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君;王宁;王海霞
我院是民政系统下属的精神病医疗机构,绝大部分病人长期住院,小部分病人甚至终身住院.目前在我院住院的老年精神病人102例,由于这些病人存在一定的疼痛以及其他躯体护理上必须采取有针对性地生理和心理特征,针对性地护理措施.现就我院102例60岁以上的老年精神病人的临床特点和护理体会作一介绍.
作者:许雪云 刊期: 2005年第11期
介绍了将循证护理方法应用于1例大面积烧伤的病人,解决皮肤完整性受损、体液不足、体温过高、营养失衡、废用综合征等问题的实践过程.并对证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实用性作出评价,确定结论.详细介绍了经过循证有计划补液(纠正休克)、使用大型烧伤治疗仪和翻身床(治疗和保护创面)、温水擦浴与瑞芝利口服相结合(降温)、有计划的饮食安排(纠正营养失衡)、加强功能锻炼防止废用综合征等.认为循证是临床护理的基础,不仅可提高护理质量,对病人有益,而且可丰富护理人员的知识,进一步提高烧伤病人护理的专业性和技术性.
作者:李瑞华 刊期: 2005年第11期
护理质量水平的高低,依赖于护理质量管理水平,尤其是科学有效、严谨完善的护理质量管理办法.本文探讨应用五常法来进行病房护理管理,以改善医院病房就医环境、提高护理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医院成本消耗、提高护理工作效率、提高病人满意度,从而使医院在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赵志丹;施华芳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经直肠B超定位下前列腺支架植入术即术者在经直肠B超定位引导下利用娴熟的植入技术,将镍钛合金前列腺网状支架精确安放在病人前列腺部,该方法操作简单、创伤小、疗效满意,我院2004年1月至12月成功开展经直肠B超定位下前列腺支架植入术35例,现将有关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秦晓玲;刘肃;郑兵;冯峰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全程护理干预对白内障超声乳化和人工晶体植入术手术预后的影响.方法全程护理干预住院病例和门诊手术病例各150例,观察术中和术后第1天手术并发症和术后反应,以及术后1周视力.结果全程护理干预住院病例术中和术后第1天手术并发症和术后反应均明显少于门诊病例(P<0.001),术后1周视力与门诊手术病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全程护理干预白内障手术患者,对于减少手术并发症,减轻术后反应,提高术后视力仍有重要意义.
作者:雷春燕 刊期: 2005年第11期
总结了46例可控膀胱术后远期并发症发生原因及护理对策.指出并发症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储尿囊过度扩张,储尿囊出血、输出以及尿道感染,肾积水输尿管反流、代谢紊乱等.并针对这些病因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认为术后良好的护理对并发症的发生有明显的影响,正确的护理指导与护理对策能降低可控膀胱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孙良坤;黄小萍;梁卫洁 刊期: 2005年第11期
腹内脏器通过脐环突出形成的疝称脐疝,为新生儿常见的一种预后良好的先天性发育缺陷[1].小儿脐疝的发病原因是脐环闭锁不全或脐部组织不够坚强卜在腹内压增高,如经常啼哭、便秘、咳嗽时即可发生,少数新生儿因脐带脱落较迟,脐部有感染亦可发生[2].通过对82名小儿脐疝进行家庭护理和健康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张素琴;张红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寻求简单有效、皮肤刺激性小的术前洗手消毒方法.方法随机抽取参加手术的医务人员200人次分成2组,每组100人次,使用丹尼尔洗手消毒的为观察组,使用0.5%碘伏洗手消毒的为对照组,分别将2组人员手消毒后进行采样、培养观察,比较2种消毒液的消毒效果、耗时、皮肤刺激(皮肤干燥、脱屑、皮疹、瘙瘁等).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消毒后均能达到杀菌目的,其细菌培养阳性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碘伏消毒耗时长、皮肤刺激性大.结论丹尼尔皮肤消毒法具有操作简便、耗时短、皮肤刺激性小、手感舒适等优点,特别是在进行消毒时非接触性操作,减少了污染机会,适合长期使用.
作者:罗能秀;刘湘兰 刊期: 2005年第11期
颅内动脉瘤是脑动脉上的异常膨出部分,是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原因[1].动脉瘤夹闭术是用特制的动脉瘤夹将瘤颈夹闭,即可以将动脉瘤排除于血液循环之外,以防止发生再次破裂;又可以保持载瘤动脉的通畅,以保证其灌注区得到血液供应,防止发生脑缺血.近年来随着动脉瘤夹的改进和显微技术的发展,动脉瘤夹闭显微手术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方法之一[2],它具有创伤少,暴露良好,对邻近组织损伤少等优点,大大降低了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现将我院2003年1月~2004年12月15例单发颅内动脉瘤行夹闭术的手术配合要点及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姜文 刊期: 2005年第11期
应激性溃疡又称CuShing溃疡,指在各种应激状态下,胃或十二指肠、食管发生急性黏膜糜烂和溃疡,主要表现为上消化道出血[1],是神经外科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病死率高达30%~50%[2].我科自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共收治急性颅脑损伤患者178例,并发应激性溃疡54例,占30%.我们通过早期观察病情、早期发现应激性溃疡先兆,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护理措施,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夏春洁 刊期: 2005年第11期
肾切除手术是外科治疗肾结核的重要手段.而肠瘘是肾切除手术的并发症之一,常见于肾周组织感染引起广泛、紧密粘连的患者[1].我院于2004年1月15日收治1例因左肾结核行肾切除手术后,并发低位降结肠瘘的患者,经入院后精心的护理,有效的保守治疗,瘘口逐渐愈合,住院39天后,治愈出院.
作者:刘雪松 刊期: 2005年第11期
我院是1999年11月11日开业的一家集科研与缶床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三级心脏病专科医院,引进国内外大量大型的先进医疗、检验、检查、护理仪器及设备.其中,由护理人员直接操作的仪器约占全部仪器的40%~50%,其使用为广泛、为频繁.因此其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现将我院具体管理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付春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提高成人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惠者生命质量的影响,寻找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对策.方法采用成人哮喘生命质量评分表,对78例哮喘患者在施行健康教育前、健康教育后3个月、6个月不同阶段测定肺功能和进行生命质量评估.结果接受健康教育后,哮喘症状得到较好的控制,患者肺功能明显改善(p<0.01),生命质量明显提高(p<0.01).结论健康教育是治疗哮喘患者的重要手段之一,实施健康教育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作者:吴桂香;邓翊敏;肖进国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总结经外周静脉穿刺植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恶性肿瘤患者化疗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方法对100例恶性肿瘤患者采用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单腔导管,从上肢的浅静脉穿刺置于上腔静脉进行化疗,观察置管中出现的问题.结果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4%;置管期间无严重并发症及感染.结论PICC是一种操作简便、安全可靠、并发症少、留置时间长的深静脉置管术,并能有效降低化疗药物对患者血管的毒性反应,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作者:李海燕 刊期: 2005年第11期
在行心脏介入治疗过程中,并发症往往是不可避免的[1].其中冠脉介入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0.5%~17.0%[2].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诊断与治疗技术的日益增多,术后并发症越来越得到重视.冠脉介入术后并发症包括:(1)出血(皮下瘀血,血肿,腹膜后血肿);(2)血管迷走神经反射(VVR);(3)迟发型心脏压塞综合症;(4)假性动脉瘤(PSA);(5)血栓性并发症;(6)胸痛等.
作者:崔丽君;杨苓;魏雪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粘膜环切术(PPH)全过程中的护理要点.方法对Ⅲ期内痔32例、Ⅳ期内痔12例、混合痔40例病人的手术配合进行总结.结果84例PPH手术均顺利完成,无并发症出现.结论病人良好的心理状态和佳的手术体位是提高手术配合质量,节省手术时间,顺利完成手术的重要因素.
作者:肖涛 刊期: 2005年第11期
药物渗漏是静脉化疗的严重并发症,抗癌药的细胞毒性和刺激性,能引起正常组织局部的严重损伤,甚至功能障碍;也可能由此导致医疗纠纷.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预防药物渗漏已引起了广泛的重视,我们在2004年中,对102例静脉化疗患者的全过程进行了全程系统的管理,有效地避免了药物渗漏的发生.现总结如下.
作者:李丹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总结16例多器官功能衰竭(MOF)的临床资料和护理经验.方法(1)持续心电、血压、呼吸监测,保持呼吸道通畅,积极补充血容量,保证心、脑、肾等重要脏器有效灌注,及早监测相关器官功能、防止病理连锁反应:(2)制定周密的24h护理工作量表;(3)早期合理营养支持;(4)心理护理;(5)防止导管感染.结果16例MOF患者死亡7例(43.7%).结论正确的护理措施可有效地降低MOF患者的死亡率.
作者:文秀芳;赵焕琳 刊期: 2005年第11期
医院高压灭菌物品的存放时间,有效期为7~14天,凡超过有效时限,虽未经使用必需重新灭菌,这与卫生部2002年<消毒技术规范>1]的规定相一致.为使手术备用物品保持无菌状态,每1~2周要重复高压灭菌1次,这样不仅增加了工作量,而且加速了物品损耗和浪费.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对于那些必备而又不常使用的手术备用物品,我们采用3M公司生产的纸塑包装袋,把待消毒物品放入纸塑包装袋内封口后采用环氧乙烷(EO)灭菌,临床应用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梁启玲 刊期: 2005年第11期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病人对保护自己的就医权利意识逐步增强,对医疗水平、护理质量、就医环境以及服务态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多种原因引发的医疗纠纷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它不仅严重地影响着当事人的工作和生活,也干扰了医院的正常工作秩序,影响了医院的声誉,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本文仅就护理工作中的医疗纠纷做一简要剖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作者:张世君;王宁;王海霞 刊期: 200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