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娟
目的观察美洛尔对老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双盲的方法,对56例经动态心电图监测证实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老年冠心病患者,观察美托洛尔及心痛定的抗缺血的近期疗效.结果两类药物对减少老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均有效,但以美托洛尔明显,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而且美托洛尔抗缺血的持续时间长于心痛定.结论美托洛尔可作为老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首选药物.
作者:于世凯;李忠诚 刊期: 2004年第17期
早孕因子(early pregnancy factor,EPF)是一种具有免疫抑制和生长调节作用的妊娠相关蛋白.因为它具有免疫抑制性,可抑制玫瑰花环形成,故通常用玫瑰花环抑制实验来检测.有报道EPF与分子伴侣10(Cpn10)有同源性,但它们又不完全相同,Cpn10在细胞内与Cpn60特异性结合辅助蛋白质正确折叠,EPF则作为细胞外蛋白发挥作用.实验表明除孕血清外,在患肿瘤的病人和动物血清中、小鼠肝脏部分切除后的鼠血清中也检测到了EPF,这说明它除了免疫抑制性外,还具有类似生长因子的作用.因此它在临床有很广泛的用途,本文就EPF的生物学活性及其在临床工作上的研究和应用前景做一综述.
作者:孙文东;张坚;赵丽霞;刘晓宇;史敏;徐程 刊期: 2004年第17期
剖宫产术能解决产科的并发症及难产等问题,降低围生儿死亡率,但剖宫产手术在胎头高浮、麻醉效果欠佳时,徒手取胎头往往较为困难.目前随着对美容要求的提高,选择腹部横切口剖宫产术已愈来愈多.
作者:庞义坚 刊期: 2004年第17期
目的对严重前颅底骨折致口鼻大出血休克7例患者采用边抗休克边行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分析,总结经验.方法对由于前颅底骨折致口鼻大出血病人,即行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保证呼吸道通畅,抗休克同时送介入室行颈动脉造影,找出出血血管,然后通过介入手段直接血管内填塞阻止出血.可见眶下动脉出血3例,颞深前动脉出血1例,蝶腭动脉2例,筛动脉1例.结果7例经介入治疗口鼻大出血均得到控制,无颜面缺血坏死及栓塞物脱落等并发症.1例由于合并硬膜下血肿,经介入治疗成功止血,休克纠正后出现呼吸突然停止,复查CT示血肿明显增大,考虑脑疝抢救无效死亡.余6例均治愈出院.结论采用血管内介入填塞治疗严重前颅底骨折致口鼻大出血休克病例,能迅速控制大出血,抢救休克,行之有效,有条件医院不妨试行,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赖廷海;蒋学军;朱伟玲 刊期: 2004年第17期
近年来,随着B超CT等影像学检查手段越来越普遍地应用于临床常规检查、健康检查,无症状小肾癌的发现机率逐渐增多,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宝贵时间.我院自1995年7月-2003年11月共发现的7例无症状小肾癌均得到了及时诊治.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福来;马兵;严香兰;芦海滨 刊期: 2004年第17期
目的探索脂肪栓塞综合征(FES)的早期发现和护理要点.方法对近5年救治的18例FES的救治护理过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除1例暴发型82岁老年人病情凶险抢救无效死亡外,17例病人均临床治愈,无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在多发性骨折,特别是长骨骨折病人应严密观察病人的呼吸、意识情况,注重预防,及早发现,早期综合治疗,精心护理,对FES的治疗成败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胡利君;朱玉华;陈慕芬;郝淑芹;江帆;杨琴;刘安庆;王景梅 刊期: 2004年第17期
冠心病急性事件(急性心肌梗死和恶性心律失常)是临床上常见疾病,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和死亡率、致残率逐年上升,是危害我国人民群众生命的常见病.急性心肌梗死多在院外社会上发生,临床症状主要以胸痛为主诉,也有以背部痛疼和上腹部痛疼为主诉,临床比较容易处理,而以头痛为诉的较为罕见,现将我院二例报道如下.
作者:丁芳 刊期: 2004年第17期
生产和生活中一氧化碳中毒是内科急症之一,现就CO中毒致一过性房颤、偏瘫、精神障碍1例报告如下.
作者:史俊霞 刊期: 2004年第17期
目的总结回顾10年来我院78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治疗方法、临床效果分析.方法钻孔引流术、小骨窗血肿引流术、去骨瓣血肿清除术.结果78例中存活61例,年龄60以下53例,61-70岁8例.死亡17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率21. 8%.其中71岁以上全部死亡.结论全面了解高血压脑出血的预后因素,掌握手术适应证,把握手术时机及手术方法,是提高高血压性脑出血生存率、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作者:王建国;黄卫 刊期: 2004年第17期
毒性中药炮制中的筛选、水漂洗、加热、除油、加辅料炮制等去毒方法行之有效.
作者:范廷英 刊期: 2004年第17期
目的综述介绍近年来国内常用的抗高血压药物和治疗方案,为高血压的药物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广泛查阅近年的有关抗高血压药物和治疗的文献报道,了解其现状,客观分析各类降压药物和治疗方案的利弊.结果与结论各类抗高血压药物和各种联合用药治疗方案都有自身的特点.应结合患者不同的情况和并发症,选择适合患者本身情况的药物和治疗方案,既安全又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尹兆灿 刊期: 2004年第17期
静脉输血在护理操作中较为常见,尤其在手术中、妇科急腹症、失血性休克等紧急情况下,需要将血液在很短的时间内快速输入体内.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使用的一次性输血器即使甩12号针头并将调节器全部放开,也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作者:佟志红 刊期: 2004年第17期
目的研究中药植物萃取液加基质复配而成的系列产品,对治疗黄褐斑的疗效.方法将Herbs祛斑系列产品以不同剂型种类作用于体外.结果治疗组治愈6例,达19.4%,显效14例,达45.2%,有效5例,达16.1%;总有效率为80.6‰对照组治愈4例,达13.3%;显效10例,达33.3%;有效10例,达33.3%;总有效率为80.0%.结论Herbs祛斑系列在体表能明显抑制酪氨酸酶活性,消除氧自由基,从而达到养颜祛斑且对皮肤无任何刺激.
作者:夏瑞英;李军;徐巧玲;杜凡 刊期: 2004年第17期
目的建立人血浆中尼莫地平的HPLC-MS法,以测定国产片剂的人体生物等效性.方法血样经碱化后乙酸乙酯提取,进行HPLC-MS分析,色谱柱Hypersil ODS(5μm,150mm×4.6mm),流动相为甲醇-水冰醋酸(85:15:0.1),内标为尼群地平,检测离子为[M+Na]+44.1(尼莫地平)[M+Na]+383.1(内标) ,裂解电压为80V.20名健康受试者交叉口服两种国产尼莫地平片剂,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并估算其相对生物利用度,判断生物等效性.结果在1-200ng/ml范围内尼莫地平与内标峰面积比值与浓度线性关系良好(r=0.099845),低可定量浓度为0.3ng/ml,提取回收率为74.8%-93.2%.以AUC0-12计算的片剂相对生物利用度为99.8%±6.6%.结论本实验建立的分析方法灵敏、准确、简便.统计学结果表明两种制剂量生物等效.
作者:邹健军;丁黎;谭文明;张树来 刊期: 2004年第17期
我院骨科从1991年3月-2003年7月采用闭式冲洗引流治疗四肢枪击伤25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肖正龙;翁树秋;徐景卫 刊期: 2004年第17期
目的观察负载抗原的树突状细胞与自体CIK细胞共培养后培养物的表型、增殖活性变化,及DC对CIK细胞毒活性的影响.方法提取CML缓解期的BMMNC,常规诱导出DC及CIK细胞,用自体白血病细胞反复冻融抗原冲击DC,并和CIK细胞共培养,动态观察CIK细胞增殖活性和表型变化;并用MTT法检测其对自体白血病细胞、K562细胞、HL60细胞的杀伤效率.结果DC与CIK细胞共培养,通过彼此的相互作用诱导出比CIK细胞增殖活性和杀伤活性更强的细胞群体.经抗原负载的DC活化的CIK,对自体白血病细胞、K562细胞的杀伤活性高于单纯CIK细胞,差异显著(P<0.05).二者对HL60细胞的杀伤活性无显著差异.结论DC与CIK共培养细胞是一种增殖活性和细胞毒活性高于CIK细胞的免疫活性细胞,经肿瘤抗原冲击的DC能明显提高CIK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性杀伤活性.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郑转珍;乔振华;鹿育晋;朱镭;李国霞;张丽;崔月娥 刊期: 2004年第17期
目的了解我院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泌尿道感染病原菌对加替沙星等抗菌药物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加替沙星对303株临床分离致病菌体外抗菌活性,并与左氧氟沙星、司帕沙星、环丙沙星、头孢噻肟比较.结果试验结果表明,加替沙星具有强而广谱的体外抗菌活性.在革兰氏阳性菌中,加替沙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及其它葡萄球菌的MIC50分别为≤0.03mg/L、0.25mg/L、≤0.03mg/L,MICg0分别为0.25mg/L、0.5mg/L及0.06mg/L;革兰氏阴性菌中,加替沙星对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白氏菌、不动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的MIC50分别为≤0.12mg/L、≤0.03mg/L、≤0.03mg/L及0.12mg/L,MIC90分别为1mg/L、 0.12 mg/L、0.25mg/L及1mg/L.对链球菌、阴沟肠杆菌、流感嗜血杆菌、奇异变形杆菌、弗劳地枸橼酸杆菌及粘质沙雷氏菌,加替沙星亦有明显的抗菌活性.结论加替沙星对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泌尿道感染常见病原菌的抗菌活性强,可用于敏感菌引起的各种社区获得性呼吸道及泌尿道的各种感染.
作者:余泽波;黄文祥;蔡素芳;李崇智 刊期: 2004年第17期
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发生一支或二支冠状动脉的急性闭塞,由于心肌持久的缺血、缺氧而发生的局部坏死,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过去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高达30%-40%,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目前病死率已下降至10%-15%.我科自2003年1月-2004年1月对93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进行了溶栓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大大提高了急性心肌梗死的治愈率.现将我们治疗过程的观察、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李鑫 刊期: 2004年第17期
目的分析结核抗体、定量PCR、γ-干扰素在结核性胸腔积液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应用结核杆菌TB特异性抗体、聚合酶链反应、γ-干扰素三种检测方法对我院门诊51例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30例癌性胸腔积液患者进行检测分析.结果三种检测方法匀显示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性胸腔积液患者.统计学经处理存在显著性差异,γ-干扰素指标尤为显著.结论γ-干扰素检测可以作为结核性腔腔积液诊断的重要参考指标,在临床实践中如果三种检测方法相互印证有助于结核性胸腔积液的诊断.
作者:高同军;李有才;陈希琛;王庆枫 刊期: 2004年第17期
目的了解艾司洛尔在颈丛阻滞麻醉中的辅助应用作用.方法60例双侧颈丛神经阻滞下行甲状腺包块切除术病人,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A组为对照组,不再用其它药物;B与C组在阻滞前2min静脉缓慢分别滴注艾司洛尔0. 5mg/kg和1mmg/kg.观察阻滞前和阻滞后1、5、10、 20min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结果A组病人MAP、HR在阻滞后1、5、10min升高(P<0.05).B组阻滞后1、5、 10、20min,MAP、HR升高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A组比较,HR在阻滞后1、5、10、20min时降低(P<0.05).C组阻滞后1、 5、10min,MAP、HR均降低(P<0.05),与A组比较,MAp、HR在1、5、10、20min时显著下降(P<0.01或0.05);与B组比较,MAP、HR在阻滞后1、5、10min,均有明显降低(P<0.05).结论0.5mg/kg和1mg/kg艾司洛尔均可缓解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所致的副反应.
作者:钟颖;阎晋;杨文燕 刊期: 2004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