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阿司匹林的特殊不良反应

徐铮增

关键词:
摘要: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目前在心血管病方面的治疗发挥着重要作用,备受广大患者青眯.但随着其它用途的增加,且临床对不良反应监察措施的加强,近年来出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特殊不良反应.1诱发心绞痛孙树印等在<乙酰水杨酸诱发心绞痛发作>一文中举了1例:患者男,46岁,因发热服2片阿司匹林(900毫克),即刻出现心前区闷痛,并向左肩部放射,弊喘,大汗,恶心,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散在哮鸣音;心电图表明,V1-4导联ST段抬高,V1导联T波高耸,V6导联ST段下降,患者1年前服用阿司匹林有类似发作史,诊断为心绞痛发作.立即给予硝酸甘油、硝苯地平、吗啡等,20分钟后症状逐渐缓解,半个月后恢复正常.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药物可引起营养不良

    对营养不良症,人们往往容易从摄入的营养物质不足等饮食因素中寻找原因,却常常忽视药物性营养不良的因素.其实,用药不慎也是引起营养不良的重要因素.长期大量使用某种药物的病人,若出现明显的营养不良症状,应该积极从药物上追根溯源.有些药物作用于肠道,阻碍食物消化吸收的正常功能,从而导致脂肪性腹泻、蛋白毛失、维生素缺乏、水盐代谢紊乱等.如新霉素、氨基水杨酸钠等可引起维生素B12吸收不良,从而导致巨细胞性贫血.新霉素还可使肠道内的脂肪和钾、钠、钙、磷等元素的排除增加.四环素、阿司匹林等可使维生素C从尿中排泄加速.长期服用磺胺药及某些广谱抗生素会抑制肠道内正常菌群的生长,而导致维生素K和B族维生素缺乏.石蜡油可影响胡萝卜素及维生素A、D、K的吸收.卡那霉素、多粘菌素、杆菌肽等可导致肠道吸收不良而发生腹泻.

    作者:魏阳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冠心病冠脉侧支循环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冠心病冠脉侧支循环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以68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Jundikinger技术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采用PCR技术检测ACE基因的I/D多态性.结果:①冠心病组与对照组基因型构成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4周内未服用ACE抑制剂冠心病组与对照组之间的DD与II,ID与II基因型之间ACE水平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③三支病变组较二支病变组及一支病变组的基因型构成比有显著性差异.④冠脉侧支循环0级组、1组与2级组、3级组的基因型构成比有显著差异.结论:①ACE基因的DD基因型或D等位基因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②DD基因型或D等位基因提示冠脉侧支循环不易建立.

    作者:张兴华;时强;朱兴雷;陈良华;邵建华;吕晓霞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自发性脑室内出血的诊治

    对48例自发性脑室内出血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结果、治疗方法和预后等因素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自发性脑室内出血的病因中,高血压占52.1%,动静脉畸形占14.6%,颅内动脉瘤占12.5%,烟雾病占 4.2%,原因不明占16.7%.临床表现轻重不.颅脑CT均发现脑室内有高密度占位病灶.48例均行手术治疗,存活39例,死9例.提示自发性脑室内出血的常见病因为高血压、动静脉畸形、颅内动脉瘤、颅脑CT具诊断价值,脑室穿刺引流+尿激酶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措施,脑室内出血的部位和量、手术方法的选择、治疗及时与否与其预后密切相关.

    作者:王刚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农三师医院门诊病人前10位疾病构成分析

    本文通过对近年门诊病人疾病构成的分析,了解疾病的特点和变化规律,找出医院的特点和优势,为医院搞好科学管理提供有利的依据.1资料来源根据我院1996-1999年门诊病人疾病登记报表进行统计,资料准确可靠.2结果与分析我院4年门诊病人前10位疾病构成见下表.

    作者:高海英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护理纠纷原因分析与对策

    我局自1996年1月至2000年6月共接待医疗纠纷上访98起,其中护理纠纷26起,占上访例数的27.5%,呈逐年递增的态势,经过认真的调查、处理,均已妥善解决.为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保护患者的利益,杜绝纠纷的发生,现就纠纷发生的原因与对策予以分析与探讨,望能给同行以借鉴.1原因1.1服务态度差在与病人及家属接触的过程中,语言生硬、态度冷淡,容不得病人的异议,从而引发病人的反感.如有1例纠纷,患者与急诊护士之间因服务态度的问题而发生争吵,由于护士不能冷静对待,反而与患者争吵,导致问题恶化,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作者:高青;姜环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西米替丁的临床新用途

    西米替丁(甲氰咪胍)是一种组胺H2受体阻滞剂,主要用于消化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和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此外,西米替丁被认为还具有其它一些临床新用途,简介如下:①治疗带状疱疹国内报道,应用西米替丁治疗带状疱疹30例,3次/日,服至疼痛消失及皮疹干燥后改为200毫克/日,再服1周.与对照组相比,疗程缩短,效果良好.

    作者:李明放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我国中药出口管理现状

    中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我国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建国50多年来,中药生产有了较大规模的发展.目前,全国4000多个制药企业中能够生产中成药的厂家已超过70%,专业中成药生产企业千余家,中成药的工业总产值在全国中西药品总产值中超过42%,生产和销售额逐年增长,中药行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骨干行业.随着世界回归大自然的潮流,中药逐渐为世界各国人民所了解,产品销往五大洲130多个国家,国际市场不断拓宽,部分产品成为我国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出口贸易额逐年上升.

    作者:方文辉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医改形势下的镇级医院面临的困境与改革思路

    卫生体制的改革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院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本文从医院内部的改革、建设、管理、服务、监督等几个方面全面阐述了镇级医院如何适应这…变革的需要,把握机遇发挥自己的优势,探索摆脱困境走出自我发展的道路,在市场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总体思路.

    作者:张玉山;李维铮;陈先辉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诊断(附9例病例报告)

    作者自1991年7月至1997年7月间其收治9例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7例,女2例,年龄18-57岁,中位年龄41岁,35岁以下病例4例,占44.4%.临床表现:腹痛7例,腹部包块6例,恶心、呕吐1例,呕血、黑便1例.1.2辅助检查术前9例均行上消化道钡剂透视,均提示占位,其中3例考虑恶性淋巴瘤可能;9例行胃镜检查,8例提示占位,3例提示恶性淋巴瘤可能;CT检查5例,均提示占位,2例考虑恶性淋巴瘤可能;彩超检查8例,5例提示占位,2例提示恶性淋巴瘤可能.

    作者:魏晓刚;刘也;孙建国;高峰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浅谈老年病人的合理用药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患病的机会增多,用药的次数和药物的种类也相对增加和繁杂.由于老年人体内各器官功能水平的改变,对药物的反应较青年人有所不同,所以在使用药物时应特别注意,才能保证老年人的用药安全有效.1关于老年病人的合理用药问题,通常应注意以下几点:1.1明确诊断,合理用药对老年病人用药应严格掌握适应性,由医生根据病情作出决定,做到对症下药.切忌道听途说,轻信广告宣传,自作主张、滥用新药.

    作者:李学兰;姜风兰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Ca离子拮抗剂与β-受体阻滞剂合用治疗门脉高压症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Ca离子拮抗剂与β-受体阻滞剂联合应用对门脉高压症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病人107例,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A组):波依定5-10mg/d,1次/日,心得安10-50mg,3次/日;对照组(B组):波依定5-10mg,1次/日:对照组(C组):心得定10-50mg,3次/日.心得安服用剂量从心率下降25%或不低于52次/分为宜.所有患者分别于用药前和用药后1周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门脉内径(DPV),脾脏厚度(ISP),脾静脉内径(DSV).同时注意3组治疗期间出现的副作用.结果:用药后3组患者其DPV、DSV、ISP均较用药前下降,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下降更明显,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期间,治疗组无明显副作用,对照组部分患者出现头昏、低血压不良反应.结论:Ca离子与β-受体联合应用能更明显地降低门静脉压力,疗效高,副作用少,优于单一用药.

    作者:李庆芝;郭冬梅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阿司匹林的特殊不良反应

    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目前在心血管病方面的治疗发挥着重要作用,备受广大患者青眯.但随着其它用途的增加,且临床对不良反应监察措施的加强,近年来出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特殊不良反应.1诱发心绞痛孙树印等在<乙酰水杨酸诱发心绞痛发作>一文中举了1例:患者男,46岁,因发热服2片阿司匹林(900毫克),即刻出现心前区闷痛,并向左肩部放射,弊喘,大汗,恶心,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散在哮鸣音;心电图表明,V1-4导联ST段抬高,V1导联T波高耸,V6导联ST段下降,患者1年前服用阿司匹林有类似发作史,诊断为心绞痛发作.立即给予硝酸甘油、硝苯地平、吗啡等,20分钟后症状逐渐缓解,半个月后恢复正常.

    作者:徐铮增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人脑胶质瘤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及其与细胞增殖的关系

    目的:研究人脑胶质瘤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增殖的关系.方法:应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67例人脑胶质瘤、8例正常脑组织中VEGF表达及PCNA标记指数(PCNALI).结果:VEGF在人脑胶质瘤中阳性表达率为83.6%,而在正常脑组织中无表达(P<0.005).肿瘤组织中VEGF表达与PCNALI显著正相关(P<0.005).结论:胶质瘤细胞能分泌VEGF,VEGF表达在肿瘤细胞增殖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王成伟;庞琦;王志云;张珑;金澎;张庆林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医学科研信息管理的探讨

    1材料与方法笔者对本单位近年来各种论文进行归类、分组分专业(科)的管理进行探讨分析.其中已在国家级杂志发表的论文有6篇,省级论文3篇.已投稿尚未发表的论文有2篇(均属国家级的论文),正在编写的论文有3篇拟定于其稿件投向国家级的刊物;其中有:①临床用药,②临床的家庭病床分析;③祖国医学(中、西结合的基础理论研究),④临床心理学的应用,⑤药物反应的报道,⑥急救专题评价,⑦等级护理的理论及护理病例分析的报道,⑧南、北方中学生身体素质的比较等论文.

    作者:陈文山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影响干扰素治疗乙肝效果的因素

    干扰素(IFN)有α、β、γ 3种,β、γ IFN稳定性差,生物利用度低,临床疗效不及α IFN.目前应用的α IFN有20多个亚型,各亚型对乙肝病毒(HBV)疗效亦可有差异.Di Bisceglie联用α IFN和γ IFN治疗一组急性病毒性肝炎(CAH),疗程结束后比较发现,联用γ IFN单用α IFN相同,提示γIFN型对HBV无效.虽然γ型用量较α型小于5倍,但副作用如注射局部疼痛、红斑等仍较α型大,患者难以接受.甚至有人认为,即使同一种IFN,不同批号间抗病毒活性亦有一定差异.

    作者:鲁占鹏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Legg-Perthes病软骨下骨、骨骺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实验研究

    目的:制作静脉回流受阻Legg-Perthes病动物模型,探讨该病时骺骨化中心成活度.方法:选择健康杂种幼犬20只,采用白身对照方法,侧髋用来实验,侧髋作为对照.实验侧驱血带驱血后,应用套针在放射监控下经皮于大转子下方向股骨颈中央穿刺达骺板远端,注入1ml医用TH胶.于实验第12周时行软骨下骨、骨骺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结果:实验侧软骨下骨、骨骺碱性磷酸酶活性下降,与对照侧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值均小于0.05).结论:Legg-Perthes病时骺骨化中心成活度下降,骨修复机能有减退表现.

    作者:闫宏伟;王坤正;党晓谦;张开放;王建华;赵风东;朱小宁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肝性脑病并急性双目失明10小时1例

    患者出某,20岁,于2个月前始乏力、纳差、腹胀不适,进食量逐渐减至发病前的1/4.无恶心呕吐,小便颜色渐深如浓茶.于2000年3月9 日因上感发烧38.9℃,在村卫生室给丁胺卡那霉素,洁霉素,清开灵静脉点滴后热退(药物剂量不祥),但乏力腹胀加重.3月13 日下午3:14分突然双目失明,继之神志恍惚,急来我院,以肝性脑病收住院.查体:T36.5℃,P90次/分,R22次/分,Bp16/12KPa,营养差,神志不清,慢肝面容,定向记忆力消失,呼之不应,压眶有反应,查体不合作.全身皮肤及粘膜中度黄染,针刺处有皮下瘀斑,前胸可见4枚蜘蛛痣,肝掌阳性,巩膜中度黄染,双瞳孔散大,直径约3.8mm、等圆、光反射迟钝.耳鼻无异常,牙龈无出血,心率90次/分,律整,心音有力.

    作者:郭良聚;曹彩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高海拔地区应用盐酸纳洛酮治疗32例急性重度安眠药中毒的体会

    我科自1998年9月至2000年3月共收治急性重度安眠药中毒32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32例中男8例,女24例,年龄14-56岁,服药后就诊<30分5例,30分-2小时12例,2-24小时6例,24-48小时4例,48-76小时5例,服药量在31.5-300片不等,入院时均处于昏迷状态,其中浅昏迷20例,深昏迷12例,血压偏低23例,休克5例.

    作者:孙堂元;彭建军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加强实验课测试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

    高等学校的实验室具有教学和科研双重职能,是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场所,为了充分利用实验设备及实验场所,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我们在基础护理学的实验课各阶段,加强了测试这一重点环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1对实验测试目的和意义的认识对基础护理学的实验操作内容进行课堂操作练习并在练习后进行随堂测试、上课班级每学期所学重点操作项目进行抽签操作测试、课程结束后的基础护理集中实习后在各病区进行基础护理的操作测试.所有各环节的测试均为了以下几点:

    作者:冯卫红;孔祥梅;颜琬华;宋海英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剖宫产手术改良方式的探讨

    2000年1月我院开展新式剖宫产手术,并与以往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从各个方面做了比较,现总结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我院自2000年1月-6月实行新式剖宫产,共60例做为研究组,随机选择同期传统腹式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60例为对照组.两组病人年龄、胎次、产次、妊娠合并症、手术适应征均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麻醉方式均采用硬膜外麻醉.

    作者:梁爱华;曲延淑;王海宁 刊期: 2000年第07期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

主管:北京市医学情报所

主办:中华临床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