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马斯平、君刻单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性脑膜炎临床报告

于永发;余春江;张忠进;董恺;王丽;黄湘楠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 脑膜炎, 马斯平, 君刻单, 院内感染, 耐药性
摘要:报告铜绿假单胞菌性脑膜炎12例,对多种抗生素耐药,病程迁延反复,采用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吡肟(马斯平)与氨曲南(君刻单)联合治疗,5-7日后即出现显著效果,疗效稳定,全部治愈,无明显副作用.表明第四代头孢菌素在治疗院内难治性感染,特别是革兰氏阴性菌感染方面可发挥重要作用.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体外循环不阻断升主动脉心内直视手术临床应用

    我院自1996年10月-2002年10月共施实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600余例.其中采用浅低温不阻断升主动脉心内直视手术116例.取得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郭银堂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区域内医院临床学科效率影响因素研究

    对某区域医院临床学科效率、服务量、规模、特色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证明特色学科在临床学科中发挥重要作用,临床学科存在规模过大、效率不高、负荷不重等现象.适度规模、提高效率是区域医院临床学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作者:周宝宏;孙金海;张鹭鹭;赵静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护理体会

    股骨头缺血坏死是一种常见病,其病因复杂,治疗方法较多,疗效不一.本文根据我院收治的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用介入方法治疗,初步探讨了股骨头缺血坏死对介入治疗的敏感性,现将我们对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臧静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Survivin及其在人类肿瘤研究中的意义

    凋亡抑制延长了细胞的寿命,有利于突变的积累,是恶性肿瘤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1].研究凋亡的调节机制对于弄清肿瘤的发病机制及提供新的肿瘤诊断预后标志、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郭振亮;丛德刚;郭仁宣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荟萃分析

    目的:验证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疗效,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SLE的长处和不足.方法:对1989年-2000年为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收录、具有西药对照的中西医结合治疗SLE论文16篇,共计2585例LN患者(中西医结合(CW)组1617组,西药对照(W)组733例,中药对照(C)组235例]实施荟萃分析.结果:①近期疗效:CW组显效率明显高于W组,CW组的无效率和死亡率明显低于C组和W组;②远期疗效:CW组的缓解率、稳定率以及工作率、家务劳动率明显高于C组和W组,复发率、死亡率和劳动丧失率明显低于C组和W组;③CW组药物副作用发生率明显低于W组,皮质激素减量率和减药剂量明显高于W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SLE明显优越于单纯西医治疗.

    作者:孙雪峰;叶任高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医院内感染在急诊工作中的重要性及预防

    医院内感染是指医院内引起的各种疾病感染.医院尤其是急诊科,其一方面是医治疾病的场所,另一方面又因患者聚集,病种繁多,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交叉感染的机率很大;有些医疗仪器在使用中亦可作为传播疾病的媒介,因此为了患者与自身的健康,医院感染越来越引起急诊工作者的关注.

    作者:陈永平;刘桂菊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卡维地洛对高血压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目的:研究卡维地洛对高血压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80例高血压病患者按随机配对原则分入卡维地洛组(a组)及络德组(b组),分别给予不同厂家生产的卡维地洛口服,总疗程8周,其中35例病人(a组20例,b组15例)在用药前后测定血浆一氧化氮,30例(a组15例,b组15例)病人测定用药前后血浆过氧化物歧化酶及丙二醛.10例健康对照组测定血浆一氧化氮,过氧化物歧化酶及丙二醛.结果:两组高血压患者用药后血压均明显下降,卡维地洛组由165.28±11.69/98.90±9.95mmHg降至142.98±15.87/85.41±8.22mmHg(P<0.01),降压总有效率85%,络德组由166.54±13.24/97.56±11.41mmHg降至140.77±12.98/81.23±8.58mmHg(P<0.01),总有效率84.6%.两组高血压患者的血浆一氧化氮分别为71.38±20.01 μ mol/L,及70.65±17.41 μ mol/L,均低于正常对照组(83.56±14.04 μ mol/L)(P<0.05),两组药物均可升高一氧化氮,卡维地洛片组上升至87.07±31.97 μ mol/L(P<0.05),络德组上升至95.51±31.11μ mol/L(P<0.01);两组患者的血浆过氧化物歧化酶分别为:卡维地洛组为68.30±5.32Nu/ml络德组为63.72±10.00Nu/ml,均高于正常对照组(23.86±10.41Nu/ml,P<0.01),用药后两组的过氧化物歧化酶均下降,卡维地洛组为34.51±20.02Nu/ml,络德组为29.58±19.89Nu/m1,下降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病人的血浆丙二醛均高于正常对照组(4.53±0.55nmmol/L),卡维地洛组为6.55±2.48nmol/L(P<0.05),络德组为6.39±2.21nmol/L(P<0.01),用药后两组的丙二醛均下降,卡维地洛组为4.54±0.68nmol/L(P<0.01),络德组为4.44±0.43nmol/L(P<0.01).结论:卡维地洛具有理想的降压疗效,并可升高血浆一氧化氮,有抗氧化作用,从而可以改善内皮功能,并可能具有靶器官保护作用.

    作者:佟翠艳;于波;胡健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外源性白介素-10对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肝损害时一氧化氮水平、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IL-10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肝损害大鼠胰腺、肝脏组织中一氧化氮合成酶表达的影响及ANP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5%牛磺胆酸钠逆行胆胰管注射建立大鼠ANP肝损害模型,随机分成3组:30只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IL-10腹腔注射治疗30只,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组30只,观察血中NO含量变化.观察了胰腺、肝脏组织中一氧化氮合成酶表达的变化,肝、胰腺组织病理改变.结果:建立ANP模型后6h、12h、24h,血中NO水平明显升高,一氧化氮合成酶表达阳性渐升高,IL-10治疗后,IL-10组NO水平降低,一氧化氮合成酶表达阳性表达降低,肝、胰腺组织损害也相应减轻.结论:N0和iNOS参与了ANP肝损害发病机制,IL-10通过降低NO和iNOS水平对ANP具有防治作用.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早期给予IL-10对减轻肝脏、胰腺病变的程度,改善预后可能是有益的.

    作者:谷俊朝;王宇;薛建国;张忠涛;李建设;周延忠;郭振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阿霉素海藻酸钠-壳聚糖微囊的释药及其体内外抗癌作用

    目的:考察阿霉素海藻酸钠-壳聚糖微囊(ADM-ACM)的释药特性及其体内外抗癌作用.方法:采用乳化胶凝法制备ADM-ACM,考察微囊的释药特性.以凋亡细胞的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及SRB活细胞染色法考察ADM-ACM的体内外抗癌活性.结果:本文制备的ADM-ACM具较高的载药量,当药载比为2mg/ml,载药量达11%左右.载药微囊中ADM在PBS(pH=7.4)中突释后缓慢释放,12h时达45%左右.体外抗癌实验表明,空白微囊对BGC-823、Bel-7402及Hela三种癌细胞株无毒性,ADM ACM对它们的抑制作用明显优于ADM溶液.TUNEL实验显示ADM-ACM(60.85%)引起兔肢体VX2肿瘤细胞凋亡的阳性率远高于原料药(3.98%)及空白微囊(3.97%).结论:本文制备的ADM-ACM的体内外抗癌活性均显著强于原料药.

    作者:李沙;汤小东;邓声菊;郭卫;侯新朴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胃溃疡愈合前后粘膜SMAD3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通过研究愈合前后胃溃疡患者胃粘膜中SMAD3蛋白的表达水平,初步探讨其在溃疡发生及愈合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结果:20例治疗前后活动性胃溃疡患者胃粘膜组织中SMAD3蛋白的表达水平(以平均吸光度A值表示)为0.9125±0.0158,与治疗后(0.3522±0.01 7)相比明显增高,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SMAD3蛋白的高表达可能与胃溃疡的发生有关,并对溃疡的愈合起抑制作用.

    作者:梁增文;张法灿;梁列新;王天才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腹腔镜下胆囊管异常的处理方法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胆囊管异常的处理方法.方法:将72例胆囊管增粗与结石的患者采用腔内结扎胆囊管,术中行胆道造影.结果:LC术中异常胆囊管采用结扎处理,术后无1例出现胆瘘及其它并发症,采用术中胆道造影,发现胆总管结石13例,左肝内胆管结石2例,右肝内胆管结石1例,胆道畸形3例,迷走胆管1例,胆囊管与胆总管并行畸形3例,假阳性2例,准确率97.2%.结论:腹腔镜下结扎异常胆囊管是一种安全、经济、实用方法,加之术中胆道造影可及时发现胆道本身与胆道内异常,术中可避免胆道损伤,术后减少并发症,同时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作者:杨绥冲;聂勇;黄建峰;王毅;欧阳宏杰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循环呼吸骤停46例复苏成功的临床分析

    目的:提高急诊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方法:总结1980年-2001年10月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循环、呼吸骤停46例病人抢救成功的经验,对其发病原因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了探讨.结果:33例抢救成功,成功率(71.1%);13例死亡(28.3%),其中12例心肺复苏后24-72h合并严重的肺部感染,呼吸衰竭,呼吸机辅助呼吸后肾功能衰竭而死亡;另1例,合并肺性脑病呼吸衰竭,家属放弃治疗,死亡.结论:无论何种原因发生的循环,呼吸骤停,应及时进行抢救,争取时间及早复苏,加快病愈及恢复.

    作者:索爱生;朱越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复方虫草颗粒中腺苷的含量

    目的:建立复方虫草颗粒中腺苷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C18柱,流动相为磷酸二氢钾溶液(0.05mol/L)-甲醇(90:10),检测波长259nm.结果:此法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98%.结论:方法简便可靠,分离度好,可用于复方虫草颗粒的质量控制.

    作者:郭晨雯;丛江;张春辉;吴爱英;庞靖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去甲长春花碱联合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去甲长春花碱(NVB)加顺铂(DDP)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毒性反应.方法:通过去甲长春花碱加顺铂联合化疗方案,每21-28天为1周期全身给药,共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45例.男30例,女15例;年龄30-65岁,中位年龄56岁.其中腺癌32例,鳞癌13例;临床分期Ⅲa期15例,Ⅲb期23例,Ⅳ期7例;初治26例,复治19例.结果:45例中CR1例(2.2%)PR18例(40.0%),SD16例(35.5%),PD10例(22.2%),总有效率42.2%(19/45),中位缓解期6个月(2-17个月),中位生存期10个月(4-21个月),77.8%病人自觉症状减轻至消失.19例复治者中有4例获得部分缓解,26例初治者中有14例获得部分缓解,1例获得完全缓解.毒副反应以骨髓抑制为主,白细胞下降发生率为91.1%,Ⅲ-Ⅳ度占44.4%(20/45),血小板下降为31.1%,血红蛋白下降为55.6%,均为Ⅰ-Ⅱ度;胃肠道反应Ⅱ度以上占46.7%,病人可以耐受,这可能与化疗前用恩丹西酮预防消化道反应有关;静脉炎发生率低而轻(13.3%),这与我们严格按照NVB操作常规有关.结论:NP方案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有较好的疗效,毒副反应可以耐受,可以作为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首选方案.

    作者:柯玉华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CHF治疗中血浆醛固酮变化规律与心率变异的生物钟规律相关性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衰(CHF)常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治疗后,血浆醛固酮(A1d)活性的变化规律、醛固酮逃逸程度与预后因素密切相关的心率变异各能谱范围及各能谱之间的生物钟规律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116例充血性心衰患者ACEI治疗前、治疗1个月、3个月后血浆RAS(rennin-angiotension system)系统的活性、观察其变化规律.根据醛固酮逃逸程度分为两组:升高超过基线水平20%(组1,n=51)和超过基线水平但达不到20%(组2,n=65).比较两组间心率变异各能谱范围及其24h昼夜规律的变化.结果:①与基线水平相比较ACEI治疗后1个月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活性明显降低(P<0.05);治疗3个月后Ang Ⅱ有所回升与基线水平比较(P>0.05)与治疗1个月时比较(P<0.05).②与基线水平比较ACEI治疗后1个月血浆Aid明显下降(P<0.01);继续治疗到3个月时明显增高,与基线水平比较(P<0.01),与治疗1个月时比较(P<0.01).③组1与组2比较心率变异总能谱(TF)、极低能谱(VLF)、低能谱(LF)明显下降(P<0.05;P<0.05;P<0.01);高能谱(HF)及HF/LF两组差别无显著性;醛固酮逃逸严重组(组1)心率变异各能谱24h昼夜规律消失,各能谱呈低平曲线.结论:①充血性心衰患者ACEI治疗后,确实可观察到醛固酮逃逸现象,且这一现象在治疗3个月时表现已很突出.②醛固酮逃逸明显的病人比较来说,与预后因素密切相关的心率变异各能谱TF、VLF、LF明显下降,且昼夜规律消失.提示醛固酮逃逸程度可能与预后密切相关.

    作者:高修仁;彭龙云;曾群英;马虹;罗斌;谢耀群;段大跃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HBV慢性感染必需抗病毒治疗

    目的:探讨HBV慢性感染治疗如何保肝的相关问题.方法:收集内脏材料送检HBVM和HBVDNA,为探讨抗病毒病因治疗提供证据.结果: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和HBVDNA定性、定量检测,均证明HBV感染人体后,除肝脏外,同时亦侵入脑、肾、脾、胃等脏器,而且均出现相应病损和功能障碍.结论:HBV感染人体后侵及多脏器,因而治疗原则应是抗病毒为主,而且新型免疫调节剂和贺普丁联用,可使HBVDNA顺利阴转.

    作者:张光曙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莲须治疗秋季腹泻的疗效观察

    我科于2000年10月-12月应用中药莲须治疗秋季腹泻5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秀芳;高秀敏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指导口腔医学生与病人进行沟通的方法技巧探讨

    口腔医生与患者沟通是人际关系的一门艺术,也是口腔医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我们通过长期的医疗教学实践认识到,作为一个口腔医务工作者,不仅要掌握口腔医学技术,而且要注意与患者沟通的技巧,这有助于口腔医疗的效果和质量,也是口腔医生必须具备的执业能力.

    作者:李晓智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14C尿素呼气试验(UBT)检测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0例患者并通过胃镜检查以快速尿素酶试验(RUT)检测结果作为诊断Hp的标准对照,评价14C-尿素呼气试验诊断Hp感染的特异性,敏感性和准确性.结果:在快速尿素酶检测Hp呈阳性的45例中,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Hp阳性为43例,阴性的为2例,其诊断HP感染的敏感性95.6%(43/45),特异性100%(15/15),准确性96.7%(58/60).结论:14C-尿素呼气试验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一种简便可靠的非侵入性Hp检测方法.

    作者:祁小鸣;李萍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乳腺癌中P53和C-erb B-2基因蛋白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P53和C-erb B-2基因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乳腺癌标本98例,使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P53和C-erbB-2基因蛋白的阳性率.结果:P53和C-erb B-2在乳腺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46.93%和54.08%.浸润性导管癌和浸润性小叶癌中P53和C-erb B-2阳性率明显高于导管内癌及小叶原位癌(<0.05).结论:P53和C-erb B-2过表达是乳腺癌预后不良的重要指标.

    作者:薄爱华;许永利;张剑虹;屈明;刘振显;郭中英;白丽娜 刊期: 2003年第09期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

主管:北京市医学情报所

主办:中华临床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