区育儿环境对两国母亲的育儿压力均有明显的影响;母亲工作、家庭结构对中国母亲的育儿压力有明显的影响;子女人数对日本母亲的育儿压力有明显的影响.结论:社区育儿环境因素对母亲育儿压力的影响大于子女、母亲自身和家庭因素.
作者:石秀梅;高健;王英 刊期: 2008年第26期
目的:研究复方孕二烯酮(复方GES)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卵巢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IGFBP-1)、性激素水平及促排卵结局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PCOS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口服复方GES治疗,连续3个月.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浆肾素原(PRA)、血管紧张素Ⅱ(ATⅡ)及血清IGF-1、IGFBP-1、空腹胰岛素(INS)、空腹血糖(GLU)、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素(FSH)、雄烯二酮(A2)、雌二醇(E2)、睾酮(T),测量每侧卵巢内卵泡数目、卵巢体积并观察临床症状的改善及服药期间的副反应.停药后开始促排卵治疗.对照组直接进行促排卵治疗.结果:实验组服药3个周期后,FSH(P<0.05)、LH、A2、E2、T水平及LH/FSH比值(P<0.01)均显著下降,血浆PRA与ATⅡ水平显著降低(P<0.01),血清IG-FBP-1水平明显升高(P<0.05).双侧卵巢体积显著缩小,卵泡数目明显减少(P<0.01).临床症状得到缓解.促排卵治疗过程中,实验组HMG(或FSH)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单卵泡生长率和HCG日A型内膜出现率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复方GES能显著降低PCOS患者的血浆PRA及ATⅡ水平,提高血清IGFBP-1水平,降低LH、T、A2水平及LH/FSH比值,减少卵巢体积及卵泡数目,而对空腹INS及空腹GLU水平元明显影响;应用复方GES 3个周期能明显改善PCOS患者CC+HMG方案促排卵治疗的效果.
作者:麻海英;刘复权;崔炳元;郭立娜;张娜;张轶 刊期: 2008年第26期
目的:探讨儿童早期(1岁以内)喂养或断奶方法不当产生的进食行为问题,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方法:用问卷的形式对两所幼儿园500例2~5岁的儿童进行调查,问卷全部由家长统一填写.结果:儿童早期不正确的喂养或断奶方法不当造成儿童日后的进食行为问题.结论:进食技能的发育不仅受儿童发育的影响,而且取决于家长的营养知识状况,受社会、经济文化、心理以及生活习惯的影响.
作者:王劲;罗红裔;付桂英 刊期: 2008年第26期
高危儿是指在胎儿期及新生儿期,有些胎儿或新生儿的生长发育尤其是脑发育受到危险因素的影响,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危重疾病而需要特殊监护的新生儿.近年来,随着围生医学尤其是新生儿重症监护专业的持续发展,高危儿的存活率明显提高,同时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病率也明显增加,约5%~10%的高危儿发生不同程度的脑损伤.
作者:李荔荔;文红;宋亚非;常虹 刊期: 2008年第26期
目的:探讨HBsAg阳性孕妇早产儿的免疫阻断方式.方法:所选对象为HBsAg阳性孕妇的早产儿,生后体重达2000 g后给予常规免疫,对照组为HBsAg阳性孕妇的足月儿,给予母婴联合免疫,两组婴儿于出生、6月龄及12月龄分别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和肝功能.结果:早产儿组HBVm多种模式有隐性感染或再次感染的可能,HBsAb、HBcAb和HBeAb的产生明显低于足月儿组,X2检验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HBsAg阳性孕妇的早产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100 IU 1次不足以中和清除HBV抗原.当早产儿因早产及低体重无法得到全面免疫保护时,喂母乳有可能继续增加HBV感染的机会.两组婴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建议HBsAg阳性孕妇的早产儿出生24 h内给予HBIG 100 IU肌肉注射,对明确宫内已感染HBV的早产儿采用HBIG200 IU肌肉注射,间隔2周重复1次,待体重达预防接种要求后,再按0、1、6月各接种乙肝疫苗(HBvac)10μg,并禁喂母乳.长期监测HBVm的变化,并同时监测肝功能.
作者:钱芳;绍玉琴;徐素玲 刊期: 2008年第26期
目的:寻找一种能减少剖宫产子宫肌瘤挖除术后出血和降低术后病率的方法.方法:剖宫产术后、胎盘娩出胎儿后常规缝合子宫下段切口,对直径大于3 cm的肌瘤安放止血带,缝毕肌瘤挖除切口后放松止血带,再行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结果:术后出血量明显减少,术后病率未增加,卵巢功能恢复正常.结论: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挖除术安放止血带后再行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产后出血量减少,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简单迅速,止血效果确切,以后再通,不影响再次妊娠与分娩;临床医师易掌握.
作者:王宏 刊期: 2008年第26期
随饮食习惯改变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肥胖症发病率正日益提高.文献显示我国儿童肥胖病率为2%~7%,美国为5%~25%.不合理的膳食结构,不良的生活方式及社会应激等诸多因素交互作用,使得肥胖患者正以每5年增一倍的速度迅速递增[1].2型糖尿病曾被认为是成年人所患疾病,儿童少见,但北美、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发现近年来儿童2型糖尿病明显增多,占新近诊断儿童糖尿病的8%~45%,其增多和儿童肥胖有关.
作者:张兴全;赵方 刊期: 2008年第26期
目的:了解南宁市集体儿童体格发育状况,进一步做好托幼机构营养和卫生保健工作.方法:对区直机关幼儿园2002~2006年的儿童健康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年间幼儿园儿童身高体重达标率逐年上升,低体重、消瘦、贫血患病率逐年下降.儿童单纯性肥胖患病率逐年上升.结论:儿童身高体重增长趋势良好,膳食营养对儿童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在生活质量改善的同时应重视健康教育,预防儿童肥胖症的发生.
作者:吴葆宁 刊期: 2008年第26期
目的:探讨早产胎膜早破(Preterm 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s PPROM)对分娩方式及母婴的影响.方法:对260例PPROM进行回顾性分析,对28~34周,34+1~37周两组做分析比较.结果:不同孕周的两组PPROM分娩方式的比较,无显著差异;新生儿死亡、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新生儿窒息及新生儿感染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1);母亲产褥病率、产后失血两组间无差异.结论:孕周越小,新生儿死亡率越高;对于孕28~34周胎膜早破宜采取期待疗法,以减少新生儿合并症的发生;对于孕周小者尽量延长孕周至34周以上,以降低新生儿死亡率.
作者:韩爱红 刊期: 2008年第26期
目的:了解沈阳市人群出生缺陷发生状况,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妇幼保健三级网络,采用人群监测方法收集出生缺陷资料,应用Visual FoxPro 6.0数据库统计,采用SISS 1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3年调查围产儿141477例,发现出生缺陷1783例(166种),其中单发1396例(63种),占总数78.30%,多发例387例(89种),占总数的21.70%,出生缺陷率为126.03/万.年度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前10位为先心病、总唇裂、多指(趾)、神经管畸形、外耳畸形、脑积水、直肠肛门闭锁、先天性巨结肠、腹裂、肢体短缩,共1399例,占总出生缺陷的78.46%,发生专率98.88/万.结论:沈阳市人群出生缺陷率在逐年上升,男性高于女性,死胎死产高于活产,差异极显著.
作者:刘冰;杨柳 刊期: 2008年第26期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syndrome,MDS)是一种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该病以骨髓造血功能不全和无效性血细胞生成为特征,伴有不同程度的外周血细胞减少,并有向白血病转化的危险[1].妊娠合并MDS是妊娠期非常少见的一种内科并发症,病死率高,临床处理尚有争议.我院2001年1月~2007年12月共收治孕妇19183例,根据FAB分型分类标准[2],其中确诊MDS 7例,现对其临床表现、血象、骨髓象、处理及转归等进行回顾.
作者:钱旭芳;李云云;陈云琴 刊期: 2008年第26期
目的:了解2~6岁儿童生活习惯、饮食行为的变化.方法:用简易问卷方式对家长进行调查.结果:儿童的睡眠时间普遍减少,看电视时间越来越长,随着年龄的增加,户内活动增加,户外活动减少.饮食方面,1/3的儿童进食过快,1/2以上的儿童有挑食、偏食等现象,并过多进食饮料.结论:生活习惯随年龄变动,及时教导家长可以达到干预的目的.
作者:魏梅;袁丽娟 刊期: 2008年第26期
目的:探讨对早产儿照护者实施健康教育对早产儿发病率的影响.方法:将2006年6月~2007年6月168例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一般出院指导,观察组照护者实施详细的健康教育指导,出院后3个月比较2组的发病情况.结果:两组的发病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对早产儿照护者实施健康教育丰富照护者育儿知识和经验、延续早产儿住院期间的治疗与护理、降低早产儿的发病率.
作者:董会娟;刘淑艳;葛丽娜;黄秋学;王晓革 刊期: 2008年第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