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彬;王振海
笔者在1999~2001年期间,就住院的部分重症婴幼儿肺炎,加用小剂量肝素治疗,发现在改善临床症状及缩短病程方面有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战佩荣;王世娜 刊期: 2005年第23期
自从成熟的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定量表产生后,有关新生儿神经行为的研究不断涌现,涉及孕产期的内容有孕期吸烟、饮酒、吸毒、围产期的高危因素、接触有毒物质、麻醉镇痛药、微量营养素以及正常新生儿的神经行为的影响因素.20世纪70年代主要研究产前麻醉对新生儿的影响以及纳洛酮可能的益处,如今麻醉药的影响一直都是活跃的部分.80年代还对成瘾药物、酒精、药物滥用和有毒化学物质铅、汞的影响进行了研究.90年代开始研究孕期心理因素的影响和胎儿暴露于可卡因后的影响.
作者:杨速飞;吴康敏 刊期: 2005年第23期
宫内节育器(IUD)由于其长效、安全、可逆、经济、方便及不干扰性生活等优点深受育龄妇女欢迎,使用率占各种避孕措施的46.3%.随着放置IUD的妇女进入绝经期,取环手术也大量增加.宫内节育器一般按常规方法均能顺利取出,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放置时间过久、置环不适应、环体变形、断裂、残留等,按常规方法取环遭到失败.近年我们对常规取环失败者利用B超引导下的腹腔镜取环均获成功,现报告如下.
作者:袁晓雁;贾利平;刘秀琴;李晓琼 刊期: 2005年第23期
母乳是婴儿好的食品,它不仅有利于孩子的营养,而且可以降低儿童时期和成年期慢性疾病的发生几率.新疆虽然地处偏远,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婴儿使用代乳品.
作者:白毅;王艳;热依汗;许风莲 刊期: 200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儿童抽动障碍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对144例儿童抽动障碍患儿的临床资料、诊断、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44例儿童抽动障碍患儿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多见于学龄儿童,多为短暂性抽动症,以眨眼和摇头症状为多见,多数为两个以上部位抽动,临床误诊率很高,为55.6%.对64例短暂性抽动症给予心理治疗,有效率为71.9%;对32例慢性抽动症及多发性抽动症患儿给予氟哌啶醇治疗,有效率75.00%.结论:儿童抽动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临床误诊率很高,多数患儿经心理和药物治疗,可以治愈.
作者:毓明涛;郑百红;徐亚萍 刊期: 2005年第23期
目的:通过在学龄前儿童中采用综合性措施防治龋齿,降低儿童龋病的发病率,并对学龄前儿童群体防龋机制进行探讨.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幼儿园儿童2000~2004年的龋病发病情况在防治前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通过群体综合防治,学龄前儿童在2年后患龋率和龋均分别下降了15.77%和1.53,儿童和其监护人对龋病防治的认知有明显提高.结论:依托儿童保健三级网络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从幼儿开始,能有效地降低龋病发病率.
作者:徐邦勇;黄安源;李黎;胡莉 刊期: 200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抚触对婴儿身心发育的影响.方法:采用标准抚触法,对抚触组166例新生儿进行抚触,每天2次,每次10~15 min.对照组160例,按新生儿常规护理,两组出生时无明显差异,42 d内均实行纯母乳喂养,评估指标两组相同.结果:接受抚触的第4天,婴儿睡眠时间延长、易入睡,哭闹减少,与对照组相比,P<0.01.42 d两组婴儿头围、身长、体重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抚触可促进婴儿身心发育.
作者:王改霞;黄晓敏 刊期: 2005年第23期
目的:了解男性淋病患者配偶感染淋球菌的情况.方法:将325例男性淋病患者配偶的泌尿生殖道分泌物作淋球菌培养,检测淋球菌.结果:检测出淋球菌阳性者224例,占68.9%.结论:应加强对男性淋病患者的治疗和性病知识教育,让他们积极鼓励自己的配偶及早去医院诊治,努力控制淋病在家庭中的传播.
作者:颜丹;李燎;颜海婴;甘仲霖;卿晟;许祖刚 刊期: 2005年第23期
目的:降低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提高机体免疫力.方法:106例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治疗组56例,对照组5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加用匹多莫德口服液进行疗效观察.结果:加用匹多莫德口服液的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92.9%,P<0.01.结论:匹多莫德可降低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机体免疫能力.
作者:李桂兰 刊期: 2005年第23期
目的:观察腹腔镜下电灼打孔术治疗难治性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效果.方法:选择药物治疗无效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43例,在腹腔镜下对多囊卵巢电灼打孔,术后克罗米芬促排卵治疗,观察血T、LH、FSH水平的变化及月经恢复情况、术后排卵率、妊娠率.结果:患者术后血T、LH水平下降,LH/FSH比值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后月经情况明显改善,83.72%患者恢复正常月经周期,术后排卵率82.72%,妊娠率为60.47%.结论:腹腔镜下电灼打孔术治疗难治性多囊卵巢综合征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康复快的特点,为难治性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治疗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作者:韩丽英;刘爱民;苑春莉;李荷莲;金茹 刊期: 200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几丁糖防治介入治疗输卵管复通后粘连和炎性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80例输卵管梗阻患者通过介入治疗实施复通术,复通成功者应用庆大霉素、地塞米松、米蛋白酶、利多卡因防治粘连,随机对其中36例患者再加入几丁糖防治粘连.结果:共治疗150条梗阻输卵管,其中135条输卵管通畅程度改善,未用几丁糖组再粘连率为20.6%,妊娠率为33.3%,应用几丁糖组再粘连率为8.9%,妊娠率为52.8%,取得了较为满意效果.讨论:几丁糖对预防介入治疗输卵管复通后再粘连,提高输卵管阻塞复通术后的妊娠几率具有明显效果.
作者:刘鑫磊 刊期: 2005年第23期
目的:了解天津市6~24 月婴幼儿的喂养行为状况及其与能量摄入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分层随机的方法抽取71例儿童进行24 h膳食回顾、1周膳食频度调查、12 h食物称重和喂养行为评估.结果:12 h膳食摄入的总能量与婴幼儿喂养行为的总分、吃饭时的行为、孩子的反应、喂养人的反应具有显著的相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同的喂养行为与能量摄入的回归趋势不同;多数喂养人在鼓励孩子独立进食、喂养中给予言语或非言语鼓励等方面存在不足.结论:喂养行为与能量摄入有关,天津市6~24月婴幼儿在喂养行为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作者:梁颖;李楠;刘冬冬;刘戌年 刊期: 2005年第23期
目的:通过对白云区重点人群的地中海贫血(地贫)的筛查,阳性病例给予确诊,对高风险对象进行产前诊断,减少缺陷儿出生.方法:应用血液分析仪进行MCV(红细胞平均体积)、MCH(平均血红蛋白)、HGB(血红蛋白计数)检查,发现异常者,进行血红蛋白电泳,HbA2<2.5%者,为α-地贫可凝病例;HbA2>3.5%者,为β-地贫可疑病例.夫妻为同型地贫者给予胎儿脐血或羊水进行基因分析,确诊为重型地贫患儿给予引产.结果:筛查13 655例,α-地贫823例,推算该人群中α-地贫的发病率为6.17%;确诊常见β654-杂合子、β17/18-杂合子、β41/42杂合子共363例,推算该人群中β-地贫的发病率为2.72%.其中有45对高风险者(夫妻均为同型地贫),全部进行产前诊断.确诊为重型地贫11例,胎儿给予引产.结论:白云区为地贫的高发区,对孕产妇人群进行地贫筛查,淘汰其中重症地贫儿,对减少缺陷儿出生、提高人口素质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杨林;陈萍姣;冯建青;李霞;张振平;徐建锋;马瑞娟 刊期: 200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1,6-二磷酸果糖和黄芪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血清肌钙蛋白(cTnI)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68例经临床确诊为病毒性心肌炎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对照组30例,两组均给予黄芪注射液10 ml/次,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150~250 ml静脉点滴,每日1次,15 d为1疗程,并辅以大量维生素C、能量合剂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1,6-二磷酸果糖(FDP)150~250 mg/(kg·d),15 d为1疗程.两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2周分别测血清cTnI及心电图,并对心电图进行为期3个月的随访观察,同时测柯萨奇病毒抗体(CVB-IgM).结果:治疗后1周、2周两组血清cTnI均较治疗前下降,但观察组下降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分别为:t=3.636,P<0.01;t=6.67,P<0.001).治疗后1周两组ECG异常情况无显著性差异,但在2周、1个月后ST-T改变、室性早搏恢复例数观察组多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x2分别为5.705、6.42、6.411、4.5,P<0.05).3个月复查时,ST-T改变恢复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x2=5.621,P<0.05).结论:1,6-二磷酸果糖和黄芪联用能够快速降低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血清cTnI,促进异常心电图的恢复,改善其预后.
作者:姜秀菊;张若瑜 刊期: 2005年第23期
目的:通过Apgar评分和CK-MB、cTnI含量的测定,为早期评价缺血缺氧性心肌损害并进行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记录出生后72 h内的心脏事件并于出生后24 h、72 h、7 d测定不同Apgar评分新生儿血清CK-MB、cTnI含量,然后进行分析.结果:血清CK-MB、cTnI的含量随时间延长逐渐下降(P<0.01),同一时间点在有窒息组和无窒息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有窒息组组间也有显著差异(P<0.01),无窒息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脏事件的发生率随Apgar评分的增加逐渐降低(P<0.01).Apgar 1 min评分与CK-MB、cTnI 24 h测定值之间具有很好的相关性(P<0.01).结论:Apgar评分和CK-MB、cTnI均可作为缺血缺氧性心肌损害的评价指标.
作者:高彬昌;栾桂珍;冯金环;栾红 刊期: 200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我院1999~2004年102例乳腺癌病例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乳腺癌多见于40岁左右的妇女,好发于乳腺外上象限,以浸润性导管癌为多见,腋淋巴结转移因病理类型、肿块大小、病程长短而不同.结论:应针对乳腺癌高危人群实施早期干预,以降低发病率、减少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
作者:吴萍 刊期: 2005年第23期
为了探讨新生儿臀红症的防治方法,自2002年1月开始,我们对发病患儿进行密切观察、分析发病因素、进行护理干预、采取分组试验,使发病率明显降低、无重症发病患儿,现将具体措施报告如下.
作者:刘庆翠;张兴梅;陶萍 刊期: 2005年第23期
目的:引进母亲依恋量表,评价其在国内的应用效果.方法:对原量表进行翻译、修订后,选择北京有代表性地区404例次3~6岁儿童进行测试.结果:总量表和两个分量表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信度(重测信度0.427~0.673,内部一致性α系数0.669~0.794)和效度.结论:该量表可在临床和社区用于评价孩子的母亲依恋.
作者:宫玉花;季成叶;郑修霞;高树凤;田吉梅 刊期: 2005年第23期
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而又严重的并发症,是孕产妇死亡四大原因之一,目前仍占我国孕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1].1998年1月~2003年12月我院住院分娩14 700例,发生产后出血372例占2.53%,与国内报道的2%~3%[1]相符.现将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分析如下.
作者:王桂梅 刊期: 200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在诊治急性盆腔炎中的价值.方法:2003年1月~2004年8月应用腹腔镜诊治急性盆腔炎16例,依镜下情况及有无生育要求行相应处理:抗生素液冲洗,输卵管保守性手术、切除术,附件切除术及盆腔粘连分解术.结果:全部病例均得到了及时诊治,无并发症及中转开腹发生.结论:腹腔镜结合抗生素治疗急性盆腔炎疗效肯定,住院时间短,恢复快,痛苦小,不增加术中、术后并发症,是诊治急性盆腔炎的佳有效方法,尤适合年轻有生育要求者.
作者:骆亚平;扬君;孙娟 刊期: 2005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