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儿高胆固醇血症的防治

孙春玲

关键词:高胆固醇血症, 动脉粥样硬化, 预防和控制, 心血管疾病, 儿童时期, 冠心病, 成人期, 死因, 防治
摘要: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人类的主要死因之一.大量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始于儿童时期,高胆固醇血症是促其发展的主要因素.防治小儿高胆固醇血症对预防和控制成人期的冠心病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相关文献
  • 54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孕妇肝功能指标改变,围产儿结局.方法:对该院2001年1月~2003年12月间54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ICP孕妇血清转氨酶(ALT、AST)及胆汁酸(TBA)水平升高,较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ICP早产、新生儿窒息率明显升高.结论:ICP孕产妇预后良好,围产儿危险增加,必须高度重视,加强胎儿监护及药物治疗,适时剖宫产终止妊娠将明显改善围产儿预后.

    作者:沈海滨;乔福元;张华 刊期: 2004年第14期

  • 托吡卡胺散瞳前后摄影验光筛查儿童弱视效率比较

    目的:分析研究托吡卡胺散瞳对摄影验光法普查小儿弱视灵敏度和特异度的影响,探讨其在弱视普查中的作用.方法:用美国MTI照相筛查仪对59例3~6岁儿童在用托吡胺散瞳前后分别进行摄影验光,随后进行阿托品散瞳检影验光,应用标准分析法评价.结果:未滴用托吡卡胺照片的灵敏度为70.37%,特异度为62.16%,符合率为67.03%;滴用托吡卡胺后的照片灵敏度97.06%,特异度46.67%,符合率81.63%.结论:睫状肌麻痹剂的使用,明显提高摄影验光法对有关弱视致病因素阳性诊断的灵敏度和符合率.

    作者:黄立红;顾芳 刊期: 2004年第14期

  • 第二产程时间与新生儿窒息的探讨

    目的:探讨第二产程与新生儿窒息的关系,选择佳分娩时间.方法:回顾性分析2 433例足月单胎头位阴道分娩的新生儿轻、重度窒息,羊水Ⅰ~Ⅲ度污染,胎心电子监护(EFM)异常的资料,其中产妇第二产程<1 h分娩2 100例,≥1~2 h分娩301例,≥2 h分娩32例.结果:<1 h分娩新生儿轻、重度窒息134例,占6.38%,羊水Ⅲ度污染98例,占4.66%,EFM异常238例,占11.33%;≥1 h~<2 h分娩新生儿轻、重度窒息90例,占29.90%,羊水Ⅲ度污染27例,占8.97%,EFM异常135例,占44.85%;≥2 h分娩新生儿轻、重度窒息17例,占53.13%,羊水Ⅲ度污染13例,占40.6%,EFM异常23例,占71.87%,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第二产程中<1 h分娩新生儿窒息明显减少,>1 h分娩新生儿窒息随着时间延长而增加.建议将第二产程控制在1 h内,以减少新生儿窒息发生率.

    作者:蔡卫华 刊期: 2004年第14期

  • 深圳市皇岗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妇幼保健的实践

    目的:探讨在社区开展妇幼保健服务的新模式.方法:以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作为妇幼保健进入社区的载体,将妇幼保健深入社区,送到家庭.结果:提高了妇幼保健的覆盖面、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结论:社区健康服务符合妇幼保健以预防为主的特点,在社区开展妇幼保健服务是更好的服务模式.

    作者:程颖莲;莫瑞豪 刊期: 2004年第14期

  • 天津市双胎妊娠围产儿死亡的回顾性分析

    目的:了解天津市双胎妊娠及围产儿死亡的发生及变化趋势,探讨改善双胎围产儿结局的措施.方法:对1994~2002年5649例单胎和401例双胎围产儿死亡资料和1997~2002年329 830例分娩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双胎妊娠发生率由4.08‰(1997年)上升为5.25‰(2002年),双胎围产儿死亡率为149.82‰.双胎发生率与死亡率的变化趋势没有相关性.双胎围产儿死亡的特征与单胎围产儿死亡相比差异显著.结论:天津市近年的双胎发生呈上升趋势,双胎围产儿死亡有不同于单胎的原因和特征.

    作者:张翠萍;张红 刊期: 2004年第14期

  • 2461例妇女妇科疾病普查资料分析

    目的:对1999年该院的2 461例妇女普查资料进行分析.方法:常规行妇科检查,宫颈刮片行巴氏染色,并经有经验的专门医师进行阅片,必要时行白带常规和B超检查.结果:普查率为81.01%,患病率为54.04%,其中26岁~组妇女患病率高.在所患妇科疾病中,宫颈疾病高居首位,然后依次为阴道疾病、附件疾病、宫体疾病和外阴疾病.26岁~组妇女易患宫颈疾病,而36岁~组妇女宫体疾病患病率明显升高.除宫体疾病以肌瘤构成比(63.36%)大外,外阴疾病、阴道疾病、宫颈疾病和附件疾病均以炎症构成比大.结论:炎症是目前危害广大妇女的常见妇科疾病;普查中存在着不足之处.

    作者:郭瑞霞;魏秀菊;王桂珍 刊期: 2004年第14期

  • 配用紫草与米索前列醇减少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

    目的:探索在行药物流产时配用紫草、米索前列醇缩短流血时间的效果,同时测定流产后出血的有关因素.方法:对222例孕龄≤50 d的早孕妇女行药物流产,将其中观察组110例加用紫草、米索前列醇并与对照组112例比较.结果:①排囊率:观察组为93.63%,对照组为88.39%,观察组高于对照组;②排囊时间:观察组4 h 30 min,对照组4 h 13 min,两组无明显差异;③出血时间:观察组12.6±3.2 d,对照组15.24±4.3 d,两组比较P<0.01,有明显差异;药物流产后10 d查血E2和P值,观察组E2为71.59±14.38,P为1.95±1.18:对照组E2为80.78±20.10,P为3.26±1.72,观察组血E2、P均低于对照组(P<0.01);④药物流产后10 d作B超检查:观察组均无卵巢液性暗区出现,而对照组有4例.B超发现观察组有41例(39.80%)宫腔内有残留组织,对照组有49例(49.49%),观察组宫腔残留组织率低于对照组.将其中64例进行刮宫,并将组织作病理检查,结果残留有胎盘绒毛组织共36例,其中观察组19例,对照组17例.并查血E2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而血P无差异.残留蜕膜组织28例(P<0.01),其中观察组15例,对照组13例;查血P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而血E2两组无差异.但因例数较少,其机理尚待研究.结论:①在药物流产中加用紫草,排囊后加服米索前列醇,对缩短出血时间具有明显效果.②排囊后10 d查血E2和P,加服紫草及米索前列醇组明显低于未加药组.加药组致使E2、P下降,可能是使流血时间缩短的重要原因.

    作者:魏月新;王腾蛟;李乐;法淑兰;杨胜荣 刊期: 2004年第14期

  • 电视腹腔镜手术与剖腹手术治疗输卵管妊娠护理的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电视腹腔镜手术与剖腹手术治疗输卵管妊娠的护理方法.方法:对电视腹腔镜手术与剖腹手术治疗输卵管妊娠的心理护理、术前指导和术后常规护理、术后离床活动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天数和伤口疼痛等方面进行统计处理和对比分析.结果:电视腹腔镜手术较剖腹手术治疗输卵管妊娠优点显著,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和质量.结论:电视腹腔镜手术治疗输卵管妊娠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疼痛轻等优点,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保证了护理质量.

    作者:夏福平;杨云英 刊期: 2004年第14期

  • 改良微型吸宫器终止早早孕600例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改良微型吸宫器终止早早孕(孕31 d~45 d)的优越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微型吸宫器对600例早早孕妇女进行子宫内膜及孕囊负吸法终止妊娠,并与常规人流组、药物流产组对比,观察完全流产率、术中疼痛、出血量、术后出血等问题.结果:完全流产率:改良微型吸宫器组与药物流产组有显著差异(P<0.005),与常规人流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无痛率:改良微型吸宫器组与药物流产组、常规人流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5).术中出血量:改良微型吸宫器组平均为4.3ml,药流组平均为9.7 ml,常规人流组平均为9.5 ml,改良微型吸宫器组与药流组、常规人流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5).结论:改良微型吸宫器终止早早孕技术,手术简单,无损伤,腹痛轻,出血少,术后恢复快,无术时术后并发症,易被受孕妇女接受,可作为安全有效的方法用于临床.

    作者:孙霞美;朱福梅;范亦新 刊期: 2004年第14期

  • 254例围产儿死亡分析

    降低围产儿的死亡率是围产保健的重要内容,也是检验保健工作成效的指标和目的.找出分析死亡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才能做到切实提高围产保健的工作质量,从而降低围产儿的死亡率.本文数据来自栖霞区1994~2003年间围产儿死亡统计资料.

    作者:罗桂香 刊期: 2004年第14期

  • 89例围产儿死亡分析

    目的:分析及探讨围产儿死亡原因,以提高保健工作质量,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方法:按围产期Ⅰ标准,对我院1999~2003年间89例围产儿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围产儿死亡89例,其中死胎56例,占62.92%;死产7例,占7.87%;新生儿死亡26例,占29.21%.导致围产儿死亡的主要死因为早产.死胎中以脐带因素居多,其次为宫内感染;新生儿死亡以早产儿RDS及畸形为主.结论:加强孕期监护,预防早产,防止并发症发生,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主要措施.

    作者:常丽梅;陈叙;洪莹 刊期: 2004年第14期

  • 三门峡市社区育龄妇女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目的:了解社区育龄妇女对预防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状况,探讨对社区育龄妇女进行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方法:对三门峡市和平路社区卫生服务站1 256名育龄妇女进行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前后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变化的比较.结果:通过健康教育,社区育龄妇女对艾滋病的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3个途径正确认识率分别提高为40.22%、51.98%、53.98%.对艾滋病预防观念的认识有了大幅度提高.但对不传播艾滋病途径还存在模糊认识,导致对艾滋病的传播产生恐惧心理,对艾滋病病人存在歧视、排斥的态度.结论:通过健康教育,可以提高育龄妇女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对艾滋病的防范能力.在今后的健康教育中应将如何消除妇女对艾滋病病人的恐惧和歧视作为重点.

    作者:李景风;程巧云;刘喜凤;张玉兰 刊期: 2004年第14期

  • 妊高征患者血HO-1的活性变化及意义

    目的:探讨血红素氧合酶-1(Heme oxygennase-1,HO-1)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02年6月~2003年6月在我院及省妇幼保健院产科住院的妊高征患者35例作为研究组,其中轻、中、重度妊高征患者分别为9、11、15例.另选20例同期住院的正常晚孕妇女作为对照组.分别应用分光光度计对两组孕妇血清的HO-1活性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血浆中的碳氧血红蛋白(HbCO)进行测定.结果:妊高征组HO-1、iNOS活性及HbCO的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P<0.05).其中,轻度妊高征患者的HO-1及iNOS活性的下降与HbCO含量的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中、重度则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清HO-1活性的变化可能与妊高征的发病及病情发展有关.

    作者:柳肃芬;严亚迎;高英敏 刊期: 2004年第14期

  • 小儿高胆固醇血症的防治

    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人类的主要死因之一.大量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始于儿童时期,高胆固醇血症是促其发展的主要因素.防治小儿高胆固醇血症对预防和控制成人期的冠心病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孙春玲 刊期: 2004年第14期

  • 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摘除联合前玻璃体切割人工晶体植入术

    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摘除联合前玻璃体切割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手术时机、效果和并发症.方法:22例(38眼)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施行白内障摘除联合前段玻璃体切割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术后视力均有所提高,配合者娇正视力≤0.1,5眼;0.2~0.4,10眼;0.5~0.6,7眼;≥0.7,4眼;2眼发生后发障.结论: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摘除联合前段玻璃体切割人工晶体植入术是防止后发障的有效方法.

    作者:邱旭;苏玉涛;宫伟民;胡晓弘 刊期: 2004年第14期

  • 新生儿佝偻病与孕期保健的相关因素

    目的:骨碱性磷酸酶(BALP)活性测定早期诊断先天性佝偻病.方法:使用BALP试剂盒,用全血干化学免疫浓缩法对582例新生儿BALP活性进行测定.结果:BALP≤200 U/L 366例,200~250 U/L 170例,250~300 U/L 46例,异常率占37.1%.对BALP活性>200 U/L的216例测血钙和血磷,降低者分别为101例和115例.研究显示,早产儿、低体重儿、易激惹、囟门大、颅缝宽者BACP活性增高,孕中、晚期出现贫血,下肢麻木及腰腿酸痛的孕妇,BALP活性亦增高.结论:BALP活性测定操作简便,用血量少,特异性及灵敏度高,适用于临床筛查以早期诊断佝偻病,而预防先天性佝偻病应从围产期开始.

    作者:莫克;梁郁珍;冯陆志;庞燕毅 刊期: 2004年第14期

  • 早产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早产的范畴是指妊娠满28周至不满37足周的分娩.早产是造成新生儿发病率及病死率升高的主要原因.除去致死性畸形,75%以上围生儿死亡与早产有关[1].所以减低早产率对降低新生儿的发病率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现对我市2002~2003年间全市发生早产的临床因素作回顾性分析.

    作者:许文烨 刊期: 2004年第14期

  • 异丙酚用于人工流产术的临床效果分析

    我院自2002年1月~2004年1月使用异丙酚静脉麻醉用于人工流产术,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历选择:选择2002年1月~2004年1月自行要求行无痛人工流产术的早孕妇女,年龄17~45岁,平均年龄28.9岁,体重38~67 kg,孕娠6~11周.既往无心血管病、无严重的呼吸功能不全、无肝肾功能不全、无急性支气管炎、无生殖道急性感染的早孕妇女189例作为异丙酚组.另选择同等条件的早孕妇女180例作为对照组,用双氯酚酸钠止痛栓组简称止痛栓组.两组的年龄、孕周、孕产次及体重等有统计学上的差异,有可比性,人工流产术固定由专人负责,异丙酚组有专职麻醉师协同监测麻醉过程.

    作者:李杏芳;王新春;胡霞;罗健英 刊期: 2004年第14期

  • 纳洛酮与氨茶碱联合应用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纳洛酮与氨茶碱联合应用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的疗效.方法:对47例患儿分成两组,1999年9月~2001年12月为对照组,2002年1月~2003年12月为观察组.对照组用氨茶碱,观察组在用氨茶碱的基础上加有纳洛酮,比较两组间原发性呼吸暂停的时间、次数、心率、经皮血氧饱和度,血PaO2和血PaCO2差异.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呼吸次数为1.6±O.8次/d与对照组3.2±1.6次/d,P<0.01;呼吸暂停时间为19.5±2.4秒与22.8±2.5秒,P<0.01;呼吸暂停时SPO2下降[(80±8.5)%与(74±6.27)]及心率下降程度125±8.5次/min与110±6.17次/min,均明显减少,P<0.01;PaO2(6.70±6.72与6.29±O.62)与PaCO2(4.91±1.35与5.97±1.87),P<O.05.结论:纳洛酮与氨茶碱同时应用,治疗原发性呼吸暂停的作用值得研究和推广.

    作者:席竹叶 刊期: 2004年第14期

  • 国产盐酸氯普卡因硬膜外麻醉在剖宫产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国产盐酸氯普卡因用于剖宫产术麻醉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ASA Ⅰ~Ⅱ级择期剖宫产术产妇40例,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n=20)为3%盐酸氯普卡因,对照组(n=20)为2%利多卡因,硬膜外麻醉,试验剂量5ml,5min后一次性注入10ml.观察起效时间,痛觉消失时间,运动阻滞时间,痛觉及运动恢复时间,运动阻滞大程度,以及呼吸、循环变化.结果:观察组起效时间快于对照组(P>0.05),痛觉消失时间及运动阻滞时间亦快于对照组(P<0.05),大阻滞程度两组无明显差异,痛觉及运动恢复时间观察组短于对照组(P<0.05),呼吸、循环变化两组基本相同,观察组和对照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国产盐酸氯普卡因用于硬膜外麻醉,起效快,效果确切,无明显毒副作用,适用于剖宫产术.

    作者:于永群;王震南;黄洁莲 刊期: 2004年第14期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