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461例妇女妇科疾病普查资料分析

郭瑞霞;魏秀菊;王桂珍

关键词:妇女, 普查, 妇科疾病
摘要:目的:对1999年该院的2 461例妇女普查资料进行分析.方法:常规行妇科检查,宫颈刮片行巴氏染色,并经有经验的专门医师进行阅片,必要时行白带常规和B超检查.结果:普查率为81.01%,患病率为54.04%,其中26岁~组妇女患病率高.在所患妇科疾病中,宫颈疾病高居首位,然后依次为阴道疾病、附件疾病、宫体疾病和外阴疾病.26岁~组妇女易患宫颈疾病,而36岁~组妇女宫体疾病患病率明显升高.除宫体疾病以肌瘤构成比(63.36%)大外,外阴疾病、阴道疾病、宫颈疾病和附件疾病均以炎症构成比大.结论:炎症是目前危害广大妇女的常见妇科疾病;普查中存在着不足之处.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相关文献
  • 妊娠中晚期脐血流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妊娠中晚期脐血流S/D值异常者的围产儿结局,以及宫内治疗效果与围产儿结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2003年12月在我院分娩,并在妊娠34周前进行脐血流检查的产妇共103例,按S/D值异常与否进行分组,并比较两组资料.结果:①妊娠34周前脐血流S/D值异常组不良围产儿结局的发生率明显升高,尤其是羊水异常和胎儿窘迫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②经过宫内治疗脐血流S/D值恢复正常者不良围产儿结局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其中羊水异常和胎儿窘迫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妊娠中晚期脐血流检测能早期发现胎儿宫内缺氧情况,并能动态观察临床治疗情况,而且对围产儿结局有很好的监测作用.

    作者:王文萍;伍晓倩 刊期: 2004年第14期

  • 超声诊断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畸形的价值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罕见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畸形的价值.方法:用GELOGQ-α200型超声诊断仪检查.结果:7例经产前常规超声检查发现并于尸检及产后证实为罕见的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畸形.其中3例胼胝体缺失(1例合并心脏畸形),3例丹迪-沃克畸形(1例合并小头畸形),1例无叶全前脑畸形合并肾发育不良.结论:超声常规检查可观察胎儿颅内结构的发育情况,及早诊断罕见的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畸形,并可重复检查,有助于及时终止妊娠,实现优生优育.超声检查方法简单、无创伤、无痛苦、迅速、可靠,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孔军 刊期: 2004年第14期

  • 闭经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分析

    目的:分析闭经患者的异常核型形成的可能原因及其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对92例闭经患者进行外周血染色体常规分析.结果:共发现染色体异常35例,占全部被检者的38.04%.其中原发性闭经60例,检出异常核型32例(53.33%);继发性闭经32例,检出异常核型3例(9.38%).性染色体异常大体上分为3大类:含Y染色体(3例);X染色体数目异常(27例);X染色体结构异常(5例).嵌合体以45,XO系为主,共10例.结论:对原发性闭经患者应常规行外周血染色体检查,以明确闭经的原因,及早对症治疗;继发性闭经,尤其是25岁以下的患者也应及时进行染色体检查.

    作者:王瑞艳;张学红;颉晓玲 刊期: 2004年第14期

  • 先天性食道闭锁的X线诊断

    目的:探讨先天性食道闭锁X线诊断,提高对本病的认识、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证实的食道闭锁患儿的X线表现.结果:食道闭锁Ⅲ型15例,其中Ⅲa型4例,Ⅲb型11例;Ⅰ型1例;Ⅴ型1例.结论:X线平片及食道造影能早期诊断食道闭锁及其类型,还可了解术后是否存在吻合口瘘,及时指导手术及防治术后并发症,提高先天性食道闭锁患儿的存活率.

    作者:蒋红兵;孙立宏;谢肇峰;赵弘;滕妍;朱志军;陈豹 刊期: 2004年第14期

  • 254例围产儿死亡分析

    降低围产儿的死亡率是围产保健的重要内容,也是检验保健工作成效的指标和目的.找出分析死亡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才能做到切实提高围产保健的工作质量,从而降低围产儿的死亡率.本文数据来自栖霞区1994~2003年间围产儿死亡统计资料.

    作者:罗桂香 刊期: 2004年第14期

  • 89例围产儿死亡分析

    目的:分析及探讨围产儿死亡原因,以提高保健工作质量,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方法:按围产期Ⅰ标准,对我院1999~2003年间89例围产儿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围产儿死亡89例,其中死胎56例,占62.92%;死产7例,占7.87%;新生儿死亡26例,占29.21%.导致围产儿死亡的主要死因为早产.死胎中以脐带因素居多,其次为宫内感染;新生儿死亡以早产儿RDS及畸形为主.结论:加强孕期监护,预防早产,防止并发症发生,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主要措施.

    作者:常丽梅;陈叙;洪莹 刊期: 2004年第14期

  • 天津市双胎妊娠围产儿死亡的回顾性分析

    目的:了解天津市双胎妊娠及围产儿死亡的发生及变化趋势,探讨改善双胎围产儿结局的措施.方法:对1994~2002年5649例单胎和401例双胎围产儿死亡资料和1997~2002年329 830例分娩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双胎妊娠发生率由4.08‰(1997年)上升为5.25‰(2002年),双胎围产儿死亡率为149.82‰.双胎发生率与死亡率的变化趋势没有相关性.双胎围产儿死亡的特征与单胎围产儿死亡相比差异显著.结论:天津市近年的双胎发生呈上升趋势,双胎围产儿死亡有不同于单胎的原因和特征.

    作者:张翠萍;张红 刊期: 2004年第14期

  • 配用紫草与米索前列醇减少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

    目的:探索在行药物流产时配用紫草、米索前列醇缩短流血时间的效果,同时测定流产后出血的有关因素.方法:对222例孕龄≤50 d的早孕妇女行药物流产,将其中观察组110例加用紫草、米索前列醇并与对照组112例比较.结果:①排囊率:观察组为93.63%,对照组为88.39%,观察组高于对照组;②排囊时间:观察组4 h 30 min,对照组4 h 13 min,两组无明显差异;③出血时间:观察组12.6±3.2 d,对照组15.24±4.3 d,两组比较P<0.01,有明显差异;药物流产后10 d查血E2和P值,观察组E2为71.59±14.38,P为1.95±1.18:对照组E2为80.78±20.10,P为3.26±1.72,观察组血E2、P均低于对照组(P<0.01);④药物流产后10 d作B超检查:观察组均无卵巢液性暗区出现,而对照组有4例.B超发现观察组有41例(39.80%)宫腔内有残留组织,对照组有49例(49.49%),观察组宫腔残留组织率低于对照组.将其中64例进行刮宫,并将组织作病理检查,结果残留有胎盘绒毛组织共36例,其中观察组19例,对照组17例.并查血E2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而血P无差异.残留蜕膜组织28例(P<0.01),其中观察组15例,对照组13例;查血P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而血E2两组无差异.但因例数较少,其机理尚待研究.结论:①在药物流产中加用紫草,排囊后加服米索前列醇,对缩短出血时间具有明显效果.②排囊后10 d查血E2和P,加服紫草及米索前列醇组明显低于未加药组.加药组致使E2、P下降,可能是使流血时间缩短的重要原因.

    作者:魏月新;王腾蛟;李乐;法淑兰;杨胜荣 刊期: 2004年第14期

  • 武汉市婚检人群HIV流行情况调查分析

    目的:掌握和分析艾滋病在我市婚检人群中的感染情况,控制艾滋病的传播和蔓延.方法:采用ELISA法初筛,可疑者送省艾滋病监测中心用PA、ELISA、快速免疫层析试验等方法双试剂筛查,再次可疑标本用WB法进行确认.结果:三年筛查82 162例婚检者,确认6例阳性,阳性率0.73/万,三年阳性率无显著增长趋势;6例阳性者中静脉吸毒者4例,与两个以上性伙伴发生无保护性性交者5例.结论:几年来我市通过婚检艾滋病筛查网络,不仅筛出6例HIV携带者,同时对8万余婚检者进行了预防艾滋病有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宣传,为扼制艾滋病的传播和蔓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作者:胡晞江;张斌;熊艳文;姚婷 刊期: 2004年第14期

  • 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在支气管哮喘患儿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测定46例支气管哮喘患儿急性发作期血清sICAM-1的水平,其中有28例测定了恢复期血清sICAM-1的水平,同时以20例正常儿童血清sICAM-1作对照.结果: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sICAM-1在急性期和缓解期均较正常对照组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哮喘患儿重度发作较轻、中度发作升高更显著(P<0.01).结论:sICAM-1参与了支气管哮喘的发病,可作为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作者:陈小风;周欣;胡学文;黄志华 刊期: 2004年第14期

  • 内蒙古某农村地区的出生性别比及其影响因素

    目的:了解该地区出生性别比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一个国家级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县1997~2001年上报资料和随机整群抽取该县6乡2000年度的孕产妇保健管理资料,计算活产婴儿出生性别比.结果:研究地区城镇的出生性别比接近正常,农村为125.9,显著高于城镇.研究地区农村出生性别比随产妇年龄增加而升高,随产妇产次增加而增加.已有女孩会明显影响下一胎婴儿的性别,导致其性别比增高;已有男孩则不会明显影响下一胎婴儿的性别.结论:该地区农村出生性别比偏高,可能与性别偏好有关.

    作者:符文华;康晓平;王晓琴;赵天霞 刊期: 2004年第14期

  • 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摘除联合前玻璃体切割人工晶体植入术

    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摘除联合前玻璃体切割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手术时机、效果和并发症.方法:22例(38眼)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施行白内障摘除联合前段玻璃体切割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术后视力均有所提高,配合者娇正视力≤0.1,5眼;0.2~0.4,10眼;0.5~0.6,7眼;≥0.7,4眼;2眼发生后发障.结论: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摘除联合前段玻璃体切割人工晶体植入术是防止后发障的有效方法.

    作者:邱旭;苏玉涛;宫伟民;胡晓弘 刊期: 2004年第14期

  • 纳洛酮与氨茶碱联合应用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纳洛酮与氨茶碱联合应用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的疗效.方法:对47例患儿分成两组,1999年9月~2001年12月为对照组,2002年1月~2003年12月为观察组.对照组用氨茶碱,观察组在用氨茶碱的基础上加有纳洛酮,比较两组间原发性呼吸暂停的时间、次数、心率、经皮血氧饱和度,血PaO2和血PaCO2差异.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呼吸次数为1.6±O.8次/d与对照组3.2±1.6次/d,P<0.01;呼吸暂停时间为19.5±2.4秒与22.8±2.5秒,P<0.01;呼吸暂停时SPO2下降[(80±8.5)%与(74±6.27)]及心率下降程度125±8.5次/min与110±6.17次/min,均明显减少,P<0.01;PaO2(6.70±6.72与6.29±O.62)与PaCO2(4.91±1.35与5.97±1.87),P<O.05.结论:纳洛酮与氨茶碱同时应用,治疗原发性呼吸暂停的作用值得研究和推广.

    作者:席竹叶 刊期: 2004年第14期

  • 太原市坝陵桥地段儿童体格发育回顾性动态分析

    群体儿童体格发育和健康水平的动态观察是基层儿童保健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它既可摸清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也可对基层儿童系统保健管理水平进行检验.为回顾几年前本地段0~5岁儿童体格发育水平,将1994~1999年共6年的儿童体格发育测量结果进行动态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徐文兴 刊期: 2004年第14期

  • 随机双盲口服复方炔诺酮片防治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一种有效、简便的方法防治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方法:随机双盲口服复方炔诺酮片或空白片,2片/次,1次/12 h,连服5 d.正铁碱性血红素法定量测定出血量.放免法测定用药前后血β-HCG、E2、P、LH、FSH水平.结果:治疗组阴道出血持续时间及阴道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治疗组用药后血β-HCG、E2值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和P<0.05).对照组用药后血LH、P值较治疗组明显下降(P均<0.01).结论:本法具有简单、价廉及有效的特点,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刘正平;张娟;郎雁;胡小萍;李丛梅;黄燕萍 刊期: 2004年第14期

  • 阴道镜下宫颈电环切除多点活检的临床观察

    目的:比较宫颈常规4点活检和阴道镜下宫颈电环切除多点活检对宫颈病变的检出率,评价其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检查异常的患者分2组分别进行宫颈常规4点活检和阴道镜下宫颈电环切除多点活检,进行病理检查.结果:用宫颈常规4点活检法的298例患者中发现宫颈病变32例,阳性检出率10.73%;用阴道镜下宫颈电环切除多点活检方法的395例患者中发现宫颈病变76例,阳性检出率19.24%.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9.33,P<0.01).结论:阴道镜下宫颈电环切除多点活检对宫颈病变的阳性检出率明显提高,可作为基层医院预防宫颈癌的检查方法之一加以推广.

    作者:白桦;栾虹 刊期: 2004年第14期

  • 白细胞去除术在高白细胞白血病治疗中的应用

    我们采用白细胞去除术对6例高白细胞白血病(HLAL)患儿进行预处理,均迅速降低了患儿血液循环中的白细胞,为化疗方案的实施赢得了时间,控制了病情的发展,短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文新 刊期: 2004年第14期

  • 儿童睫状肌麻痹后电脑验光与检影验光的对照研究

    目的:寻求一种简单、快速而准确的儿童屈光检查方法.方法:1%硫酸阿托品眼膏涂眼3 d,3次/d后,用Topon8100-A型自动电脑验光仪验光及视网膜检影验光,比较182例(364眼)的验光结果.结果:两种方法的球镜值和柱镜值呈高度相关性(rs=0.963,ro=0.931).两种方法所测柱镜轴向差别较大,柱镜轴向符合率与柱镜值大小有关.柱镜值越大,其轴向符合率越高.柱镜值≥±1.75 DC,其轴差平均4.3°.结论:在合理使用睫状肌麻痹剂后,自动电脑验光仪检测结果与视网膜检影验光结果高度相关,可作为试镜起点,但要注意在复光试镜中核实轴向.

    作者:陈伟文;陈桃英;潘钢 刊期: 2004年第14期

  • 米索前列醇预防产后出血的临床研究

    目的:寻找一种简便、安全、高效的防治产后出血的新药方.方法:选择在该院分娩无妊娠合并症、自然临产、无米索前列醇应用禁忌症的产妇300例,随机分成米索前列醇组(观察组)与催产素组(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结果:观察组比对照组第三产程明显缩短,产后2 h出血量观察组为135.2 ml,对照组为163.4 ml,产后24 h出血量,观察组为297 ml,对照组为352 ml.观察组产后2 h、24 h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统计1 139例分娩产妇,发生产后出血34例,发生率2.99%.在研究范围内产后出血共12例,催产素组9例,产后2~24 h内出血4例,占44.44%,米索前列醇组3例,均发生在产后2 h内.结论:米索前列醇直肠给药安全、有效,副作用少,优于催产素,是防治产后出血值得首选的药物.

    作者:胡乔蔓;胡巧桃;张萍念;谭雅文;陈锦萍 刊期: 2004年第14期

  • 三门峡市社区育龄妇女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目的:了解社区育龄妇女对预防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状况,探讨对社区育龄妇女进行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方法:对三门峡市和平路社区卫生服务站1 256名育龄妇女进行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前后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变化的比较.结果:通过健康教育,社区育龄妇女对艾滋病的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3个途径正确认识率分别提高为40.22%、51.98%、53.98%.对艾滋病预防观念的认识有了大幅度提高.但对不传播艾滋病途径还存在模糊认识,导致对艾滋病的传播产生恐惧心理,对艾滋病病人存在歧视、排斥的态度.结论:通过健康教育,可以提高育龄妇女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对艾滋病的防范能力.在今后的健康教育中应将如何消除妇女对艾滋病病人的恐惧和歧视作为重点.

    作者:李景风;程巧云;刘喜凤;张玉兰 刊期: 2004年第14期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