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肿节风注射液与16种药物配伍的稳定性

邓代全;张昊;冯碧敏;王秦

关键词:肿节风注射液, 配伍, 稳定性
摘要:目的:研究肿节风注射液与临床常用16种药物配伍的稳定性.方法:应用酸度计和紫外分光光度计分别考察肿节风注射液与16种药物配伍后的外观,pH和紫外吸收变化.结果:肿节风注射液与其中4种药物配伍后pH值有明显改变,与其它12种药物配伍后外观、pH和紫外吸收均无明显改变.结论:肿节风注射液与酚磺乙胺,三氨唑核苷、青霉素、甲硝唑应谨慎配伍.与其它12种药物可配伍应用.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管碟法与UV紫外法测定氯霉素滴耳液含量的比较

    目的:建立了氯霉素滴耳液的微生物二剂量含量测定方法,并与UV法进行比较.方法:微生物法测定条件为:检定菌:藤黄微球菌,培养基:II号培养基(pH7.8),缓冲溶液:磷酸盐缓冲液(pH6.0),剂距比为2:1.剂量反应直线方程的范围在0.8-5.6 μ g@ml1,r=0.9992,紫外分光光度法氯霉素的线性范围18-24μ g@ml1,r=0.9999,抗生素微生物法平均回收率98.88%,RSD为0.26,UV法平均回收率为99.15%,RSD为0.46.结果:两种含量测定方法具有可比性,经t检验显示: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两法均可用于氯霉素甘油的质量控制.但UV法更简单、快速、正确.

    作者:赵懿清 刊期: 2003年第22期

  • 75例猝死的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猝死的病因及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我院急诊科自1961年-2002年因心脏病,坏死性胰腺炎,以及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猝死的75例进行了回顾性的临床病理分析.结果:本组分为老年组和非老年组,老年组年龄59-87岁,平均68岁,非老年组年龄14-58岁,平均43.5岁.57例为心源性猝死(SCD)76%,非SCD 18例(24%).SCD中:冠心病猝死36例(36/57),36例冠心病猝死病人病理解剖发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31例.非SCD 18例,急性坏死性胰腺炎8例,尸检病理发现:胰腺有明显的出血,坏死性改变,胰腺肿大成黑棕色或暗红色.结论:积极防治冠心病高血压是减少猝死发生的根本措施,对突发的腹部疼痛,不能忽视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作者:索爱生;曹素艳;朱越 刊期: 2003年第22期

  • 地塞米松过敏反应27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发生过敏反应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分析我院发生的8例及近年文献报道的19例发生地塞米松过敏的临床资料.结果:静滴、静推或肌肉注射地塞米松均可发生过敏反应,以静推发生率较高.结论:临床应重视地塞米松过敏反应,可使用苯海拉明或肾上腺素治疗.

    作者:何晓英;汪溦;余蜀萍;罗蓉;袁立加 刊期: 2003年第22期

  • 多发性骨髓瘤治疗后并发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1例

    患者,男,70岁.确诊多发性骨髓瘤3年,为巩固治疗于2003年3月入院.患者1998年10月感冒住院,查体:无阳性体征.X片:肺内感染,无骨质破坏.

    作者:刘平;唐培红;陈燕;张岩 刊期: 2003年第22期

  • 他汀类药物的研究进展

    概述了他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不良反应,以及各种不同的他汀类药物,包括近年来发展的他汀类药物的临床研究应用.

    作者:谢黎崖;张黎静 刊期: 2003年第22期

  • 内窥镜鼻窦手术56例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提高鼻内窥镜手术疗效的方法.方法:对40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行经鼻内窥镜手术.结果:40例中随访半年以上者34例,治愈25例(73.5%),好转7例(20.6%),无效2例(5.9%),总有效率94.1%.无严重术后并发症,术后出血1例,中鼻甲与鼻中隔粘连2例(2侧).结论: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具有良好的疗效.手术操作训练准确,彻底清除病变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作者:车珂琰 刊期: 2003年第22期

  •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分型大肠埃希菌

    目的:对大肠埃希菌(E.coli)进行随机扩增多态性DM(RAPD)法基因分型并应用于医院感染的判断.方法:以优化的随机引物、反应体系和扩增条件对临床分离的161株E.co1i进行RAPD法基因分型并按指纹图上DNA条带数及片段大小绘制基因分型图谱,同时对E.coli的医院内感染进行了观察与分析.结果:161株临床分离E.coli共得RAPD型120种;E.co1i的医院内感染确实存在.结论:RAPD法可将E.coli分型120种并有效应用于E.coli医院内感染的判断.

    作者:叶明亮;李晓娣;公衍文;侯晓琦;吕波;薛燕 刊期: 2003年第22期

  • 清热止咳合剂的质量监控及临床疗效观察

    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是由多种病毒或细菌混合感染所致,我院自制清热止咳合剂用于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李春;黄春玲 刊期: 2003年第22期

  • 电话回访式健康教育在高血压病人中的应用

    高血压病不再被认为是局限于心血管系统受累的疾病,而是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遗传的综合征[1].资料显示[2],我国的高血压患病率逐年增高.近3年来,我院对高血压出院患者进行了电话回访式健康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方法、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唐莉;梁颖;吴小青 刊期: 2003年第22期

  • 临床实习与临床教改

    对临床实习学生进行出科考核,其试卷(包括妇产科、儿科、五官科含耳鼻喉科、口腔科、眼科)随机抽取47份,及原在校学习上述各门课后试卷进行卷面分析,两种试卷考试题型、题量、记分方法相同,分析两卷在部分内容上的分数差距,论证临床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临床教育的培养目标,应立足于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满足社会需求.围绕培养目标,进行临床教学改革.

    作者:余庆云;朱宏 刊期: 2003年第22期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预防

    目的:观察改进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方法及术后应用乌司他丁及奥曲肽对术后胰瘘的防治.方法:67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病人随机分为两组:1组单独应用奥曲肽38例.2组:应用乌司他丁+奥曲肽29例.观察两组病人术后胰瘘发生率,住院天数,术后胰液量,胰淀粉酶值方面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奥曲肽组胰瘘的发生率为5.3%.乌司他丁+奥曲肽组无胰瘘发生,在住院天数,术后胰液量,胰淀粉酶值方面两组统计学方面有明显差异(P均<0.01).结论:改进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方法及乌司他丁联合应用奥曲肽对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胰瘘的防治有着明显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作者:孟珂伟;周先亭;潘承恩;吕毅;于良 刊期: 2003年第22期

  • 利复星治疗251例支原体尿道(宫颈)炎疗效观察

    本文通过对251例支原体尿道(宫颈)感染的患者随机分组治疗,治疗结果强力霉素组总有效率71.79%,利复星组总有效率84.70%,强力霉素+利复星组总有效率92.05%.发现利复星对支原体引起的NGU有很好的疗效.

    作者:印海鹏;孙蔚斌;鄂馨梅;张迎春;罗正国 刊期: 2003年第22期

  • SICU病人腹腔内压力改变对心肺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目的:本研究通过前瞻性动态监测收住于SICU的腹部手术后及重症病人腹腔压力(IAP)变化,了解IAP升高的相关因素,及其与血流动力学、呼吸功能等方面变化的相关关系;对导致IAP升高的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影响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前瞻性选取外科ICU病人24例,依据经尿道膀胱内压力测量值分为两组(IAH组与对照组),监测中心静脉压、动脉血氧分压、气道峰压(Ppeak)等指标的变化,结合术后并发症、MODS/MOF及死亡人数等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IAH组与对照组比较CVP在IAH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呼吸参数两组存在统计学差异.APACHE Ⅱ有显著性差异,IAH组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发生MODS/MOF及死亡人数两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IAP升高程度越严重,与血流动力学、呼吸指标相关性也越好.IAH病人发生伤口感染,伤口裂开及延迟愈合等并发症明显增加.

    作者:李彤;许媛;毛羽;张立军 刊期: 2003年第22期

  • 关于医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体会

    面对现代化人才的培养,医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教学存在明显的不足是:教学目标政治化,教学内容教条化,价值选择一元化,负面效应明显化;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公民与政府的不对等关系,德育教学服务政治的传统,人文意识缺失,缺乏现实理性准则;主要解决对策:弱化政治功能强化教育功能,减少浅陋说教增加人文科学,放弃一元准则提倡个性准则.

    作者:司荣婷 刊期: 2003年第22期

  • 运动试验诱发窦性停搏1例

    患者,女,57岁,藏族,世居日喀则.2002年12月2日因反复性右上腹胀痛4年余,加重1周收入我院普外科.病案号:153157.入院查体:心率80次/min,律齐,心前区闻及Ⅳ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右上腹有明显触压痛,莫菲氏征阴性.

    作者:姚天文;何艳梅;叶萨军;宋娟 刊期: 2003年第22期

  • 老年性疾病的自我保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强度的下降,疾病防治措施的增多,人类的寿命越来越长,老年人越来越多,老年病的自我保健愈来愈重要.老年病的自我保健就是通过日常的休息、运动、饮食等,改善身体机能,增强脏器的功能,从而起到保健的作用.

    作者:于逢水 刊期: 2003年第22期

  • 酸碱失衡代偿幅度计算公式的简便记忆式及推算

    酸碱失衡代偿幅度计算公式通常为代谢性酸中毒(原发异常为[HCO3]↓)的呼吸代偿(PaCO2↓):当[HCO3]每减少1mmol/L时,PaCO2可降低1.2mmHg(1kPa=7.5mmHg);代谢性碱中毒的呼吸代偿:[HCO3]每增加1mmol/L时,PaCO2约升高0.6mmHg;慢性呼吸性酸中毒时的肾代偿:PaCO2每升高1mmHg,[HCO3]可增多0.35mmol/L;慢性呼吸性碱中毒时的肾代偿:PaCO2每降低1mmHg,[HCO3]可减少0.56mmol/L[1.2].

    作者:周文;江学成;胡宁利 刊期: 2003年第22期

  •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判断重型颅脑损伤的预后

    目的:研究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FP)判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对2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BAEP反复测定,动态观察病情转化过程中BAEP各波的变化.结果: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意识改善后BAEP的主要变化是V波的出现,其次是各波分化的改善和潜伏期的缩短.而病情恶化后的改变则相反.结论:BAEP检测可评估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脑干功能并为预后判断提供依据,V波的出现提示脑干功能的恢复,是意识改变的脑电生理学指标.

    作者:曾劲松;徐俊法;郭义君;金萍茜 刊期: 2003年第22期

  • 弥凝减少肝脏创面渗血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弥凝在肝叶切除术中减少渗血的作用.方法:纳入1999年7月-2000年12月我院普外科收治的、需要进行肝叶切除术的胆道系统结石患者60例.随机分为单纯弥凝治疗组和普通止血药治疗组,分别观察术中和术后的肝脏创面渗血量、术后肝下积液形成等情况,同时就该药对凝血功能的影响亦进行了观察.结果:①弥凝组的术中渗血和术后引流量明显减少,但肝下间隙积液形成的例数与对照组比较,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②弥凝对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定量测定值等无影响,但使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浓度明显升高,一定程度上升高了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结论:①术前及术后预防性使用弥凝,可以增强凝血功能,减少肝脏创面的渗血、减少术后引流量,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②弥凝增强凝血功能的机理与升高以vWF为代表的凝血因子Ⅷ系统有关,但不会导致血液高凝状态的产生.③弥凝可以与常规抗凝药物(止血敏、止血芳酸等)合用.

    作者:杨继高;李广阔;李忠友 刊期: 2003年第22期

  • 80岁以上高龄患者应用脊麻的安全性观测

    目的:观测80岁以上高龄患者应用脊麻的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择期髋部手术患者99例,年龄80-98岁,其中股骨粗隆间骨折行套筒钉内固定术50例,股骨颈骨折行股骨头置换术34例,全髋置换术13例,双侧股骨头置换和内固定拆除术各1例.麻醉用药为布比卡因6.0-6.8mg 22例,7.5mg59例,8.3-9mg18例.其中单纯0.75%布比卡因36例,0.75%布比卡因中加0.5-1ml注射用水63例.结果:阻滞平面高为T6,低L1,其中T10-T12者80例,T7-T915例.T6和L1各为3例和1例.术中因平面减退22例经硬膜外追加局麻药5-16ml.其余77例仅在脊麻下完成手术.麻醉中发生低血压25例,发生率为25%.给予了麻黄素或去氧肾上腺素纠治,共给药32次.发生低血压时间短为脊麻给药后5min,平均24.7±23.1min.结论:7.5mg布比卡因脊麻用于高龄髋部手术患者是有效和安全的.鉴于老年机体功能退变,强调充分的麻醉前准备,密切的术中监测,及时处理异常情况对于确保麻醉安全仍是非常必要的.

    作者:招伟贤;黎涌;谢健;柳垂亮 刊期: 2003年第22期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

主管:北京市医学情报所

主办:中华临床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