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全程干预对宫腔镜检查病人的影响

于桂云;王风文;夏志梅

关键词:全程护理干预, 宫腔镜检查, 病人, 患者, 并发症, 心理和生理, 应激反应, 恐惧情绪, 干预效果, 负性心理, 子宫腔, 疼痛感, 流产术, 意识, 人工, 门诊, 分组, 操作
摘要:宫腔镜检查患者由于缺乏了解,加上检查时患者意识清醒,检查可引起心理和生理的应激反应.因此患者紧张恐惧情绪尤为突出,给操作造成困难.另外由于人工流产术可能引起的并发症也可发生于子宫腔检查.为探讨对患者负性心理的全程护理干预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轻不适和疼痛感,我们将320例来门诊做宫腔镜检查的病人进行全程护理干预,分组观察.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相关文献
  • 汉族和维吾尔族城市居民母乳喂养水平及原因分析

    母乳是婴儿好的食品,它不仅有利于孩子的营养,而且可以降低儿童时期和成年期慢性疾病的发生几率.新疆虽然地处偏远,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婴儿使用代乳品.

    作者:白毅;王艳;热依汗;许风莲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0~3岁小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早期筛查及干预研究

    目的:探讨0~3岁小儿佝偻病发生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早期筛查及干预.方法:对638例1月~3岁小儿检测骨碱性磷酸酶(BALP),新生儿-母42例测定血BALP、钙、磷、碱性磷酸酶(AKP),随访1年.结果:BALP诊断佝偻病529例,患病率82.92%.佝偻病好发、高发以1~3月组、3~12月组更为明显.简易诊断为佝偻病509例,其中BALP>200 U/L者462例,检出率90.77%;无佝偻病129例,其中BALP≤200 U/L者仅62例.治疗组干预后患病人数217例,较干预前下降了54.8%,且初期、激期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0~3岁小儿佝偻病患病率较高,采用血BALP早期筛查,进行干预,有助于减少佝偻病的发生.

    作者:郭茜;谢勇;周新龙;尹丽明;徐立新;阿尔巴拉特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几丁糖防治介入治疗输卵管复通后再粘连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几丁糖防治介入治疗输卵管复通后粘连和炎性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80例输卵管梗阻患者通过介入治疗实施复通术,复通成功者应用庆大霉素、地塞米松、米蛋白酶、利多卡因防治粘连,随机对其中36例患者再加入几丁糖防治粘连.结果:共治疗150条梗阻输卵管,其中135条输卵管通畅程度改善,未用几丁糖组再粘连率为20.6%,妊娠率为33.3%,应用几丁糖组再粘连率为8.9%,妊娠率为52.8%,取得了较为满意效果.讨论:几丁糖对预防介入治疗输卵管复通后再粘连,提高输卵管阻塞复通术后的妊娠几率具有明显效果.

    作者:刘鑫磊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妊娠期糖尿病筛查及诊治常规

    妊娠期糖尿病(GDM)是妊娠期间首次发现或发生的糖代谢异常.属高危妊娠,对母儿健康均有较大危害.GDM的临床过程较复杂,至今母婴死亡率仍较高.过去对GDM的管理集中在母亲的存活和分娩活婴,如今不仅要考虑妊娠的正常结局,还将给母亲、胎儿建立一个环境,从生命的开始就要有一个高质量的孩子.由于GDM多发病于妊娠中期,初始症状不明显,发现较晚.等到妊娠末期或分娩时才发现,已对母亲和胎儿造成了较大的损害(对胎儿可能造成部分不可逆的损害),失去了佳治疗时机.因此对GDM的早诊断、早治疗是影响母婴结局的重要手段.而对众多的孕妇人群中如何早期发现GDM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韩昌;于世勇;林扬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新生儿臀红症(尿布疹)防治方法的探讨

    为了探讨新生儿臀红症的防治方法,自2002年1月开始,我们对发病患儿进行密切观察、分析发病因素、进行护理干预、采取分组试验,使发病率明显降低、无重症发病患儿,现将具体措施报告如下.

    作者:刘庆翠;张兴梅;陶萍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来曲唑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临床观察

    乳腺癌是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内分泌治疗作为一种有效、低毒的治疗手段,已被临床广泛应用.其中三苯氧胺是目前应用广的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药物,约40%~50%用三苯氧胺治疗失败的患者应用二线内分泌治疗获得较好疗效.来曲唑是第3代非甾醇类芳香化酶抑制剂,基础和临床研究证实他可有效治疗晚期乳腺癌.国外大量基础和临床研究表明,对于他莫昔芬或其他抗雌激素药治疗无效的晚期乳腺癌有较好疗效,药物副作用小,且耐受性较好.我院2003年8月~2005年4月,用来曲唑治疗晚期乳腺癌患者54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梁长林;席妍;齐红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528例新生儿窒息产科原因分析

    目的:为提高产科质量,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致残率、病死率,探讨新生儿窒息的预防措施.方法:对6年来在江永县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的528例新生儿窒息的产科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脐带因素、羊水过少、第二产程延长、胎位异常是前4位原因,分别为35.80%、16.67%、14.02%、13.25%.新生儿重度窒息中产前出血、过期妊娠、早产是前3位原因,分别为83.33%、30.14%、28.13%.阴道助产与剖宫产和顺产的新生儿窒息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做好产前保健指导,加强产时监护,对有高危因素的孕妇严密观察产程,及时防治胎儿窘迫,适时选择恰当的分娩方式,可有效地降低新生儿窒息率.

    作者:周玉英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白细胞介素-18对荷卵巢癌裸鼠的肿瘤生长抑制作用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8(IL-18)对荷卵巢癌裸鼠的肿瘤生长抑制作用,并探讨治疗前后肿瘤的病理改变.方法:采用人卵巢癌细胞株HO-8910建立24只裸鼠卵巢癌皮下移植瘤模型,种植后1周随机分4组,每组6只,分别用不同浓度的IL-18进行腹腔注射治疗,并于种植后第4周处死裸鼠,测量瘤重,计算抑瘤率,绘制肿瘤生长曲线,计算镜下肿瘤细胞平均坏死率.结果:IL-18剂量为0μg/100 μL、0.25μg/100 μL、0.5μg/100 μL和1μg/100 μL时,瘤体重量分别为:(0.600 8±0.189 5)g、(0.247 8±0.047 3)g、(0.223 0±0.112 0)g和(0.169 0±0.112 1)g,抑瘤率分别为58.76%、62.88%和71.87%,治疗后2周,平均相对体积分别为12.028 9±1.575 2、6.831 5±2.514 8、5.502 9±1.443 6和4.126 4±1.881 2,光镜下可见治疗组中肿瘤细胞呈片状、条带状坏死,肿瘤组织细胞核碎裂、溶解,部分坏死组织呈均质红染无结构区域,镜下肿瘤细胞的平均坏死率分别为0.120 0±0.059 8、0.385 3±0.137 1、0.435 6±0.121 1和0.554 8±0.117 8.与对照组相比,卵巢癌生长的抑制作用和肿瘤细胞坏死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随着IL-18剂量的增加,抑制作用越明显.结论:细胞因子IL-18能通过引起更多卵巢癌肿瘤细胞的坏死,从而有效地抑制卵巢癌的生长.

    作者:杜培;张晓薇;李勇;苏卫燕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学龄前儿童龋齿患病情况调查

    目的:了解鲤城区学龄前儿童患龋齿情况及其对健康的影响.方法:以2003年在本所参加新生入园体检的学龄前儿童为对象.由相对固定的儿保科医师给予检查、登记、统计.结果:1 922人中患龋齿432人,龋齿总数1 581个,少1个龋齿,多20个乳牙全部为龋齿,平均3.7个龋齿.结论:儿童乳牙龋齿不可忽视,防治龋齿是保证儿童身体健康的重要工作.

    作者:廖明容;傅丰收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102例乳腺癌临床病理学分析

    目的:探讨乳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我院1999~2004年102例乳腺癌病例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乳腺癌多见于40岁左右的妇女,好发于乳腺外上象限,以浸润性导管癌为多见,腋淋巴结转移因病理类型、肿块大小、病程长短而不同.结论:应针对乳腺癌高危人群实施早期干预,以降低发病率、减少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

    作者:吴萍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B超引导下腹腔镜分离钳在常规取环失败中的应用

    宫内节育器(IUD)由于其长效、安全、可逆、经济、方便及不干扰性生活等优点深受育龄妇女欢迎,使用率占各种避孕措施的46.3%.随着放置IUD的妇女进入绝经期,取环手术也大量增加.宫内节育器一般按常规方法均能顺利取出,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放置时间过久、置环不适应、环体变形、断裂、残留等,按常规方法取环遭到失败.近年我们对常规取环失败者利用B超引导下的腹腔镜取环均获成功,现报告如下.

    作者:袁晓雁;贾利平;刘秀琴;李晓琼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综合防治措施在学龄前儿童群体防龋的应用

    目的:通过在学龄前儿童中采用综合性措施防治龋齿,降低儿童龋病的发病率,并对学龄前儿童群体防龋机制进行探讨.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幼儿园儿童2000~2004年的龋病发病情况在防治前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通过群体综合防治,学龄前儿童在2年后患龋率和龋均分别下降了15.77%和1.53,儿童和其监护人对龋病防治的认知有明显提高.结论:依托儿童保健三级网络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从幼儿开始,能有效地降低龋病发病率.

    作者:徐邦勇;黄安源;李黎;胡莉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33例妇女低位恶性胆道梗阻磁共振胰胆管造影的表现

    目的:回顾性分析引起低位恶性胆道梗阻的3种主要病变的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表现,总结有定位诊断意义的特征性影像改变.方法:对33例(胆管癌8例,胰头癌14例,壶腹癌11例)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低位恶性胆道梗阻黄疸女患进行常规MRI、MRCP3D薄层扫描,并利用三维成像软件进行MIP重建图像.结果:胆管癌以肝内外胆管明显扩张为主,胆管末端多为截断性狭窄,无肿块影;胰头癌易出现双管征,胆总管末端以不对称圆锥形狭窄为主,梗阻末端多可见肿物,且扩张之胰胆管呈分离走行;壶腹癌的双管征多见,胆总管末端以尖锥形狭窄为主,扩张之胰胆管并行.结论:根据胰胆管扩张程度和范围、胆管末端梗阻形态及有无软组织肿块等改变可进行较明确的定位诊断.

    作者:吕传海;李冬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活跃期异常情况的处理与分娩结局

    胎儿窘迫、宫颈扩张延缓阻滞及胎头下降延缓阻滞是活跃期常见的异常情况.正确处理活跃期出现的异常情况直接关系到分娩结局.正确及时处理难产使母儿转危为安,降低新生儿窒息、损伤及产后出血的发生率.

    作者:黄利红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后双胎妊娠结局分析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术后双胎妊娠的结局.方法:对IVF-ET术后47例双胎妊娠(研究组)孕妇妊娠并发症及围产儿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自然受孕98例双胎(对照组)做比较.结果:研究组孕妇平均年龄较高,初产妇比例较高,而分娩孕周较低;妊娠并发症中,早产、妊娠期贫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膜早破、产后出血、羊水过多发生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研究组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低,围产儿死亡率、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畸形、高胆红素血症、转儿科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IVF-ET术后双胎妊娠并发症和不良新生儿结局具有更大的风险,加强IVF-ET术后双胎妊娠并发症的防治和产前、产时监护有重要意义.

    作者:艾文;刘正平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13 655例地中海贫血筛查结果分析

    目的:通过对白云区重点人群的地中海贫血(地贫)的筛查,阳性病例给予确诊,对高风险对象进行产前诊断,减少缺陷儿出生.方法:应用血液分析仪进行MCV(红细胞平均体积)、MCH(平均血红蛋白)、HGB(血红蛋白计数)检查,发现异常者,进行血红蛋白电泳,HbA2<2.5%者,为α-地贫可凝病例;HbA2>3.5%者,为β-地贫可疑病例.夫妻为同型地贫者给予胎儿脐血或羊水进行基因分析,确诊为重型地贫患儿给予引产.结果:筛查13 655例,α-地贫823例,推算该人群中α-地贫的发病率为6.17%;确诊常见β654-杂合子、β17/18-杂合子、β41/42杂合子共363例,推算该人群中β-地贫的发病率为2.72%.其中有45对高风险者(夫妻均为同型地贫),全部进行产前诊断.确诊为重型地贫11例,胎儿给予引产.结论:白云区为地贫的高发区,对孕产妇人群进行地贫筛查,淘汰其中重症地贫儿,对减少缺陷儿出生、提高人口素质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杨林;陈萍姣;冯建青;李霞;张振平;徐建锋;马瑞娟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妊娠期补钙预防妊高征的meta分析

    妊高征是严重威胁母婴健康的并发症,多发生于妊娠20周以后,是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1].近年来由流行病学和动物实验中[2]发现钙的摄取量与高血压发病呈反比.为此,本文在文献检索的基础上,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国内近10年有关补钙预防妊高征的资料进行综合定量分析,旨在评价补钙与妊高征联系的强度,为有针对性的预防妊高征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舒丽梅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学龄儿童对单纯性肥胖的认知及相关行为的研究

    目的:探讨学龄儿童对单纯性肥胖的认知及相关行为和生活方式.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对徐州市8所小学1~5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与体检,所得资料采用SPSS 11.5和stata 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徐州市学龄儿童及其家长对于肥胖已有一定的正确认知,但还很肤浅,对儿童肥胖的远期危害认识不足;营养知识欠缺,饮食结构不合理;静坐生活方式明显,但尚未对学习成绩和身体机能产生影响;肥胖儿童与家长在对肥胖的认知与控制上存在正相关性.结论:有必要深入探讨儿童肥胖的影响因素,在更高水平上开展儿童肥胖预防的健康促进活动.

    作者:邵继红;黄水平;卓朗;陈虎;姜海霞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更昔洛韦治疗小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37例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更昔洛韦治疗小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的疗效.方法:将巨细胞病毒性肝炎(CMV肝炎)患儿37例分为更昔洛韦治疗组20例及病毒唑对照组17例,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血CMVPCR或尿CMV包涵体转阴率分别为92.5%和38.2%,P<0.005,差异有显著性;总有效率分别为90.0%和29.4%,P<0.005.且治疗组血清胆红素(SB)复常时间及谷丙转氨酶(ALT)复常时间较对照组缩短.两组治疗过程未见明显毒副作用出现.结论:更昔洛韦治疗小儿CMV肝炎疗效肯定,值得推广.

    作者:温凤;马均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0~5岁儿童血铅水平及相关因素调查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郑州市0~5岁儿童血铅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末梢血铅值,对血铅水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 273名儿童血铅水平平均为(67.33±37.57)μg/L,铅中毒检出率为17.16%.儿童血铅水平存在着性别差异,男童较女童高.儿童吸吮手指、常吃含铅高的食品、每日在马路上时间长、家庭装修、父母职业铅接触是儿童血铅水平增高的主要因素.结论:0~5岁儿童铅中毒检出率接近国内其他城市水平.为提高儿童生存质量,预防儿童铅中毒,应引起多方高度关注.

    作者:翟连臣;闫臻;路娜 刊期: 2005年第23期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