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穗玲;李小毛;许成方;周少锋
目的:通过对宫颈癌组织中HPV感染与CD44v7/8蛋白表达关系研究,探讨它们在宫颈癌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59例宫颈癌,18例尖锐湿疣和18例慢性宫颈炎组织中HPV的阳性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测定上述组织中CD44v7/8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HPV感染在宫颈癌、尖锐湿疣及慢性宫颈炎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9.32%,61.11%,11.11%,宫颈癌和尖锐湿疣中HPV感染阳性率均高于慢性宫颈炎,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宫颈癌组与尖锐湿疣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种疾病中CD44v7/8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6.27%,11.11%,11.11%,宫颈炎组及尖锐湿疣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HPV的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原因之一,预防HPV感染对降低宫颈癌的发生率有重要意义.CD44v7/8蛋白的表达增强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作者:于静;张旭朗 刊期: 200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纳洛酮与氨茶碱联合应用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的疗效.方法:对47例患儿分成两组,1999年9月~2001年12月为对照组,2002年1月~2003年12月为观察组.对照组用氨茶碱,观察组在用氨茶碱的基础上加有纳洛酮,比较两组间原发性呼吸暂停的时间、次数、心率、经皮血氧饱和度,血PaO2和血PaCO2差异.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呼吸次数为1.6±O.8次/d与对照组3.2±1.6次/d,P<0.01;呼吸暂停时间为19.5±2.4秒与22.8±2.5秒,P<0.01;呼吸暂停时SPO2下降[(80±8.5)%与(74±6.27)]及心率下降程度125±8.5次/min与110±6.17次/min,均明显减少,P<0.01;PaO2(6.70±6.72与6.29±O.62)与PaCO2(4.91±1.35与5.97±1.87),P<O.05.结论:纳洛酮与氨茶碱同时应用,治疗原发性呼吸暂停的作用值得研究和推广.
作者:席竹叶 刊期: 2004年第14期
群体儿童体格发育和健康水平的动态观察是基层儿童保健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它既可摸清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也可对基层儿童系统保健管理水平进行检验.为回顾几年前本地段0~5岁儿童体格发育水平,将1994~1999年共6年的儿童体格发育测量结果进行动态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徐文兴 刊期: 2004年第14期
近年来,性传播疾病在我国日益增多,妊娠期梅毒的发病率也随之增高.它不仅对成年人的健康危害极大,而且对胎儿、婴幼儿的影响及对家庭和社会所造成的压力也很大.本文收集了我院2001年10月~2003年10月收治的8例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在新生儿期的临床特点,探讨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方法.
作者:王莉;周丽萍 刊期: 200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第二产程与新生儿窒息的关系,选择佳分娩时间.方法:回顾性分析2 433例足月单胎头位阴道分娩的新生儿轻、重度窒息,羊水Ⅰ~Ⅲ度污染,胎心电子监护(EFM)异常的资料,其中产妇第二产程<1 h分娩2 100例,≥1~2 h分娩301例,≥2 h分娩32例.结果:<1 h分娩新生儿轻、重度窒息134例,占6.38%,羊水Ⅲ度污染98例,占4.66%,EFM异常238例,占11.33%;≥1 h~<2 h分娩新生儿轻、重度窒息90例,占29.90%,羊水Ⅲ度污染27例,占8.97%,EFM异常135例,占44.85%;≥2 h分娩新生儿轻、重度窒息17例,占53.13%,羊水Ⅲ度污染13例,占40.6%,EFM异常23例,占71.87%,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第二产程中<1 h分娩新生儿窒息明显减少,>1 h分娩新生儿窒息随着时间延长而增加.建议将第二产程控制在1 h内,以减少新生儿窒息发生率.
作者:蔡卫华 刊期: 200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孕妇肝功能指标改变,围产儿结局.方法:对该院2001年1月~2003年12月间54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ICP孕妇血清转氨酶(ALT、AST)及胆汁酸(TBA)水平升高,较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ICP早产、新生儿窒息率明显升高.结论:ICP孕产妇预后良好,围产儿危险增加,必须高度重视,加强胎儿监护及药物治疗,适时剖宫产终止妊娠将明显改善围产儿预后.
作者:沈海滨;乔福元;张华 刊期: 200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先天性食道闭锁X线诊断,提高对本病的认识、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证实的食道闭锁患儿的X线表现.结果:食道闭锁Ⅲ型15例,其中Ⅲa型4例,Ⅲb型11例;Ⅰ型1例;Ⅴ型1例.结论:X线平片及食道造影能早期诊断食道闭锁及其类型,还可了解术后是否存在吻合口瘘,及时指导手术及防治术后并发症,提高先天性食道闭锁患儿的存活率.
作者:蒋红兵;孙立宏;谢肇峰;赵弘;滕妍;朱志军;陈豹 刊期: 2004年第14期
目的:了解新生儿刚出生时血糖情况,及时发现异常,及时纠正,及时防治.方法:2003年2月~10月我科共出生新生儿905例,其中有高危妊娠儿、早产儿、双胎儿、剖宫产、阴道分娩的新生儿,均做微量血糖监测分析,采用由德国生产的GLV-COTREND血糖检测仪,取新生儿足跟3微升血测试.结果:发现出生后第1天低血糖214例,第2天低血糖11例,第3天低血糖28例,剖宫产的低血糖、高危儿的低血糖均比阴道分娩的新生儿的低血糖发生率高.结论:新生儿血糖监测极其重要,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新生儿低血糖,尤其对于高危妊娠儿、剖宫产儿、糖尿病巨大儿、低体重儿应早期哺乳,早喂糖水、补夜,是防治新生儿糖代谢紊乱的有效措施,减少围产期发病率及死亡率.
作者:朱丽仙;黄燕 刊期: 2004年第14期
目的:寻求一种简单、快速而准确的儿童屈光检查方法.方法:1%硫酸阿托品眼膏涂眼3 d,3次/d后,用Topon8100-A型自动电脑验光仪验光及视网膜检影验光,比较182例(364眼)的验光结果.结果:两种方法的球镜值和柱镜值呈高度相关性(rs=0.963,ro=0.931).两种方法所测柱镜轴向差别较大,柱镜轴向符合率与柱镜值大小有关.柱镜值越大,其轴向符合率越高.柱镜值≥±1.75 DC,其轴差平均4.3°.结论:在合理使用睫状肌麻痹剂后,自动电脑验光仪检测结果与视网膜检影验光结果高度相关,可作为试镜起点,但要注意在复光试镜中核实轴向.
作者:陈伟文;陈桃英;潘钢 刊期: 2004年第14期
改良式剖宫产术是在以色列Stark教授创立的新式剖宫产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手术顺应人体解剖生理特点,简化了手术步骤.我院自2001年9月采用该术式取得了良好的手术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淑增 刊期: 2004年第14期
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人类的主要死因之一.大量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始于儿童时期,高胆固醇血症是促其发展的主要因素.防治小儿高胆固醇血症对预防和控制成人期的冠心病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孙春玲 刊期: 200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摘除联合前玻璃体切割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手术时机、效果和并发症.方法:22例(38眼)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施行白内障摘除联合前段玻璃体切割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术后视力均有所提高,配合者娇正视力≤0.1,5眼;0.2~0.4,10眼;0.5~0.6,7眼;≥0.7,4眼;2眼发生后发障.结论: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摘除联合前段玻璃体切割人工晶体植入术是防止后发障的有效方法.
作者:邱旭;苏玉涛;宫伟民;胡晓弘 刊期: 2004年第14期
目的:分析妇科急腹症的诊断和鉴别效果.方法:通过了解病史、症状、体征和B超检查,对219例妇科急腹症手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异位妊娠和卵巢囊肿蒂扭转的术前诊断和病理诊断符合率为100%;17例卵巢黄体破裂中有6例术前误诊为异位妊娠,误诊率35.3%;5例出血性输卵管炎有3例误诊为异位妊娠,误诊率60%.结论:卵巢黄体破裂和出血性输卵管炎的临床诊断率有待提高,同时需重视异位妊娠的早期诊断和卵巢囊肿扭转前的诊断和积极处理.
作者:刘妙珍 刊期: 2004年第14期
细菌性阴道病是妇科常见及多发症,临床上治疗方法多样.我院于1996年开始用制剂室研制的硼黄栓治疗细菌性阴道病,效果明显,副作用小,经济方便,临床患者易接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郭艳巍;王杏茶;金瑛 刊期: 2004年第14期
在选择长效避孕节育措施中,宫内节育器具有安全、有效、简便、经济和可逆的特点,因此,今后它仍将成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主要避孕措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及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近年来团场一些妇女担心放置IUD会影响生活质量、继发生殖道感染及避孕失败.通过对144例上环妇女的观察,探讨宫内节育器与生殖道感染的关系,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满文军;王敬连 刊期: 2004年第14期
我院自2002年1月~2004年1月使用异丙酚静脉麻醉用于人工流产术,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历选择:选择2002年1月~2004年1月自行要求行无痛人工流产术的早孕妇女,年龄17~45岁,平均年龄28.9岁,体重38~67 kg,孕娠6~11周.既往无心血管病、无严重的呼吸功能不全、无肝肾功能不全、无急性支气管炎、无生殖道急性感染的早孕妇女189例作为异丙酚组.另选择同等条件的早孕妇女180例作为对照组,用双氯酚酸钠止痛栓组简称止痛栓组.两组的年龄、孕周、孕产次及体重等有统计学上的差异,有可比性,人工流产术固定由专人负责,异丙酚组有专职麻醉师协同监测麻醉过程.
作者:李杏芳;王新春;胡霞;罗健英 刊期: 200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裕固族0~6岁儿童营养状况及营养干预对脂质过氧化与抗氧化系统的影响.方法:采用整群分层抽样方法抽取裕固族民族聚居区(甘肃省肃南县)的0~6岁儿童202例作为研究对象,询问其膳食、健康情况,并采集血、尿样,测定血清Vit A、Vit C、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活性、总抗氧化能力(T-AOC)、丙二醛(MDA)及红细胞锌、尿Vit B2含量.结果:对锌、Vit A、Vit B2、Vit C缺乏0~6岁儿童进行营养干预后,血清CuZn-SOD水平较干预前显著上升(P<0.01),血清T-SOD、T-AOC水平略有上升(P>0.05),而MDA则显著下降(P<0.01).此外,血清Vit A、Vit C水平干预后显著升高(P<0.01),而血细胞锌和尿Vit B2则略有升高,但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复合营养素进行营养强化的干预措施对该人群中锌、Vit A、Vit B2、Vit C缺乏者机体抗氧化能力有一定的提高,但要显著改善人群营养状况,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则需要更长时间的营养干预.
作者:张格祥;王玉;苏莉 刊期: 2004年第14期
目的:了解该地区出生性别比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一个国家级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县1997~2001年上报资料和随机整群抽取该县6乡2000年度的孕产妇保健管理资料,计算活产婴儿出生性别比.结果:研究地区城镇的出生性别比接近正常,农村为125.9,显著高于城镇.研究地区农村出生性别比随产妇年龄增加而升高,随产妇产次增加而增加.已有女孩会明显影响下一胎婴儿的性别,导致其性别比增高;已有男孩则不会明显影响下一胎婴儿的性别.结论:该地区农村出生性别比偏高,可能与性别偏好有关.
作者:符文华;康晓平;王晓琴;赵天霞 刊期: 2004年第14期
目的:了解天津市双胎妊娠及围产儿死亡的发生及变化趋势,探讨改善双胎围产儿结局的措施.方法:对1994~2002年5649例单胎和401例双胎围产儿死亡资料和1997~2002年329 830例分娩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双胎妊娠发生率由4.08‰(1997年)上升为5.25‰(2002年),双胎围产儿死亡率为149.82‰.双胎发生率与死亡率的变化趋势没有相关性.双胎围产儿死亡的特征与单胎围产儿死亡相比差异显著.结论:天津市近年的双胎发生呈上升趋势,双胎围产儿死亡有不同于单胎的原因和特征.
作者:张翠萍;张红 刊期: 200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早期教育潜能开发训练对婴幼儿智能发育的影响.方法:选择加入早教机构的会员30名作为训练组,每月进行生长发育个别指导,每周进行潜能开发训练和亲子游戏活动,训练一年以上;随机抽取同龄未接受过正规早教训练的来自相同社区的婴幼儿作为对照组.训练前后分别作DST智能发育测查.结果:训练组智力指数(MI)、发育商(DQ)均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早期教育对婴幼儿智能发育有促进作用,并为妇幼保健工作纳入新的内容,成为妇幼保健工作一种新的服务模式.
作者:裴菊英;闫承生;张英奎;刘洪英;徐丹 刊期: 2004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