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莎莎
目的 探究体位护理应用于胸腔镜治疗自发性气胸对术后康复及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16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胸腔镜治疗自发性气胸患者8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2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体位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术后康复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气体逸出时间、胸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引流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态度、操作水平、健康宣教、心理疏导及总体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体位护理应用于胸腔镜治疗自发性气胸可有效加快术后康复,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许家兰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护士分层级管理在CCU护理的管理成效,以提高护士操作技能、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方法 我科自2016年1月按照护理部的护士分层级管理实施方案,对护士进行分层级管理,比较分层级管理前后护士操作技能、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的差异.结果 实施护士分层管理后,护士操作技能、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均较实施前得到提高,实施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护士分层管理体现了护理岗位的能级对应,护士操作技能、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均得到提高,在CCU的护理管理工作中取得了成效.
作者:曾兆慧;张江平;方晓娟;周小荣;曾其运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新型脑棉片清点盒在神经外科手术脑棉片清点中的使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颅脑外科手术5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9例,试验组使用新型脑棉片清点盒进行清点,对照组将脑棉片放于45 cm×30 cm的“3L”医用粘贴手术巾的底板纸上进行清点.观察两组清点错误的发生率,在使用方便、清点方便、放置稳定、整洁情况方面的满意度.结果 试验组清点错误率低于对照组(P<0.05),使用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神经外科手术棉片清点中使用新型脑棉片清点盒,可以降低清点错误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作者:朱文英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预见性护理在上肢骨折外固定并发关节僵硬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86例上肢骨折外固定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组,给予预见性护理干预者设定为观察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者设定为对照组,每组43例患者.比较两组的临床综合指标及治疗效果.结果 临床综合指标方面,观察组的功能锻炼评分、相关疾病知识认知评分、自我护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97.67%、81.4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关节僵硬发生率为2.33%,对照组为18.6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上,对上肢骨折外固定患者给予对症治疗的同时,配合预见性护理干预,可有效提升患者自护能力,促进患肢功能的恢复.
作者:施方琴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在急性胸痛患者急诊救治中优化预检分诊流程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本院急诊接诊急性胸痛患者80例分为对照组(n=40,凭经验进行顸检分诊)、观察组(n=40,按照SOAP分诊法进行预检分诊),回顾对比两组分诊准确率、满意度等.结果 观察组平均分诊时间为(1.88-±0.36) min,短于对照组的(2.19±1.41)min(t=3.846,P<0.05),分诊准确率(95.50%)、高危胸痛患者识别率(92.50%)、预见护理实施率(97.50%)均高于对照组(80.00%、75.00%、85.00%) (x2=4.117、4.501、3.914,P<0.05);观察组医护人员分诊满意度为97.56%,患者满意度为95.12%,均高于对照组的90.24%、82.93%(Z=-2.128、-2.057,P<0.05).结论 在急性胸痛患者急诊过程中优化预检分诊流程,可有效缩短分诊时间,提高分诊工作效果及质量,保证患者能够得到及时、准确诊断.
作者:陈莎莎;徐梅;梅丛敏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究踝泵运动与间歇性充气加压泵护理对剖宫产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作用.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8月-2017年10月收治的114例剖宫产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均为5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踝泵运动与间歇性充气加压泵联合干预.结果 干预后7d,实验组深静脉血栓发生例数为2(3.51%),对照组为8(14.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PT和APTT明显低于术前(P<0.05);实验组术后PT与APT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股静脉血流速度,实验组的干预7d1峰流速、干预7 d平均流速、干预14d峰流速和干预14d平均流速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96.5%)明显高于对照组(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踝泵运动与间歇性充气加压泵可以改善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可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并且可以提高护理满意度.
作者:王黎;阮永兰 刊期: 2019年第01期
膀胱癌是我国泌尿外科临床上常见的肿瘤之一,该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甚至儿童,但是主要发病年龄在中年以后,并且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1].膀胱癌的大小、数目、分期与分级与其进展、治疗及预后关系密切,其组织学类型包括尿路上皮(移行)细胞癌、鳞癌、腺癌,其次还有较少见的小细胞癌、混昆合型癌、癌肉瘤及转移性癌等.
作者:颜丽娟;刘旭东;王辰映;李珂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在降低骨科住院患者术前常规检查漏检率中的运用效果.方法 成立“以降低骨科住院患者术前常规检查漏检率”为主题的QCC活动小组,统计我科自2016年11月至2017年1月术前常规检查漏检率,分析原因,根据相关因素制定相对应的医护干预措施,并赋予实施,再统计QCC活动实施后,自2017年3月至5月期间患者术前常规检查漏检率,对两者进行比较.结果 通过QCC活动,我科住院患者术前常规检查漏检率从活动前的12.14%降低到2.25%,低于目标值5.59%.结论 通过QCC活动,可以有效地降低骨科住院患者术前常规检查漏检率,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作者:董晓莉;陈文月;魏敏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在老年精神病患者中实施护理安全管理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12月-2017年12月本院老年精神病患者50例,依据护理管理方式将全部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两组均有患者25例,其中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接受护理安全管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住院时间为(47.45± 1.25)d、每月发作频率为(3.12±0.51)次/月,对照组为(57.36±3.02)d、(6.38±1.19)次/月,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后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老年精神病患者的护理中实施护理安全管理能够提升对患者发作的控制率,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可推广.
作者:孙萍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究在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采取优质护理干预对患者应激反应以及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17年2月-2017年12月接收的120例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60例和实验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外科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给予围术期优质护理干预,并对两组患者的应激反应情况、负性情绪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 实验组的应激反应情况、负性情绪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手术患者的围术期应用优质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负面情绪,进一步减少应激反应,提升总体的护理满意度,值得应用推广.
作者:彭霞;邓雪;陈霞;熊少红;邬红云 刊期: 2019年第01期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疾病的主要措施,因此输液安全备受重视.本文对临床输液微粒的相关因素如来源、不良反应等进行了分析总结,提出了相应防范措施,如加强治疗室和病房管理,选择适当的输液器具及规范护理操作等方面,以预防和减少输液微粒污染给人体带来的危害,保证医疗安全.
作者:陈思仙 刊期: 2019年第01期
总结了40例外伤性进展性硬膜外血肿(TPEDH)患者的护理经验,包括早期临床病情观察要点、一般常规护理措施;避免颅内压过快的下降;避免血肿腔压增加的护理干预措施.认为对TPEDH患者动态观察病情变化、准确评估和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及时给予动态CT复查,及早发现,是提高患者生存率和降低致残率的重要保证.
作者:翟福雯;许旋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不同置管角度对恶性肿瘤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化疗患者静脉异位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选取本院肿瘤科收治的恶性肿瘤PICC化疗患者120例,根据随机数字袁将患者分为A组、B组、C组,每组各40例.3组均行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穿刺,3组穿刺上肢外展角度分别设为45°、90°、120°,比较3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导管异位发生率、穿刺满意率、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C组穿刺满意率高于A组及B组(P<0.05),而导管异位发生率低于A组、B组(P<0.05),而3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导管阻塞、导管异位、穿刺部位红肿、静脉炎、周围组织损伤、穿刺点感染及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A组、B组(P<0.05).结论 经血管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以上肢外展角度为120°的方式进针能有效降低恶性肿瘤PICC患者导管异位发生率及穿刺并 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穿刺满意率.
作者:蒋国琴 刊期: 2019年第01期
产妇在生产时全身各系统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于分娩时体力的消耗,抵抗力降低,会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原有的牙髓疾病易急性发作,引起颌面部间隙感染.本文报道了1例产后1d的患者因右下颌后牙区疼痛10d,右面部肿胀4d就诊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创伤与整形外科,急诊人院后行“颌面部多间隙感染脓肿切开引流术”,术后采取有效的口腔专科治疗和护理,积极给予产褥期护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未发生产褥期感染,颌面部多间隙感染好转后出院,现报道如下.
作者:谢先利;熊茂婧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赋能教育对预防性肠造口患者造口适应能力及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本科室行预防性肠造口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自入院开始进行赋能教育,比较两组患者出院一个月后的造口适应能力、自我护理能力及造口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出院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的造口适应能力及自我护理能力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造口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赋能教育能增强预防性肠造口患者的造口适应能力及自我护理能力,降低造口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作者:周水香;孙治美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提高心血管外科护理实习生心肺听诊准确率及护理计划制定合格率.方法 我科室由带教小组在护理查体视频教学基础上,查阅制作了10个心外科音频教学课件,2017年1-9月应用于护理实习生的带教中.实习生出科前对患者实施临床评估及护理查房,带教组对心肺听诊及护理计划制定进行评价,并进行教学效果评价.结果 音频教学组在教学吸引力、激发兴趣、提高知识、增长能力方面均优于传统教学组(P<0.05),心肺听诊及护理计划制定不合格率明显低于传统教学组(P<0.05).结论 音频听诊教学在临床带教中的应用,可以提高带教质量和实习生满意度,增加了心肺教学的丰富性和趣味性.
作者:闫燕;李婷;张青青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急诊科门诊及急诊病房不同岗位护士的职业认同感情况,为制订相关管理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辽宁省6所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护士共268名,其中急诊门诊护士120名,急诊病房护士148名,采用职业认同量表对其进行调查.结果 急诊病房护士职业认同感总分为(99.54±2.73)分,急诊门诊护士职业认同感总分为(85.75±3.25)分,急诊科两处不同岗位护士 在职业认知评价、职业社会支持、职业社会交往技能三个维度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诊科护士整体职业认同感得分处于中等水平,急诊病房护士职业认同感得分高于急诊门诊护士.急诊科管理者应定期进行科内岗位的动态轮转,调动全体护士的工作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急诊科全体护士的职业认同感,保持护理队伍的稳定性.
作者:孟颖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在初次阴道分娩的产妇中减少产程干预对会阴侧切及裂伤的影响.方法 将本科室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150例可进行阴道分娩的初产妇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75例采用传统产科护理干预,观察组75例采用自由体位、无保护分娩等尽量减少对产程的干预.比较两组的产程进展、会阴侧切率、会阴裂伤程度.结果 观察组的第一、第二产程及总产程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会阴侧切率低于对照组,会阴裂伤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后48 h的会阴疼痛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减少产程干预能够促进初次阴道分娩产妇的产程进展,降低会阴侧切率,减轻会阴损伤程度.
作者:李斌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流程重组法在颅脑外伤患者院内转运流程改进中的效果.方法 采用流程重组手法对原有的转运流程进行重新整合和改进,再将改进后的颅脑外伤患者院内转运流程应用到护理实践中,比较流程改进前后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通过流程重组构建了一套转运流程,且新的转运流程降低了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观察组患者的意外脱管、供氧中断和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流程重组法能够改善颅脑外伤患者转运的护理质量,具有应用推广价值.
作者:何叶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求以缩小民族地区临床护士对护理质量期望与感知差异为导向,改善护士获得感,进而提高护理服务品质.方法 采用基于SERVQUAL模型构建的临床护士对护理服务质量评价表,对凉山彝族自治州33所医疗机构的1000名病房护士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临床护士对护理服务质量的期望值与感知差异有统计意义(P<0.001);护士期望与感知护理服务差异大的是有形性,小的是响应性.结论 应加强医疗机构有形性建设,改善护士工作环境、关注护士需求,通过改善护士职业感知体验,提升病人的护理服务质量.
作者:陈晓琳;袁晔;朱建军 刊期: 201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