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先天性食道闭锁的X线诊断

蒋红兵;孙立宏;谢肇峰;赵弘;滕妍;朱志军;陈豹

关键词:食道闭锁, X线诊断, 畸形
摘要:目的:探讨先天性食道闭锁X线诊断,提高对本病的认识、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证实的食道闭锁患儿的X线表现.结果:食道闭锁Ⅲ型15例,其中Ⅲa型4例,Ⅲb型11例;Ⅰ型1例;Ⅴ型1例.结论:X线平片及食道造影能早期诊断食道闭锁及其类型,还可了解术后是否存在吻合口瘘,及时指导手术及防治术后并发症,提高先天性食道闭锁患儿的存活率.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相关文献
  • 54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孕妇肝功能指标改变,围产儿结局.方法:对该院2001年1月~2003年12月间54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ICP孕妇血清转氨酶(ALT、AST)及胆汁酸(TBA)水平升高,较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ICP早产、新生儿窒息率明显升高.结论:ICP孕产妇预后良好,围产儿危险增加,必须高度重视,加强胎儿监护及药物治疗,适时剖宫产终止妊娠将明显改善围产儿预后.

    作者:沈海滨;乔福元;张华 刊期: 2004年第14期

  • 改良微型吸宫器终止早早孕600例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改良微型吸宫器终止早早孕(孕31 d~45 d)的优越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微型吸宫器对600例早早孕妇女进行子宫内膜及孕囊负吸法终止妊娠,并与常规人流组、药物流产组对比,观察完全流产率、术中疼痛、出血量、术后出血等问题.结果:完全流产率:改良微型吸宫器组与药物流产组有显著差异(P<0.005),与常规人流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无痛率:改良微型吸宫器组与药物流产组、常规人流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5).术中出血量:改良微型吸宫器组平均为4.3ml,药流组平均为9.7 ml,常规人流组平均为9.5 ml,改良微型吸宫器组与药流组、常规人流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5).结论:改良微型吸宫器终止早早孕技术,手术简单,无损伤,腹痛轻,出血少,术后恢复快,无术时术后并发症,易被受孕妇女接受,可作为安全有效的方法用于临床.

    作者:孙霞美;朱福梅;范亦新 刊期: 2004年第14期

  • 电视腹腔镜手术与剖腹手术治疗输卵管妊娠护理的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电视腹腔镜手术与剖腹手术治疗输卵管妊娠的护理方法.方法:对电视腹腔镜手术与剖腹手术治疗输卵管妊娠的心理护理、术前指导和术后常规护理、术后离床活动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天数和伤口疼痛等方面进行统计处理和对比分析.结果:电视腹腔镜手术较剖腹手术治疗输卵管妊娠优点显著,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和质量.结论:电视腹腔镜手术治疗输卵管妊娠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疼痛轻等优点,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保证了护理质量.

    作者:夏福平;杨云英 刊期: 2004年第14期

  • 2461例妇女妇科疾病普查资料分析

    目的:对1999年该院的2 461例妇女普查资料进行分析.方法:常规行妇科检查,宫颈刮片行巴氏染色,并经有经验的专门医师进行阅片,必要时行白带常规和B超检查.结果:普查率为81.01%,患病率为54.04%,其中26岁~组妇女患病率高.在所患妇科疾病中,宫颈疾病高居首位,然后依次为阴道疾病、附件疾病、宫体疾病和外阴疾病.26岁~组妇女易患宫颈疾病,而36岁~组妇女宫体疾病患病率明显升高.除宫体疾病以肌瘤构成比(63.36%)大外,外阴疾病、阴道疾病、宫颈疾病和附件疾病均以炎症构成比大.结论:炎症是目前危害广大妇女的常见妇科疾病;普查中存在着不足之处.

    作者:郭瑞霞;魏秀菊;王桂珍 刊期: 2004年第14期

  • 早期微量喂养对早产儿治疗结果的影响

    目的:探讨微量喂养对早产儿治疗结果的影响.方法:应用微量喂养的方法对142例小早产儿喂养后,观察其并发症、死亡率及体重增长情况、排正常大便情况,与对照组对比.结果:呼吸系统并发症,治疗组为呼吸暂停51例,对照组呼吸暂停68例,x2=3.76,P>0.05.消化系统并发症,治疗组为NEC14例,对照组NEC12例,x2=0.2,P>0.05.排正常大便时间,治疗组为平均4.65±0.28d,对照组平均5.15±1.35d,P<0.01.死亡例数,治疗组为死亡10例,对照组死亡21例,x2=4.2,P<0.05.体重增长情况,治疗组体重恢复至出生体重天数为7.75±1.2 d,对照组体重恢复至出生体重天数为10.25±0.97d,P<0.01.结论:对早产儿进行早期微量喂养并不能增加早产儿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并发症,相反微量喂养可提高早产儿的治疗效果.

    作者:杨并华;杨李红;张俊英;胡立文 刊期: 2004年第14期

  • 早产低体重儿应用肠道外静脉高营养的分析

    目的:观察肠道外静脉高营养对早产低体重儿的临床应用.方法:对84例孕28~32周的早产低体重儿分为治疗组44例,采用肠道外静脉高营养,并及早给予鼻饲配方奶.对照组尽早给予鼻饲配方奶.观察两组患儿体重增长的情况.结果:治疗组早产儿体重增长明显快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产低体重儿早期肠道外静脉高营养,能明显增加早产低体重儿的体重,从而减少合并症,提高存活率.

    作者:许虢荡;赵国荣;吴月治 刊期: 2004年第14期

  • 节育环与生殖道感染的关系

    在选择长效避孕节育措施中,宫内节育器具有安全、有效、简便、经济和可逆的特点,因此,今后它仍将成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主要避孕措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及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近年来团场一些妇女担心放置IUD会影响生活质量、继发生殖道感染及避孕失败.通过对144例上环妇女的观察,探讨宫内节育器与生殖道感染的关系,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满文军;王敬连 刊期: 2004年第14期

  • 三门峡市社区育龄妇女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目的:了解社区育龄妇女对预防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状况,探讨对社区育龄妇女进行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方法:对三门峡市和平路社区卫生服务站1 256名育龄妇女进行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前后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变化的比较.结果:通过健康教育,社区育龄妇女对艾滋病的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3个途径正确认识率分别提高为40.22%、51.98%、53.98%.对艾滋病预防观念的认识有了大幅度提高.但对不传播艾滋病途径还存在模糊认识,导致对艾滋病的传播产生恐惧心理,对艾滋病病人存在歧视、排斥的态度.结论:通过健康教育,可以提高育龄妇女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对艾滋病的防范能力.在今后的健康教育中应将如何消除妇女对艾滋病病人的恐惧和歧视作为重点.

    作者:李景风;程巧云;刘喜凤;张玉兰 刊期: 2004年第14期

  • 深圳市皇岗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妇幼保健的实践

    目的:探讨在社区开展妇幼保健服务的新模式.方法:以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作为妇幼保健进入社区的载体,将妇幼保健深入社区,送到家庭.结果:提高了妇幼保健的覆盖面、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结论:社区健康服务符合妇幼保健以预防为主的特点,在社区开展妇幼保健服务是更好的服务模式.

    作者:程颖莲;莫瑞豪 刊期: 2004年第14期

  • 254例围产儿死亡分析

    降低围产儿的死亡率是围产保健的重要内容,也是检验保健工作成效的指标和目的.找出分析死亡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才能做到切实提高围产保健的工作质量,从而降低围产儿的死亡率.本文数据来自栖霞区1994~2003年间围产儿死亡统计资料.

    作者:罗桂香 刊期: 2004年第14期

  • 苯丙酮尿症(经典型)患儿智力发育与治疗依从性关系初探

    目的:了解经新生儿筛查确诊的苯丙酮尿症(经典型)患儿的智力发育情况与其临床治疗依从性的关系.对象及方法:选取1994~2002年北京市经新生儿疾病筛查确诊的苯丙酮尿症(经典型)患儿46例,依其治疗依从性分组,采取GESELL智力测查法,比较不同组间智力发育情况.结果:完全配合治疗组、部分配合治疗组及不配合治疗组患儿智力发育程度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对于拥有相同疾病起点(苯丙酮尿症)的患儿,提高临床治疗依从性是决定其疾病治疗效果的关键条件之一.

    作者:段建华;秦金莉;张玉敏 刊期: 2004年第14期

  • 武汉市婚检人群HIV流行情况调查分析

    目的:掌握和分析艾滋病在我市婚检人群中的感染情况,控制艾滋病的传播和蔓延.方法:采用ELISA法初筛,可疑者送省艾滋病监测中心用PA、ELISA、快速免疫层析试验等方法双试剂筛查,再次可疑标本用WB法进行确认.结果:三年筛查82 162例婚检者,确认6例阳性,阳性率0.73/万,三年阳性率无显著增长趋势;6例阳性者中静脉吸毒者4例,与两个以上性伙伴发生无保护性性交者5例.结论:几年来我市通过婚检艾滋病筛查网络,不仅筛出6例HIV携带者,同时对8万余婚检者进行了预防艾滋病有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宣传,为扼制艾滋病的传播和蔓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作者:胡晞江;张斌;熊艳文;姚婷 刊期: 2004年第14期

  • 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摘除联合前玻璃体切割人工晶体植入术

    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摘除联合前玻璃体切割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手术时机、效果和并发症.方法:22例(38眼)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施行白内障摘除联合前段玻璃体切割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术后视力均有所提高,配合者娇正视力≤0.1,5眼;0.2~0.4,10眼;0.5~0.6,7眼;≥0.7,4眼;2眼发生后发障.结论: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摘除联合前段玻璃体切割人工晶体植入术是防止后发障的有效方法.

    作者:邱旭;苏玉涛;宫伟民;胡晓弘 刊期: 2004年第14期

  • 产后性问题初步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妇女产后性生活恢复情况及分娩医疗干预方式对性生活的影响.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1998年3月8日~2001年12月31日在我院分娩的2 602名产妇,进行产后性生活情况调查.结果:回收有效问卷2 093份,其中剖宫产882人,会阴侧切548人,阴道裂伤有缝合485人,会阴完整无缝合178人,性生活情况较产前有明显变化,分娩方式对性生活的影响差别显著.结论,医疗干预方式对产后性生活的影响,可以从提高接产技术方面得到改善.

    作者:张莹艳 刊期: 2004年第14期

  • 配用紫草与米索前列醇减少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

    目的:探索在行药物流产时配用紫草、米索前列醇缩短流血时间的效果,同时测定流产后出血的有关因素.方法:对222例孕龄≤50 d的早孕妇女行药物流产,将其中观察组110例加用紫草、米索前列醇并与对照组112例比较.结果:①排囊率:观察组为93.63%,对照组为88.39%,观察组高于对照组;②排囊时间:观察组4 h 30 min,对照组4 h 13 min,两组无明显差异;③出血时间:观察组12.6±3.2 d,对照组15.24±4.3 d,两组比较P<0.01,有明显差异;药物流产后10 d查血E2和P值,观察组E2为71.59±14.38,P为1.95±1.18:对照组E2为80.78±20.10,P为3.26±1.72,观察组血E2、P均低于对照组(P<0.01);④药物流产后10 d作B超检查:观察组均无卵巢液性暗区出现,而对照组有4例.B超发现观察组有41例(39.80%)宫腔内有残留组织,对照组有49例(49.49%),观察组宫腔残留组织率低于对照组.将其中64例进行刮宫,并将组织作病理检查,结果残留有胎盘绒毛组织共36例,其中观察组19例,对照组17例.并查血E2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而血P无差异.残留蜕膜组织28例(P<0.01),其中观察组15例,对照组13例;查血P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而血E2两组无差异.但因例数较少,其机理尚待研究.结论:①在药物流产中加用紫草,排囊后加服米索前列醇,对缩短出血时间具有明显效果.②排囊后10 d查血E2和P,加服紫草及米索前列醇组明显低于未加药组.加药组致使E2、P下降,可能是使流血时间缩短的重要原因.

    作者:魏月新;王腾蛟;李乐;法淑兰;杨胜荣 刊期: 2004年第14期

  • 闭经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分析

    目的:分析闭经患者的异常核型形成的可能原因及其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对92例闭经患者进行外周血染色体常规分析.结果:共发现染色体异常35例,占全部被检者的38.04%.其中原发性闭经60例,检出异常核型32例(53.33%);继发性闭经32例,检出异常核型3例(9.38%).性染色体异常大体上分为3大类:含Y染色体(3例);X染色体数目异常(27例);X染色体结构异常(5例).嵌合体以45,XO系为主,共10例.结论:对原发性闭经患者应常规行外周血染色体检查,以明确闭经的原因,及早对症治疗;继发性闭经,尤其是25岁以下的患者也应及时进行染色体检查.

    作者:王瑞艳;张学红;颉晓玲 刊期: 2004年第14期

  • 加强产儿科合作减少胎粪吸入综合征发生

    目的:探讨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的有效防治方法.方法:对该院2000~2003年新生儿科胎粪吸入综合征病例做回顾性临床分析,将生后早期气管内吸引组与未行气管内吸引组进行对照比较.结果:活产儿胎粪吸入综合征发病率为0.46%,生后早期行气管内吸引组平均住院8.6 d,病死率为5.88%,未行气管内吸引组平均住院10.3 d,病死率为16.13%,差异有显著性(P<0.05);早期气管内吸引组出现心、脑、肾脏等器官损害率明显小于未行气管内吸引组(P<0.05).结论:加强产科、儿科合作,对有可能出现胎粪吸入综合征的高危儿尽早结束分娩,进行早期气管内吸引,可减少胎粪吸入综合征发生,减轻疾病程度,降低病死率.

    作者:周炜茹;郭小芳;谭耀明 刊期: 2004年第14期

  • 早产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早产的范畴是指妊娠满28周至不满37足周的分娩.早产是造成新生儿发病率及病死率升高的主要原因.除去致死性畸形,75%以上围生儿死亡与早产有关[1].所以减低早产率对降低新生儿的发病率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现对我市2002~2003年间全市发生早产的临床因素作回顾性分析.

    作者:许文烨 刊期: 2004年第14期

  • 905例新生儿血糖监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了解新生儿刚出生时血糖情况,及时发现异常,及时纠正,及时防治.方法:2003年2月~10月我科共出生新生儿905例,其中有高危妊娠儿、早产儿、双胎儿、剖宫产、阴道分娩的新生儿,均做微量血糖监测分析,采用由德国生产的GLV-COTREND血糖检测仪,取新生儿足跟3微升血测试.结果:发现出生后第1天低血糖214例,第2天低血糖11例,第3天低血糖28例,剖宫产的低血糖、高危儿的低血糖均比阴道分娩的新生儿的低血糖发生率高.结论:新生儿血糖监测极其重要,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新生儿低血糖,尤其对于高危妊娠儿、剖宫产儿、糖尿病巨大儿、低体重儿应早期哺乳,早喂糖水、补夜,是防治新生儿糖代谢紊乱的有效措施,减少围产期发病率及死亡率.

    作者:朱丽仙;黄燕 刊期: 2004年第14期

  • 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腺肌病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根据临床症状、彩色超声或磁共振成像检查诊断为子宫腺肌病的患者,行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应用4~5 F脾管或肝管或Cobra管成3 F微导管完成双侧子宫动脉插管,以混有抗生素的新鲜明胶海绵颗粒(直径1~3 mm)栓塞.术后观察月经量、痛经程度及子宫体积等变化.结果:治疗后平均观察12±2个月经周期,临床症状缓解率达93.3%.其中,月经量减至术前(83.4±11.4)%,月经周期、经期无明显变化;25例患者术后痛经完全消失,3例明显缓解,2例复发;术后疼痛评分及痛经分级比术前明显降低(P<0.01);子宫体积平均缩小21.7%.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腺肌病疗效显著,安全性好.

    作者:杜敏;孙晓彤 刊期: 2004年第14期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