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康里;金岚;王宇
我们自1999-2001年采取中西药结合法治疗尖锐湿疣,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62例中,男34例,女28例.年龄18-56岁,病程1周到6个月.初发29例,33例曾用激光、冷冻、阿昔洛韦及聚肌胞治疗后2-4次复发.2 治疗方法2.1 用液态氮冷冻疣体,复发者反复冷冻,配以转移因子针剂2mg肌注,2日1次,一般肌注1-3个月.
作者:马兰;叶强 刊期: 2002年第08期
不稳定心绞痛(UAP)极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塞(AMI)和猝死[1].我院自2000年2月-2001年4月采用维奥欣片、硝苯吡啶进行治疗,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124例均符合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ISFC)及世界卫生组织(WHO)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制定缺血性心脏病命名及诊断标准并除外:①服用β阻滞剂硝酸脂类患者.
作者:袁丽华;李武祥;李利明;刘天军;赵蕴伟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环氧乙烷用作工业溶剂、增塑剂、高能燃料,熏蒸杀虫剂和杀菌剂,并用于外科消毒.如在生产使用过程中密闭不严引起环氧乙烷气体弥散可致中毒.我院2001年3月收治环氧乙烷气体集体中毒12例,经积极抢救和合理治疗,均成功抢救中毒者生命,且无后遗症发生,现报道如下.
作者:曾崇宁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营养支持对肺心病心衰病人的治疗价值.方法:52例肺心病心衰病人中23例结合TPN进行抗心衰治疗,与29例常规抗心衰治疗者在临床有效率、心功能改善及并发症发生方面进行比较.结果:TPN组临床有效率91.30%,对照组临床有效率70.11%,差异显著.心功能改善方面,TPN组心率,心血排量,心脏指数,肺毛压,总外周阻力变化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并发症发生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显著.结论:营养支持可改善肺心病心衰病人的营养状态,有利于心功能的恢复.
作者:张敬;付研;田伟 刊期: 2002年第08期
大量临床研究和动物试验均表明,他汀类药物可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率,而且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涉及多个方面.本文综述近年来他汀类药物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保护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他汀类药物预防、治疗缺血性卒中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高谦;肖申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前小儿偏食、厌食、多汗的状况处处可见,有些小儿还伴有异食,比如吃纸张、毛线、头发、泥土、烟头等,令人吃惊,令家长担心.过去小儿食欲低下,多以躯体疾病着手探查.而近十几年来随着科学研究的发现,人体缺少微量元素锌和钙也可引起偏食、厌食及多汗,经服用锌钙特治疗小儿偏食、厌食、多汗20例取得明显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海青;初晓艺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评价扩张型心肌病(DCM)病理组织形态学变化与心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0例DCM患者进行心肌活检后病理形态学分析及运用核素心脏血池显像测得各项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指标,并对上述患者进行长期随访调查.结果:所有DCM患者心肌活检结果均提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肌细胞肥大、变性、肌原纤维稀疏、排列紊乱以及心肌间质纤维化,核素心脏血池显像结果显示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肌收缩力下降及心功能障碍.心肌活检光镜形成测量指标与心功能之间两者高度相关.结论:DCM患者心肌间质纤维化,肌原纤维减少是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损害的主要病理基础.
作者:王连生;吴翔;黄峻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评价注射用乳糖酸阿奇霉素对呼吸道细菌感染性疾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单盲、随机对照方法,试验药注射用乳糖酸阿奇霉素500mg/次,静滴,Qd;对照药注射用乳糖酸红霉素500mg/次,静滴,Bid;两组疗程均为7-10天.结果:注射用乳糖酸阿奇霉素和注射用乳糖酸红霉素的痊愈率、有效率分别为50.0%、88.33%与33.33%、71.67%;细菌清除率分别为86.79%和70.59%;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1.67%和38.33%.结论:注射用乳糖酸阿奇霉素痊愈率、有效率、细菌清除率均优于注射用乳糖酸红霉素(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注射用乳糖酸红霉素.
作者:戴鸿禧;鲍永霞;白秀萍;李家宁 刊期: 2002年第08期
金葡液注射液(恩格菲)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代谢产物,其主要成分由蛋白质、多肽、十八种氨基酸和凝固酶组成,经证实,该药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为临床广泛应用,取得很好的疗效,本文就金葡液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做一综述.1 金葡液的药理作用1.1 促进骨骼发育:正常情况下,血清中AKP来自骨骼,由成骨细胞产生,在成骨过程中又起着一定的作用.血清AKP的活力能反映体内的骨代谢率和成骨作用的程度.
作者:王文习;李景苏;许剑峰 刊期: 2002年第08期
近年来,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不断增加,而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我院自1996年1月至2000年12月初步应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42例,取得良好效果.1 临床资料1.1 对象:1996年1月至2000年12月在我院门诊就诊,曾经腹腔镜或剖腹探查证实为子宫内膜异位症42例,年龄24-38岁,未婚7例,已婚35例.所有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盆腔痛,其中原发不育6例,仅有性交痛者5例,所有病人肝、肾功能正常,自愿接受米非司酮治疗.
作者:罗俊华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狼疮性肾炎患者抗ds-DNA抗体与肾外表现是否平行.方法:对抗ds-DNA抗体阳性者33例及阴性者24例,分别比较其肾外表现如发热、皮肤损害、关节损害、呼吸系统损害、心血管系统损害、血液系统损害等情况.结果:抗ds-DNA抗体阳性者与阴性者比较,大多数肾外表现差别在统计学上均无显著性.结论:狼疮性肾炎患者抗ds-DNA抗体与肾外表现不平行,不能作为评判SLE肾外损害程度的指标;同时也不能根据肾外表现的轻重来判断肾损害的情况.
作者:朱国兴;陆春;刘毅 刊期: 2002年第08期
患者,男3l岁,因持续性上腹部疼痛、腹胀、食欲减退,来院就诊.查体:心肺(-)、肝脾肋下(-)、腹水(-)以左上腹压痛明显,腹部超声检查肝、胆、脾、双肾均未见异常,胰头、体部未见明显异常,于胰尾部可见一约5.7×5.2cm囊性包块回声,内透声好,边界尚清.CDFI:囊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多切面扫查左上腹胰尾区、脊柱左侧、脾脏及左肾之间,囊性包块与胰尾部连接紧密.
作者:董桂云 刊期: 2002年第08期
复合妊娠,即宫内并宫外妊娠,是一种特殊的双胎妊娠,临床上较少见.我院自1989年11月至2001年12月,共收治5例,均采用手术治疗,其中2例保胎成功,足月分娩.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5例病例中,年龄大32岁,小22岁;停经长68天,短40天;输卵管壶腹部妊娠3例,输卵管峡部妊娠2例;腹腔积血多1800ml,少500ml;1例为人工流产术后9天下腹部剧痛并晕厥,2例宫内妊娠流产并宫外孕破裂,2例宫外孕破裂手术后并宫内妊娠保胎成功;术前明确诊断3例,误诊2例.
作者:王司娥;蒋景云;从林 刊期: 2002年第08期
医学本身是实践经验积累的过程,或者说医学是一门经验科学,其需要不断积累、不断实践,这种积累须有牢固的基础和相当长的时间,医学院校学习是打基础的阶段,临床实习阶段是经验积累的第一步.积累包括专业知识和积累和医生素质的积累,需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升华.
作者:金岚;王宇 刊期: 2002年第08期
为了解我团中小学生现时营养状况,我站于2000年6月对我团1366名在校中小学生进行了营养状况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以六十六团一中全体在校中小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人数1366人,其中男755人;女611人.体检由专人严格按照卫生部<中国学校卫生监督监测情况年报表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身高,体重测量,采用<995年全国学生7-22岁身高标准体重值>作为营养状况评价标准,以身高标准体重的90%-110%为正常,<90%为营养不良,>120%为肥胖.
作者:张雪荣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硬膜外阻滞麻醉剖宫产术中发生低血压,可使产妇子宫胎盘血流量降低,导致缺氧及酸中毒,而静脉输液是硬膜外阻滞剖宫产术中预防和纠正低血压的有效措施,合理的液体输入既有效地预防低血压,又对母婴的生化代谢无不良影响.
作者:刘国琴;张小庆;俞娟芬 刊期: 2002年第08期
先天性巨结肠的根治术是小儿外科常见的手术之一.而小肠结肠炎是其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一旦发生结肠炎,在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时,手术行回肠末端双管造瘘术是解除肠梗阻的理想选择.因此,对此类危重病人,术前、术后的护理至关重要.其中包括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症及病情变化,有效维持造瘘口的功能,自制灌肠管改进传统的给药方法,细致的做好患儿及家长的心理工作,使其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通过医护协作,科学诊治,精心护理,患儿转危为安.
作者:肖小娥;王婉秋;周红霞;王红梅;曹萍;陈久霞 刊期: 2002年第08期
我院自1985年1月至2001年12月共收治腹部闭合性损伤病人82例.其中66例手术治疗,16例非手术治疗,均治愈.对此种钝性损伤的早期诊断与治疗进行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82例,男62例,女20例,年龄14-81岁.平均37岁.就诊时间在受伤后1-24h不等.多为钝器伤,车祸伤,拳击伤,脚踢伤.
作者:丛嘉;张玉敏;林晓东 刊期: 2002年第08期
华蟾素(cinobufacin)注射液是从我国传统中药材中华蟾蜍阴干全皮中提取的水溶性制剂.为我国二级保护中药品种.其药性辛、甘、咸、凉、有微毒,入心、肝、肺、脾四经,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功效.现将近年来对华蟾素的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情况作一综述.
作者:李景苏;蔡长春;成西霞 刊期: 2002年第08期
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少数由急性盆腔炎演变而成,多数无明显急性盆腔炎发作史,多为上行感染而致.本人自1995-1998年在门诊收治妇女慢性盆腔炎患者260例,皆应用西药配以艾条炙少腹治疗,经随访96例,所见疗效较理想,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泽梅;朱世杰 刊期: 2002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