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丽梅
目的:探讨0~3岁小儿佝偻病发生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早期筛查及干预.方法:对638例1月~3岁小儿检测骨碱性磷酸酶(BALP),新生儿-母42例测定血BALP、钙、磷、碱性磷酸酶(AKP),随访1年.结果:BALP诊断佝偻病529例,患病率82.92%.佝偻病好发、高发以1~3月组、3~12月组更为明显.简易诊断为佝偻病509例,其中BALP>200 U/L者462例,检出率90.77%;无佝偻病129例,其中BALP≤200 U/L者仅62例.治疗组干预后患病人数217例,较干预前下降了54.8%,且初期、激期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0~3岁小儿佝偻病患病率较高,采用血BALP早期筛查,进行干预,有助于减少佝偻病的发生.
作者:郭茜;谢勇;周新龙;尹丽明;徐立新;阿尔巴拉特 刊期: 2005年第23期
目的:降低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提高机体免疫力.方法:106例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治疗组56例,对照组5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加用匹多莫德口服液进行疗效观察.结果:加用匹多莫德口服液的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92.9%,P<0.01.结论:匹多莫德可降低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机体免疫能力.
作者:李桂兰 刊期: 2005年第23期
目的:了解男性淋病患者配偶感染淋球菌的情况.方法:将325例男性淋病患者配偶的泌尿生殖道分泌物作淋球菌培养,检测淋球菌.结果:检测出淋球菌阳性者224例,占68.9%.结论:应加强对男性淋病患者的治疗和性病知识教育,让他们积极鼓励自己的配偶及早去医院诊治,努力控制淋病在家庭中的传播.
作者:颜丹;李燎;颜海婴;甘仲霖;卿晟;许祖刚 刊期: 2005年第23期
剖宫产手术切口缝合分为皮肤间断缝合及皮内缝合,其外表美观,不需拆线,住院时间短,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少数皮内缝合的手术切口在吸收期易出现缝线反应,现就我院2003年1月~2004月12年剖宫产手术切口行皮内缝合出现缝线反应病例分析如下.
作者:王秀芹 刊期: 200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宫颈妊娠保守性治疗方法.方法:对38例宫颈妊娠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依据清宫前血HCG下降水平分为4组:A组:≥600IU/L,B组:300~600 IU/L,C组:100~300 IU/L,D组:≤100 IU/L.探讨在不同血HCG水平行清宫术时术中出血量、再次清宫率、失败后子宫全切例数、平均住院时间、费用及再次妊娠率有无区别.结果:A、B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子宫切除例数及二次清宫例数较C、D组显著增加(P<0.01);C、D组患者虽然术中出血量及二次清宫例数无显著差异,但D组患者由于要接受更多疗程的化疗,平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较C组显著增加(P<0.01).结论:宫颈妊娠保守治疗需采用联合治疗,血HCG≤300 IU/L时清宫相对更安全,而且在血HCG值降至100~300 IU/L时即可行清宫而无须待降至≤100 IU/L.
作者:栗宝华;王民;张武文 刊期: 2005年第23期
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而又严重的并发症,是孕产妇死亡四大原因之一,目前仍占我国孕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1].1998年1月~2003年12月我院住院分娩14 700例,发生产后出血372例占2.53%,与国内报道的2%~3%[1]相符.现将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分析如下.
作者:王桂梅 刊期: 2005年第23期
目的:探索PICC插管技术在儿科的应用.方法:对2003年4月~2004年12月在NICU科室住院的早产儿(胎龄<35周)和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890~1 500 g)符合插管指征者,取得家长同意后使用PICC插管技术.结果:21例早产患儿和极低体重儿中,置管成功20例,其中1例因发绀而停止置管(操作时间30 min,SaO2为73%),2例因担心后遗症放弃治疗,1例因呼吸衰竭死亡.一次成功15例,成功率71.4%.PICC平均内置28 d,发生条索状静脉炎4例,经热敷处理和尿激酶溶栓治疗后5~7 d症状消失.拔管后取导管末段作细菌培养阳性1例(为表皮葡萄球菌),导管移位3例,无发生渗漏、血栓、导管闭塞.结论:PICC插管技术是一种较新的中心静脉输液法,具有不必重复穿刺的优点.可以为早产儿和极低体重儿提供可靠的静脉通道和营养通道,是有效抢救极低体重儿、超低体重儿不可缺少的技术.
作者:王旭;杜萍;刘颖 刊期: 2005年第23期
对我院乙型肝炎(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后医院产房新生儿首针乙肝疫苗及卡介苗接种及未接种原因进行分析.
作者:张玉英;孙秀英;王立君 刊期: 2005年第23期
胎儿窘迫、宫颈扩张延缓阻滞及胎头下降延缓阻滞是活跃期常见的异常情况.正确处理活跃期出现的异常情况直接关系到分娩结局.正确及时处理难产使母儿转危为安,降低新生儿窒息、损伤及产后出血的发生率.
作者:黄利红 刊期: 2005年第23期
妊娠期糖尿病(GDM)是妊娠期间首次发现或发生的糖代谢异常.属高危妊娠,对母儿健康均有较大危害.GDM的临床过程较复杂,至今母婴死亡率仍较高.过去对GDM的管理集中在母亲的存活和分娩活婴,如今不仅要考虑妊娠的正常结局,还将给母亲、胎儿建立一个环境,从生命的开始就要有一个高质量的孩子.由于GDM多发病于妊娠中期,初始症状不明显,发现较晚.等到妊娠末期或分娩时才发现,已对母亲和胎儿造成了较大的损害(对胎儿可能造成部分不可逆的损害),失去了佳治疗时机.因此对GDM的早诊断、早治疗是影响母婴结局的重要手段.而对众多的孕妇人群中如何早期发现GDM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韩昌;于世勇;林扬 刊期: 2005年第23期
笔者在1999~2001年期间,就住院的部分重症婴幼儿肺炎,加用小剂量肝素治疗,发现在改善临床症状及缩短病程方面有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战佩荣;王世娜 刊期: 2005年第23期
沙眼衣原体(CT)和支原体(UU)感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临床上常称为非淋病性尿道炎(non-gonorrhea urethritis,NGU).就女性而言,以尿道、阴道及宫颈的炎症NGU发病率高.据武汉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和广州军区总医院报道NGU已超过淋病,居性传播疾病的首位.由本病引起的并发症如流产、不育症、宫外孕、子宫内膜炎及输卵管炎等疾病严重危害人类的生殖健康.我院采用红霉素、氧氟沙星胶囊、复方乳酸菌胶囊联合治疗女性生殖道CT、UU感染取得了满意效果.
作者:番丽;张瑞玲 刊期: 200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我院1999~2004年102例乳腺癌病例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乳腺癌多见于40岁左右的妇女,好发于乳腺外上象限,以浸润性导管癌为多见,腋淋巴结转移因病理类型、肿块大小、病程长短而不同.结论:应针对乳腺癌高危人群实施早期干预,以降低发病率、减少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
作者:吴萍 刊期: 2005年第23期
分析围绝经期妇女脑卒中后的家庭支持和生活质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采用家庭支持自评量表(MPSS-Fa)和生活质量自评量表(QOLQ),以随机抽样法,对65名45~55岁的女性脑卒中患者进行1年的家庭访视.结果显示,围绝经期女性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其家庭支持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705,P<0.001),提示医护人员可通过增加家庭支持来提高围绝经期女性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邓玉琴;张循格;程玲;马学英;毛雪梅 刊期: 2005年第23期
产后抑郁症是指产妇在分娩后出现抑郁症状,病因较复杂,与生物、社会、心理因素均有关[1].本文就孕妇产前心理状态、产科并发症、分娩方式、文化程度、家庭关系、新生儿性别等有关因素对产后抑郁症的影响进行初步探讨.
作者:祝贺;宋琳;马海鸥;孙晓杰 刊期: 2005年第23期
弱视为儿童时期的常见眼病,它严重影响儿童视功能的正常发育,屈光不正和斜视是引起儿童时期弱视的主要病因.笔者对1986年6月~2004年5月在我院门诊基本治愈后同时坚持随诊观察6~18年的378例630眼儿童弱视病历资料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分析,现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宋亚君 刊期: 2005年第23期
目的:观察腹腔镜下电灼打孔术治疗难治性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效果.方法:选择药物治疗无效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43例,在腹腔镜下对多囊卵巢电灼打孔,术后克罗米芬促排卵治疗,观察血T、LH、FSH水平的变化及月经恢复情况、术后排卵率、妊娠率.结果:患者术后血T、LH水平下降,LH/FSH比值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后月经情况明显改善,83.72%患者恢复正常月经周期,术后排卵率82.72%,妊娠率为60.47%.结论:腹腔镜下电灼打孔术治疗难治性多囊卵巢综合征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康复快的特点,为难治性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治疗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作者:韩丽英;刘爱民;苑春莉;李荷莲;金茹 刊期: 2005年第23期
目的:观察生脉注射液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并与西药常规治疗疗效作对比.方法:将临床确诊的病毒心肌炎患者12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给予中药生脉注射液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西药常规治疗.结果:两组静息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肌酶变化,血清CVB-IgM转阴率的变化无显著差异,但治疗组的生脉注射液对病毒性心肌炎的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西药的常规治疗疗效.结论:生脉注射液对病毒性心肌炎治疗的临床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作者:彭奇;刘静秋 刊期: 2005年第23期
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少见,并发胃穿孔则病势危重、进展迅速,死亡率甚高[1~3].1989年以来,我院收治6例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穿孔患儿,治疗效果尚好.
作者:程广明;祖元琪 刊期: 2005年第23期
外阴营养不良(vulvan dystrophies)是外阴表皮的慢性损伤,以外阴瘙痒和色素减退为主要特征,晚期常伴有外阴萎缩、阴道狭窄和性交痛等,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又因该病病因至今不明,临床常规治疗方法虽有一定的疗效,但复发率较高.多年来,临床医生都在努力寻找各种有效地治疗方法[1].
作者:石彬;王振海 刊期: 2005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