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旭;苏玉涛;宫伟民;胡晓弘
目的:探讨改良微型吸宫器终止早早孕(孕31 d~45 d)的优越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微型吸宫器对600例早早孕妇女进行子宫内膜及孕囊负吸法终止妊娠,并与常规人流组、药物流产组对比,观察完全流产率、术中疼痛、出血量、术后出血等问题.结果:完全流产率:改良微型吸宫器组与药物流产组有显著差异(P<0.005),与常规人流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无痛率:改良微型吸宫器组与药物流产组、常规人流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5).术中出血量:改良微型吸宫器组平均为4.3ml,药流组平均为9.7 ml,常规人流组平均为9.5 ml,改良微型吸宫器组与药流组、常规人流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5).结论:改良微型吸宫器终止早早孕技术,手术简单,无损伤,腹痛轻,出血少,术后恢复快,无术时术后并发症,易被受孕妇女接受,可作为安全有效的方法用于临床.
作者:孙霞美;朱福梅;范亦新 刊期: 2004年第14期
目的:了解社区育龄妇女对预防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状况,探讨对社区育龄妇女进行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方法:对三门峡市和平路社区卫生服务站1 256名育龄妇女进行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前后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变化的比较.结果:通过健康教育,社区育龄妇女对艾滋病的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3个途径正确认识率分别提高为40.22%、51.98%、53.98%.对艾滋病预防观念的认识有了大幅度提高.但对不传播艾滋病途径还存在模糊认识,导致对艾滋病的传播产生恐惧心理,对艾滋病病人存在歧视、排斥的态度.结论:通过健康教育,可以提高育龄妇女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对艾滋病的防范能力.在今后的健康教育中应将如何消除妇女对艾滋病病人的恐惧和歧视作为重点.
作者:李景风;程巧云;刘喜凤;张玉兰 刊期: 2004年第14期
目的:了解该地区出生性别比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一个国家级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县1997~2001年上报资料和随机整群抽取该县6乡2000年度的孕产妇保健管理资料,计算活产婴儿出生性别比.结果:研究地区城镇的出生性别比接近正常,农村为125.9,显著高于城镇.研究地区农村出生性别比随产妇年龄增加而升高,随产妇产次增加而增加.已有女孩会明显影响下一胎婴儿的性别,导致其性别比增高;已有男孩则不会明显影响下一胎婴儿的性别.结论:该地区农村出生性别比偏高,可能与性别偏好有关.
作者:符文华;康晓平;王晓琴;赵天霞 刊期: 200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第二产程与新生儿窒息的关系,选择佳分娩时间.方法:回顾性分析2 433例足月单胎头位阴道分娩的新生儿轻、重度窒息,羊水Ⅰ~Ⅲ度污染,胎心电子监护(EFM)异常的资料,其中产妇第二产程<1 h分娩2 100例,≥1~2 h分娩301例,≥2 h分娩32例.结果:<1 h分娩新生儿轻、重度窒息134例,占6.38%,羊水Ⅲ度污染98例,占4.66%,EFM异常238例,占11.33%;≥1 h~<2 h分娩新生儿轻、重度窒息90例,占29.90%,羊水Ⅲ度污染27例,占8.97%,EFM异常135例,占44.85%;≥2 h分娩新生儿轻、重度窒息17例,占53.13%,羊水Ⅲ度污染13例,占40.6%,EFM异常23例,占71.87%,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第二产程中<1 h分娩新生儿窒息明显减少,>1 h分娩新生儿窒息随着时间延长而增加.建议将第二产程控制在1 h内,以减少新生儿窒息发生率.
作者:蔡卫华 刊期: 200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罕见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畸形的价值.方法:用GELOGQ-α200型超声诊断仪检查.结果:7例经产前常规超声检查发现并于尸检及产后证实为罕见的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畸形.其中3例胼胝体缺失(1例合并心脏畸形),3例丹迪-沃克畸形(1例合并小头畸形),1例无叶全前脑畸形合并肾发育不良.结论:超声常规检查可观察胎儿颅内结构的发育情况,及早诊断罕见的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畸形,并可重复检查,有助于及时终止妊娠,实现优生优育.超声检查方法简单、无创伤、无痛苦、迅速、可靠,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孔军 刊期: 200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在支气管哮喘患儿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测定46例支气管哮喘患儿急性发作期血清sICAM-1的水平,其中有28例测定了恢复期血清sICAM-1的水平,同时以20例正常儿童血清sICAM-1作对照.结果: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sICAM-1在急性期和缓解期均较正常对照组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哮喘患儿重度发作较轻、中度发作升高更显著(P<0.01).结论:sICAM-1参与了支气管哮喘的发病,可作为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作者:陈小风;周欣;胡学文;黄志华 刊期: 200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的处理方法,以降低母儿并发症.方法:对1997年1月~2003年3月95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单纯饮食控制51例,占53.7%;饮食控制加胰岛素治疗44例,占46.3%.饮食控制加胰岛素治疗组孕妇的年龄、糖化血红蛋白、新生儿畸形率均明显高于单纯饮食控制组(P<0.05),终止妊娠的孕周亦较单纯饮食控制组小(P<0.05).≥35周行羊水泡沫试验共45例,其中9例阴性,占20.0%.35周以后终止妊娠者新生儿吸入性肺炎、缺氧缺血性脑病明显减少(P<0.05).结论:妊娠期糖尿病孕期应积极控制血糖,重视需胰岛素治疗患者的处理,检测胎肺成熟度,适时终止妊娠.
作者:刘穗玲;李小毛;许成方;周少锋 刊期: 2004年第14期
目的:寻求一种简单、快速而准确的儿童屈光检查方法.方法:1%硫酸阿托品眼膏涂眼3 d,3次/d后,用Topon8100-A型自动电脑验光仪验光及视网膜检影验光,比较182例(364眼)的验光结果.结果:两种方法的球镜值和柱镜值呈高度相关性(rs=0.963,ro=0.931).两种方法所测柱镜轴向差别较大,柱镜轴向符合率与柱镜值大小有关.柱镜值越大,其轴向符合率越高.柱镜值≥±1.75 DC,其轴差平均4.3°.结论:在合理使用睫状肌麻痹剂后,自动电脑验光仪检测结果与视网膜检影验光结果高度相关,可作为试镜起点,但要注意在复光试镜中核实轴向.
作者:陈伟文;陈桃英;潘钢 刊期: 2004年第14期
目的:分析研究托吡卡胺散瞳对摄影验光法普查小儿弱视灵敏度和特异度的影响,探讨其在弱视普查中的作用.方法:用美国MTI照相筛查仪对59例3~6岁儿童在用托吡胺散瞳前后分别进行摄影验光,随后进行阿托品散瞳检影验光,应用标准分析法评价.结果:未滴用托吡卡胺照片的灵敏度为70.37%,特异度为62.16%,符合率为67.03%;滴用托吡卡胺后的照片灵敏度97.06%,特异度46.67%,符合率81.63%.结论:睫状肌麻痹剂的使用,明显提高摄影验光法对有关弱视致病因素阳性诊断的灵敏度和符合率.
作者:黄立红;顾芳 刊期: 2004年第14期
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人类的主要死因之一.大量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始于儿童时期,高胆固醇血症是促其发展的主要因素.防治小儿高胆固醇血症对预防和控制成人期的冠心病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孙春玲 刊期: 2004年第14期
目的:观察肠道外静脉高营养对早产低体重儿的临床应用.方法:对84例孕28~32周的早产低体重儿分为治疗组44例,采用肠道外静脉高营养,并及早给予鼻饲配方奶.对照组尽早给予鼻饲配方奶.观察两组患儿体重增长的情况.结果:治疗组早产儿体重增长明显快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产低体重儿早期肠道外静脉高营养,能明显增加早产低体重儿的体重,从而减少合并症,提高存活率.
作者:许虢荡;赵国荣;吴月治 刊期: 200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纳洛酮与氨茶碱联合应用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的疗效.方法:对47例患儿分成两组,1999年9月~2001年12月为对照组,2002年1月~2003年12月为观察组.对照组用氨茶碱,观察组在用氨茶碱的基础上加有纳洛酮,比较两组间原发性呼吸暂停的时间、次数、心率、经皮血氧饱和度,血PaO2和血PaCO2差异.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呼吸次数为1.6±O.8次/d与对照组3.2±1.6次/d,P<0.01;呼吸暂停时间为19.5±2.4秒与22.8±2.5秒,P<0.01;呼吸暂停时SPO2下降[(80±8.5)%与(74±6.27)]及心率下降程度125±8.5次/min与110±6.17次/min,均明显减少,P<0.01;PaO2(6.70±6.72与6.29±O.62)与PaCO2(4.91±1.35与5.97±1.87),P<O.05.结论:纳洛酮与氨茶碱同时应用,治疗原发性呼吸暂停的作用值得研究和推广.
作者:席竹叶 刊期: 2004年第14期
目的:了解新生儿刚出生时血糖情况,及时发现异常,及时纠正,及时防治.方法:2003年2月~10月我科共出生新生儿905例,其中有高危妊娠儿、早产儿、双胎儿、剖宫产、阴道分娩的新生儿,均做微量血糖监测分析,采用由德国生产的GLV-COTREND血糖检测仪,取新生儿足跟3微升血测试.结果:发现出生后第1天低血糖214例,第2天低血糖11例,第3天低血糖28例,剖宫产的低血糖、高危儿的低血糖均比阴道分娩的新生儿的低血糖发生率高.结论:新生儿血糖监测极其重要,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新生儿低血糖,尤其对于高危妊娠儿、剖宫产儿、糖尿病巨大儿、低体重儿应早期哺乳,早喂糖水、补夜,是防治新生儿糖代谢紊乱的有效措施,减少围产期发病率及死亡率.
作者:朱丽仙;黄燕 刊期: 2004年第14期
在选择长效避孕节育措施中,宫内节育器具有安全、有效、简便、经济和可逆的特点,因此,今后它仍将成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主要避孕措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及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近年来团场一些妇女担心放置IUD会影响生活质量、继发生殖道感染及避孕失败.通过对144例上环妇女的观察,探讨宫内节育器与生殖道感染的关系,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满文军;王敬连 刊期: 2004年第14期
目的:为了解目前楚雄州农村彝族、汉族已婚妇女生殖健康状况、疾病的种类、流行情况、相关因素及患病规律,找出两种民族间患生殖道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差异,针对重点疾病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降低民族地区已婚妇女生殖道感染和妇科病患病率.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妇科常规检查及白带涂片多项快速染色检查对调查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彝族已婚妇女生殖道感染率为65.75%,汉族已婚妇女生殖道感染率为53.63%,两民族妇科疾病的总患病率为68.67%,其中彝族患病率为74.09%,汉族患病率为61.87%.结论:生殖道感染和妇科病患病率以彝族为高,主要病原体是加特纳菌、滴虫,导致生殖道感染高发的主要因素是个人卫生习惯及自我保健意识差.针对重点感染源及引起感染的主要因素,我们应坚持每年一次深人到边远山区进行妇科病普查,同时通过加强健康教育进行保健知识的宣传,使其改变不良的卫生习惯,积极努力改善用水条件及周围环境卫生,通过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降低民族地区农村己婚妇女生殖道感染率和妇科病患病率,提高健康水平.
作者:杜娟;杨月芳;张虹;李洁梅;陈丽;虞继文;佘兆学 刊期: 200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微量喂养对早产儿治疗结果的影响.方法:应用微量喂养的方法对142例小早产儿喂养后,观察其并发症、死亡率及体重增长情况、排正常大便情况,与对照组对比.结果:呼吸系统并发症,治疗组为呼吸暂停51例,对照组呼吸暂停68例,x2=3.76,P>0.05.消化系统并发症,治疗组为NEC14例,对照组NEC12例,x2=0.2,P>0.05.排正常大便时间,治疗组为平均4.65±0.28d,对照组平均5.15±1.35d,P<0.01.死亡例数,治疗组为死亡10例,对照组死亡21例,x2=4.2,P<0.05.体重增长情况,治疗组体重恢复至出生体重天数为7.75±1.2 d,对照组体重恢复至出生体重天数为10.25±0.97d,P<0.01.结论:对早产儿进行早期微量喂养并不能增加早产儿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并发症,相反微量喂养可提高早产儿的治疗效果.
作者:杨并华;杨李红;张俊英;胡立文 刊期: 2004年第14期
通过对重庆黔江区210户扶贫户和163户非扶贫户的入户调查资料的比较研究,分析了卫Ⅵ项目特困家庭医疗救助对贫困家庭就医的影响,得出了特困医疗救助可以提高贫困家庭对妇幼卫生服务的利用率、有效控制不合理的卫生费用、减少妇幼卫生领域的不公平现象等结论,总结了黔江区卫Ⅵ项目特困家庭医疗救助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利用财政转移手段建立特困医疗救助等建议.
作者:冯占春;贾红英;方鹏骞;张剑 刊期: 200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裕固族0~6岁儿童营养状况及营养干预对脂质过氧化与抗氧化系统的影响.方法:采用整群分层抽样方法抽取裕固族民族聚居区(甘肃省肃南县)的0~6岁儿童202例作为研究对象,询问其膳食、健康情况,并采集血、尿样,测定血清Vit A、Vit C、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活性、总抗氧化能力(T-AOC)、丙二醛(MDA)及红细胞锌、尿Vit B2含量.结果:对锌、Vit A、Vit B2、Vit C缺乏0~6岁儿童进行营养干预后,血清CuZn-SOD水平较干预前显著上升(P<0.01),血清T-SOD、T-AOC水平略有上升(P>0.05),而MDA则显著下降(P<0.01).此外,血清Vit A、Vit C水平干预后显著升高(P<0.01),而血细胞锌和尿Vit B2则略有升高,但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复合营养素进行营养强化的干预措施对该人群中锌、Vit A、Vit B2、Vit C缺乏者机体抗氧化能力有一定的提高,但要显著改善人群营养状况,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则需要更长时间的营养干预.
作者:张格祥;王玉;苏莉 刊期: 2004年第14期
目的:比较宫颈常规4点活检和阴道镜下宫颈电环切除多点活检对宫颈病变的检出率,评价其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检查异常的患者分2组分别进行宫颈常规4点活检和阴道镜下宫颈电环切除多点活检,进行病理检查.结果:用宫颈常规4点活检法的298例患者中发现宫颈病变32例,阳性检出率10.73%;用阴道镜下宫颈电环切除多点活检方法的395例患者中发现宫颈病变76例,阳性检出率19.24%.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9.33,P<0.01).结论:阴道镜下宫颈电环切除多点活检对宫颈病变的阳性检出率明显提高,可作为基层医院预防宫颈癌的检查方法之一加以推广.
作者:白桦;栾虹 刊期: 200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妊娠中晚期脐血流S/D值异常者的围产儿结局,以及宫内治疗效果与围产儿结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2003年12月在我院分娩,并在妊娠34周前进行脐血流检查的产妇共103例,按S/D值异常与否进行分组,并比较两组资料.结果:①妊娠34周前脐血流S/D值异常组不良围产儿结局的发生率明显升高,尤其是羊水异常和胎儿窘迫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②经过宫内治疗脐血流S/D值恢复正常者不良围产儿结局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其中羊水异常和胎儿窘迫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妊娠中晚期脐血流检测能早期发现胎儿宫内缺氧情况,并能动态观察临床治疗情况,而且对围产儿结局有很好的监测作用.
作者:王文萍;伍晓倩 刊期: 2004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