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生脉注射液治疗病毒性心肌炎127例疗效观察

彭奇;刘静秋

关键词:病毒性心肌炎, 生脉注射液, 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生脉注射液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并与西药常规治疗疗效作对比.方法:将临床确诊的病毒心肌炎患者12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给予中药生脉注射液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西药常规治疗.结果:两组静息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肌酶变化,血清CVB-IgM转阴率的变化无显著差异,但治疗组的生脉注射液对病毒性心肌炎的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西药的常规治疗疗效.结论:生脉注射液对病毒性心肌炎治疗的临床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相关文献
  • 1,6-二磷酸果糖和黄芪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血清肌钙蛋白水平及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1,6-二磷酸果糖和黄芪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血清肌钙蛋白(cTnI)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68例经临床确诊为病毒性心肌炎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对照组30例,两组均给予黄芪注射液10 ml/次,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150~250 ml静脉点滴,每日1次,15 d为1疗程,并辅以大量维生素C、能量合剂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1,6-二磷酸果糖(FDP)150~250 mg/(kg·d),15 d为1疗程.两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2周分别测血清cTnI及心电图,并对心电图进行为期3个月的随访观察,同时测柯萨奇病毒抗体(CVB-IgM).结果:治疗后1周、2周两组血清cTnI均较治疗前下降,但观察组下降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分别为:t=3.636,P<0.01;t=6.67,P<0.001).治疗后1周两组ECG异常情况无显著性差异,但在2周、1个月后ST-T改变、室性早搏恢复例数观察组多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x2分别为5.705、6.42、6.411、4.5,P<0.05).3个月复查时,ST-T改变恢复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x2=5.621,P<0.05).结论:1,6-二磷酸果糖和黄芪联用能够快速降低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血清cTnI,促进异常心电图的恢复,改善其预后.

    作者:姜秀菊;张若瑜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手术辅以孕三烯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40例分析

    目的:探讨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辅以药物治疗的必要性以及术后辅以孕三烯酮治疗的疗效.方法:前瞻性分析2003年6月~2004年6月在我院行保守(保留生育功能)或半保守(保留卵巢功能)手术并经术后病理证实为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40例,19例属于中度子宫内膜异位症,21例属于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所有患者术后均辅以口服孕三烯酮2.5 mg/次,每周2次,连续服用2~6个月,观察其疗效及副反应.结果:40例患者在服药期间的症状控制率为100%,2例患者在停用孕三烯酮后6个月复发.4例患者在服孕三烯酮2~4个月时出现转氨酶轻度升高,停用后经口服肝泰乐、联苯双酯后,转氨酶很快恢复正常.另有5例患者体重增加了3 kg以上,9例面部出现痤疮,均在停用孕三烯酮后恢复正常.结论: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辅以孕三烯酮治疗是必要的和有效的.

    作者:成九梅;李伟;段华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0~3岁小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早期筛查及干预研究

    目的:探讨0~3岁小儿佝偻病发生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早期筛查及干预.方法:对638例1月~3岁小儿检测骨碱性磷酸酶(BALP),新生儿-母42例测定血BALP、钙、磷、碱性磷酸酶(AKP),随访1年.结果:BALP诊断佝偻病529例,患病率82.92%.佝偻病好发、高发以1~3月组、3~12月组更为明显.简易诊断为佝偻病509例,其中BALP>200 U/L者462例,检出率90.77%;无佝偻病129例,其中BALP≤200 U/L者仅62例.治疗组干预后患病人数217例,较干预前下降了54.8%,且初期、激期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0~3岁小儿佝偻病患病率较高,采用血BALP早期筛查,进行干预,有助于减少佝偻病的发生.

    作者:郭茜;谢勇;周新龙;尹丽明;徐立新;阿尔巴拉特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剖宫产手术切口皮内缝合缝线反应200例的临床分析

    剖宫产手术切口缝合分为皮肤间断缝合及皮内缝合,其外表美观,不需拆线,住院时间短,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少数皮内缝合的手术切口在吸收期易出现缝线反应,现就我院2003年1月~2004月12年剖宫产手术切口行皮内缝合出现缝线反应病例分析如下.

    作者:王秀芹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来曲唑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临床观察

    乳腺癌是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内分泌治疗作为一种有效、低毒的治疗手段,已被临床广泛应用.其中三苯氧胺是目前应用广的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药物,约40%~50%用三苯氧胺治疗失败的患者应用二线内分泌治疗获得较好疗效.来曲唑是第3代非甾醇类芳香化酶抑制剂,基础和临床研究证实他可有效治疗晚期乳腺癌.国外大量基础和临床研究表明,对于他莫昔芬或其他抗雌激素药治疗无效的晚期乳腺癌有较好疗效,药物副作用小,且耐受性较好.我院2003年8月~2005年4月,用来曲唑治疗晚期乳腺癌患者54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梁长林;席妍;齐红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800例妇女乳腺病患病情况分析

    近年来,妇女医疗保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妇女乳腺疾病发病率呈不断的上升趋势.为更好的掌握妇女乳腺疾病的患病情况,分析影响患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我院于2004年上半年对800例妇女进行了乳腺病普查,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曹丽萍;崔英梅;宁涛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全程干预对宫腔镜检查病人的影响

    宫腔镜检查患者由于缺乏了解,加上检查时患者意识清醒,检查可引起心理和生理的应激反应.因此患者紧张恐惧情绪尤为突出,给操作造成困难.另外由于人工流产术可能引起的并发症也可发生于子宫腔检查.为探讨对患者负性心理的全程护理干预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轻不适和疼痛感,我们将320例来门诊做宫腔镜检查的病人进行全程护理干预,分组观察.

    作者:于桂云;王风文;夏志梅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528例新生儿窒息产科原因分析

    目的:为提高产科质量,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致残率、病死率,探讨新生儿窒息的预防措施.方法:对6年来在江永县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的528例新生儿窒息的产科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脐带因素、羊水过少、第二产程延长、胎位异常是前4位原因,分别为35.80%、16.67%、14.02%、13.25%.新生儿重度窒息中产前出血、过期妊娠、早产是前3位原因,分别为83.33%、30.14%、28.13%.阴道助产与剖宫产和顺产的新生儿窒息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做好产前保健指导,加强产时监护,对有高危因素的孕妇严密观察产程,及时防治胎儿窘迫,适时选择恰当的分娩方式,可有效地降低新生儿窒息率.

    作者:周玉英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33例妇女低位恶性胆道梗阻磁共振胰胆管造影的表现

    目的:回顾性分析引起低位恶性胆道梗阻的3种主要病变的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表现,总结有定位诊断意义的特征性影像改变.方法:对33例(胆管癌8例,胰头癌14例,壶腹癌11例)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低位恶性胆道梗阻黄疸女患进行常规MRI、MRCP3D薄层扫描,并利用三维成像软件进行MIP重建图像.结果:胆管癌以肝内外胆管明显扩张为主,胆管末端多为截断性狭窄,无肿块影;胰头癌易出现双管征,胆总管末端以不对称圆锥形狭窄为主,梗阻末端多可见肿物,且扩张之胰胆管呈分离走行;壶腹癌的双管征多见,胆总管末端以尖锥形狭窄为主,扩张之胰胆管并行.结论:根据胰胆管扩张程度和范围、胆管末端梗阻形态及有无软组织肿块等改变可进行较明确的定位诊断.

    作者:吕传海;李冬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白细胞介素-18对荷卵巢癌裸鼠的肿瘤生长抑制作用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8(IL-18)对荷卵巢癌裸鼠的肿瘤生长抑制作用,并探讨治疗前后肿瘤的病理改变.方法:采用人卵巢癌细胞株HO-8910建立24只裸鼠卵巢癌皮下移植瘤模型,种植后1周随机分4组,每组6只,分别用不同浓度的IL-18进行腹腔注射治疗,并于种植后第4周处死裸鼠,测量瘤重,计算抑瘤率,绘制肿瘤生长曲线,计算镜下肿瘤细胞平均坏死率.结果:IL-18剂量为0μg/100 μL、0.25μg/100 μL、0.5μg/100 μL和1μg/100 μL时,瘤体重量分别为:(0.600 8±0.189 5)g、(0.247 8±0.047 3)g、(0.223 0±0.112 0)g和(0.169 0±0.112 1)g,抑瘤率分别为58.76%、62.88%和71.87%,治疗后2周,平均相对体积分别为12.028 9±1.575 2、6.831 5±2.514 8、5.502 9±1.443 6和4.126 4±1.881 2,光镜下可见治疗组中肿瘤细胞呈片状、条带状坏死,肿瘤组织细胞核碎裂、溶解,部分坏死组织呈均质红染无结构区域,镜下肿瘤细胞的平均坏死率分别为0.120 0±0.059 8、0.385 3±0.137 1、0.435 6±0.121 1和0.554 8±0.117 8.与对照组相比,卵巢癌生长的抑制作用和肿瘤细胞坏死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随着IL-18剂量的增加,抑制作用越明显.结论:细胞因子IL-18能通过引起更多卵巢癌肿瘤细胞的坏死,从而有效地抑制卵巢癌的生长.

    作者:杜培;张晓薇;李勇;苏卫燕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后双胎妊娠结局分析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术后双胎妊娠的结局.方法:对IVF-ET术后47例双胎妊娠(研究组)孕妇妊娠并发症及围产儿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自然受孕98例双胎(对照组)做比较.结果:研究组孕妇平均年龄较高,初产妇比例较高,而分娩孕周较低;妊娠并发症中,早产、妊娠期贫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膜早破、产后出血、羊水过多发生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研究组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低,围产儿死亡率、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畸形、高胆红素血症、转儿科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IVF-ET术后双胎妊娠并发症和不良新生儿结局具有更大的风险,加强IVF-ET术后双胎妊娠并发症的防治和产前、产时监护有重要意义.

    作者:艾文;刘正平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几丁糖防治介入治疗输卵管复通后再粘连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几丁糖防治介入治疗输卵管复通后粘连和炎性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80例输卵管梗阻患者通过介入治疗实施复通术,复通成功者应用庆大霉素、地塞米松、米蛋白酶、利多卡因防治粘连,随机对其中36例患者再加入几丁糖防治粘连.结果:共治疗150条梗阻输卵管,其中135条输卵管通畅程度改善,未用几丁糖组再粘连率为20.6%,妊娠率为33.3%,应用几丁糖组再粘连率为8.9%,妊娠率为52.8%,取得了较为满意效果.讨论:几丁糖对预防介入治疗输卵管复通后再粘连,提高输卵管阻塞复通术后的妊娠几率具有明显效果.

    作者:刘鑫磊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产后出血相关因素分析

    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而又严重的并发症,是孕产妇死亡四大原因之一,目前仍占我国孕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1].1998年1月~2003年12月我院住院分娩14 700例,发生产后出血372例占2.53%,与国内报道的2%~3%[1]相符.现将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分析如下.

    作者:王桂梅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更昔洛韦治疗小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37例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更昔洛韦治疗小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的疗效.方法:将巨细胞病毒性肝炎(CMV肝炎)患儿37例分为更昔洛韦治疗组20例及病毒唑对照组17例,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血CMVPCR或尿CMV包涵体转阴率分别为92.5%和38.2%,P<0.005,差异有显著性;总有效率分别为90.0%和29.4%,P<0.005.且治疗组血清胆红素(SB)复常时间及谷丙转氨酶(ALT)复常时间较对照组缩短.两组治疗过程未见明显毒副作用出现.结论:更昔洛韦治疗小儿CMV肝炎疗效肯定,值得推广.

    作者:温凤;马均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综合防治措施在学龄前儿童群体防龋的应用

    目的:通过在学龄前儿童中采用综合性措施防治龋齿,降低儿童龋病的发病率,并对学龄前儿童群体防龋机制进行探讨.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幼儿园儿童2000~2004年的龋病发病情况在防治前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通过群体综合防治,学龄前儿童在2年后患龋率和龋均分别下降了15.77%和1.53,儿童和其监护人对龋病防治的认知有明显提高.结论:依托儿童保健三级网络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从幼儿开始,能有效地降低龋病发病率.

    作者:徐邦勇;黄安源;李黎;胡莉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妊娠期糖尿病筛查及诊治常规

    妊娠期糖尿病(GDM)是妊娠期间首次发现或发生的糖代谢异常.属高危妊娠,对母儿健康均有较大危害.GDM的临床过程较复杂,至今母婴死亡率仍较高.过去对GDM的管理集中在母亲的存活和分娩活婴,如今不仅要考虑妊娠的正常结局,还将给母亲、胎儿建立一个环境,从生命的开始就要有一个高质量的孩子.由于GDM多发病于妊娠中期,初始症状不明显,发现较晚.等到妊娠末期或分娩时才发现,已对母亲和胎儿造成了较大的损害(对胎儿可能造成部分不可逆的损害),失去了佳治疗时机.因此对GDM的早诊断、早治疗是影响母婴结局的重要手段.而对众多的孕妇人群中如何早期发现GDM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韩昌;于世勇;林扬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长春市农村已婚妇女生殖健康现状调查与分析

    目的:调查农村已婚妇女生殖健康的现状与需求,为开展生殖保健服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长春市农村15个村的已婚妇女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有效问卷5116份,调查表经审核后输入计算机,用SA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当前农村已婚妇女的生殖健康存在许多问题,如缺乏婚前后、孕前后和产前后的知识及其保健措施.结论:必须广泛宣传卫生知识,加强农村卫生工作,提高广大妇女的健康水平.

    作者:肖万凤;于景龙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13 655例地中海贫血筛查结果分析

    目的:通过对白云区重点人群的地中海贫血(地贫)的筛查,阳性病例给予确诊,对高风险对象进行产前诊断,减少缺陷儿出生.方法:应用血液分析仪进行MCV(红细胞平均体积)、MCH(平均血红蛋白)、HGB(血红蛋白计数)检查,发现异常者,进行血红蛋白电泳,HbA2<2.5%者,为α-地贫可凝病例;HbA2>3.5%者,为β-地贫可疑病例.夫妻为同型地贫者给予胎儿脐血或羊水进行基因分析,确诊为重型地贫患儿给予引产.结果:筛查13 655例,α-地贫823例,推算该人群中α-地贫的发病率为6.17%;确诊常见β654-杂合子、β17/18-杂合子、β41/42杂合子共363例,推算该人群中β-地贫的发病率为2.72%.其中有45对高风险者(夫妻均为同型地贫),全部进行产前诊断.确诊为重型地贫11例,胎儿给予引产.结论:白云区为地贫的高发区,对孕产妇人群进行地贫筛查,淘汰其中重症地贫儿,对减少缺陷儿出生、提高人口素质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杨林;陈萍姣;冯建青;李霞;张振平;徐建锋;马瑞娟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儿童抽动障碍144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儿童抽动障碍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对144例儿童抽动障碍患儿的临床资料、诊断、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44例儿童抽动障碍患儿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多见于学龄儿童,多为短暂性抽动症,以眨眼和摇头症状为多见,多数为两个以上部位抽动,临床误诊率很高,为55.6%.对64例短暂性抽动症给予心理治疗,有效率为71.9%;对32例慢性抽动症及多发性抽动症患儿给予氟哌啶醇治疗,有效率75.00%.结论:儿童抽动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临床误诊率很高,多数患儿经心理和药物治疗,可以治愈.

    作者:毓明涛;郑百红;徐亚萍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羊水粪染与新生儿窒息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羊水粪染与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的关系.方法:观察1999年5月~2004年5月新生儿羊水粪染者267例和同等条件下羊水无粪染者1 235例,对羊水性状、胎儿窘迫率、出生Apgar评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羊水粪染Ⅱ度、Ⅲ度电脑胎心监护异常率、手术产率、新生儿窒息率明显高于羊水清亮和羊水污染Ⅰ度者(P<0.05).结论:新生儿窒息的发生与羊水粪染的程度有关,羊水粪染可作为胎儿窘迫的诊断标准之一.一旦出现羊水粪染伴电脑胎心监护异常者应立即结束分娩.羊水粪染Ⅲ度者即使电脑胎心监护正常,立即结束分娩也不为过.加强围产期监护,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防止胎粪吸入综合征,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作者:杨桂玲 刊期: 2005年第23期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