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手术辅以孕三烯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40例分析

成九梅;李伟;段华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 孕三烯酮, 保守性手术, 半保守性手术
摘要:目的:探讨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辅以药物治疗的必要性以及术后辅以孕三烯酮治疗的疗效.方法:前瞻性分析2003年6月~2004年6月在我院行保守(保留生育功能)或半保守(保留卵巢功能)手术并经术后病理证实为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40例,19例属于中度子宫内膜异位症,21例属于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所有患者术后均辅以口服孕三烯酮2.5 mg/次,每周2次,连续服用2~6个月,观察其疗效及副反应.结果:40例患者在服药期间的症状控制率为100%,2例患者在停用孕三烯酮后6个月复发.4例患者在服孕三烯酮2~4个月时出现转氨酶轻度升高,停用后经口服肝泰乐、联苯双酯后,转氨酶很快恢复正常.另有5例患者体重增加了3 kg以上,9例面部出现痤疮,均在停用孕三烯酮后恢复正常.结论: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辅以孕三烯酮治疗是必要的和有效的.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相关文献
  • Apgar评分与CK-MB和cTnI的相关性及临床应用

    目的:通过Apgar评分和CK-MB、cTnI含量的测定,为早期评价缺血缺氧性心肌损害并进行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记录出生后72 h内的心脏事件并于出生后24 h、72 h、7 d测定不同Apgar评分新生儿血清CK-MB、cTnI含量,然后进行分析.结果:血清CK-MB、cTnI的含量随时间延长逐渐下降(P<0.01),同一时间点在有窒息组和无窒息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有窒息组组间也有显著差异(P<0.01),无窒息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脏事件的发生率随Apgar评分的增加逐渐降低(P<0.01).Apgar 1 min评分与CK-MB、cTnI 24 h测定值之间具有很好的相关性(P<0.01).结论:Apgar评分和CK-MB、cTnI均可作为缺血缺氧性心肌损害的评价指标.

    作者:高彬昌;栾桂珍;冯金环;栾红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0~3岁小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早期筛查及干预研究

    目的:探讨0~3岁小儿佝偻病发生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早期筛查及干预.方法:对638例1月~3岁小儿检测骨碱性磷酸酶(BALP),新生儿-母42例测定血BALP、钙、磷、碱性磷酸酶(AKP),随访1年.结果:BALP诊断佝偻病529例,患病率82.92%.佝偻病好发、高发以1~3月组、3~12月组更为明显.简易诊断为佝偻病509例,其中BALP>200 U/L者462例,检出率90.77%;无佝偻病129例,其中BALP≤200 U/L者仅62例.治疗组干预后患病人数217例,较干预前下降了54.8%,且初期、激期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0~3岁小儿佝偻病患病率较高,采用血BALP早期筛查,进行干预,有助于减少佝偻病的发生.

    作者:郭茜;谢勇;周新龙;尹丽明;徐立新;阿尔巴拉特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528例新生儿窒息产科原因分析

    目的:为提高产科质量,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致残率、病死率,探讨新生儿窒息的预防措施.方法:对6年来在江永县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的528例新生儿窒息的产科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脐带因素、羊水过少、第二产程延长、胎位异常是前4位原因,分别为35.80%、16.67%、14.02%、13.25%.新生儿重度窒息中产前出血、过期妊娠、早产是前3位原因,分别为83.33%、30.14%、28.13%.阴道助产与剖宫产和顺产的新生儿窒息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做好产前保健指导,加强产时监护,对有高危因素的孕妇严密观察产程,及时防治胎儿窘迫,适时选择恰当的分娩方式,可有效地降低新生儿窒息率.

    作者:周玉英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小儿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穿孔诊治结果分析

    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少见,并发胃穿孔则病势危重、进展迅速,死亡率甚高[1~3].1989年以来,我院收治6例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穿孔患儿,治疗效果尚好.

    作者:程广明;祖元琪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全程干预对宫腔镜检查病人的影响

    宫腔镜检查患者由于缺乏了解,加上检查时患者意识清醒,检查可引起心理和生理的应激反应.因此患者紧张恐惧情绪尤为突出,给操作造成困难.另外由于人工流产术可能引起的并发症也可发生于子宫腔检查.为探讨对患者负性心理的全程护理干预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轻不适和疼痛感,我们将320例来门诊做宫腔镜检查的病人进行全程护理干预,分组观察.

    作者:于桂云;王风文;夏志梅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学龄前儿童龋齿患病情况调查

    目的:了解鲤城区学龄前儿童患龋齿情况及其对健康的影响.方法:以2003年在本所参加新生入园体检的学龄前儿童为对象.由相对固定的儿保科医师给予检查、登记、统计.结果:1 922人中患龋齿432人,龋齿总数1 581个,少1个龋齿,多20个乳牙全部为龋齿,平均3.7个龋齿.结论:儿童乳牙龋齿不可忽视,防治龋齿是保证儿童身体健康的重要工作.

    作者:廖明容;傅丰收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登封市农村不孕症夫妇家庭暴力的现况研究

    目的:了解河南省登封市农村不孕症家庭中家庭暴力发生的现状和影响因素,为制定反家庭暴力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04年4~6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687对河南省登封市农村患不孕症夫妇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登封市农村不孕症夫妇中过去一年家庭暴力粗发生率为10.48%,其中40.28%是重型暴力,48.61%是躯体暴力.在遭受家庭暴力的妇女中,生殖道感染的发生频率高于没有遭受家庭暴力的妇女,而且有家庭暴力的家庭更倾向于不要小孩.家庭暴力的发生与低文化程度、抱养小孩、与公公婆婆住在一起有密切的关系.家庭暴力相关的知识水平在遭受家庭暴力的家庭中较低,态度更消极.结论:登封市农村家庭暴力发生率较高,重型暴力的构成比也很高,且对家庭暴力和不孕症的相关知识还存在一些误解和消极态度.家庭暴力的发生与文化程度较低、没有小孩(抱养小孩)、家庭关系及保守观念和态度有密切的关系.家庭暴力对女性的生殖健康有一定的影响.

    作者:李颖;程怡民;黄娜;郭欣;吕岩红;蔡雅梅;王潇滟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长春市农村已婚妇女生殖健康现状调查与分析

    目的:调查农村已婚妇女生殖健康的现状与需求,为开展生殖保健服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长春市农村15个村的已婚妇女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有效问卷5116份,调查表经审核后输入计算机,用SA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当前农村已婚妇女的生殖健康存在许多问题,如缺乏婚前后、孕前后和产前后的知识及其保健措施.结论:必须广泛宣传卫生知识,加强农村卫生工作,提高广大妇女的健康水平.

    作者:肖万凤;于景龙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更昔洛韦治疗小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37例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更昔洛韦治疗小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的疗效.方法:将巨细胞病毒性肝炎(CMV肝炎)患儿37例分为更昔洛韦治疗组20例及病毒唑对照组17例,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血CMVPCR或尿CMV包涵体转阴率分别为92.5%和38.2%,P<0.005,差异有显著性;总有效率分别为90.0%和29.4%,P<0.005.且治疗组血清胆红素(SB)复常时间及谷丙转氨酶(ALT)复常时间较对照组缩短.两组治疗过程未见明显毒副作用出现.结论:更昔洛韦治疗小儿CMV肝炎疗效肯定,值得推广.

    作者:温凤;马均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后双胎妊娠结局分析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术后双胎妊娠的结局.方法:对IVF-ET术后47例双胎妊娠(研究组)孕妇妊娠并发症及围产儿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自然受孕98例双胎(对照组)做比较.结果:研究组孕妇平均年龄较高,初产妇比例较高,而分娩孕周较低;妊娠并发症中,早产、妊娠期贫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膜早破、产后出血、羊水过多发生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研究组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低,围产儿死亡率、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畸形、高胆红素血症、转儿科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IVF-ET术后双胎妊娠并发症和不良新生儿结局具有更大的风险,加强IVF-ET术后双胎妊娠并发症的防治和产前、产时监护有重要意义.

    作者:艾文;刘正平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新生儿臀红症(尿布疹)防治方法的探讨

    为了探讨新生儿臀红症的防治方法,自2002年1月开始,我们对发病患儿进行密切观察、分析发病因素、进行护理干预、采取分组试验,使发病率明显降低、无重症发病患儿,现将具体措施报告如下.

    作者:刘庆翠;张兴梅;陶萍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几丁糖防治介入治疗输卵管复通后再粘连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几丁糖防治介入治疗输卵管复通后粘连和炎性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80例输卵管梗阻患者通过介入治疗实施复通术,复通成功者应用庆大霉素、地塞米松、米蛋白酶、利多卡因防治粘连,随机对其中36例患者再加入几丁糖防治粘连.结果:共治疗150条梗阻输卵管,其中135条输卵管通畅程度改善,未用几丁糖组再粘连率为20.6%,妊娠率为33.3%,应用几丁糖组再粘连率为8.9%,妊娠率为52.8%,取得了较为满意效果.讨论:几丁糖对预防介入治疗输卵管复通后再粘连,提高输卵管阻塞复通术后的妊娠几率具有明显效果.

    作者:刘鑫磊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儿童抽动障碍144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儿童抽动障碍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对144例儿童抽动障碍患儿的临床资料、诊断、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44例儿童抽动障碍患儿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多见于学龄儿童,多为短暂性抽动症,以眨眼和摇头症状为多见,多数为两个以上部位抽动,临床误诊率很高,为55.6%.对64例短暂性抽动症给予心理治疗,有效率为71.9%;对32例慢性抽动症及多发性抽动症患儿给予氟哌啶醇治疗,有效率75.00%.结论:儿童抽动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临床误诊率很高,多数患儿经心理和药物治疗,可以治愈.

    作者:毓明涛;郑百红;徐亚萍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抚触对婴儿身心发育影响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抚触对婴儿身心发育的影响.方法:采用标准抚触法,对抚触组166例新生儿进行抚触,每天2次,每次10~15 min.对照组160例,按新生儿常规护理,两组出生时无明显差异,42 d内均实行纯母乳喂养,评估指标两组相同.结果:接受抚触的第4天,婴儿睡眠时间延长、易入睡,哭闹减少,与对照组相比,P<0.01.42 d两组婴儿头围、身长、体重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抚触可促进婴儿身心发育.

    作者:王改霞;黄晓敏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血清脂联素检测的意义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患者血清脂联素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将42例PCOS患者分为非肥胖组(26例)和肥胖组(16例),28例正常妇女分为非肥胖组(19例)和肥胖组(9例).测定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睾酮(T)、胰岛素(INS)、空腹血糖(SG)、脂联素浓度.结果:PCOS组LH、LH/FSH、T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与非肥胖对照组相比,其他3组脂联素浓度显著降低,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值显著升高;血清中脂联素水平与体重指数(BMI)、HOMA-IR、T值均呈显著负相关.结论:PCOS患者可能存在脂联素缺乏,且程度与胰岛素抵抗有关.脂联素具有广阔的药物开发前景.

    作者:贾莉婷;王全先;张颖;张展;孟云;孙琳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肺表面活性物质加持续气道正压呼吸治疗早产儿肺透明膜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肺表面活性物质(PS)加持续气道正压呼吸(CPAP)治疗早产儿肺透明膜病(HMD)的疗效.方法:对22例生后6h内患HMDⅡ~Ⅲ级的早产儿,在CPAP治疗的基础上,气管内注入PS治疗,与同期22例只用CPAP治疗的患儿比较,观察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及转用机械通气的情况.结果:CPAP加用PS治疗组患儿的肺功能、胸片、合并症及转用机械通气病例、住院时间,死亡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PS加CPAP治疗早产儿HMD比单用CPAP治疗有显著疗效.

    作者:许虢荡;吴月治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来曲唑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临床观察

    乳腺癌是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内分泌治疗作为一种有效、低毒的治疗手段,已被临床广泛应用.其中三苯氧胺是目前应用广的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药物,约40%~50%用三苯氧胺治疗失败的患者应用二线内分泌治疗获得较好疗效.来曲唑是第3代非甾醇类芳香化酶抑制剂,基础和临床研究证实他可有效治疗晚期乳腺癌.国外大量基础和临床研究表明,对于他莫昔芬或其他抗雌激素药治疗无效的晚期乳腺癌有较好疗效,药物副作用小,且耐受性较好.我院2003年8月~2005年4月,用来曲唑治疗晚期乳腺癌患者54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梁长林;席妍;齐红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1999~2003年北京市5岁以下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死亡状况分析

    目的:了解北京市5岁以下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死亡的状况.方法:对1999~2003年北京市5岁以下儿童生命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99~2003年先天性心脏病已成为北京市5岁以下儿童的重要死因,其中婴儿期尤其是早期新生儿期死亡率较高.北京地区分布呈现城区死亡人数明显低于近郊和远县的特点.结论:降低先天性心脏病儿童死亡率,应以降低婴儿尤其是7 d内新生儿的死亡率为重点,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作者:张晚霞;朱雪娜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102例乳腺癌临床病理学分析

    目的:探讨乳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我院1999~2004年102例乳腺癌病例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乳腺癌多见于40岁左右的妇女,好发于乳腺外上象限,以浸润性导管癌为多见,腋淋巴结转移因病理类型、肿块大小、病程长短而不同.结论:应针对乳腺癌高危人群实施早期干预,以降低发病率、减少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

    作者:吴萍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B超引导下腹腔镜分离钳在常规取环失败中的应用

    宫内节育器(IUD)由于其长效、安全、可逆、经济、方便及不干扰性生活等优点深受育龄妇女欢迎,使用率占各种避孕措施的46.3%.随着放置IUD的妇女进入绝经期,取环手术也大量增加.宫内节育器一般按常规方法均能顺利取出,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放置时间过久、置环不适应、环体变形、断裂、残留等,按常规方法取环遭到失败.近年我们对常规取环失败者利用B超引导下的腹腔镜取环均获成功,现报告如下.

    作者:袁晓雁;贾利平;刘秀琴;李晓琼 刊期: 2005年第23期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