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荣
目的:探讨米氮平、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恶性肿瘤伴发抑郁焦虑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53例恶性肿瘤伴发抑郁焦虑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米氮平和艾司西酞普兰进行开放性平行对照研究,时间为6周。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 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 HAMA)、副反应量表( TESS),于治疗前和治疗1、2、4、6周末分别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米氮平和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恶性肿瘤伴发抑郁疗效相似,显效率分别为62.9%和61.5%,无显著差异。治疗后1周,米氮平组 HAMD减分率优于艾司西酞普兰组。治疗2周后无显著差异。抗焦虑作用米氮平优于艾司西酞普兰,且见效快,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0.01)。治疗后各周两组间TE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米氮平、艾司西酞普兰具有疗效好、安全性高特点,可作为治疗恶性肿瘤伴发抑郁焦虑的首选药物。
作者:王金梅;邵长春;杜兴水 刊期: 2015年第06期
总结68例潜在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工作的体会及经验。主要包括协调失败的原因和捐献成功的体会。认为通过良好的宣传,适时的介入,耐心的解释与劝导,以及及时、人性的善后,可明显提高捐献的成功率。
作者:李彩虹;李凤莹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以工作投入为导向的护理绩效管理的实施并评估其产生的护理效果。方法为适应优质护理要求,完善人员绩效考核制度,营造与护士工作相关的积极、完满的情绪与认知状态,建立以工作投入为导向的护理绩效管理体系,确定绩效考核细则,并将护理绩效考评体系运用于护理绩效管理,确定绩效评价周期,对相关反馈效果进行调查,反馈效果评价。结果实施后,护理质量、医护患满意度较实施前均有了较大的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护士工作投入度明显增加。结论实施工作投入为导向的护理绩效管理后,护士工作投入度提高,充分调动了护理人员的积极性,护士工作质量、业务水平、患者医生满意度均有明显提高,由此证明以工作投入为导向的护理绩效管理是科学有效的。
作者:彭湘群;徐晓平;禹球;熊敏;赵敏;秦月兰 刊期: 2015年第06期
总结了37例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患儿的护理经验,主要包括新生儿窒息复苏、气胸、肺不张、液体治疗、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 PPHN)等的护理。认为及时进行评估及对症支持处理,尽早发现并积极处理并发症是提高救治成功率的关键。
作者:吁婕 刊期: 2015年第06期
注射用兰索拉唑(山东罗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为质子泵抑制剂,用于口服疗法不适用的伴有出血的十二指肠溃疡,为白色至类白色疏松块状物,稀释后为无色透明的液体。灯盏花素(昆明龙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用于中风及后遗症、冠心病、心绞痛,为淡黄色至黄色的疏松块状物,稀释后为淡黄色的液体。本科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发现,上述两种药物存在配伍禁忌,现报道如下。
作者:肖霞 刊期: 2015年第06期
收集了近年来7家医疗机构报道的的146例自主性脱管案例,对自主性脱管出现的频率、方式、高发期、时间和环境等进行分析,并总结了应对自主性脱管的措施。认为对自主性脱管的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寻找出其中的规律,便于预防和应对非计划性脱管。
作者:刘娜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改良灌肠法在急性脑出血便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急性脑出血便秘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灌肠法,即患者采用左侧卧位,两腿屈曲,臀部抬高10 cm,插管深度为7~10 cm,灌入开塞露以后以两腿屈曲样的体位保留10~15 min,患者有便意时排便。实验组采取改良灌肠法,即灌肠后采取左侧卧位-平卧位-右侧卧位,插管深度为25~30 cm,各体位维持的时间为5~10 min,患者有便意时排便。观察两组患者排便效果、开塞露外流发生率及灌肠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灌肠后排便效果优于对照组,灌肠后开塞露外流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改良灌肠法对急性脑出血便秘患者的治疗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范雪影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综述了糖尿病合并抑郁患者的护理干预的研究进展,包括糖尿病合并抑郁的现状、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措施,认为我国糖尿病患者合并抑郁这一现象比较严峻,作为医护人员的责任很重大。因此,糖尿病合并抑郁的护理干预还应该引起社会、医疗系统以及患者的共同重视。
作者:徐碧海;牛小霞 刊期: 2015年第06期
总结了46例肝癌患者在CT引导下行微波消融的护理措施。主要包括术前处理、术中配合、术后护理、出院指导,所有患者均能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通过良好的全程护理,可提高患者对治疗的耐受力,保证治疗顺利进行,促进治疗后的康复。
作者:陈业会;刘萼莲 刊期: 2015年第06期
本文对3例噎食窒息死亡的精神病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的分析,并提出了预防及抢救精神病患者噎食的对策,包括:及时评估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及时处理药物的副作用;严格执行噎食的管理流程及加强医务人员对噎食抢救能力的训练。作者认为:预防噎食在精神科是一项长效机制,需要医护人员的密切配合,采用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地减少噎食的风险。
作者:唐荣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急救情景模拟演练在血透室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培训小组和考核小组,根据血透室患者突发心跳、呼吸骤停预设模拟病例,并制订操作流程和考评标准,将医务人员编成小组分工合作进行演练,并对演练结果进行评价。结果通过培训,医务人员的理论成绩、操作成绩都有提高( P<0.01)。结论通过情景模拟演练培训后,医护配合协调,减少了突发事件时人员、物品到位时间;缩短了患者心跳、呼吸恢复时间,提高了抢救成功率。认为血透室医务人员应该每年定期进行多人急救配合演练。
作者:郑淑全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在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3年6月~2014年1月住院的80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路径组)按照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护理,并与半年前80例初诊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对照组)的平均住院时间、次均费用以及综合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路径组的平均住院时间和次均费用低于对照组(P<0.05),总体满意度96.3%高于对照组的87.5%( P<0.05)。结论中医临床护理路径作为一种护理工作模式,可以提高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作者:赖晓莉;许闽;侯杨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本文对医疗纠纷中医患关系进行分析,包括患者对医院期望过高,对医务人员误解,医生专业技能不够,医德医风不良,服务态度不佳,法律意识不强,并欠缺和患者的沟通,护士自身业务水平、工作责任心不强,法律学知识薄弱和缺乏沟通等方面。认为要从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强化医务人员技能水平,加强观察病情,强化服务意识和法律知识的了解等方面来改善医患关系,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作者:张璐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人文关怀在骨外科门诊护理中的应用。方法从2012年1月至12月期间到本院骨外科门诊就诊的患者中抽取200名,随机分成观察组以及对照组,观察组采用人文关怀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患者就诊后进行问卷调查。将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为97%,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后的满意度为76%,被人文关怀护理后患者的满意率与未被人文关怀护理患者的满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人文关怀在骨外科门诊护理中既可以改善护患关系,还可以提高服务质量、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作者:武霞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个性化心理干预结合意象法对改善乳腺癌根治术患者焦虑、抑郁状况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选取乳腺癌根治术伴焦虑、抑郁患者62例,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干预组患者根据制订的干预模式(个性化心理护理结合意象法)实施护理干预;对照组按常规护理。观察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焦虑及抑郁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焦虑及抑郁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干预组焦虑和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个性化心理干预结合意象法能有效地改善普外科乳腺癌根治术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促进术后患者病体康复。
作者:孙炜炜;贾晓霞;雷家敏;柏发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病房消毒是预防医院感染的有效手段之一。床头柜、病房的门把手及各种台面是病区内污染比较严重的,由于病房护工不固定、门诊护士周末参加病房工作及个人的责任心不强、对物体表面的消毒意识薄弱,配置消毒液的浓度概念不清,甚至工作量大等原因,工作中难免造成疏漏而达不到消毒目的,致使患者对这项工作不满,不让擦床头柜,针对以上原因,本科2011年3月起设计病房小毛巾浸泡登记表,运行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官莉萍;官颖萍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分析早期护理干预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aSAH)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资料随机选自本院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本院诊治的aSAH患者72例,按照完全随机法1∶1分成两组,对照组予常规护理,研究组予早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出院时存在短程记忆、反应速度、注意力与计算力损害比例比同期研究组高(50.00%vs36.11%、27.78%vs13.89%、33.33%vs52.78%),研究组患者随访2个月时存在短程记忆、注意力与计算力损害的比例均比对照组低(8.33%vs25.00%、5.56%vs2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6个月时,两组患者的MMSE与FCI评分明显上升,DRS评分显著下降,组间比较差异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予早期护理干预,能够降低患者记忆力、注意力与计算力的损害发生率,促进患者认知功能的恢复。
作者:陈秋云;何锦文 刊期: 2015年第06期
麻醉恢复室( Post?anesthctic ICU,PACU)又称麻醉监护治疗室,是对患者进行严格观察和检测继续治疗直至患者的生命体征恢复稳定的场所。手术结束的一段时间内,麻醉药、肌松药和神经阻滞的残留作用尚未消失,机体保护性反射尚未完全恢复,特别是全麻插管术后。当肌松药因再分布、代谢和消除使血浆浓度降低时,结合型肌松药又释放出具有肌松作用的肌松药至血浆中,导致呼吸抑制等致命性危险。但长期以来,PACU没有统一的护理标准,大多直接书写在麻醉记录单上,不仅过于简单,而且不能准确记录患者的病程。本院自2011年8月成立PACU以来,针对恢复室患者周转快、监护时间短的特点,设计并使用PACU记录单,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
作者:王莉娜;盛莉;朱海英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综述了脑卒中患者误吸风险评估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误吸的相关危险因素、影像学辅助检查方法、床旁检查评估。认为选择合适的床边误吸风险评估的工具,及时、准确地发现脑卒中患者存在误吸风险,指导护士提早进行护理干预,对减少和避免脑卒中患者发生误吸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胡晓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品管圈对降低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颈部深静脉导管周围皮肤不良反应的作用。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运用品质管理手法管理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颈部深静脉导管换药程序。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颈部深静脉导管周围皮肤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由活动前的86.11%降至25.8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正确运用品管圈可明显降低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中心静脉导管周围皮肤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并且能提高圈员的综合能力。
作者:李智;张春凤;宾娟;周贻振;周雪梅;伍璐 刊期: 201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