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慢性胃炎134例临床分析

胡宏;仲国琴

关键词:
摘要:慢性胃炎是常见病,诊断主要依靠胃镜和胃粘膜活检.1997-2001年用枸橼酸铋钾、呋喃唑酮、雷尼替丁治疗134例慢性胃炎病人,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骨或软骨片修复上鼓室外壁治疗粘连性耳聋耳鸣

    目的:分析探讨骨或软骨片修复上鼓室外壁治疗粘连性耳聋耳鸣的效果.方法:4例耳鸣和轻度传导耳聋的女性,平均年龄50岁(范围44-70岁).术前听力(取500、1000、2000Hz语言频率均数,下同)平均气导水平是26.75dB HL(范围22-29),术前气骨导差15.25dB HL(AILF7-22dB HL).术前声阻抗平均为负80mmH2O(范围-70-230mmH2O).手术方法:耳内切口,分离外耳道皮瓣.分开鼓环上方的切迹并从切迹中分离出内陷粘连的松弛部鼓膜,到锤骨短突尖端显露为止.分离锤骨颈部与鼓环之间的纤维或骨性粘连,使锤骨颈部前后都出现通气的通道,必要时凿除少许上方的骨性鼓环,以明确地暴露和分出粘连或回缩袋.取小块凿下的耳道碎骨或同种软骨片,填在已凿除鼓环的外侧缘的外耳道壁上,松弛部鼓膜如有穿孔存在,取小块软骨膜内置修补,皮瓣复位在软骨膜外.使鼓环内侧有很好的通气空腔.结果:术后4例耳鸣全部消失.听力全部好转,术后气骨导差平均为-4.25dB HL,与术前15.25dB HL相比,缩小19.5dB.声阻抗术前鼓室负压术后全部变为0或正压10mmH20.结论:骨或软骨片修复上鼓室外壁治疗粘连性耳聋耳鸣能既清除病灶又保持了正常的中耳、听骨链结构,术后的听力能够恢复到气骨导差全部闭合,符合现代显微外科微创、保护功能的要求.

    作者:沈贞 刊期: 2002年第14期

  • 160例高血压患者脉压与腔隙性梗死相关性研究

    心、脑、肾是高血压病的重要靶器官,国外研究表明[1,2]随脉压的增加,脑卒中和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明显增高,但有关脉压与脑腔隙性梗死的关系国内很少报道,本研究对此做初步临床研究.

    作者:吴英;路辉;谷素洁;崔哲 刊期: 2002年第14期

  • 非完全消化-火焰原子光谱法测定中成药丸的钙、镁、锌

    微量元素与药理相关,了解药物中微量元素含量有助于研究药物的药理.中成药丸样品的预处理方法通常有消化法[1]及灰化法[2],其缺点是:消耗大量酸,污染环境,耗时长,至少需4-8h,还可能引起被测元素挥发损失.

    作者:刘立行;方励勤;黄明福 刊期: 2002年第14期

  • 阿昔洛韦的人体药代动力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

    目的:研究阿昔洛韦片的健康人体药代动力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评价其生物等效性.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十名健康志愿者单剂量口服400mg阿昔洛韦片和丽珠克毒星后不同时间血浆中药物浓度.结果:阿昔洛韦片和丽珠克毒星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符合一室模型,血浆峰浓度分别为0.68±0.07和0.68±0.08μg@m11,吸收半衰期为2.52±0.54和2.53±0.51h,达峰时为2.05±0.33和2.00±0.28h,药时曲线下面积为3.93±0.58和3.75±0.51 u g@m11.结论:阿昔洛韦片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5±0.07%,药动学参数Cmax、1/2.、AUC经统计学分析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种制剂具有生物等效.

    作者:杜智敏;张波;黄丽军;孙考祥;郑心明;林彦 刊期: 2002年第14期

  • 濮阳市人群ABO、Rh血型分布调查

    血型是一种遗传性状,对ABO、Rh血型调查不仅有利于种族遗传研究,而且在临床上有重要指导意义.现对4892名汉族人群ABO、Rh抗原分布进行了调查,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亚普 刊期: 2002年第14期

  • 排尿性晕厥1例

    病例:患者男性,55岁.因排尿后晕厥、头部外伤入院.患者于午睡后上厕所排尿时突然出现晕倒在地,当时意志丧失,约2-3分钟后自然苏醒,醒后自觉全身无力,发现头部出血,自行压迫止血后来院就诊.

    作者:陈丽;陈晓秋 刊期: 2002年第14期

  • 两种剂量雷米普利治疗重症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两种剂量雷米普利在治疗重症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时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和防治心血管事件的作用.方法:81例心功能(NYHA)Ⅲ、Ⅳ级重症CHF患者随机单盲分为2组:雷米普利10mg/d组41例,雷米普利5mg/d组40例,追踪1年,观察患者心功能,不良反应和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结果:雷米普利治疗重症CHF3个月和12个月,2组均明显改善心功能,但10mg/d治疗3、12个月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5mg/d组(P均<0.05),治疗后3及12个月10mg/d组发生不稳定型心绞痛、心律失常事件比5mg/d组均明显减少(P均<0.05)、发生非致命性心肌梗死、需做PTCA/CABG、心脏性死亡和总的死亡(心脏性及非心脏性死亡总和)等事件,10mg/d组虽比5mg/d组减少,但p>0.05,可能与病例数小有关.同时2组治疗后3和12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FS)、二尖瓣快速充盈期和心房收缩期二尖瓣血流速度(E/A)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均<0.01),且10mg/d组治疗12个月后上述3项指标均优于5mg/d(P均<0.05).2组治疗后的3和12个月,血压及心率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或减慢,但2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2组不良反应均轻微,仅有轻度咳嗽、头晕、头痛.结论:用雷米普利10mg/d治疗重症CHF、预防心脏性事件更合适,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曾群英;王礼春;高修仁;范毅敏;王强;许庆;陶军;陈国伟 刊期: 2002年第14期

  • 非离子型造影剂对肾脏的影响

    我院自1999年月5日-2002年3月以非离子碘造影剂安射力行各种心血管造影及经皮穿刺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357例.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胡桂才;李春华;王春华;王虹 刊期: 2002年第14期

  • Ptfu1临床意义探讨

    Ptfu1值测算简便,无创伤,其实用价值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临床工作者的重视,特别对基层医院其它先进检测手段欠缺的情况下,为一些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及预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随机抽取冠心病50例,高血压病20例,肺心病20例及正常人50例的心电图进行分析,以探讨其临床意义.

    作者:王桂兰;赵慧珍 刊期: 2002年第14期

  • 以低血糖为首发的原发性肝癌2例

    1病例报告例1,男,52岁.因反复发作出汗、心悸、饥饿感4月加重1/2h入院.近4月来常出现出汗,心悸,饥饿,伴焦虑,面色苍白,软弱无力,食欲下降,消瘦,体重下降(约5kg),经进食或口服葡萄糖后缓解.

    作者:徐泽全 刊期: 2002年第14期

  • 善宁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观察

    肝硬化所致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为内科急症,必须紧急止血.1999年1月-2001年12月在我科96例肝硬化引发的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患者中,随机选择48例应用善宁其余48例为对照组应用垂体后叶素.经对照显示善宁组较对照组有良好的止血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斌 刊期: 2002年第14期

  • 改良卢氏法内固定治疗颈椎骨折脱位

    自1991年至今,我科采用改良卢氏法内固定植骨治疗颈椎骨折脱位78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78例中,男59例,女19例,年龄12-64岁,平均38.6岁.

    作者:王仑;高吉昌;王长纯;张承敏;胡乃武;杨东明 刊期: 2002年第14期

  • 氟罗沙星注射液细菌内毒素的检查方法

    氟罗沙星注射液(Fleroxcin Injection,FI)为新的喹诺酮类抗菌药,临床上主要用于肠杆菌科细菌如肺炎雷克伯菌,变形杆菌,沙门氏菌,大肠埃希氏菌,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等敏感菌引起的中、重度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以及皮肤软组织感染、败血症、妇科感染等,成人每次用量为0.2-0.4g[1].

    作者:黄洁敏 刊期: 2002年第14期

  • 21例平板运动心电图的临床总结

    我室从1998年5月-10月共进行平板运动试验21例病人,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病员21人,其中男18例,女3例.年龄23-70岁,其叶 30岁以下1例,31-40岁6例,41-50岁7例,51-60岁3例,61-70岁4例.症状均有心悸或不明原因的胸痛.

    作者:陈康 刊期: 2002年第14期

  • 全髋置换术的护理体会

    我科从1999-2001年,共做全髋关节置换术11例,根据病人情况针对性实施护理,病人住院时间大大缩短,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提前,术后并发症大幅度下降,现就其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王美书;陈仕萍 刊期: 2002年第14期

  • 慢性胃炎134例临床分析

    慢性胃炎是常见病,诊断主要依靠胃镜和胃粘膜活检.1997-2001年用枸橼酸铋钾、呋喃唑酮、雷尼替丁治疗134例慢性胃炎病人,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胡宏;仲国琴 刊期: 2002年第14期

  • 尼莫地平治疗偏头痛疗效观察

    尼莫地平属钙离子拮抗剂,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我们选择本院门诊偏头痛患者86例分别应用尼莫地平加泰必利及单用泰必利进行对比治疗,现将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陈俊;何国厚;曾少波 刊期: 2002年第14期

  • 活化B淋巴细胞与人骨肉瘤融合的制备及其对体外免疫原性的影响

    目的:研究人骨肉瘤抗原进入提呈细胞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探索筛选制备人骨肉瘤与活化B淋巴细胞融合痛的方法,并研究其体外免疫原性和作为人骨肉瘤免疫疫苗的可能性,为进一步临床应用做有意义的前期实验.方法:抗人Ig-M、金黄色葡萄球菌A蛋白及少量IL-2和PMA活化的人脾脏来源B淋巴细胞,以500mg/ml聚乙二醇为融合剂,使骨肉瘤细胞与活化B淋巴细胞进行化学融合,贴壁后去除未融合淋巴细胞,特异性抗B细胞抗体预包被平板捕捉与B细胞融合的骨肉瘤.条件培养基体外筛选扩增,检测融合效率.紫外线灭活,同时设单纯灭活的未融合骨肉瘤组作为对照,记数法测量各组刺激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各组培养所得淋巴细胞进行体外杀伤实验(效靶比50:1),改良MTT法测量淋巴细胞对亲源之骨肉瘤细胞的杀伤指数.结果:人B淋巴细胞体外激活后可以与人骨肉瘤细胞化学融合,可利用贴壁性质和特异性B淋巴细胞抗体等方法部分纯化融合细胞并适当扩增浓集.融合细胞于3周和4周表达B淋巴细胞的标志性抗原效率分别为60.6%和45.4%.紫外线灭活融合瘤明显提高其体外刺激淋巴细胞增殖能力(p<0.01),诱发淋巴细胞对亲源骨肉瘤细胞的杀伤作用(11.60%且P<0.01).结论:利用人骨肉瘤细胞和活化B淋巴细胞可以制备融合瘤,融合瘤显著提高亲源骨肉瘤的体外免疫原性,引发体外抗瘤免疫.这提示利用细胞融合方法快速构建人骨肉瘤与B细胞融合瘤的瘤苗方案也是简便有效的,可能成为现实的个体化肿瘤疫苗新方案.

    作者:王臻;吕昌伟;李立文;彭磊;郭刚;曹云新;李雪松 刊期: 2002年第14期

  • 海藻酸钠-壳聚糖微囊的制备及载药性质的研究

    目的:考察海藻酸钠-壳聚糖微囊(ACM)对荷电不同药物的载药性能.方法:采用乳化胶凝法制备了海藻酸钠-壳聚糖微囊,以阿霉素、水杨酸钠及阿昔洛韦为模型药研究其对荷电不同药物的载药性能.结果:随药载比由1g@L1增至2g@L1,阿霉素的包封率由67.03%增至80.46%;水杨酸钠由79.76%降至75.46%;阿昔洛韦稍有减小,由12.18%减少到10.29%.随壳聚糖浓度的增加,阿霉素及水杨酸钠的包封率呈升高趋势,分别由76.78%及75.02%升高到84.13%及78.56%.结论:本文制备了圆整且分散性好的微囊,其对三种电性不同的药物具不同的包载能力,壳聚糖浓度增高可提高阿霉素及水杨酸钠的包封率.

    作者:李沙;李馨儒;侯新朴 刊期: 2002年第14期

  •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血浆内皮素测定的临床研究

    内皮素是迄今所知的作用强的持续久的缩血管多肽,其缩血管作用具有明显的浓度依赖性,为研究ET在急性CO中毒患者发病中的作用,我科于2000年1月-2002年1月对急性CO中毒患者血浆ET含量进行检测,现报道如下.

    作者:蔡龙;喻晓锋;冷辉林;徐丽 刊期: 2002年第14期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

主管:北京市医学情报所

主办:中华临床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