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璐
四肢血管损伤如不能及时诊断处理,常可引起肢体坏死,甚至危及生命,本文总结1996年-2002年收治25例四肢血管损伤体会.早期诊断除一般临床表现外,应注意骨折特别是易发生血管损伤部位的骨折脱位,熟悉主要血管走行解剖,闭合性血管损伤的隐蔽性,重视损伤原因和机理的分析以明确诊断,治疗应尽量争取早期治疗、及早全面细致探查以及治疗原则予共同探讨.
作者:黄河 刊期: 2003年第23期
目的:探讨深静脉置管在晚期癌肿病人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择60例晚期癌肿病人施行深静脉置管术.结果:应用这一技术,解除了多次静脉穿刺给病人造成的痛苦,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结论:深静脉置管应用于治疗晚期癌肿病人,临床效果较好.
作者:卢光兆;叶金辉 刊期: 2003年第23期
住院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病情好转或者痊愈后就会涉及出院,但是在出院的过程中,患者有哪些心理活动?有哪些心理变化?临床科护士应该怎样护理才能使患者满意呢?2002年9月-2003年4月我科随机抽样100名出院患者进行了心理调查分析,并以此改进我们对出院患者的护理工作,现介绍如下.
作者:向晔 刊期: 2003年第23期
目的:观察高龄晚期胃癌姑息性胃切除的疗效.方法:对36例高龄晚期胃癌施行了姑息性胃切除手术,观察高龄晚期胃癌姑息切除的预后.结果:本组36例病人,年龄60.5-84岁,平均70.3岁.全组均为Ⅲ期患者,其中Ⅲ-期22例,Ⅲb期14例.术后1、3、5年生存率为100%、309、13%.结论:对于高龄晚期不能根治的胃癌病人,施行姑息性切除后可以提高生存率.对有腹膜播散、临近脏器及远处淋巴结转移者行姑息切除后,仍可延长生存期.
作者:王孝成;李庆营 刊期: 2003年第23期
患者,女,64岁.反复黑便6个月,心悸、胸闷、黑便次数增多10天,1996年12月5日入院.入院前3个月曾因解柏油样大便2次住医院消化内科,行胃镜检查示:胃粘膜出血病变.
作者:吴宗华 刊期: 2003年第23期
在神经外科,重型颅脑损伤的病人常因痰液粘稠导致呼吸困难而行气管切开术,气管切开可减少呼吸道解剖死腔的50%,增加有效通气量,也便于吸痰.吸痰是平常的护理技术.在临床中发现因吸痰操作不当及过于频繁能造成的很多并发症如:缺氧,窒息,肺不张,支气管痉挛,心律失常,气道损伤,颅内压增高,血流动力学的异常改变及感染等.
作者:周国章;周志红 刊期: 2003年第23期
治疗药物监测(TDM)是从20世纪60年代起,在临床药理学、药代动力学和临床化学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分析检测技术,形成和发展的一门应用性边缘学科.主要任务是通过灵敏可靠的方法,检测病人血液或其它体液中的药物浓度,获取有关的药动学参数,应用药代动力学理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案的制定和调整,以及药物中毒的诊断和治疗,以保证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作者:梁莉;肖和平 刊期: 2003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的免疫发病机制,研究白细胞介素-8(IL-8)在再障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9例再障患者和10例正常人外周血血清中IL-8水平进行测定.结果:再障患者血清中IL-8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499.95±229.46ng/L vs 47.80±23.69ng/L,P<0.001).结论:造血负调控因子IL-8可能在再障发病中起一定的作用.
作者:郑立波;李府 刊期: 2003年第23期
小儿重型颅脑损伤是指头部损伤患者年龄小于14岁,GCS评分为3-8分,自1998年-2003年5月我院共收治小儿重型颅脑损伤118例,均经CT检查,根据小儿颅脑损伤的特点经手术或非手术治疗.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春建;侯松玉;陈复苏;冯浩淼 刊期: 2003年第23期
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其特点为阵发性的前胸压榨样疼痛感觉,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与左上肢,常发生于劳动或情绪激动时,持续数分钟,休息或应用硝酸酯制剂后消失[1].
作者:潘郁萍 刊期: 2003年第23期
眼球外眶内炎性假瘤是炎症性病变,与眶内肿瘤在CT表现上有时难以鉴别,本文通过对16例病例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CT表现特点.以期对提高本病的CT确诊率有所神益.
作者:曾以初;吴健 刊期: 2003年第23期
手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手段,但同时又是一个创伤过程,任何手术都会造成患者生理和心理上的负担.有些病人疑虑重重,甚至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引起血压高,心率加快,这种术前的恐惧和焦虑,将直接影响手术,因此,加强手术前后访视以减轻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心理,主动配合手术,可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作者:徐惠娟 刊期: 2003年第23期
残角子宫妊娠是异位妊娠中极为罕见的一种类型,占妊娠发病率1/10万[1],术前诊断困难,一旦妊娠残角子宫破裂,出血凶猛,甚至危及生命,本文6例临床表现各异,现介绍如下.
作者:范丽丝;何康玲;王鹤瑞 刊期: 2003年第23期
老年病人的手术比例逐渐增高,其麻醉过程中的高风险和围术期出现的各种并发症已引起人们普遍重视.本文综述近年来在老年人病理生理变化、麻醉方法和麻醉药物的选择、麻醉术中管理、以及老年人术后并发症等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新进展.
作者:董辉;陈绍洋 刊期: 2003年第23期
木瓜丸是一个传统的经验方,主要用于各种关节疼痛的治疗.本次临床观察试验由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和武汉市四医院、鄂州市中医院从1999年4月-2001年10月合作完成.
作者:杨德才;王志兴;郑传胜;郑新春;童吉平;刘红娟 刊期: 2003年第23期
肝炎病毒对心脏的影响早已被人们所知,但有关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各家报道不一.我院在今春甲肝小爆发期间收治了198例甲型急性黄疸型肝炎病人,现将其心电图变化报告如下.
作者:张端娥 刊期: 2003年第23期
硬膜外腔内有脂肪,结缔纤维组织和丰富的血管,当注入麻醉药后迅速被吸收.所以在硬膜外麻醉时,可能出现一些生理改变.
作者:冯丽;吴恒德 刊期: 2003年第23期
基因芯片技术是90年代中期以来快速发展起来的分子生物学高新技术,是各学科交叉综合的崭新科学.其原理是采用光导原位合成或显微印刷等方法,将大量DNA探针片段有序地固化予支持物的表面,然后与已标记的生物样品中DNA分子杂交,再对杂交信号进行检测分析,就可得出该样品的遗传信息.
作者:王海燕 刊期: 2003年第23期
手术仍为目前治疗翼状胬肉的有效方法,但其复发率高,复发胬肉较原发者生长快.因肉芽疤痕增生,导致睑球粘连,眼球活动受限,发生复视等严重并发症.1990年以来,我们采用胬肉分瓣结膜下埋入、裸露巩膜、电灼浅层巩膜血管及术前术后局部使用激素等综合性治疗236例,286只眼,其术后复发率明显低于文献[1]报道(20%-3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作者:王光德;王前虹;陈奇 刊期: 2003年第23期
目的:总结分析了我科2000年-2003年采用促肝细胞生长素(以下简称促肝素)并大黄蛰虫治疗活动性肝硬化18例,对其疗效进行统计分析,以提高本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00年-2003年采用促肝素并大黄蛰虫丸治疗的各类型肝硬化18例,分别与同期16例常规综合治疗住院肝硬化患者做回顾性对照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采用促肝素并大黄蛰虫丸治疗组(A)18例,显效7例,有效8例,无效3例(死亡2例),总有效率83.3%(15/18),死亡率11.1%(2/18).而对照组(B)显效3例,有效7例,无效6例(死亡5例),总有效率为62.5%(10/16),死亡率31.3%(5/16).两组之间有效率及死亡率均有很大差异,P<0.01.结论:在常规治疗肝硬化基础上加用促肝素并大黄蛰虫丸,不仅可保持肝细胞膜,促进肝细胞DNA合成,提高血清白蛋白,从而达到有效改善肝功能,促进腹水吸收,是一临床可行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手段.
作者:吴秋珍;王霞 刊期: 2003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