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本玲;成蓓;吴剑平
目的:动物实验观察大豆黄酮对去势大鼠心血管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将60只雌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①去势组:(P组,n=20);②去势+大豆黄酮治疗组(D组,n=20);③假手术组:(C组,n=20).分别于术前,术后或治疗后采血测定血脂水平,雌二醇(E2),一氧化氮(N0),内皮素(ET-1).结果:去势后,血脂水平升高,E2降低,NO低,ET-1升高(p<0.05);大豆黄酮治疗后,E2,血脂水平,NO恢复(p>0.05),ET-1降低.结论:大豆黄酮通过恢复去势大鼠雌激素水平而使血脂水平恢复正常,并可升高N0,降低ET-1,改善内皮功能,从而达到防治冠心病发生发展的目的.
作者:戚本玲;成蓓;吴剑平 刊期: 2002年第14期
本文测定了48例肝硬化病人血浆D-D二聚体的水平,与同期测定的30例正常人血浆D-D二聚体水平进行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肝硬化患者48例,均为我院消化科2000年1月-2002年1月期间住院病人.
作者:杨小红;郭银燕;王春婷 刊期: 2002年第14期
肝硬化所致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为内科急症,必须紧急止血.1999年1月-2001年12月在我科96例肝硬化引发的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患者中,随机选择48例应用善宁其余48例为对照组应用垂体后叶素.经对照显示善宁组较对照组有良好的止血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斌 刊期: 2002年第14期
自1991年至今,我科采用改良卢氏法内固定植骨治疗颈椎骨折脱位78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78例中,男59例,女19例,年龄12-64岁,平均38.6岁.
作者:王仑;高吉昌;王长纯;张承敏;胡乃武;杨东明 刊期: 2002年第14期
目的:研究阿昔洛韦片的健康人体药代动力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评价其生物等效性.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十名健康志愿者单剂量口服400mg阿昔洛韦片和丽珠克毒星后不同时间血浆中药物浓度.结果:阿昔洛韦片和丽珠克毒星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符合一室模型,血浆峰浓度分别为0.68±0.07和0.68±0.08μg@m11,吸收半衰期为2.52±0.54和2.53±0.51h,达峰时为2.05±0.33和2.00±0.28h,药时曲线下面积为3.93±0.58和3.75±0.51 u g@m11.结论:阿昔洛韦片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5±0.07%,药动学参数Cmax、1/2.、AUC经统计学分析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种制剂具有生物等效.
作者:杜智敏;张波;黄丽军;孙考祥;郑心明;林彦 刊期: 2002年第14期
我们应用利加隆治疗脂肪肝,进行了临床疗效的观察,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均为门诊病人,共30例,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龄14-60岁,平均38.5岁,全部患者均排除了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变态反应性肝炎,均有ALT和AST的升高,8例病人有轻度胆红素升高,全部病人均有胆固醇(TC)或者甘油三酯(TG)升高.
作者:杨丽华;陈晓蓓 刊期: 2002年第14期
铁蛋白(SF)为新的肝脏肿瘤标志物之一.本文对一批病人及正常人同时测定SF及甲胎蛋白(AFP),以探讨SF对原发性肝癌(PHC)的诊断价值.
作者:郑宝轩 刊期: 2002年第14期
护理程序是为病人提供护理的一种过程,它包括评估、诊断、计划实施4个步骤.调强放疗是治疗肿瘤较先进的技术且专业性较强,一般人员了解甚少.对接受调强放疗的病人来说难免有知识缺乏及恐惧心理.
作者:王淑云;何为;张玉连;江瑞霞;侯庆珍 刊期: 2002年第14期
目的:分析使用股骨髁上逆行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应用股骨髁上逆行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18例,骨折按A0/ASIF分型:A1型为4例,A2型为2例,A3型为5例,C1型3例,C2型4例.均采用开放复位内固定.结果:本组1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1-28个月,平均18.2个月,骨折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4.2个月,无切口感染及断钉,1例钉尾外露过长,按Kolmer功能评分标准,优9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为88.9%.结论:股骨髁上逆行交锁髓内钉具有操作简便,固定牢固,骨愈合率高,便于膝关节早期活动的优点,是治疗股骨远端骨折有效方法.
作者:陈红卫;张根福;赵钢生;鲍丰 刊期: 2002年第14期
1病例报告患者,男性,65岁,因大量饮酒、呕血及黑便(约1000ml)2天入院.既往有慢性胃炎5年病史,未服用过甲氰咪呱.入院即输血,并给予甲氰咪呱静脉滴注800mg/日,连续3天,消化道出血停止,改为口服0.2g每日 3次,2周后0.4g晚1次口服.
作者:刘超 刊期: 2002年第14期
我院于1996年3月至2002年5月采用清开灵联合干扰素-α 2b治疗流行性腮腺炎107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总病例数314例,诊断均按照<实用传染病学>中有关流行性腮腺炎的诊断标准进行确诊[1].其中男204例,女110例;年龄2-21岁,平均6.91+4.23岁;病程1-3d,平均1. 70+0.82d.
作者:李莉;李培英;王勇;刘昆景 刊期: 2002年第14期
目的:考察海藻酸钠-壳聚糖微囊(ACM)对荷电不同药物的载药性能.方法:采用乳化胶凝法制备了海藻酸钠-壳聚糖微囊,以阿霉素、水杨酸钠及阿昔洛韦为模型药研究其对荷电不同药物的载药性能.结果:随药载比由1g@L1增至2g@L1,阿霉素的包封率由67.03%增至80.46%;水杨酸钠由79.76%降至75.46%;阿昔洛韦稍有减小,由12.18%减少到10.29%.随壳聚糖浓度的增加,阿霉素及水杨酸钠的包封率呈升高趋势,分别由76.78%及75.02%升高到84.13%及78.56%.结论:本文制备了圆整且分散性好的微囊,其对三种电性不同的药物具不同的包载能力,壳聚糖浓度增高可提高阿霉素及水杨酸钠的包封率.
作者:李沙;李馨儒;侯新朴 刊期: 2002年第14期
目的:为探讨青年肝细胞性肝癌(HCC)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我们采用超声为检测手段,对68例青年HCC和256例中老年HC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且作了对比研究,发现青年HCC有如下特点:①HBV感染率高;②就诊时有上腹痛(80.9%)和包块(75%)者常见;③肝功能损害较重;④肿块较大,以巨块型多见,门脉较易发现有癌栓形成;⑤施行TAE治疗术后,消化系统并发症以溃疡为主,常引起疼痛及上消化道出血.结论:青年HCC与中老年HCC相比,其临床病理表现有某些差异,重视上述特点,对提高本病的诊治水平具有一定作用.
作者:唐进先;王波;王天才;乐桂容;黄自成 刊期: 2002年第14期
目的:分析探讨骨或软骨片修复上鼓室外壁治疗粘连性耳聋耳鸣的效果.方法:4例耳鸣和轻度传导耳聋的女性,平均年龄50岁(范围44-70岁).术前听力(取500、1000、2000Hz语言频率均数,下同)平均气导水平是26.75dB HL(范围22-29),术前气骨导差15.25dB HL(AILF7-22dB HL).术前声阻抗平均为负80mmH2O(范围-70-230mmH2O).手术方法:耳内切口,分离外耳道皮瓣.分开鼓环上方的切迹并从切迹中分离出内陷粘连的松弛部鼓膜,到锤骨短突尖端显露为止.分离锤骨颈部与鼓环之间的纤维或骨性粘连,使锤骨颈部前后都出现通气的通道,必要时凿除少许上方的骨性鼓环,以明确地暴露和分出粘连或回缩袋.取小块凿下的耳道碎骨或同种软骨片,填在已凿除鼓环的外侧缘的外耳道壁上,松弛部鼓膜如有穿孔存在,取小块软骨膜内置修补,皮瓣复位在软骨膜外.使鼓环内侧有很好的通气空腔.结果:术后4例耳鸣全部消失.听力全部好转,术后气骨导差平均为-4.25dB HL,与术前15.25dB HL相比,缩小19.5dB.声阻抗术前鼓室负压术后全部变为0或正压10mmH20.结论:骨或软骨片修复上鼓室外壁治疗粘连性耳聋耳鸣能既清除病灶又保持了正常的中耳、听骨链结构,术后的听力能够恢复到气骨导差全部闭合,符合现代显微外科微创、保护功能的要求.
作者:沈贞 刊期: 2002年第14期
我科1999年1月-2000年7月对194例须行结肠镜检查的老年病人在采用常规用药的基础上,加用西沙必利(西安杨森产),收到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郭兆香;窦忠东 刊期: 2002年第14期
近1年来,我院对缺血性心脏病所出现的缓慢型心律失常在用阿托品、颠茄等药物治疗无效的病例试用氨茶碱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病例报告例1,女,80岁.因发作性心慌3年,突发性心前区疼痛,一过性晕厥3天于1999年9月25日入院.查体:血压29.3/12.0kpa,神志清晰,心界不大,心率56次/min,律齐,无杂音,A2>P2.
作者:李东 刊期: 2002年第14期
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由于用药不当及老年人易合并肝肾功能损害,使低血糖的发生亦显著增加.低血糖症多数表现为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症状,临床上表现出汗、饥饿等,亦有少数以神经低糖症状为主要表现,如精神不集中、步态不稳;也可有细觉、躁动、行为怪异等精神失常表现;重者表现抽搐、偏瘫、失语、锥体束征阳性、血压下降、昏迷.
作者:黄玉艳;赵惠荣 刊期: 2002年第14期
研究乙酰唑胺、噻吗洛尔的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滴眼液对正常家兔的眼内压降低效率.乙酰唑胺和噻吗洛尔的羟内基-β-环糊精包合物滴眼液均有效果,但如果处方中同含两种药物,则其降眼内压效果更明显,且药效持久.眼内压平均下降25%,维持时间达到5h之久,比单一药物的包合物滴眼液效果好且持久.乙酰唑胺的羟丙基-β-环糊精混悬液对眼内压降低的效果也有提高,持续时间可达8h.
作者:张玉叶;刘彦平;刘效栓;张华 刊期: 2002年第14期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血管病学对QT间期及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的12导联同步心电图,分别测量和计算QT间期及QTd和矫正后的QTd(QTcd).分别按冠状动脉狭窄累及的血管支数、心绞痛与心肌梗死、心肌梗死的部位、以及与正常对照组(无冠脉狭窄)进行比较.结果:①冠脉造影显示有冠脉狭窄的60例患者,其QTd及QTcd均比无冠脉狭窄者大(p<0.05),而单支、双支、3支及3支以上血管狭窄患者的QTd及QTcd依次明显延长(p<0.05).②冠心病心绞痛组和心肌梗死组的QTd及QTcd均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心绞痛组和心肌梗死组之间无差异.③心肌梗死不同部位之间,其QTd及QTcd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QTd及QTcd明显延长,且QTd及QTcd的延长,与冠状动脉病变血管范围有关,而与心肌梗死的部位无关.冠脉血管狭窄累及的血管数越多,心肌缺血及损伤程度越重,其QTd及QTcd延长越明显.QTd及QTcd是评价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损伤的一个有意义的指标.
作者:刘盛林;蒋丽瑾 刊期: 2002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两种剂量雷米普利在治疗重症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时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和防治心血管事件的作用.方法:81例心功能(NYHA)Ⅲ、Ⅳ级重症CHF患者随机单盲分为2组:雷米普利10mg/d组41例,雷米普利5mg/d组40例,追踪1年,观察患者心功能,不良反应和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结果:雷米普利治疗重症CHF3个月和12个月,2组均明显改善心功能,但10mg/d治疗3、12个月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5mg/d组(P均<0.05),治疗后3及12个月10mg/d组发生不稳定型心绞痛、心律失常事件比5mg/d组均明显减少(P均<0.05)、发生非致命性心肌梗死、需做PTCA/CABG、心脏性死亡和总的死亡(心脏性及非心脏性死亡总和)等事件,10mg/d组虽比5mg/d组减少,但p>0.05,可能与病例数小有关.同时2组治疗后3和12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FS)、二尖瓣快速充盈期和心房收缩期二尖瓣血流速度(E/A)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均<0.01),且10mg/d组治疗12个月后上述3项指标均优于5mg/d(P均<0.05).2组治疗后的3和12个月,血压及心率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或减慢,但2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2组不良反应均轻微,仅有轻度咳嗽、头晕、头痛.结论:用雷米普利10mg/d治疗重症CHF、预防心脏性事件更合适,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曾群英;王礼春;高修仁;范毅敏;王强;许庆;陶军;陈国伟 刊期: 2002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