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茜;谢勇;周新龙;尹丽明;徐立新;阿尔巴拉特
外阴营养不良(vulvan dystrophies)是外阴表皮的慢性损伤,以外阴瘙痒和色素减退为主要特征,晚期常伴有外阴萎缩、阴道狭窄和性交痛等,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又因该病病因至今不明,临床常规治疗方法虽有一定的疗效,但复发率较高.多年来,临床医生都在努力寻找各种有效地治疗方法[1].
作者:石彬;王振海 刊期: 2005年第23期
沙眼衣原体(CT)和支原体(UU)感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临床上常称为非淋病性尿道炎(non-gonorrhea urethritis,NGU).就女性而言,以尿道、阴道及宫颈的炎症NGU发病率高.据武汉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和广州军区总医院报道NGU已超过淋病,居性传播疾病的首位.由本病引起的并发症如流产、不育症、宫外孕、子宫内膜炎及输卵管炎等疾病严重危害人类的生殖健康.我院采用红霉素、氧氟沙星胶囊、复方乳酸菌胶囊联合治疗女性生殖道CT、UU感染取得了满意效果.
作者:番丽;张瑞玲 刊期: 2005年第23期
目的:通过Apgar评分和CK-MB、cTnI含量的测定,为早期评价缺血缺氧性心肌损害并进行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记录出生后72 h内的心脏事件并于出生后24 h、72 h、7 d测定不同Apgar评分新生儿血清CK-MB、cTnI含量,然后进行分析.结果:血清CK-MB、cTnI的含量随时间延长逐渐下降(P<0.01),同一时间点在有窒息组和无窒息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有窒息组组间也有显著差异(P<0.01),无窒息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脏事件的发生率随Apgar评分的增加逐渐降低(P<0.01).Apgar 1 min评分与CK-MB、cTnI 24 h测定值之间具有很好的相关性(P<0.01).结论:Apgar评分和CK-MB、cTnI均可作为缺血缺氧性心肌损害的评价指标.
作者:高彬昌;栾桂珍;冯金环;栾红 刊期: 2005年第23期
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而又严重的并发症,是孕产妇死亡四大原因之一,目前仍占我国孕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1].1998年1月~2003年12月我院住院分娩14 700例,发生产后出血372例占2.53%,与国内报道的2%~3%[1]相符.现将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分析如下.
作者:王桂梅 刊期: 2005年第23期
分析围绝经期妇女脑卒中后的家庭支持和生活质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采用家庭支持自评量表(MPSS-Fa)和生活质量自评量表(QOLQ),以随机抽样法,对65名45~55岁的女性脑卒中患者进行1年的家庭访视.结果显示,围绝经期女性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其家庭支持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705,P<0.001),提示医护人员可通过增加家庭支持来提高围绝经期女性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邓玉琴;张循格;程玲;马学英;毛雪梅 刊期: 2005年第23期
近年来,妇女医疗保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妇女乳腺疾病发病率呈不断的上升趋势.为更好的掌握妇女乳腺疾病的患病情况,分析影响患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我院于2004年上半年对800例妇女进行了乳腺病普查,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曹丽萍;崔英梅;宁涛 刊期: 2005年第23期
笔者在1999~2001年期间,就住院的部分重症婴幼儿肺炎,加用小剂量肝素治疗,发现在改善临床症状及缩短病程方面有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战佩荣;王世娜 刊期: 2005年第23期
目的:观察腹腔镜下电灼打孔术治疗难治性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效果.方法:选择药物治疗无效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43例,在腹腔镜下对多囊卵巢电灼打孔,术后克罗米芬促排卵治疗,观察血T、LH、FSH水平的变化及月经恢复情况、术后排卵率、妊娠率.结果:患者术后血T、LH水平下降,LH/FSH比值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后月经情况明显改善,83.72%患者恢复正常月经周期,术后排卵率82.72%,妊娠率为60.47%.结论:腹腔镜下电灼打孔术治疗难治性多囊卵巢综合征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康复快的特点,为难治性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治疗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作者:韩丽英;刘爱民;苑春莉;李荷莲;金茹 刊期: 2005年第23期
目的:探索PICC插管技术在儿科的应用.方法:对2003年4月~2004年12月在NICU科室住院的早产儿(胎龄<35周)和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890~1 500 g)符合插管指征者,取得家长同意后使用PICC插管技术.结果:21例早产患儿和极低体重儿中,置管成功20例,其中1例因发绀而停止置管(操作时间30 min,SaO2为73%),2例因担心后遗症放弃治疗,1例因呼吸衰竭死亡.一次成功15例,成功率71.4%.PICC平均内置28 d,发生条索状静脉炎4例,经热敷处理和尿激酶溶栓治疗后5~7 d症状消失.拔管后取导管末段作细菌培养阳性1例(为表皮葡萄球菌),导管移位3例,无发生渗漏、血栓、导管闭塞.结论:PICC插管技术是一种较新的中心静脉输液法,具有不必重复穿刺的优点.可以为早产儿和极低体重儿提供可靠的静脉通道和营养通道,是有效抢救极低体重儿、超低体重儿不可缺少的技术.
作者:王旭;杜萍;刘颖 刊期: 2005年第23期
胎儿窘迫、宫颈扩张延缓阻滞及胎头下降延缓阻滞是活跃期常见的异常情况.正确处理活跃期出现的异常情况直接关系到分娩结局.正确及时处理难产使母儿转危为安,降低新生儿窒息、损伤及产后出血的发生率.
作者:黄利红 刊期: 2005年第23期
剖宫产手术切口缝合分为皮肤间断缝合及皮内缝合,其外表美观,不需拆线,住院时间短,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少数皮内缝合的手术切口在吸收期易出现缝线反应,现就我院2003年1月~2004月12年剖宫产手术切口行皮内缝合出现缝线反应病例分析如下.
作者:王秀芹 刊期: 200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术后双胎妊娠的结局.方法:对IVF-ET术后47例双胎妊娠(研究组)孕妇妊娠并发症及围产儿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自然受孕98例双胎(对照组)做比较.结果:研究组孕妇平均年龄较高,初产妇比例较高,而分娩孕周较低;妊娠并发症中,早产、妊娠期贫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膜早破、产后出血、羊水过多发生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研究组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低,围产儿死亡率、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畸形、高胆红素血症、转儿科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IVF-ET术后双胎妊娠并发症和不良新生儿结局具有更大的风险,加强IVF-ET术后双胎妊娠并发症的防治和产前、产时监护有重要意义.
作者:艾文;刘正平 刊期: 2005年第23期
目的:了解鲤城区学龄前儿童患龋齿情况及其对健康的影响.方法:以2003年在本所参加新生入园体检的学龄前儿童为对象.由相对固定的儿保科医师给予检查、登记、统计.结果:1 922人中患龋齿432人,龋齿总数1 581个,少1个龋齿,多20个乳牙全部为龋齿,平均3.7个龋齿.结论:儿童乳牙龋齿不可忽视,防治龋齿是保证儿童身体健康的重要工作.
作者:廖明容;傅丰收 刊期: 200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宫颈妊娠保守性治疗方法.方法:对38例宫颈妊娠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依据清宫前血HCG下降水平分为4组:A组:≥600IU/L,B组:300~600 IU/L,C组:100~300 IU/L,D组:≤100 IU/L.探讨在不同血HCG水平行清宫术时术中出血量、再次清宫率、失败后子宫全切例数、平均住院时间、费用及再次妊娠率有无区别.结果:A、B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子宫切除例数及二次清宫例数较C、D组显著增加(P<0.01);C、D组患者虽然术中出血量及二次清宫例数无显著差异,但D组患者由于要接受更多疗程的化疗,平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较C组显著增加(P<0.01).结论:宫颈妊娠保守治疗需采用联合治疗,血HCG≤300 IU/L时清宫相对更安全,而且在血HCG值降至100~300 IU/L时即可行清宫而无须待降至≤100 IU/L.
作者:栗宝华;王民;张武文 刊期: 2005年第23期
目的:观察生脉注射液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并与西药常规治疗疗效作对比.方法:将临床确诊的病毒心肌炎患者12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给予中药生脉注射液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西药常规治疗.结果:两组静息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肌酶变化,血清CVB-IgM转阴率的变化无显著差异,但治疗组的生脉注射液对病毒性心肌炎的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西药的常规治疗疗效.结论:生脉注射液对病毒性心肌炎治疗的临床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作者:彭奇;刘静秋 刊期: 2005年第23期
为了探讨新生儿臀红症的防治方法,自2002年1月开始,我们对发病患儿进行密切观察、分析发病因素、进行护理干预、采取分组试验,使发病率明显降低、无重症发病患儿,现将具体措施报告如下.
作者:刘庆翠;张兴梅;陶萍 刊期: 2005年第23期
为了探讨阴道超声在诊断早期宫外孕方面的应用价值.我们对80例经阴道超声诊断的早期宫外孕患者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作者:李莹 刊期: 2005年第23期
妊娠期糖尿病(GDM)是妊娠期间首次发现或发生的糖代谢异常.属高危妊娠,对母儿健康均有较大危害.GDM的临床过程较复杂,至今母婴死亡率仍较高.过去对GDM的管理集中在母亲的存活和分娩活婴,如今不仅要考虑妊娠的正常结局,还将给母亲、胎儿建立一个环境,从生命的开始就要有一个高质量的孩子.由于GDM多发病于妊娠中期,初始症状不明显,发现较晚.等到妊娠末期或分娩时才发现,已对母亲和胎儿造成了较大的损害(对胎儿可能造成部分不可逆的损害),失去了佳治疗时机.因此对GDM的早诊断、早治疗是影响母婴结局的重要手段.而对众多的孕妇人群中如何早期发现GDM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韩昌;于世勇;林扬 刊期: 200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1,6-二磷酸果糖和黄芪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血清肌钙蛋白(cTnI)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68例经临床确诊为病毒性心肌炎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对照组30例,两组均给予黄芪注射液10 ml/次,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150~250 ml静脉点滴,每日1次,15 d为1疗程,并辅以大量维生素C、能量合剂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1,6-二磷酸果糖(FDP)150~250 mg/(kg·d),15 d为1疗程.两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2周分别测血清cTnI及心电图,并对心电图进行为期3个月的随访观察,同时测柯萨奇病毒抗体(CVB-IgM).结果:治疗后1周、2周两组血清cTnI均较治疗前下降,但观察组下降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分别为:t=3.636,P<0.01;t=6.67,P<0.001).治疗后1周两组ECG异常情况无显著性差异,但在2周、1个月后ST-T改变、室性早搏恢复例数观察组多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x2分别为5.705、6.42、6.411、4.5,P<0.05).3个月复查时,ST-T改变恢复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x2=5.621,P<0.05).结论:1,6-二磷酸果糖和黄芪联用能够快速降低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血清cTnI,促进异常心电图的恢复,改善其预后.
作者:姜秀菊;张若瑜 刊期: 2005年第23期
新生儿期各种原因导致的呼吸困难是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可造成多脏器损伤,临床上必须采取快速而有效的方法缓解缺氧,我科自制简易鼻塞氧气加压缩空气(CPAP)可根据血氧饱和度随意调整FiO2,尽可能以低的氧浓度维持正常血氧饱和度,克服了普通简易鼻塞CPAP吸入纯氧的缺点,值得广大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作者:张建荣;覃琴;向荣;滕岚;肖体敢 刊期: 2005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