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军
目的:比较宫颈常规4点活检和阴道镜下宫颈电环切除多点活检对宫颈病变的检出率,评价其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检查异常的患者分2组分别进行宫颈常规4点活检和阴道镜下宫颈电环切除多点活检,进行病理检查.结果:用宫颈常规4点活检法的298例患者中发现宫颈病变32例,阳性检出率10.73%;用阴道镜下宫颈电环切除多点活检方法的395例患者中发现宫颈病变76例,阳性检出率19.24%.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9.33,P<0.01).结论:阴道镜下宫颈电环切除多点活检对宫颈病变的阳性检出率明显提高,可作为基层医院预防宫颈癌的检查方法之一加以推广.
作者:白桦;栾虹 刊期: 200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在局部晚期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进行新辅助化疗的临床资料.结果:32例患者中30例经辅助化疗后病情缓解,可以手术.结论:大多数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可以在2~3个疗程的新辅助化疗后病情缓解便于手术治疗,从而改善预后.
作者:杨接辉;潘承欣 刊期: 200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根据临床症状、彩色超声或磁共振成像检查诊断为子宫腺肌病的患者,行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应用4~5 F脾管或肝管或Cobra管成3 F微导管完成双侧子宫动脉插管,以混有抗生素的新鲜明胶海绵颗粒(直径1~3 mm)栓塞.术后观察月经量、痛经程度及子宫体积等变化.结果:治疗后平均观察12±2个月经周期,临床症状缓解率达93.3%.其中,月经量减至术前(83.4±11.4)%,月经周期、经期无明显变化;25例患者术后痛经完全消失,3例明显缓解,2例复发;术后疼痛评分及痛经分级比术前明显降低(P<0.01);子宫体积平均缩小21.7%.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腺肌病疗效显著,安全性好.
作者:杜敏;孙晓彤 刊期: 200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第二产程与新生儿窒息的关系,选择佳分娩时间.方法:回顾性分析2 433例足月单胎头位阴道分娩的新生儿轻、重度窒息,羊水Ⅰ~Ⅲ度污染,胎心电子监护(EFM)异常的资料,其中产妇第二产程<1 h分娩2 100例,≥1~2 h分娩301例,≥2 h分娩32例.结果:<1 h分娩新生儿轻、重度窒息134例,占6.38%,羊水Ⅲ度污染98例,占4.66%,EFM异常238例,占11.33%;≥1 h~<2 h分娩新生儿轻、重度窒息90例,占29.90%,羊水Ⅲ度污染27例,占8.97%,EFM异常135例,占44.85%;≥2 h分娩新生儿轻、重度窒息17例,占53.13%,羊水Ⅲ度污染13例,占40.6%,EFM异常23例,占71.87%,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第二产程中<1 h分娩新生儿窒息明显减少,>1 h分娩新生儿窒息随着时间延长而增加.建议将第二产程控制在1 h内,以减少新生儿窒息发生率.
作者:蔡卫华 刊期: 2004年第14期
我们采用白细胞去除术对6例高白细胞白血病(HLAL)患儿进行预处理,均迅速降低了患儿血液循环中的白细胞,为化疗方案的实施赢得了时间,控制了病情的发展,短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文新 刊期: 200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在社区开展妇幼保健服务的新模式.方法:以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作为妇幼保健进入社区的载体,将妇幼保健深入社区,送到家庭.结果:提高了妇幼保健的覆盖面、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结论:社区健康服务符合妇幼保健以预防为主的特点,在社区开展妇幼保健服务是更好的服务模式.
作者:程颖莲;莫瑞豪 刊期: 200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的处理方法,以降低母儿并发症.方法:对1997年1月~2003年3月95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单纯饮食控制51例,占53.7%;饮食控制加胰岛素治疗44例,占46.3%.饮食控制加胰岛素治疗组孕妇的年龄、糖化血红蛋白、新生儿畸形率均明显高于单纯饮食控制组(P<0.05),终止妊娠的孕周亦较单纯饮食控制组小(P<0.05).≥35周行羊水泡沫试验共45例,其中9例阴性,占20.0%.35周以后终止妊娠者新生儿吸入性肺炎、缺氧缺血性脑病明显减少(P<0.05).结论:妊娠期糖尿病孕期应积极控制血糖,重视需胰岛素治疗患者的处理,检测胎肺成熟度,适时终止妊娠.
作者:刘穗玲;李小毛;许成方;周少锋 刊期: 2004年第14期
目的:掌握和分析艾滋病在我市婚检人群中的感染情况,控制艾滋病的传播和蔓延.方法:采用ELISA法初筛,可疑者送省艾滋病监测中心用PA、ELISA、快速免疫层析试验等方法双试剂筛查,再次可疑标本用WB法进行确认.结果:三年筛查82 162例婚检者,确认6例阳性,阳性率0.73/万,三年阳性率无显著增长趋势;6例阳性者中静脉吸毒者4例,与两个以上性伙伴发生无保护性性交者5例.结论:几年来我市通过婚检艾滋病筛查网络,不仅筛出6例HIV携带者,同时对8万余婚检者进行了预防艾滋病有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宣传,为扼制艾滋病的传播和蔓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作者:胡晞江;张斌;熊艳文;姚婷 刊期: 2004年第14期
通过对重庆黔江区210户扶贫户和163户非扶贫户的入户调查资料的比较研究,分析了卫Ⅵ项目特困家庭医疗救助对贫困家庭就医的影响,得出了特困医疗救助可以提高贫困家庭对妇幼卫生服务的利用率、有效控制不合理的卫生费用、减少妇幼卫生领域的不公平现象等结论,总结了黔江区卫Ⅵ项目特困家庭医疗救助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利用财政转移手段建立特困医疗救助等建议.
作者:冯占春;贾红英;方鹏骞;张剑 刊期: 200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血红素氧合酶-1(Heme oxygennase-1,HO-1)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02年6月~2003年6月在我院及省妇幼保健院产科住院的妊高征患者35例作为研究组,其中轻、中、重度妊高征患者分别为9、11、15例.另选20例同期住院的正常晚孕妇女作为对照组.分别应用分光光度计对两组孕妇血清的HO-1活性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血浆中的碳氧血红蛋白(HbCO)进行测定.结果:妊高征组HO-1、iNOS活性及HbCO的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P<0.05).其中,轻度妊高征患者的HO-1及iNOS活性的下降与HbCO含量的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中、重度则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清HO-1活性的变化可能与妊高征的发病及病情发展有关.
作者:柳肃芬;严亚迎;高英敏 刊期: 2004年第14期
目的:了解社区育龄妇女对预防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状况,探讨对社区育龄妇女进行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方法:对三门峡市和平路社区卫生服务站1 256名育龄妇女进行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前后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变化的比较.结果:通过健康教育,社区育龄妇女对艾滋病的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3个途径正确认识率分别提高为40.22%、51.98%、53.98%.对艾滋病预防观念的认识有了大幅度提高.但对不传播艾滋病途径还存在模糊认识,导致对艾滋病的传播产生恐惧心理,对艾滋病病人存在歧视、排斥的态度.结论:通过健康教育,可以提高育龄妇女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对艾滋病的防范能力.在今后的健康教育中应将如何消除妇女对艾滋病病人的恐惧和歧视作为重点.
作者:李景风;程巧云;刘喜凤;张玉兰 刊期: 2004年第14期
目的:为了解目前楚雄州农村彝族、汉族已婚妇女生殖健康状况、疾病的种类、流行情况、相关因素及患病规律,找出两种民族间患生殖道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差异,针对重点疾病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降低民族地区已婚妇女生殖道感染和妇科病患病率.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妇科常规检查及白带涂片多项快速染色检查对调查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彝族已婚妇女生殖道感染率为65.75%,汉族已婚妇女生殖道感染率为53.63%,两民族妇科疾病的总患病率为68.67%,其中彝族患病率为74.09%,汉族患病率为61.87%.结论:生殖道感染和妇科病患病率以彝族为高,主要病原体是加特纳菌、滴虫,导致生殖道感染高发的主要因素是个人卫生习惯及自我保健意识差.针对重点感染源及引起感染的主要因素,我们应坚持每年一次深人到边远山区进行妇科病普查,同时通过加强健康教育进行保健知识的宣传,使其改变不良的卫生习惯,积极努力改善用水条件及周围环境卫生,通过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降低民族地区农村己婚妇女生殖道感染率和妇科病患病率,提高健康水平.
作者:杜娟;杨月芳;张虹;李洁梅;陈丽;虞继文;佘兆学 刊期: 2004年第14期
目的:分析及探讨围产儿死亡原因,以提高保健工作质量,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方法:按围产期Ⅰ标准,对我院1999~2003年间89例围产儿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围产儿死亡89例,其中死胎56例,占62.92%;死产7例,占7.87%;新生儿死亡26例,占29.21%.导致围产儿死亡的主要死因为早产.死胎中以脐带因素居多,其次为宫内感染;新生儿死亡以早产儿RDS及畸形为主.结论:加强孕期监护,预防早产,防止并发症发生,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主要措施.
作者:常丽梅;陈叙;洪莹 刊期: 2004年第14期
目的:分析研究托吡卡胺散瞳对摄影验光法普查小儿弱视灵敏度和特异度的影响,探讨其在弱视普查中的作用.方法:用美国MTI照相筛查仪对59例3~6岁儿童在用托吡胺散瞳前后分别进行摄影验光,随后进行阿托品散瞳检影验光,应用标准分析法评价.结果:未滴用托吡卡胺照片的灵敏度为70.37%,特异度为62.16%,符合率为67.03%;滴用托吡卡胺后的照片灵敏度97.06%,特异度46.67%,符合率81.63%.结论:睫状肌麻痹剂的使用,明显提高摄影验光法对有关弱视致病因素阳性诊断的灵敏度和符合率.
作者:黄立红;顾芳 刊期: 2004年第14期
我院自2002年1月~2004年1月使用异丙酚静脉麻醉用于人工流产术,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历选择:选择2002年1月~2004年1月自行要求行无痛人工流产术的早孕妇女,年龄17~45岁,平均年龄28.9岁,体重38~67 kg,孕娠6~11周.既往无心血管病、无严重的呼吸功能不全、无肝肾功能不全、无急性支气管炎、无生殖道急性感染的早孕妇女189例作为异丙酚组.另选择同等条件的早孕妇女180例作为对照组,用双氯酚酸钠止痛栓组简称止痛栓组.两组的年龄、孕周、孕产次及体重等有统计学上的差异,有可比性,人工流产术固定由专人负责,异丙酚组有专职麻醉师协同监测麻醉过程.
作者:李杏芳;王新春;胡霞;罗健英 刊期: 2004年第14期
目的:观察反复自然流产组(RSA)与正常早孕者血清及绒毛组织中NO含量、NOS活性和血清中VEGF含量.方法:采用比色法检测33例RSA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和绒毛组织中NO含量、NOS活性,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VEGF含量.结果:(1)血清中NO含量RSA组较对照组高,二者有显著差异(P<0.05);绒毛组织中NO含量RSA组较对照组高,二者有显著差异(P<0.01).(2)血清中NOS活性RSA组较对照组高,二者有显著差异(P<0.01);绒毛组织中NOS活性RSA组较对照组高,二者有显著差异(P<0.01).(3)血清VEGF含量RSA组较对照组高,二者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RSA组血清和绒毛组织中NO含量、NOS活性及VEGF含量均较高,可能是RSA发病的原因之一.
作者:叶喜阳;徐宏里;徐洪斌 刊期: 2004年第14期
胎心变异性减速(VD)是胎心率减速的一种临床表现.通过胎心宫缩图检测得出理论数据,为临床处理提供依据.本文对124例VD的分类、诊断和处理方法进行分析,以了解VD与新生儿窒息的关系.
作者:王桂梅 刊期: 2004年第14期
群体儿童体格发育和健康水平的动态观察是基层儿童保健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它既可摸清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也可对基层儿童系统保健管理水平进行检验.为回顾几年前本地段0~5岁儿童体格发育水平,将1994~1999年共6年的儿童体格发育测量结果进行动态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徐文兴 刊期: 2004年第14期
目的:了解新生儿刚出生时血糖情况,及时发现异常,及时纠正,及时防治.方法:2003年2月~10月我科共出生新生儿905例,其中有高危妊娠儿、早产儿、双胎儿、剖宫产、阴道分娩的新生儿,均做微量血糖监测分析,采用由德国生产的GLV-COTREND血糖检测仪,取新生儿足跟3微升血测试.结果:发现出生后第1天低血糖214例,第2天低血糖11例,第3天低血糖28例,剖宫产的低血糖、高危儿的低血糖均比阴道分娩的新生儿的低血糖发生率高.结论:新生儿血糖监测极其重要,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新生儿低血糖,尤其对于高危妊娠儿、剖宫产儿、糖尿病巨大儿、低体重儿应早期哺乳,早喂糖水、补夜,是防治新生儿糖代谢紊乱的有效措施,减少围产期发病率及死亡率.
作者:朱丽仙;黄燕 刊期: 200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的有效防治方法.方法:对该院2000~2003年新生儿科胎粪吸入综合征病例做回顾性临床分析,将生后早期气管内吸引组与未行气管内吸引组进行对照比较.结果:活产儿胎粪吸入综合征发病率为0.46%,生后早期行气管内吸引组平均住院8.6 d,病死率为5.88%,未行气管内吸引组平均住院10.3 d,病死率为16.13%,差异有显著性(P<0.05);早期气管内吸引组出现心、脑、肾脏等器官损害率明显小于未行气管内吸引组(P<0.05).结论:加强产科、儿科合作,对有可能出现胎粪吸入综合征的高危儿尽早结束分娩,进行早期气管内吸引,可减少胎粪吸入综合征发生,减轻疾病程度,降低病死率.
作者:周炜茹;郭小芳;谭耀明 刊期: 2004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