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颖莲;莫瑞豪
目的:通过对宫颈癌组织中HPV感染与CD44v7/8蛋白表达关系研究,探讨它们在宫颈癌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59例宫颈癌,18例尖锐湿疣和18例慢性宫颈炎组织中HPV的阳性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测定上述组织中CD44v7/8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HPV感染在宫颈癌、尖锐湿疣及慢性宫颈炎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9.32%,61.11%,11.11%,宫颈癌和尖锐湿疣中HPV感染阳性率均高于慢性宫颈炎,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宫颈癌组与尖锐湿疣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种疾病中CD44v7/8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6.27%,11.11%,11.11%,宫颈炎组及尖锐湿疣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HPV的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原因之一,预防HPV感染对降低宫颈癌的发生率有重要意义.CD44v7/8蛋白的表达增强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作者:于静;张旭朗 刊期: 2004年第14期
目的:分析研究托吡卡胺散瞳对摄影验光法普查小儿弱视灵敏度和特异度的影响,探讨其在弱视普查中的作用.方法:用美国MTI照相筛查仪对59例3~6岁儿童在用托吡胺散瞳前后分别进行摄影验光,随后进行阿托品散瞳检影验光,应用标准分析法评价.结果:未滴用托吡卡胺照片的灵敏度为70.37%,特异度为62.16%,符合率为67.03%;滴用托吡卡胺后的照片灵敏度97.06%,特异度46.67%,符合率81.63%.结论:睫状肌麻痹剂的使用,明显提高摄影验光法对有关弱视致病因素阳性诊断的灵敏度和符合率.
作者:黄立红;顾芳 刊期: 2004年第14期
目的:了解妇女产后性生活恢复情况及分娩医疗干预方式对性生活的影响.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1998年3月8日~2001年12月31日在我院分娩的2 602名产妇,进行产后性生活情况调查.结果:回收有效问卷2 093份,其中剖宫产882人,会阴侧切548人,阴道裂伤有缝合485人,会阴完整无缝合178人,性生活情况较产前有明显变化,分娩方式对性生活的影响差别显著.结论,医疗干预方式对产后性生活的影响,可以从提高接产技术方面得到改善.
作者:张莹艳 刊期: 2004年第14期
目的:了解天津市双胎妊娠及围产儿死亡的发生及变化趋势,探讨改善双胎围产儿结局的措施.方法:对1994~2002年5649例单胎和401例双胎围产儿死亡资料和1997~2002年329 830例分娩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双胎妊娠发生率由4.08‰(1997年)上升为5.25‰(2002年),双胎围产儿死亡率为149.82‰.双胎发生率与死亡率的变化趋势没有相关性.双胎围产儿死亡的特征与单胎围产儿死亡相比差异显著.结论:天津市近年的双胎发生呈上升趋势,双胎围产儿死亡有不同于单胎的原因和特征.
作者:张翠萍;张红 刊期: 200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孕妇肝功能指标改变,围产儿结局.方法:对该院2001年1月~2003年12月间54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ICP孕妇血清转氨酶(ALT、AST)及胆汁酸(TBA)水平升高,较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ICP早产、新生儿窒息率明显升高.结论:ICP孕产妇预后良好,围产儿危险增加,必须高度重视,加强胎儿监护及药物治疗,适时剖宫产终止妊娠将明显改善围产儿预后.
作者:沈海滨;乔福元;张华 刊期: 2004年第14期
目的:寻找一种简便、安全、高效的防治产后出血的新药方.方法:选择在该院分娩无妊娠合并症、自然临产、无米索前列醇应用禁忌症的产妇300例,随机分成米索前列醇组(观察组)与催产素组(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结果:观察组比对照组第三产程明显缩短,产后2 h出血量观察组为135.2 ml,对照组为163.4 ml,产后24 h出血量,观察组为297 ml,对照组为352 ml.观察组产后2 h、24 h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统计1 139例分娩产妇,发生产后出血34例,发生率2.99%.在研究范围内产后出血共12例,催产素组9例,产后2~24 h内出血4例,占44.44%,米索前列醇组3例,均发生在产后2 h内.结论:米索前列醇直肠给药安全、有效,副作用少,优于催产素,是防治产后出血值得首选的药物.
作者:胡乔蔓;胡巧桃;张萍念;谭雅文;陈锦萍 刊期: 2004年第14期
群体儿童体格发育和健康水平的动态观察是基层儿童保健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它既可摸清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也可对基层儿童系统保健管理水平进行检验.为回顾几年前本地段0~5岁儿童体格发育水平,将1994~1999年共6年的儿童体格发育测量结果进行动态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徐文兴 刊期: 2004年第14期
目的:分析及探讨围产儿死亡原因,以提高保健工作质量,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方法:按围产期Ⅰ标准,对我院1999~2003年间89例围产儿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围产儿死亡89例,其中死胎56例,占62.92%;死产7例,占7.87%;新生儿死亡26例,占29.21%.导致围产儿死亡的主要死因为早产.死胎中以脐带因素居多,其次为宫内感染;新生儿死亡以早产儿RDS及畸形为主.结论:加强孕期监护,预防早产,防止并发症发生,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主要措施.
作者:常丽梅;陈叙;洪莹 刊期: 2004年第14期
我们采用白细胞去除术对6例高白细胞白血病(HLAL)患儿进行预处理,均迅速降低了患儿血液循环中的白细胞,为化疗方案的实施赢得了时间,控制了病情的发展,短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文新 刊期: 200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第二产程与新生儿窒息的关系,选择佳分娩时间.方法:回顾性分析2 433例足月单胎头位阴道分娩的新生儿轻、重度窒息,羊水Ⅰ~Ⅲ度污染,胎心电子监护(EFM)异常的资料,其中产妇第二产程<1 h分娩2 100例,≥1~2 h分娩301例,≥2 h分娩32例.结果:<1 h分娩新生儿轻、重度窒息134例,占6.38%,羊水Ⅲ度污染98例,占4.66%,EFM异常238例,占11.33%;≥1 h~<2 h分娩新生儿轻、重度窒息90例,占29.90%,羊水Ⅲ度污染27例,占8.97%,EFM异常135例,占44.85%;≥2 h分娩新生儿轻、重度窒息17例,占53.13%,羊水Ⅲ度污染13例,占40.6%,EFM异常23例,占71.87%,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第二产程中<1 h分娩新生儿窒息明显减少,>1 h分娩新生儿窒息随着时间延长而增加.建议将第二产程控制在1 h内,以减少新生儿窒息发生率.
作者:蔡卫华 刊期: 2004年第14期
目的:掌握和分析艾滋病在我市婚检人群中的感染情况,控制艾滋病的传播和蔓延.方法:采用ELISA法初筛,可疑者送省艾滋病监测中心用PA、ELISA、快速免疫层析试验等方法双试剂筛查,再次可疑标本用WB法进行确认.结果:三年筛查82 162例婚检者,确认6例阳性,阳性率0.73/万,三年阳性率无显著增长趋势;6例阳性者中静脉吸毒者4例,与两个以上性伙伴发生无保护性性交者5例.结论:几年来我市通过婚检艾滋病筛查网络,不仅筛出6例HIV携带者,同时对8万余婚检者进行了预防艾滋病有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宣传,为扼制艾滋病的传播和蔓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作者:胡晞江;张斌;熊艳文;姚婷 刊期: 2004年第14期
目的:评价国产盐酸氯普卡因用于剖宫产术麻醉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ASA Ⅰ~Ⅱ级择期剖宫产术产妇40例,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n=20)为3%盐酸氯普卡因,对照组(n=20)为2%利多卡因,硬膜外麻醉,试验剂量5ml,5min后一次性注入10ml.观察起效时间,痛觉消失时间,运动阻滞时间,痛觉及运动恢复时间,运动阻滞大程度,以及呼吸、循环变化.结果:观察组起效时间快于对照组(P>0.05),痛觉消失时间及运动阻滞时间亦快于对照组(P<0.05),大阻滞程度两组无明显差异,痛觉及运动恢复时间观察组短于对照组(P<0.05),呼吸、循环变化两组基本相同,观察组和对照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国产盐酸氯普卡因用于硬膜外麻醉,起效快,效果确切,无明显毒副作用,适用于剖宫产术.
作者:于永群;王震南;黄洁莲 刊期: 200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裕固族0~6岁儿童营养状况及营养干预对脂质过氧化与抗氧化系统的影响.方法:采用整群分层抽样方法抽取裕固族民族聚居区(甘肃省肃南县)的0~6岁儿童202例作为研究对象,询问其膳食、健康情况,并采集血、尿样,测定血清Vit A、Vit C、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活性、总抗氧化能力(T-AOC)、丙二醛(MDA)及红细胞锌、尿Vit B2含量.结果:对锌、Vit A、Vit B2、Vit C缺乏0~6岁儿童进行营养干预后,血清CuZn-SOD水平较干预前显著上升(P<0.01),血清T-SOD、T-AOC水平略有上升(P>0.05),而MDA则显著下降(P<0.01).此外,血清Vit A、Vit C水平干预后显著升高(P<0.01),而血细胞锌和尿Vit B2则略有升高,但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复合营养素进行营养强化的干预措施对该人群中锌、Vit A、Vit B2、Vit C缺乏者机体抗氧化能力有一定的提高,但要显著改善人群营养状况,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则需要更长时间的营养干预.
作者:张格祥;王玉;苏莉 刊期: 2004年第14期
细菌性阴道病是妇科常见及多发症,临床上治疗方法多样.我院于1996年开始用制剂室研制的硼黄栓治疗细菌性阴道病,效果明显,副作用小,经济方便,临床患者易接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郭艳巍;王杏茶;金瑛 刊期: 200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的有效防治方法.方法:对该院2000~2003年新生儿科胎粪吸入综合征病例做回顾性临床分析,将生后早期气管内吸引组与未行气管内吸引组进行对照比较.结果:活产儿胎粪吸入综合征发病率为0.46%,生后早期行气管内吸引组平均住院8.6 d,病死率为5.88%,未行气管内吸引组平均住院10.3 d,病死率为16.13%,差异有显著性(P<0.05);早期气管内吸引组出现心、脑、肾脏等器官损害率明显小于未行气管内吸引组(P<0.05).结论:加强产科、儿科合作,对有可能出现胎粪吸入综合征的高危儿尽早结束分娩,进行早期气管内吸引,可减少胎粪吸入综合征发生,减轻疾病程度,降低病死率.
作者:周炜茹;郭小芳;谭耀明 刊期: 200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改良微型吸宫器终止早早孕(孕31 d~45 d)的优越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微型吸宫器对600例早早孕妇女进行子宫内膜及孕囊负吸法终止妊娠,并与常规人流组、药物流产组对比,观察完全流产率、术中疼痛、出血量、术后出血等问题.结果:完全流产率:改良微型吸宫器组与药物流产组有显著差异(P<0.005),与常规人流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无痛率:改良微型吸宫器组与药物流产组、常规人流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5).术中出血量:改良微型吸宫器组平均为4.3ml,药流组平均为9.7 ml,常规人流组平均为9.5 ml,改良微型吸宫器组与药流组、常规人流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5).结论:改良微型吸宫器终止早早孕技术,手术简单,无损伤,腹痛轻,出血少,术后恢复快,无术时术后并发症,易被受孕妇女接受,可作为安全有效的方法用于临床.
作者:孙霞美;朱福梅;范亦新 刊期: 200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早期教育潜能开发训练对婴幼儿智能发育的影响.方法:选择加入早教机构的会员30名作为训练组,每月进行生长发育个别指导,每周进行潜能开发训练和亲子游戏活动,训练一年以上;随机抽取同龄未接受过正规早教训练的来自相同社区的婴幼儿作为对照组.训练前后分别作DST智能发育测查.结果:训练组智力指数(MI)、发育商(DQ)均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早期教育对婴幼儿智能发育有促进作用,并为妇幼保健工作纳入新的内容,成为妇幼保健工作一种新的服务模式.
作者:裴菊英;闫承生;张英奎;刘洪英;徐丹 刊期: 200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摘除联合前玻璃体切割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手术时机、效果和并发症.方法:22例(38眼)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施行白内障摘除联合前段玻璃体切割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术后视力均有所提高,配合者娇正视力≤0.1,5眼;0.2~0.4,10眼;0.5~0.6,7眼;≥0.7,4眼;2眼发生后发障.结论: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摘除联合前段玻璃体切割人工晶体植入术是防止后发障的有效方法.
作者:邱旭;苏玉涛;宫伟民;胡晓弘 刊期: 2004年第14期
目的:为了解目前楚雄州农村彝族、汉族已婚妇女生殖健康状况、疾病的种类、流行情况、相关因素及患病规律,找出两种民族间患生殖道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差异,针对重点疾病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降低民族地区已婚妇女生殖道感染和妇科病患病率.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妇科常规检查及白带涂片多项快速染色检查对调查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彝族已婚妇女生殖道感染率为65.75%,汉族已婚妇女生殖道感染率为53.63%,两民族妇科疾病的总患病率为68.67%,其中彝族患病率为74.09%,汉族患病率为61.87%.结论:生殖道感染和妇科病患病率以彝族为高,主要病原体是加特纳菌、滴虫,导致生殖道感染高发的主要因素是个人卫生习惯及自我保健意识差.针对重点感染源及引起感染的主要因素,我们应坚持每年一次深人到边远山区进行妇科病普查,同时通过加强健康教育进行保健知识的宣传,使其改变不良的卫生习惯,积极努力改善用水条件及周围环境卫生,通过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降低民族地区农村己婚妇女生殖道感染率和妇科病患病率,提高健康水平.
作者:杜娟;杨月芳;张虹;李洁梅;陈丽;虞继文;佘兆学 刊期: 2004年第14期
近年来,性传播疾病在我国日益增多,妊娠期梅毒的发病率也随之增高.它不仅对成年人的健康危害极大,而且对胎儿、婴幼儿的影响及对家庭和社会所造成的压力也很大.本文收集了我院2001年10月~2003年10月收治的8例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在新生儿期的临床特点,探讨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方法.
作者:王莉;周丽萍 刊期: 2004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