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葆宁
目的:探讨对早产儿照护者实施健康教育对早产儿发病率的影响.方法:将2006年6月~2007年6月168例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一般出院指导,观察组照护者实施详细的健康教育指导,出院后3个月比较2组的发病情况.结果:两组的发病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对早产儿照护者实施健康教育丰富照护者育儿知识和经验、延续早产儿住院期间的治疗与护理、降低早产儿的发病率.
作者:董会娟;刘淑艳;葛丽娜;黄秋学;王晓革 刊期: 2008年第26期
目的:研究复方孕二烯酮(复方GES)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卵巢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IGFBP-1)、性激素水平及促排卵结局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PCOS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口服复方GES治疗,连续3个月.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浆肾素原(PRA)、血管紧张素Ⅱ(ATⅡ)及血清IGF-1、IGFBP-1、空腹胰岛素(INS)、空腹血糖(GLU)、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素(FSH)、雄烯二酮(A2)、雌二醇(E2)、睾酮(T),测量每侧卵巢内卵泡数目、卵巢体积并观察临床症状的改善及服药期间的副反应.停药后开始促排卵治疗.对照组直接进行促排卵治疗.结果:实验组服药3个周期后,FSH(P<0.05)、LH、A2、E2、T水平及LH/FSH比值(P<0.01)均显著下降,血浆PRA与ATⅡ水平显著降低(P<0.01),血清IG-FBP-1水平明显升高(P<0.05).双侧卵巢体积显著缩小,卵泡数目明显减少(P<0.01).临床症状得到缓解.促排卵治疗过程中,实验组HMG(或FSH)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单卵泡生长率和HCG日A型内膜出现率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复方GES能显著降低PCOS患者的血浆PRA及ATⅡ水平,提高血清IGFBP-1水平,降低LH、T、A2水平及LH/FSH比值,减少卵巢体积及卵泡数目,而对空腹INS及空腹GLU水平元明显影响;应用复方GES 3个周期能明显改善PCOS患者CC+HMG方案促排卵治疗的效果.
作者:麻海英;刘复权;崔炳元;郭立娜;张娜;张轶 刊期: 2008年第26期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对盆腔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86例经病理及临床诊治结果证实的超声声像图进行分析研究,探讨经阴道超声诊断的临床符合率.结果:滤泡囊肿、黄体囊肿、多囊卵巢综合征、输卵管积水、盆腔包裹性积液、子宫肌瘤、子宫肌腺症、巧克力囊肿、畸胎瘤、异位妊娠,与临床病理诊断及诊治结果比较超声诊断符合率达96.9%;而浆液性乳头状囊性腺瘤、浆液性囊腺癌、黏液性囊腺癌超声诊断符合率达81.5%.结论:经阴道超声判断盆腔肿块的物理性质,推断其病理特性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莹;任艳蕾 刊期: 2008年第26期
目的:了解沈阳市人群出生缺陷发生状况,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妇幼保健三级网络,采用人群监测方法收集出生缺陷资料,应用Visual FoxPro 6.0数据库统计,采用SISS 1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3年调查围产儿141477例,发现出生缺陷1783例(166种),其中单发1396例(63种),占总数78.30%,多发例387例(89种),占总数的21.70%,出生缺陷率为126.03/万.年度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前10位为先心病、总唇裂、多指(趾)、神经管畸形、外耳畸形、脑积水、直肠肛门闭锁、先天性巨结肠、腹裂、肢体短缩,共1399例,占总出生缺陷的78.46%,发生专率98.88/万.结论:沈阳市人群出生缺陷率在逐年上升,男性高于女性,死胎死产高于活产,差异极显著.
作者:刘冰;杨柳 刊期: 2008年第26期
龋齿是龋病的俗称,它是一种很常见的口腔疾病,在少年儿童中发病普遍.龋齿是牙齿硬组织逐渐被破坏的一种疾病,发病开始在牙冠,如不及时治疗,病变继续发展,形成龋洞,终至牙冠完全破坏消失.未经治疗的龋洞是不会自行愈合的,其发展的终结果是牙齿丧失.龋齿是细菌性疾病,因此它可以继发牙髓炎和根尖周炎,甚至能引起牙槽骨和颌骨炎症.龋齿的继发感染可以形成病灶,导致或加重关节炎、骨膜炎、慢性肾炎和多种眼病等全身其他疾病.
作者:孙晓旭;杨太全;张永 刊期: 2008年第26期
目的:探讨血清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孕酮(P)在异位妊娠早期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RIA)检测198例异位妊娠(EP)患者和190例正常宫内早孕(NIUP)者的血清β-HCG、P水平.结果:EP组和NIUP组的β-HCG水平分别为(7626.60±2312.52)mIU/ml和(35 442.50±34 524.78)mlU/ml,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P水平分别为(15.6±2.56)nmol/L、(85.7±23.4)nmol/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单次检测血清β-HCG对早期异位妊娠无鉴别诊断意义,检测P对早期异位妊娠的诊断有一定价值,联合检测血清β-HCG、P可作为临床早期诊断异位妊娠可靠有效的指标.
作者:张丽华 刊期: 2008年第26期
目的:探讨意义不明确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SC-US)的各种细胞学病理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对该院2006年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诊断为Asc-Us的98例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ASC-US细胞病理变化表现六个方面:①非典型中表层细胞;②非典型化生;③非典型角化不全;④非典型萎缩;⑤ASC不能除外LSIL或ISL;⑥HPV感染证据不足,组织学检查结果可为炎症到CIN Ⅲ级甚至SCC各个不同级别的病变.结论:ASC-US是一个疾病谱,可以为宫颈炎性病变到宫颈上皮内瘤变甚至宫颈癌变各个级别,应早期干预,以降低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
作者:吴萍 刊期: 2008年第26期
目的:了解辖区先天性心脏病的现状及动态发展趋势,掌握其流行病学特征,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降低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方法:对辖区内2001~2005年出生缺陷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年平均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率为39.11/万,由2001年的14.37/万上升至2005年的78.81/万,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率呈上升的趋势;先天性心脏病从2001年居出生缺陷的第3位,近两年来跃居出生缺陷的首位,5年居总出生缺陷儿的首位,占总出生缺陷儿的23.93%;先天性心脏病56例,产前诊断7例,均为B超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宫内诊断率仅为12.50%;孕母年龄、常住地及性别对先天性心脏病发生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近年来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率显著上升;先天性心脏病诊断水平提高,但产前诊断水平仍有待提高;根据先天性心脏病高发情况,通过科学培训提高先天性心脏病B超产前诊断水平,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完善的先天性心脏病三级预防措施,进行全面干预,确实降低先天性心脏病儿的发生.
作者:郑莉娟;朱小梅;卢雪珍;刘芳芳 刊期: 2008年第26期
目的:探讨子宫颈电热圈环形切除术(LEEP)与阴道镜下多点活检对子宫颈内瘤样变(CIN)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以及LEEP术后随访情况.方法:2005年7月~2007年6月在杭州市余杭区妇幼保健院经液基细胞学检查-阴道镜下多点活检病理诊断为宫颈上皮内瘤变2~3级(CIN Ⅱ~CIN Ⅲ)的患者63例,进行LEEP宫颈环切治疗,比较宫颈环切与阴道镜下多点活检的病理结果之间的差异,同时对LEEP宫颈锥切后进行液基细胞学随访1~2年.结果:63例中41例环切病理结果与多点活检病理结果一致,符合率65.07%;22例多点活检与环切的结果不同,其中9例多点活检为CIN Ⅱ~Ⅲ级,环切诊断为镜下早期浸润癌.5例多点活检示CIN Ⅱ~Ⅲ级,环切病理为CIN Ⅰ,8例多点活检示CIN Ⅱ~Ⅲ级,环切病理为慢性子宫颈炎.2例多点活检示CIN Ⅱ~Ⅲ级,环切为急性子宫颈炎.63例均行HPV检测,49例HPV高危型阳性,26例宫颈活检CIN Ⅱ~Ⅲ级累腺.结论:液基细胞学检查,阴道镜下多点活检与宫颈环切是宫颈上皮内瘤样变的一种重要诊断与治疗方法.阴道镜下多点活检病理提示CIN Ⅱ~Ⅲ级伴腺体受累是存在宫颈癌的一个高危因素.HPV感染并持续存在与宫颈上皮内瘤样变有关,其数值高低与病理级别之间无明显联系.
作者:杨丽华 刊期: 2008年第26期
随饮食习惯改变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肥胖症发病率正日益提高.文献显示我国儿童肥胖病率为2%~7%,美国为5%~25%.不合理的膳食结构,不良的生活方式及社会应激等诸多因素交互作用,使得肥胖患者正以每5年增一倍的速度迅速递增[1].2型糖尿病曾被认为是成年人所患疾病,儿童少见,但北美、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发现近年来儿童2型糖尿病明显增多,占新近诊断儿童糖尿病的8%~45%,其增多和儿童肥胖有关.
作者:张兴全;赵方 刊期: 2008年第26期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生长激素缺乏症儿童(GHD)应用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治疗前后免疫状态进行比较,探讨r-hGH作为免疫增强剂的应用前景.方法:32例GHD儿童r-hGH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应用流式细胞术和免疫化学分析法分别检测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和免疫球蛋白(IgG、IgA、IgM)的含量,并与26例正常儿童对照.结果:①32例GHD儿童治疗前T淋巴细胞亚群的百分率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前后对比也具有显著性差异.②32例GHD儿童免疫球蛋白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前后对比也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r-hGH治疗后不仅可改善GHD患儿的身高,而且还可明显改善其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
作者:牛静;夏立红;张松青;商梅 刊期: 2008年第26期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syndrome,MDS)是一种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该病以骨髓造血功能不全和无效性血细胞生成为特征,伴有不同程度的外周血细胞减少,并有向白血病转化的危险[1].妊娠合并MDS是妊娠期非常少见的一种内科并发症,病死率高,临床处理尚有争议.我院2001年1月~2007年12月共收治孕妇19183例,根据FAB分型分类标准[2],其中确诊MDS 7例,现对其临床表现、血象、骨髓象、处理及转归等进行回顾.
作者:钱旭芳;李云云;陈云琴 刊期: 2008年第26期
目的:探讨宫颈糜烂与解脲支原体(UU)感染的关系,为预防和治疗宫颈糜烂提供依据.方法:对1000例宫颈糜烂患者进行临床检查、UU的检测和阴道其他病原体的检测,对所得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000例宫颈糜烂患者检出UU阳性698例,检出率69.80%;感染UU的698例宫颈糜烂病例中伴其他阴道病原体感染检出622例,占89.11%,与UU阴性组发生率71.85%比较,两者有显著差异(P<0.001),698例UU阳性病例中644例呈急性官颈炎表现,占92.26%,与UU阴性组的7.95%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01).结论:宫颈糜烂与解脲支原体感染密切相关,临床对急性宫颈炎表现及合并有阴道炎症、病程迁延、反复发作病例应考虑到UU感染可能,需做官颈解脲支原体的检测.
作者:吴晓玲;曹丽君;周虹九 刊期: 2008年第26期
目的:探讨产妇月子传统习惯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问卷调查与定性研究结合,对本市区产后42天左右的产妇776例问卷调查;定性研究采用半结构性访谈、关键人物访谈及专题小组讨论共调查63人次,其中半结构性访谈有产妇及其家人(丈夫、婆婆或母亲)36人,关键人物访谈有社区产后访视人员4人、中医4人,专题小组讨论有从事或负责社区产后访视工作的护理保健人员及中医19人.结果:776例产妇中,月子期间不洗头洗澡的有54.9%、不刷牙的有36.3%、不吃蔬菜的有19.3%、不吃水果的有36.1%,活动范围只能局限在居室内走动的为100%.主要是长辈的意愿及其传统观念起主导作用;产后访视次数对吃蔬菜的影响有显著性;产妇的文化程度和保健知识掌握程度与月子健康行为呈正相关.结论:从孕期、住院分娩、直至产后1个月内的家庭访视,要不断地向产妇及其婆婆、妈妈、丈夫等负责照顾产妇的家庭成员进行健康宣教,使保健知识不断得到强化,确立并形成产妇坐月子的健康行为,以利母婴身心健康.
作者:陈起燕;陈烈平;Joanna Raven;张荣莲;杨闽燕 刊期: 2008年第26期
目的:了解非户籍妇女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研究孕产期保健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提供依据.方法:通过个别深入访谈的方法,选择在上海市南汇区分娩的非户籍人口孕产妇进行调查.结果:非户籍妇女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不足.社会经济地位、本人及她人既往分娩经历、妇女的角色与孩子的性别均不同程度影响非户籍妇女的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结论:应针对非户籍妇女进行形式多样的孕产期保健宣传教育,包括其家庭成员的教育,在城市建立流动人口平产分娩点对非户籍妇女孕产期保健具有积极意义,政府应支持多部门协作,对非户籍人口实行综合管理,同时在财政上予以支持.
作者:高轶;徐飚;胡花;陈梦如;乔春莉 刊期: 2008年第26期
目的:观察产前束缚应激对子代大鼠海马组织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的表达及学习行为的影响.方法:将孕鼠随机分为应激组和对照组,应激组孕鼠在妊娠的第13~19天给予束缚应激.观察两组孕鼠所产雄性仔鼠1月龄时的学习记忆和行为活动,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仔鼠海马组织切片中BDNF的表达.结果:应激组雄性仔鼠海马BDNF的表达低于相应对照组(t=3.377,P=0.004),学习记忆成绩低于对照组(t=3.838,P=0.002),水平运动得分高于对照组(t=2.372,P=0.028),垂直运动得分高于对照组(t=2.625,P=0.016).结论:产前应激可能减少仔鼠海马组织中BDNF的表达,并影响仔鼠的学习记忆和行为活动.
作者:毛凤霞;姚梅玲 刊期: 2008年第26期
近年来,围产医学发展迅速,高危儿存活率明显提高,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提高高危儿童的生存质量.近几年我院保健科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区早产儿的出生率无明显下降趋势.为此,我们把2004r年5月~2006年11月在我院出生及乡镇卫生院儿保门诊转诊的早产低体重儿24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进行早期干预训练,以期降低智能落后的程度及发病率,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杨卉艳 刊期: 2008年第26期
目的:探讨HBsAg阳性孕妇早产儿的免疫阻断方式.方法:所选对象为HBsAg阳性孕妇的早产儿,生后体重达2000 g后给予常规免疫,对照组为HBsAg阳性孕妇的足月儿,给予母婴联合免疫,两组婴儿于出生、6月龄及12月龄分别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和肝功能.结果:早产儿组HBVm多种模式有隐性感染或再次感染的可能,HBsAb、HBcAb和HBeAb的产生明显低于足月儿组,X2检验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HBsAg阳性孕妇的早产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100 IU 1次不足以中和清除HBV抗原.当早产儿因早产及低体重无法得到全面免疫保护时,喂母乳有可能继续增加HBV感染的机会.两组婴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建议HBsAg阳性孕妇的早产儿出生24 h内给予HBIG 100 IU肌肉注射,对明确宫内已感染HBV的早产儿采用HBIG200 IU肌肉注射,间隔2周重复1次,待体重达预防接种要求后,再按0、1、6月各接种乙肝疫苗(HBvac)10μg,并禁喂母乳.长期监测HBVm的变化,并同时监测肝功能.
作者:钱芳;绍玉琴;徐素玲 刊期: 2008年第26期
目的:寻找一种能减少剖宫产子宫肌瘤挖除术后出血和降低术后病率的方法.方法:剖宫产术后、胎盘娩出胎儿后常规缝合子宫下段切口,对直径大于3 cm的肌瘤安放止血带,缝毕肌瘤挖除切口后放松止血带,再行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结果:术后出血量明显减少,术后病率未增加,卵巢功能恢复正常.结论: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挖除术安放止血带后再行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产后出血量减少,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简单迅速,止血效果确切,以后再通,不影响再次妊娠与分娩;临床医师易掌握.
作者:王宏 刊期: 2008年第26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霉菌性阴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确诊的霉菌性阴道炎患者91例随机分为两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46例,选用地锦冲剂与达克宁栓联合治疗;单纯西药对照组45例,选用达克宁栓治疗.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治愈率和用药后症状改善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霉菌性阴道炎既可提高治愈率,又可有效地改善症状,缩短疗程.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作者:焦丽;黄元英 刊期: 2008年第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