毓明涛;郑百红;徐亚萍
目的:探讨正常大小卵巢癌综合征(normal-sized ovary carcinoma syndrome,NOCS)的临床特点、诊断标准、有效的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1~2000年在二院治疗及病理复核证实的22例正常大小卵巢癌综合征,均为二院首诊患者,其中9例为性腺外苗勒氏管肿瘤,也称卵巢外腹膜浆液性乳头状腺癌(The extraovarian peritoneal serouspapillary carcinoma,EPSPC),1例原发灶不明的转移性腺癌(疑为EPSPC),7例卵巢浆液性囊腺癌,3例子宫内膜样腺癌,2例透明细胞癌.上述无论何种类型,均大限度手术切除肿瘤病灶,术后残存肿瘤尽可能<2 cm,多数辅以有效多疗程联合化疗.结果:1例EPSPC存活90个月,随访至2004年10月仍健在.1例双卵巢浆液性囊腺癌已存活92个月,随访至2004年11月仍健在,另1例为子宫内膜样腺癌为76个月,目前仍健在.8例已死亡EPSPC患者平均生存12.8个月,比文献报道存活时间略长.结论:对此综合征患者尤其EPSPC患者,必须高度重视鉴别诊断,首选手术治疗,尽量切除癌灶(残存肿瘤<2 cm),术后辅以有效化疗或放疗,以期获得佳生存和预后.
作者:朱宇;宋改环;朱凤全 刊期: 2005年第23期
目的:观察腹腔镜下电灼打孔术治疗难治性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效果.方法:选择药物治疗无效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43例,在腹腔镜下对多囊卵巢电灼打孔,术后克罗米芬促排卵治疗,观察血T、LH、FSH水平的变化及月经恢复情况、术后排卵率、妊娠率.结果:患者术后血T、LH水平下降,LH/FSH比值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后月经情况明显改善,83.72%患者恢复正常月经周期,术后排卵率82.72%,妊娠率为60.47%.结论:腹腔镜下电灼打孔术治疗难治性多囊卵巢综合征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康复快的特点,为难治性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治疗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作者:韩丽英;刘爱民;苑春莉;李荷莲;金茹 刊期: 2005年第23期
目的:降低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提高机体免疫力.方法:106例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治疗组56例,对照组5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加用匹多莫德口服液进行疗效观察.结果:加用匹多莫德口服液的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92.9%,P<0.01.结论:匹多莫德可降低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机体免疫能力.
作者:李桂兰 刊期: 2005年第23期
目的:探索PICC插管技术在儿科的应用.方法:对2003年4月~2004年12月在NICU科室住院的早产儿(胎龄<35周)和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890~1 500 g)符合插管指征者,取得家长同意后使用PICC插管技术.结果:21例早产患儿和极低体重儿中,置管成功20例,其中1例因发绀而停止置管(操作时间30 min,SaO2为73%),2例因担心后遗症放弃治疗,1例因呼吸衰竭死亡.一次成功15例,成功率71.4%.PICC平均内置28 d,发生条索状静脉炎4例,经热敷处理和尿激酶溶栓治疗后5~7 d症状消失.拔管后取导管末段作细菌培养阳性1例(为表皮葡萄球菌),导管移位3例,无发生渗漏、血栓、导管闭塞.结论:PICC插管技术是一种较新的中心静脉输液法,具有不必重复穿刺的优点.可以为早产儿和极低体重儿提供可靠的静脉通道和营养通道,是有效抢救极低体重儿、超低体重儿不可缺少的技术.
作者:王旭;杜萍;刘颖 刊期: 200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术后双胎妊娠的结局.方法:对IVF-ET术后47例双胎妊娠(研究组)孕妇妊娠并发症及围产儿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自然受孕98例双胎(对照组)做比较.结果:研究组孕妇平均年龄较高,初产妇比例较高,而分娩孕周较低;妊娠并发症中,早产、妊娠期贫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膜早破、产后出血、羊水过多发生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研究组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低,围产儿死亡率、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畸形、高胆红素血症、转儿科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IVF-ET术后双胎妊娠并发症和不良新生儿结局具有更大的风险,加强IVF-ET术后双胎妊娠并发症的防治和产前、产时监护有重要意义.
作者:艾文;刘正平 刊期: 2005年第23期
为了探讨新生儿臀红症的防治方法,自2002年1月开始,我们对发病患儿进行密切观察、分析发病因素、进行护理干预、采取分组试验,使发病率明显降低、无重症发病患儿,现将具体措施报告如下.
作者:刘庆翠;张兴梅;陶萍 刊期: 2005年第23期
宫腔镜检查患者由于缺乏了解,加上检查时患者意识清醒,检查可引起心理和生理的应激反应.因此患者紧张恐惧情绪尤为突出,给操作造成困难.另外由于人工流产术可能引起的并发症也可发生于子宫腔检查.为探讨对患者负性心理的全程护理干预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轻不适和疼痛感,我们将320例来门诊做宫腔镜检查的病人进行全程护理干预,分组观察.
作者:于桂云;王风文;夏志梅 刊期: 2005年第23期
目的:为提高产科质量,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致残率、病死率,探讨新生儿窒息的预防措施.方法:对6年来在江永县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的528例新生儿窒息的产科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脐带因素、羊水过少、第二产程延长、胎位异常是前4位原因,分别为35.80%、16.67%、14.02%、13.25%.新生儿重度窒息中产前出血、过期妊娠、早产是前3位原因,分别为83.33%、30.14%、28.13%.阴道助产与剖宫产和顺产的新生儿窒息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做好产前保健指导,加强产时监护,对有高危因素的孕妇严密观察产程,及时防治胎儿窘迫,适时选择恰当的分娩方式,可有效地降低新生儿窒息率.
作者:周玉英 刊期: 2005年第23期
自从成熟的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定量表产生后,有关新生儿神经行为的研究不断涌现,涉及孕产期的内容有孕期吸烟、饮酒、吸毒、围产期的高危因素、接触有毒物质、麻醉镇痛药、微量营养素以及正常新生儿的神经行为的影响因素.20世纪70年代主要研究产前麻醉对新生儿的影响以及纳洛酮可能的益处,如今麻醉药的影响一直都是活跃的部分.80年代还对成瘾药物、酒精、药物滥用和有毒化学物质铅、汞的影响进行了研究.90年代开始研究孕期心理因素的影响和胎儿暴露于可卡因后的影响.
作者:杨速飞;吴康敏 刊期: 2005年第23期
笔者在1999~2001年期间,就住院的部分重症婴幼儿肺炎,加用小剂量肝素治疗,发现在改善临床症状及缩短病程方面有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战佩荣;王世娜 刊期: 2005年第23期
分析围绝经期妇女脑卒中后的家庭支持和生活质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采用家庭支持自评量表(MPSS-Fa)和生活质量自评量表(QOLQ),以随机抽样法,对65名45~55岁的女性脑卒中患者进行1年的家庭访视.结果显示,围绝经期女性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其家庭支持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705,P<0.001),提示医护人员可通过增加家庭支持来提高围绝经期女性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邓玉琴;张循格;程玲;马学英;毛雪梅 刊期: 2005年第23期
目的:了解鲤城区学龄前儿童患龋齿情况及其对健康的影响.方法:以2003年在本所参加新生入园体检的学龄前儿童为对象.由相对固定的儿保科医师给予检查、登记、统计.结果:1 922人中患龋齿432人,龋齿总数1 581个,少1个龋齿,多20个乳牙全部为龋齿,平均3.7个龋齿.结论:儿童乳牙龋齿不可忽视,防治龋齿是保证儿童身体健康的重要工作.
作者:廖明容;傅丰收 刊期: 2005年第23期
沙眼衣原体(CT)和支原体(UU)感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临床上常称为非淋病性尿道炎(non-gonorrhea urethritis,NGU).就女性而言,以尿道、阴道及宫颈的炎症NGU发病率高.据武汉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和广州军区总医院报道NGU已超过淋病,居性传播疾病的首位.由本病引起的并发症如流产、不育症、宫外孕、子宫内膜炎及输卵管炎等疾病严重危害人类的生殖健康.我院采用红霉素、氧氟沙星胶囊、复方乳酸菌胶囊联合治疗女性生殖道CT、UU感染取得了满意效果.
作者:番丽;张瑞玲 刊期: 2005年第23期
为了探讨阴道超声在诊断早期宫外孕方面的应用价值.我们对80例经阴道超声诊断的早期宫外孕患者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作者:李莹 刊期: 2005年第23期
外阴营养不良(vulvan dystrophies)是外阴表皮的慢性损伤,以外阴瘙痒和色素减退为主要特征,晚期常伴有外阴萎缩、阴道狭窄和性交痛等,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又因该病病因至今不明,临床常规治疗方法虽有一定的疗效,但复发率较高.多年来,临床医生都在努力寻找各种有效地治疗方法[1].
作者:石彬;王振海 刊期: 2005年第23期
目的:了解天津市6~24 月婴幼儿的喂养行为状况及其与能量摄入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分层随机的方法抽取71例儿童进行24 h膳食回顾、1周膳食频度调查、12 h食物称重和喂养行为评估.结果:12 h膳食摄入的总能量与婴幼儿喂养行为的总分、吃饭时的行为、孩子的反应、喂养人的反应具有显著的相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同的喂养行为与能量摄入的回归趋势不同;多数喂养人在鼓励孩子独立进食、喂养中给予言语或非言语鼓励等方面存在不足.结论:喂养行为与能量摄入有关,天津市6~24月婴幼儿在喂养行为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作者:梁颖;李楠;刘冬冬;刘戌年 刊期: 2005年第23期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8(IL-18)对荷卵巢癌裸鼠的肿瘤生长抑制作用,并探讨治疗前后肿瘤的病理改变.方法:采用人卵巢癌细胞株HO-8910建立24只裸鼠卵巢癌皮下移植瘤模型,种植后1周随机分4组,每组6只,分别用不同浓度的IL-18进行腹腔注射治疗,并于种植后第4周处死裸鼠,测量瘤重,计算抑瘤率,绘制肿瘤生长曲线,计算镜下肿瘤细胞平均坏死率.结果:IL-18剂量为0μg/100 μL、0.25μg/100 μL、0.5μg/100 μL和1μg/100 μL时,瘤体重量分别为:(0.600 8±0.189 5)g、(0.247 8±0.047 3)g、(0.223 0±0.112 0)g和(0.169 0±0.112 1)g,抑瘤率分别为58.76%、62.88%和71.87%,治疗后2周,平均相对体积分别为12.028 9±1.575 2、6.831 5±2.514 8、5.502 9±1.443 6和4.126 4±1.881 2,光镜下可见治疗组中肿瘤细胞呈片状、条带状坏死,肿瘤组织细胞核碎裂、溶解,部分坏死组织呈均质红染无结构区域,镜下肿瘤细胞的平均坏死率分别为0.120 0±0.059 8、0.385 3±0.137 1、0.435 6±0.121 1和0.554 8±0.117 8.与对照组相比,卵巢癌生长的抑制作用和肿瘤细胞坏死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随着IL-18剂量的增加,抑制作用越明显.结论:细胞因子IL-18能通过引起更多卵巢癌肿瘤细胞的坏死,从而有效地抑制卵巢癌的生长.
作者:杜培;张晓薇;李勇;苏卫燕 刊期: 2005年第23期
目的:通过对白云区重点人群的地中海贫血(地贫)的筛查,阳性病例给予确诊,对高风险对象进行产前诊断,减少缺陷儿出生.方法:应用血液分析仪进行MCV(红细胞平均体积)、MCH(平均血红蛋白)、HGB(血红蛋白计数)检查,发现异常者,进行血红蛋白电泳,HbA2<2.5%者,为α-地贫可凝病例;HbA2>3.5%者,为β-地贫可疑病例.夫妻为同型地贫者给予胎儿脐血或羊水进行基因分析,确诊为重型地贫患儿给予引产.结果:筛查13 655例,α-地贫823例,推算该人群中α-地贫的发病率为6.17%;确诊常见β654-杂合子、β17/18-杂合子、β41/42杂合子共363例,推算该人群中β-地贫的发病率为2.72%.其中有45对高风险者(夫妻均为同型地贫),全部进行产前诊断.确诊为重型地贫11例,胎儿给予引产.结论:白云区为地贫的高发区,对孕产妇人群进行地贫筛查,淘汰其中重症地贫儿,对减少缺陷儿出生、提高人口素质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杨林;陈萍姣;冯建青;李霞;张振平;徐建锋;马瑞娟 刊期: 200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1,6-二磷酸果糖和黄芪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血清肌钙蛋白(cTnI)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68例经临床确诊为病毒性心肌炎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对照组30例,两组均给予黄芪注射液10 ml/次,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150~250 ml静脉点滴,每日1次,15 d为1疗程,并辅以大量维生素C、能量合剂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1,6-二磷酸果糖(FDP)150~250 mg/(kg·d),15 d为1疗程.两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2周分别测血清cTnI及心电图,并对心电图进行为期3个月的随访观察,同时测柯萨奇病毒抗体(CVB-IgM).结果:治疗后1周、2周两组血清cTnI均较治疗前下降,但观察组下降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分别为:t=3.636,P<0.01;t=6.67,P<0.001).治疗后1周两组ECG异常情况无显著性差异,但在2周、1个月后ST-T改变、室性早搏恢复例数观察组多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x2分别为5.705、6.42、6.411、4.5,P<0.05).3个月复查时,ST-T改变恢复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x2=5.621,P<0.05).结论:1,6-二磷酸果糖和黄芪联用能够快速降低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血清cTnI,促进异常心电图的恢复,改善其预后.
作者:姜秀菊;张若瑜 刊期: 200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在妊娠中期筛查唐氏综合征系列[包括唐氏综合征和神经管畸形(简称唐筛)]的方法和群体干预的效果.方法:利用妇幼三级保健网络,进行唐筛的宣传、标本的采集、转运和检测母体血清中甲胎蛋白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浓度;对高危孕妇进行咨询,对彩超诊断胎儿畸形并同意者做染色体核型分析确诊;全部进行产后随访.结果:1998~2005年5月共筛查6.25万人,城区筛查率为70%,确诊出生缺陷245例(其中神经管缺陷畸形105例、唐氏综合征等染色体异常17例).羊膜腔穿刺及羊水细胞培养成功率均达到100%.结论:在妇幼保健三级保健网络中开展唐氏综合征系列产前筛查是降低出生缺陷的有效措施,值得推广.
作者:杨柳;崔琴子;张丽;邵杰;于军;孙焕 刊期: 2005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