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脊髓型颈椎病术后突发呼吸困难的预防与护理

王丽萍

关键词:
摘要:脊髓型颈椎病较为多见,中老年者居多,男多于女,病情严重,一旦延误诊治,常发展为不可逆性神经损害[1].其发病原因为脊髓受压,脊髓受压的主要原因是中央后突之髓核、椎体后缘骨赘、增生肥厚的黄韧带及钙化的后纵韧带等.早期以四肢乏力,行走、持物不稳为先出现的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实践和经验证明,脊髓明显受压时要及早进行手术,手术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手术目的有两个:解除突出的椎间盘或骨赘对脊髓的压迫,恢复改善脊髓功能,保持颈部稳定[2].如果术后护理不当,极易造成突发呼吸困难,严重时会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做好预防护理,消除并发症隐患,对提高手术治愈率,挽救患者生命非常重要.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肺结核病人控制与护理对康复的影响

    肺TB病人除急、重症外,国内外一般不施住院治疗,即使是前期住院医护,恢复期也需在家疗养.但在临床上提倡结核病控制在社会中,常会遇到病人自行中断和不规则服药的现象,本可治愈的病人发展成为反复发作的耐药顽固性结核病.因此,医护人员做好对治疗的指导影响至关重要,关系到国家控制结核病规划[1],全面推行全程督导短程化疗(DOTS)的落实问题,同时也是促进肺结核病人统一、完善合理化疗,实现康复的重要环节.具体措施如下.

    作者:马士荣;李晖 刊期: 2002年第21期

  • 阿昔洛韦与激素联合治疗面神经炎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为近5年来门诊及住院治疗面神经炎患者216例,符合<临床疾病诊断治愈好转>标准[1].①急性或亚急性发病,出现同侧周围性面瘫,可伴有舌前2/3味觉障碍,少数可有耳鸣、听觉过敏或耳部疱疹等;②病前有受凉、吹风史,少数患者于前几天有耳后、耳内疼痛或面部不适的前驱症状;③已捧除其他原因所致之周围性面瘫等.本组患者共216例,男130例,女86例,年龄9-70岁,平均40.5岁,均为初次发病,于发病后2周内入院.

    作者:唐冬良;肖雁;江拥军;戴禄寿;刘艳萍 刊期: 2002年第21期

  • 恙虫病患者心肌酶谱改变的临床分析

    心肌酶谱作为一种判断心肌损害的指标,它比心电图更敏感,能早期反映心肌受损及其程度,以心肌酶谱的变化来评价心肌损伤程度越来越被大家所推荐[1],近年来已广泛用于诊断和研究心肌损伤性疾病[2],,但恙虫病患者心肌酶谱改变未见报道,现将我科1996年-2001年以来收治的33例恙虫病患者和21例菌痢患者心肌酶谱的改变作一同期对照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牛英;张禄;魏蔚 刊期: 2002年第21期

  • 程序依赖性MFP方案联合大剂量三苯氧胺逆转耐药肺癌的疗效探讨

    目的:逆转多药耐药提高肺癌化疗疗效.本文报道1例46岁女性患者,确诊为左肺下叶腺癌T4N2,1-Ⅳ期(左腋下淋巴结、脑、骨),先后给予司莫司汀(Me-CCNU)、丝裂霉素(MMC)、长春花碱酰胺(VDS)及顺铂(DDP)即SMVP-T1方案,MVP-T2方案化疗,治疗后临床症状无好转,复查胸部CT等考核疗效显示病灶进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患者腋下转移淋巴结病理标本中耐药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多项耐药相关基因产物(P-gp、MRP、LRP)表达阳性,系原发性多药耐药肺癌.改换程序性应用Me-CCNU、MMC、5-氟尿嘧啶(5-Fu)、DDP联合大剂量三苯氧胺(TAM)即TSMFP-T3方案,TMFP-T4方案化疗,二段化疗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复查胸部CT等考核疗效显示病灶绝大部分消失.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多项耐药基因产物的联合检测可指导临床化疗方案的选择,程序性应用EFP方案联合大剂量TAM能逆转肺癌耐药,提高化疗疗效,值得临床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吕梅君;周彩存 刊期: 2002年第21期

  •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4例治疗体会

    1临床资料例1,男,72岁,因突发胸痛3h于2001年2月1日入院.3h前在捧便时突然心前区持续性撕裂样疼痛,伴大汗,胸闷,恶心,休息及含化硝酸甘油无效,既往有高血压病史6年.查体:T 36.6℃,P 82次/min,R 20次/min,BP180/120mmHg(右上技),195/135mmHg(左上肢),痛苦面容.颈静脉无怒张,双肺呼吸音清,心界向左扩大,心率82次/min,上动脉瓣听诊区闻及舒张期杂音.

    作者:王春杰;刘新敏 刊期: 2002年第21期

  • 阿昔洛韦静滴致头晕、大汗淋漓1例

    1病例报告患者,男,56岁,因左胸背部疼痛5天,伴胸部皮疹3天入院.查体:T35.9℃,P78次/min,R19次/min,BP16/10.5kPa,神志清、精神稍差,左胸前下部可见簇状分布的红色斑丘疹,其余(-).诊断为:带状疱疹.给患者阿昔洛韦0.75加入5%GS500ml中静滴qd,首次用药后出现较轻微的头晕、出汗,再次用药15min后,出现严重头晕,大汗淋漓,恶心,胃部不适.此时,T36.2℃,P84次/min,R20次/min,BP16/11kPa.即刻给予停止静滴阿昔洛韦,给予氧气吸入,10min后症状缓解.

    作者:姚美英;郭秋霞 刊期: 2002年第21期

  • 1586例脑出血医院感染调查分析

    回顾性分析我科1992年6月-2001年4月收治的1586例脑出血(CH)病人医院感染发生率及感染时间等,探讨预防CH病人医院感染的措施.

    作者:鸥小云;杨燕;李晓丽;赵丽 刊期: 2002年第21期

  • 食管憩室1例报道

    患者,男,62岁,汉族.以下咽不顺、打嗝返胃,确诊为食管憩室21年.近2年来,常有返酸,饮水时有咕噜之水气声,因上述症状加重入院.入院后在全麻下经右胸后外侧切口第六肋间进胸行食管憩室切除术.术中切开后纵隔胸膜见憩室位于食管中段,憩室囊袋与食管纵轴呈悬垂状.采取纵切纵缝合的方法将憩室切除,术后第9天进食,住院21天痊愈出院.

    作者:向奎昌;那开杰 刊期: 2002年第21期

  •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6例报告

    目的: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中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2001年11月-2002年3月,连续对16例病人行OPCABG手术,术中连续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毛细血管楔压(PAWP)及中心静脉压(CVP),有心梗病史,左室射血分数(EF)<0.40者,留置Swan-Ganz导管进行连续心排血量监测.全组完成前降支吻合14例(2例病人前降支完全闭塞),右冠状动脉16例,回旋支14例,对角支8例.结果:本组死亡1例.行回旋支及对角支吻合时,MPAP、PAWP及CVP升高,较诱导后差异显著,心捧指数(CI)及MAP较诱导后下降显著.而行前降支冠状动脉吻合时,各血流动力学指标较诱导后无明显变化.结论:OPCABG行回旋支及对角支吻合时,对血流动力学有明显的影响,而行前降支及右冠状动脉吻合时影响较小,术毕各血流动力学指标恢复正常,心脏功能有明显改善.

    作者:汤服民;熊建;罗运成;刘聪霞;张朝华;王留江 刊期: 2002年第21期

  • 糖尿病肾病不同时期的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水平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DM)患者血栓前状态的变化,以及此变化是否与糖尿病肾病(DN)有关,是否与DN的病变程度有关.方法:正常对照组(20例)、2型糖尿病患者共118例,按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3组:尿白蛋白阴性组(DM1)伴微量白蛋白尿组(DM2)、伴明显白蛋白尿组(DM3),分别测定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GMP-140、D-D、PAI、tPA、vWF水平.结果:所有DM患者GMP-140、D-D、PAI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提示DM患者体内存在血栓前状态,其中GMP-140、D-D、PAI在伴白蛋白尿的DM组明显高于不伴自蛋白尿的DM组,提示高凝及纤溶活性异常与DN的发生有关,GMP-140、D D在明显白蛋白尿组又显著高于微量白蛋白尿组,提示随DN病变程度的加重,血液高凝状态及纤溶系统紊乱更加明显.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存在血液高凝状态和纤溶系统紊乱,并且与DN的发生有关,与DN病变的严重程度有关.

    作者:张雪涛;庄海平;邵建伟 刊期: 2002年第21期

  • 肺功能测定的全程监控

    肺功能测定的全程监控即通过对肺功能测定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和管理,以减少误差的发生,终获得准确可靠的检测结果,并对临床工作发挥应有的作用.

    作者:李健;蔡映云 刊期: 2002年第21期

  • 终末期肾病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心病介入治疗作为90年代的新医疗成果,已经在临床显示了它的巨大潜力.但大部分临床研究除外了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of renal disease,以下简称ESRD)这样一群危重病人.据1997年美国肾病协会报告:终末期肾病患者的死亡原因,以心血管原因为主,其中心脏骤停20.2%,AMI10.5%,其他心性疾病16.5%.不稳定性心绞痛更是直接影响透析病人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ESRD能否耐受冠脉介入治疗,能否从冠脉介入治疗中获益,治疗对残余肾功能的影响如何?有待临床观察.目前在国内还未见此类大组报道.现将我院3例病人治疗的初步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罗北捷;黄党生;李冀军;沈东;张许文;张立伟;易周 刊期: 2002年第21期

  • C反应蛋白在胸腔积液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研究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在区分渗出性和漏出性胸腔积液中的价值,以及在渗出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测定89例胸腔积液患者胸水及血清CRP水平,比较渗出液(74例)与漏出液(15例)之间,以及不同原因所致渗出液之间CRP水平的差别.结果:渗出液组胸水CRP、胸水CRP/血清CRP明显高于漏出液组(P均<0、01).肺炎旁性胸腔积液组胸水CRP、血清CRP、胸水CRP/血清CRP明显高于结核性胸膜炎组及癌性胸水组(P均<0.01).若以胸水CRP>30mg@L1作为渗出液的计算标准,其敏感性为93.2%,特异性为86.7%,正确指数为92.1%.结论:胸水CRP水平有助于区分渗出性和漏出性胸腔积液,并有助于区分肺炎旁性胸腔积液与其他原因引起的渗出液.

    作者:赵力;朱述阳 刊期: 2002年第21期

  • 1050例急症病种及就诊时间分析

    2000年10月-2001年10月我院急诊科共计抢救各类伤病员1050例,为进一步改善并加强急诊科的管理,现就伤病员病种及就诊时间简要分析如下.

    作者:张兆成;胡蔚虹;林光明;叶峰;郑瑟韵 刊期: 2002年第21期

  • 不同人群解脲支原体和人型支原体感染状况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目的:了解人型支原体(MH)、解脲支原体(UU)在5种性病患者、健康人群、性伴中的感染情况和分布特点,以及与其他微生物感染的相互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STD门诊的1143例、健康人群465例、性伴134例的尿道(宫颈)分泌物的UU、MH感染.结果:STD患者中UU感染大大高于MH感染,除梅毒患者外的STD患者、性伴人群无论男女UU、MH感染率与健康人群比较有显著差异.NGU组、总STD患者、健康人群的UU、MH阳性率女性高于男性.健康人群女性与性伴人群女性UU、MH阳性率相比均无显著差异.结论:性病患者中支原体感染率增高,不同病种的STD感染支原体的频率相同,临床更应加强女性UU、MH的检测.

    作者:徐斌;吴昊;于海滨;张林 刊期: 2002年第21期

  • 颅脑外伤病人气管切开的护理体会

    颅脑外伤患者病情较重,多为复合伤,受伤后呼吸中枢受到抑制,多数病人需要行气管切开.术后护理不当,易形成痰痂、溃疡、出血,影响病人的呼吸,甚至危及生命.这就需要医护人员及时预防、发现病情、及时作相应处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孙朝霞;董雅婵;张玲;贾学云 刊期: 2002年第21期

  • Mn-DPDP增强MRI与MRI平扫、Gd-DTPA动态增强MRI诊断小肝癌的比较研究

    目的:比较Mn-DPDP增强MRI与MRI平扫、Gd-DTPA动态增强MRI在诊断小肝癌方面的差异,以进一步提高小肝癌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方法:手术病理证实的SHCC患者26例.采用GE Signa 1.5 T MR扫描仪.行SE序列T1WI、FSE序列T2WI及Gd-DTPA快速动态增强多期扫描.MN-DPDP增强扫描采用静脉滴注,滴注结束后30min行SE序列T1WI和FMPSPGR序列T1WI扫描.24h后重复上述扫描序列各1次.观察MRI平扫、Gd-DTPA快速动态增强和Mn-DPDP增强扫描对病灶的检出率和包膜的显示情况以及病灶的强化特征并行统计学检验.结果:26例SHCC共发现病灶32个.对SHCC病灶的检出率,MRI平扫为68.75%(22/32),Gd-DTPA增强为87.5%(28/32),Mn-DPDP增强为93.75%(30/32),和Gd-DTPA增强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和MRI平扫之间有统计学差异.病理检查发现24个病灶有包膜.Mn-DPDP增强对SHCC包膜的显示(87.5%)明显优于MRI平扫(20.83%)和Gd-DTPA动态增强(62.5%),和后两者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Mn-DPDP增强MRI对SHCC病灶的检出略高于Gd-DTPA增强和MRI平扫,对包膜的显示率明显高于Gd-DTPA增强和平扫MRI,为SHCC的诊断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作者:严福华;周康荣;笪仍容;沈继章;施卫斌;张澍杰;陈财忠 刊期: 2002年第21期

  • 华法令的药物相互作用

    华法令为双香豆素类口服抗凝药,用于血栓栓塞疾病经肝素治疗已获得疗效之后,需长时间抗凝治疗的病人.华法令在胃肠道内可完全吸收,是一种高度脂溶性药物,蛋白结合率高达99%,在肝脏内经细胞色素P450系统(CYP1A2,2C9,2C19和3A4等同工酶参与)代谢,代谢物无抗凝作用.华法令达到特定抗凝作用所需要的剂量有很大的个体差异,许多因素(如年龄、饮食、现有疾病和合并用药等)可影响病人对华法令的反应.鉴于华法令的特性,它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时的相互作用较多、较复杂,或增加其抗凝作用,甚至造成严重出血或使其抗凝作用减弱.因此,应用华法令的病人应避免与有相互作用的药物联合应用.下面介绍与华法令有显著临床相互作用的一些药物.

    作者:王佩;李玉珍 刊期: 2002年第21期

  • 老年骨质疏松伴髋部骨折的综合治疗体会

    骨质疏松是老年人尤其是绝经后老年妇女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它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而且这种变化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给人带来痛苦的后果,它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健康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1].骨质疏松症是引起老年人股骨颈和粗隆间强度下降造成老年人发生髋部骨折的主要原因.随着社会的老龄化,老年人髋部骨折日渐增多,因此寻求对老年骨质疏松的治疗是加速骨折愈合,对老年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我院从1997年9月-2002年3月对114例老年髋部骨折,采用综合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石英杰 刊期: 2002年第21期

  • 良性前列腺增生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是前列腺的尿道周围区细胞的良性腺瘤性增生.腺体的进行性肿大可使前列腺尿道狭窄,引起膀胱尿液流出阻塞.临床表现为尿急、尿频,尿液残留,常导致尿道感染,甚至发生肾炎,因此,BPH是严重影响老年男性的常见病、多发病.我国BPH的发病率低于欧美国家,于普林[1]等对3361例>60岁的老年人进行了横断面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前列腺总患病率为43.68%.但我国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提高,动物性食物在膳食结构中比例不断提高,BPH的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

    作者:鲍玉琳;李俊生 刊期: 2002年第21期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

主管:北京市医学情报所

主办:中华临床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