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电话回访式健康教育在高血压病人中的应用

唐莉;梁颖;吴小青

关键词:
摘要:高血压病不再被认为是局限于心血管系统受累的疾病,而是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遗传的综合征[1].资料显示[2],我国的高血压患病率逐年增高.近3年来,我院对高血压出院患者进行了电话回访式健康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方法、体会报告如下.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氯诺昔康与吗啡术后静脉镇痛的效果比较

    氯诺昔康是新型的非甾体镇痛抗炎药物.它具有消除半衰期短(3-5h)、镇痛作用强、胃肠道副作用少、常规剂量下无中毒性肾损害发生的优点[1].本文通过PCIA氯诺昔康和吗啡的比较,观察氯诺昔康对术后病人的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以及对呼吸循环的影响.

    作者:邵庆祝;储海;王亮 刊期: 2003年第22期

  • SARS定点医院医务人员防护若干问题的思考

    SARS是一种严重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去冬今春在我国26个省、市(不包括港、台)发生疫情.面对突如其来的SARS疫情,由于缺乏认识,病原不明,初期防护工作不到位,使医护人员在救治病人过程中感染发病,有的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由此恐惧心理和个人防护过度在工作中发生.不仅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同时对身体健康带来一定的影响.

    作者:张振福 刊期: 2003年第22期

  • 危重疾病信息计算机管理

    1危重疾病信息管理的意义和现状危重疾病是医疗护理的重点,人力物力投入的主要目标,经验教训积累的主要过程,科研教学的主要对象,更是出文章和成果的主要场所.

    作者:江学成 刊期: 2003年第22期

  • 皮肤炭疽病人的护理

    皮肤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动物源性传染病,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暴露部位开始出现斑疹或疱疹,后肿胀区扩大且坏死溃疡发黑如炭,顾名思义.病人出现发热等全身不适症状,针对病情及心理因素采用恰当的护理,对18例皮肤炭疽病人收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吐的汗;鄢金枝 刊期: 2003年第22期

  • 温补肾阳活血祛风法治疗湿疹169例疗效观察

    湿疹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笔者多年来将温补肾阳、健脾养胃、活血祛风,调节、提高免疫功能法运用于临床治疗湿疹,疗效显著且不复发,无毒、副作用,治愈率97%.患者在接受姜芪散治疗过程中病情加重,病情反复次数的多少与他以前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药物的多少、种类、毒、副作用的大小成正比!治愈后禁止使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药物,以免复发!

    作者:唐钰秋;毕力格;唐景华 刊期: 2003年第22期

  • 厌氧菌感染的SPME+GC快速诊断

    目的:研究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气相色谱(GC)快速诊断厌氧菌感染.方法:标准菌株培养液、临床感染性标本预先进行液化和盐析处理,固相微萃取后进行气相色谱分析,以明确、清晰检出有非乙酸和丙酸的挥发性短链脂肪酸为阳性.结果:临床常见的需氧菌培养液均未检出有除乙酸和丙酸外的其他挥发性短链脂肪酸,厌氧菌培养液均检出有多种除乙酸和丙酸外的其他挥发性短链脂肪酸;80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集痰、含嗽水同步对比检测,集痰、含嗽水厌氧菌培养的阳性率为100%与97.5%,SPME+GC的阳性率为63.75%与0%;220例住院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中,老年患者厌氧菌感染率69.78%(108/155),老年前期患者厌氧菌感染率43.08%(28/65);22例SPME+GC拟诊为下呼吸道厌氧菌感染的患者,加用替硝唑治疗后病情迅速缓解,痰SPME+GC的短链脂肪酸峰数目与面积随病情缓解而减少、消失;腹水等其他临床感染性标本厌氧菌培养与SPME+GC结果完全一致.结论:厌氧菌感染的SPME+GC诊断快速、简便可信.

    作者:薛存宽;王模荣;王玲;蒋鹏;彭端 刊期: 2003年第22期

  • 硬膜外自控镇痛吗啡加新斯的明术后镇痛效果观察

    近年来应用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于剖宫产术后镇痛,为各医院所采用.我院自2000年3月采用该项技术,通过对两种不同镇痛液配方的比较,认为硬膜外自控镇痛液中加用新斯的明能够起到更好的镇痛和减少并发症的作用,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占强;朱丽;刘建;朱朝阳;黄永军 刊期: 2003年第22期

  • 他汀类药物的研究进展

    概述了他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不良反应,以及各种不同的他汀类药物,包括近年来发展的他汀类药物的临床研究应用.

    作者:谢黎崖;张黎静 刊期: 2003年第22期

  • 医院信息系统的安全策略

    2002年4月,卫生部制订了新的<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重点强调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问题.要求门诊系统恢复时间在5-10s之内,系统支持7×24h工作,关键设备必须有备份系统.

    作者:甘霖;余进;印卫路 刊期: 2003年第22期

  • 预防手术病人的皮肤损伤

    病人因手术导致皮肤损伤的原因大致可分为消毒液损伤、压伤、擦伤3大类.病人手术时,无论是台上医生、护士,还是台下医生护士,都把精力放在手术部位和病人的呼吸循环系统等方面的管理,较少有人去注意预防皮肤损伤.

    作者:赖清招 刊期: 2003年第22期

  • 冷冻与甘油保存鼠坐骨神经异体移植再生效果的对比研究

    目的:通过比较液氮冷冻和甘油处理两种方法保存大鼠坐骨神经进行异体移植的效果,探索出一种较好的进行异体神经移植的方法.方法:取3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液氮冷冻同种异体神经移植组(A)、甘油处理同种异体神经移植组(B)、自体神经移植组(C).术后分别于4周、8周和16周对移植神经行大体和光镜、电镜、电生理、轴突图像分析等检查.结果:3组中以自体神经移植组再生效果好,异体神经移植组中以甘油保存神经移植组神经再生情况优于液氮冷冻保存神经移植组.经统计学处理,神经电生理结果和轴突图像分析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同种异体神经用甘油处理和液氮冷冻处理后,进行移植能够有效的促进神经再生,甘油保存同种异体神经为佳.

    作者:张继春;田德虎;韩金豹;张秀丽;张经歧 刊期: 2003年第22期

  • 弥凝减少肝脏创面渗血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弥凝在肝叶切除术中减少渗血的作用.方法:纳入1999年7月-2000年12月我院普外科收治的、需要进行肝叶切除术的胆道系统结石患者60例.随机分为单纯弥凝治疗组和普通止血药治疗组,分别观察术中和术后的肝脏创面渗血量、术后肝下积液形成等情况,同时就该药对凝血功能的影响亦进行了观察.结果:①弥凝组的术中渗血和术后引流量明显减少,但肝下间隙积液形成的例数与对照组比较,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②弥凝对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定量测定值等无影响,但使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浓度明显升高,一定程度上升高了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结论:①术前及术后预防性使用弥凝,可以增强凝血功能,减少肝脏创面的渗血、减少术后引流量,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②弥凝增强凝血功能的机理与升高以vWF为代表的凝血因子Ⅷ系统有关,但不会导致血液高凝状态的产生.③弥凝可以与常规抗凝药物(止血敏、止血芳酸等)合用.

    作者:杨继高;李广阔;李忠友 刊期: 2003年第22期

  • 高脂血症和粘附分子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isi, As)目前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顽症,怎样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并发症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

    作者:陶玲;刘铭 刊期: 2003年第22期

  • 曼陀罗中毒3例报告

    我科1996年9月-1999年9月期间共收治曼陀罗中毒3例,现报告如下.1病例报告例1:患儿,女,5岁.误食曼陀罗菓约1h发病,6h入院.

    作者:梁瑞珍 刊期: 2003年第22期

  • 地塞米松过敏反应27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发生过敏反应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分析我院发生的8例及近年文献报道的19例发生地塞米松过敏的临床资料.结果:静滴、静推或肌肉注射地塞米松均可发生过敏反应,以静推发生率较高.结论:临床应重视地塞米松过敏反应,可使用苯海拉明或肾上腺素治疗.

    作者:何晓英;汪溦;余蜀萍;罗蓉;袁立加 刊期: 2003年第22期

  • 术后镇痛并发锥体外系症状3例

    为防治术后镇痛引起的恶心呕吐,每100ml镇痛液中加入氟哌利多5mg,现将我院并发锥体外系症状的3例报告如下.

    作者:孙小千;张维政 刊期: 2003年第22期

  • 自体肿瘤疫苗的临床应用体会

    恶性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而肺癌在我国及发达国家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占恶性肿瘤的首位.传统的治疗主要采用手术、放疗、化疗等手段.但体内残留的肿瘤细胞是复发的根源.

    作者:王俊娥;梁广玉;陈桂芝;朱晓梅;王志强 刊期: 2003年第22期

  • 27例肺结核合并院内绿脓杆菌肺炎的护理体会

    绿脓杆菌肺炎是一种严重而又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多以院内感染的形式出现,常发生于免疫功能低下或有严重基础疾病患者[1].

    作者:董莉莉 刊期: 2003年第22期

  • 烧伤残余创面的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烧伤残余创面类型及其治疗方法.方法:依据残余创面形成的主要原因,将218例烧伤残余创面分为3型:感染型;营养不良型;并指导临床用药,感染型主要依据细菌培养药敏的结果,金葡菌和绿脓杆菌占主导地位,选用有效抗菌药物,氟哌酸,利福平,碘伏;营养不良型采用素高捷疗能改善细胞对氧的利用与组织营养:勉强愈合型主要采用能刺激正常组织和细胞培植的EGF.结果:141例在3周内愈合,32例4周内愈合,45例治疗1周显效,带药走诊,随访愈合.结论:对残余创面分型基本概括了残余创面形成的主要原因,经过分型抓住了主要矛盾,选用针对性药物处理,促进残余创面愈合,减少患者痛苦.

    作者:刘柏林 刊期: 2003年第22期

  • 显微手术治疗镰幕区脑膜瘤2例报告

    镰幕区脑膜瘤因其位置深,周围结构重要,手术风险大,而难以全切除.本文报告2例效果较好.

    作者:薛洪利;魏学忠;于春泳 刊期: 2003年第22期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

主管:北京市医学情报所

主办:中华临床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