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经典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朊病毒感染细胞模型SMB-S15中抑制的研究

孙静;王晶;陈利娜;杨晓东;肖康;陈操;田婵;石琦;董小平

关键词:朊病毒病,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β-catenin, GSK-3β, 靶基因
摘要:目的 检测经典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朊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SMB-S15中的功能状态.方法 运用real time-PCR方法检测了朊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SMB-S15中,经典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调控的靶基因mRNA表达水平;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稳定感染羊瘙痒因子Chandler株的小鼠神经细胞系SMB-S15中经典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相关调控蛋白及靶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磷酸戊聚糖治愈的细胞对照SMB-PS相比,SMB-S15细胞中经典Wnt信号通路的靶基因cyclin D1、c-myc、survivin转录水平均有显著下调.经典Wnt信号通路的调控蛋白中,磷酸化p-catenin (Ser33,37,Thr41)表达明显上调,且其靶基因cyclin D1的蛋白表达明显下调,失活形式磷酸化糖原合成激酶(GSK-3β Ser9)表达明显下调.结论 在朊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SMB-S15中经典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被抑制.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相关文献
  • ADAM10处理增强铜离子诱导的重组朊蛋白的蛋白酶抗性

    目的 分析ADAM10对铜离子诱导后的PrP蛋白的剪切特点.方法 常规方法表达、纯化人PrP全长蛋白(aa 23-230),利用氯化铜对纯化后的PrP蛋白进行诱导.用不同浓度的ADAM10对PrP蛋白进行处理,检测诱导后全长蛋白及剪切片段的PK抗性.结果 重组人PrP蛋白经Cu2诱导后具有部分抵抗PK消化的特点.Cu2+诱导后的PrP蛋白可被ADAM10剪切,具有剂量依赖性.ADAM10对Cu2+诱导的PrP蛋白处理后抵抗PK消化的能力明显加强.结论 ADAM10可以剪切Cu2+诱导的PrP蛋白,同时增加了处理后PrP蛋白的PK抗性.

    作者:陈操;吕燕;石琦;董小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O1群E1Tor型霍乱弧菌溶原性测定的机理研究

    目的 确定我国O1群El Tor生物型霍乱弧菌“噬菌体-生物分型”方案中“溶原性测定”中检测噬菌体的种类,研究溶原性测定的原理.方法 选择O1群El Tor型霍乱弧菌76株、O1群古典株8株、O139群菌株34株,利用溶原性测定方法检测菌株溶原性,检测菌株自发产生的溶原性噬菌体种类,检测阳性和阴性菌株染色体中该前噬菌体基因组,并检测这些菌株对溶原性噬菌体919TP(弧菌噬菌体K139家族)的敏感性.结果 O1群El Tor型菌株溶原性测定为阳性的19株菌,其释放的噬菌体主要为K139家族,具有溶原化的K139噬菌体,并对溶原性噬菌体919TP的敏感性为阴性;O1群El Tor型菌株22株对溶原性噬菌体919TP的敏感性为阳性,溶原性测定全部为阴性,基因组中不含有K139噬菌体;6株O1群古典型菌株溶原性检测为阳性株,但产生的噬菌体不是K139类;0139群菌株中5株溶原性测定为阳性,能检测到溶原性K139噬菌体基因组,并且34株菌全部不能被919TP感染.结论 O1群El Tor型霍乱弧菌“噬菌体-生物分型”方案中溶原性测定指标主要检测的是菌株释放K139类噬菌体的能力,即是否有K139噬菌体的溶原化并释放子代,“对溶原性噬菌体的敏感性”检测的是菌株能否被K139家族噬菌体(919TP)感染,因此生物分型中“溶原性测定”与“对溶原性噬菌体的敏感性”两个指标是相关联的.

    作者:申小娜;张京云;付秀萍;李杰;梁未丽;阚飙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HBV不同感染状态患者CD4+T细胞功能的差异研究

    目的 探讨适应性免疫应答(adaptive immune response)中CD4+T淋巴细胞在不同HBV感染状态患者中功能的差异.方法 采集健康成人(healthy individuals,HI)、急性乙型肝炎(acute hepatitis B,AHB)、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immune tolerance phase,IT)和免疫清除期(immune clearance phase,IC)患者的外周静脉全血.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4+T细胞频数,表面功能分子CD69表达,Th1、Th2亚群细胞频数及Th1/Th2比值,并分析其在HBV感染不同状态患者中的差异.结果 共收集健康人、急性乙型肝炎、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和免疫清除期患者各12、33、30、49例.急乙肝组CD4+T细胞频数(AHB,39.99±8.00%)显著高于免疫耐受组(IT,33.86±6.87%)和免疫清除组(IC,34.52±9.17%)(F =4.584,P=0.004),其余各组差异无显著性;急乙肝组的CD69分子的平均荧光强度(me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MFI) (25.56±9.01)也显著高于免疫清除组(21.66±3.38)和免疫耐受组(21.57±5.58)(F=3.291,P=0.023),而AHB、IC、IT、HI各组的CD69分子绝对分子数(absolute molecular count,ABC)依次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5.201,P=0.000).HBV各感染状态的Th2/Th1比值均无显著性差异(1.76±0.54,1.57±0.59,1.76±0.67,P>0.05).结论 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的CD4+T细胞频数及细胞表面活化分子CD69均显著高于慢性HBV感染组;Th2型应答在HBV各感染状态的CD4+T细胞应答中均占主导地位.

    作者:张丹;李明慧;屈晓晶;靳丽;张璐;路遥;谢尧;刘顺爱;成军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2013-2015年人冠状病毒OC43基因型分布特点的研究

    目的 研究人冠状病毒(Human Coronavirus,HCoV) OC43的基因型分布特点,为阐明HCoV-OC43的分子流行规律提供数据参考.方法 从2013年-2015年HCoV-OC43检测阳性的呼吸道样本中提取核酸,用逆转录方法扩增cDNA,利用特异性引物扩增全长纤突蛋白基因(S)、聚合酶基因(RdRp)和核蛋白基因(N).用Mega 6.0软件进行序列拼接、进化树构建和S蛋白氨基酸比对.结果 从16份HCoV-OC43阳性样本中获得全长S、RdRp和N基因.其中2013年的1株为D基因型,2014年的8株均为D基因型,2015年的7株中包括3株B、3株D和1株E(CH)基因型.B和D基因型的S蛋白分别有9个和16个氨基酸位点的突变与分离年份有关,B基因型中氨基酸突变呈累加现象,D基因型中出现连续突变和回复突变.结论 HCoV-OC43表现为多基因型共流行,D基因型高流行.抗原蛋白S的氨基酸突变在各基因型流行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为完善和丰富对HCoV-OC43的分子流行特征的认识提供了数据参考.

    作者:贾宝迁;肖艳;王营;任丽丽;王健伟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PrP蛋白的表达与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患者临床进展及病理分级的关系

    目的 了解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患者PrP蛋白的表达与临床进展及病理分级的关系.方法 在92例临床诊断的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患者中,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对PrP蛋白在组织中的表达进行检测,同时对PrP蛋白与患者临床进展及病理分级程度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92例临床诊断的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患者中,PrP蛋白在肿瘤发生的不同部位其阳性率不同,随着患者的临床病程的进展其阳性率增高,随着肿瘤的病理分级的严重其阳性率增高.结论 PrP蛋白的高表达与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魏炜;晋俊涛;张宝云;宋韫韬;张乃嵩;董小平;石琦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4株埃博拉病毒核蛋白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抗原结合表位研究

    目的 分析鼠埃博拉病毒核蛋白(NP)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抗原结合表位,了解其免疫学特性.方法 经生物信息学分析后,将NP分段重组表达,并分别以之为抗原,通过免疫印迹和竞争ELISA的方法对4株埃博拉病毒核蛋白特异性单抗的抗原结合表位进行分析.结果 经生物信息学表位分析后将埃博拉病毒全长核蛋白分为rNP1-418,rNP419-639和rNP640-739三段进行重组制备,免疫印迹法分析表明4株鼠单抗均识别线性表位,结合位点位于C端100 aa.通过对C端100 aa即rNP640-739 N端连续截短20 aa的方法进行鉴定,4株鼠单抗抗原表位位于埃博拉核蛋白C末端20 aa,但其中2株单抗无明显竞争.结论 明确了具有不同结合位点的埃博拉核蛋白特异性单抗,为免疫学快速检测试剂的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孙丽娜;周荣苹;刘洋;芜为;李川;仇佩虹;李德新;梁米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血清学肿瘤标志物在原发性肝细胞癌术后复发中的预测价值研究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血清学肿瘤标志物AFP、AFP-L3异质体、AFP-L3/AFP比值、GP73和部分常规血液学指标在患者术后复发中的预测价值和动态变化.方法 对36例HCC患者术后随访2年,检测其在术前、术后和复发三个时间段的血清学标志物和血液学指标浓度,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法和COX风险模型分析术前指标对复发风险的预测价值,采用配对t检验和Wilcoxon符号秩检验比较上述指标在患者术前、术后和复发时的动态变化.结果 所有患者2年随访率为94.4%,中位生存期为10月,复发率为91.2%.经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og-rank单因素分析发现,仅有术前GP73浓度对患者术后复发具有预测价值(x2=4.695,P=0.03),COX多因素分析发现AFP-L3、PT、PTA与患者术后复发时间有关,是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配对分析发现AFP、AFP-L3、GP73、TBIL、ALT共5项指标在手术后会出现显著改变(P<0.05),AFP、AFP-L3、AFP-L3/AFP、GP73共4项指标在肿瘤复发时会出现显著改变(P<0.05).结论 术前GP73水平可作为HCC术后复发的预测因子,AFP等血清学指标的监测对HCC患者的手术疗效评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李波;陈霖;徐军;李筱涵;朱剑功;李媛媛;李伯安;毛远丽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浅析病原生物科研院所外事管理工作

    文章总结分析了作者在从事科研院所外事管理岗位工作实践中的阶段性认识,通过对日常基本工作方法和流程的深入思考,分析出目前科研院所外事管理工作在管理主动性、创新性、精细化水平、服务观念和意识等方面的提升空间,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优化思路和建议,通过充分履行岗位职责、优化工作流程等途径,增强工作主动性,建立科学系统的精细化管理体系,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充分发挥管理工作的导向效能,促进科研事业发展.

    作者:徐晶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儿童呼吸道感染标本人偏肺病毒的分子检测与分型

    目的 了解儿科门诊流感样病例和住院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中人偏肺病毒(hMPV)感染状况、病毒基因特征.方法 选取2011-2013年杭州地区哨点医院,儿科呼吸道门诊、住院病例共2 593例,流感样病例采集咽拭子1 676份,住院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采集气管吸取物917份.用实时荧光RT-PCR方法检测hMPV核酸,阳性样本用RT-PCR方法对hMPV融合蛋白(F)基因片段扩增、序列与基因分型.实验结果作描述性统计和样本率的卡方检验.结果 门诊检出率6.62%(111/1 676),住院检出率6.32(58/917),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86,P=0.769).门诊与住院hMPV性别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岁组住院患儿检出率(6.33%,43/679)高于门诊(2.79%,19/6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808,P=0.002).hMPV阳性患儿平均年龄门诊(31.33±18.50月)>住院(10.41±8.28月).冬季门诊检出率13.56%(59/435)高于住院8.06%(20/2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69,P=0.031).hMPV共感染检出率住院(31.04%,19/58)高于门诊(18.01%,20/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663,P=0.031).门诊和住院hMPV均以A2亚型多,不同基因型的临床特征不明显.结论 门诊与住院hMPV感染率无差异,hMPV阳性患儿平均年龄门诊大于住院,冬季hMPV检出率门诊高于住院,门诊与住院hMPV共感染主要病原不同,研究期间门诊与住院基因型均以A2为主.

    作者:寇宇;于新芬;李钧;杨旭辉;周银燕;潘劲草;谢立;孙昼;濮小英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两种等温扩增技术在二代测序病毒鉴定中的应用

    目的 评估两种等温扩增方法在二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病毒鉴定中的应用,为利用二代测序进行病毒鉴定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了两份病原已知的重症肺炎病人咽拭子,分别采用单引物等温扩增(Single primer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SPIA)和多重置换等温扩增(Multiple displacement amplification,MDA)的方法进行反转录扩增.扩增产物进行NGS测序和宏基因组学分析.结果 SPIA扩增产物片段较短,扩增效率较低;而MDA扩增的产物片段较长,扩增效率也高.SPIA法在两份样本中均检测到目标病原,且目标病原基因组覆盖度较高.MDA在其中一份样本中未能检测出目标病原.结论 SPIA与MDA扩增方法均可用于NGS病原鉴定.SPIA法扩增效率较低,成本较高,但检测病原的能力高于MDA.

    作者:邹晓辉;赵翔;冯兆民;王大燕;舒跃龙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偏肺病毒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的建立及应用

    目的 建立偏肺病毒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并检测临床样本,了解偏肺病毒感染患儿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针对保守基因F合成引物和探针,制备偏肺病毒转录RNA标准品并建立标准曲线,检测线性范围、低检测限、重复性、灵敏度和特异性.对采集自2010年12月至2011年11月兰州地区急性呼吸道疾病患儿的222份下呼吸道临床标本进行偏肺病毒筛查,同时对阳性标本进行常见呼吸道病毒的共感染筛查,并对偏肺病毒进行相关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方法线性检测范围是10-108拷贝/μl,低检测限是10拷贝/μl,曲线相关系数是1,扩增效率是91.62%,Ct值组内CV值小于2%.以传统PCR产物的测序结果为参照,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100%和96.17%.偏肺病毒检出22例(9.46%),其中男童13例(5.86%),女童8例(3.60%).春、夏、秋、冬的检出率分别是15.71%、0%、5.08%、11.11%.偏肺病毒载量与混合感染、疾病种类、临床症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该方法是检测偏肺病毒灵敏度、特异性和重复性均较好的方法;偏肺病毒在兰州地区儿童呼吸道感染中占有重要地位,长期系统的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周杰英;林应标;曹友德;段招军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陕西省汉滩病毒分离株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目的 从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leukocytes,PBMC)中分离汉坦病毒,并对分离株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及进化分析.方法 采集急性期HFRS患者外周血,分离PBMC后与Vero-E6细胞混合培养分离汉坦病毒,通过Real-time PCR和IFA法检测,扩增分离株全基因组片段进行序列测定及分析,并采用SX26分离株样本与HFRS患者恢复期血清和免疫接种者血清各50份进行微量中和试验.结果 成功分离到两株汉滩型毒株并获得全基因组序列,进化分析显示与西安分离株XAAa10091712同源性较高;微量中和试验结果显示50份HFRS患者恢复期血清分别中和分离株SX26与疫苗株Z10,中和抗体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另50份免疫接种者血清样本针对SX26和Z10毒株产生的中和抗体阳转率分别为72%及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PBMC分离汉坦病毒可作为病毒分离的另一种途径;流行株与Z10疫苗株的抗原性存在差别,疫苗株产生的抗体中和流行株效果较弱,提示病毒进化过程中已发生部分变异,为疫苗免疫效果研究和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作者:马颖欣;余鹏博;张全福;李建东;王世文;李德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肠道病毒性脑炎的患儿T细胞活化亚群和细胞因子的变化

    目的 通过对肠道病毒性脑炎(Enterovirus Encephalitis,EVE)的患儿T细胞活化亚群、细胞因子的检测,探讨其在EVE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7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神经科病房收住院的24例脑脊液肠道病毒阳性的EVE患儿为病例组,其中14例予活化T细胞亚群检测,24例均予细胞因子流式测定,同期门诊体检的49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外周血CD25 +/CD3+ CD4+、CD69 +/CD3+CD4+、HLA-DR/CD3+ CD4+、CD25 +/CD3+ CD8+、CD69 +/CD3+ CD8+、HLA-DR/CD3+ CD8+,及IL-2、IL-4、IL-6、IL-10、TNF-α、INF-γ水平.结果 病例组外周血CD69/CD3+ CD4+、CD69/CD3+ CD8+的表达含量(1.193% ±2.849%,0.696%±1.242%)低于对照组(Z=-2.722,P=0.006;Z=-3.321,P=0.001).外周血病例组IL-2的表达水平(3.342±1.089 pg/ml)低于对照组(Z=-2.722,P=0.019);而IL-6,TNF-α的表达水平(123.046±355.349;3.367±1.717 pg/ml),与对照组相比,有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471,P=0.001;Z=-4.803,P<0.001).结论 EVE患儿存在一定程度的免疫功能紊乱,T细胞活化亚群和细胞因子可能参与了EVE的发病过程.

    作者:方春艳;邹小杰;袁哲峰;黄明海;高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自发生物素化风疹病毒重组诊断抗原的制备

    目的 获取原核表达过程中自发生物素化的风疹病毒(Rubella Virus,RV)重组抗原E1(RV-E1),并初步评价其抗原性.方法 将2×BirA酶底物(BSP)插入到RV-E1抗原优势表位区域aa 148-295的羧基端,硫氧还蛋白(Thioredoxin,TRX)插入到RV-E1的氨基端,密码子优化后全基因合成;在大肠埃希进行表达,并利用亲和层析和离子交换层析纯化获取生物素化的RV-E1抗原;利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对目的蛋白进行鉴定,并建立风疹病毒IgM抗体检测方法,初步评价此方法对阴阳血清样本的鉴别能力.结果 获取高度均质的生物素化的可溶性RV-E1抗原,WB实验表明目的蛋白不但可以被RV-E1抗原和TRX抗原单克隆抗体识别,而且可以被标记HRP的链霉亲和素所识别.分别对50份风疹病毒感染阳性血清、阴性血清和健康人血清进行检测,发现一致性优异.结论 RV-E1诊断抗原携带BSP,可以在大肠埃希菌表达过程中自发共价结合生物素分子,并可以作为新型诊断抗原应用于生物素-亲和素ELISA血清学检测中.

    作者:苏秋东;郭敏卓;邱丰;贾志远;卢学新;孟庆玲;田瑞光;高燕;毕胜利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高载量标本HBV-DNA定量检测时稀释液的选择与评价

    目的 对高载量标本HBV-DNA稀释检测时稀释液进行选择和评价,期望筛选出较为理想适用于临床的稀释液.方法 以阴性质控品作为标准稀释液,阴性血清、生理盐水、蒸馏水作为候选稀释液,分别对定值标准品(浓度为2.00×109 IU/ml)进行10倍、100倍的稀释检测,比较使用候选稀释液与标准稀释液的检测结果,同时进行偏差分析.结果 在10倍稀释时,使用蒸馏水稀释与标准稀释液稀释,其检测结果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4,P>0.05),偏差小于行业标准规定的总允许误差;使用阴性血清、蒸馏水时检测结果高于标准稀释(P<0.05),分别有16.67%和20.00%的偏差超过行业标准规定的总允许误差.在100倍稀释时,使用待选稀释液,其检测结果均高于使用标准稀释液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以蒸馏水作为稀释液时的检测结果与以标准稀释液稀释时的检测结果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其公式为Y=0.963X+0.267;使用不同稀释液时偏差均小于行业标准规定的总允许误差,以标准稀释液偏差小,其次为蒸馏水、生理盐水、阴性血清(P<0.05).结论 在10倍稀释时,适稀释液为阴性质控品与蒸馏水;在100倍稀释时,适稀释液为阴性质控品,其次为蒸馏水、生理盐水、阴性血清,以蒸馏水作为稀释液时,可通过公式y=0.963X+0.267对检测结果进行校正,确保结果更为精确.

    作者:汪东剑;余维涛;张晓云;刘冬萍;邱华琴;彭慧琼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广东省病毒性脑炎流行状况及病原学研究进展

    广东省是我国病毒性脑炎流行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自开展乙脑疫苗的广泛接种以后,乙脑的发病率明显下降,但广东省内还存在大量其他病毒引起的脑炎和不明原因病毒性脑炎.本文就广东省病毒性脑炎流行现状、媒介蚊虫、疫苗接种和病原学等情况进行综述.

    作者:吴延杰;申红卫;石向辉;钟建明;马学军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乳腺癌患者中HPV和MMTV的基因检测

    目的 在乳腺癌中检测人乳头瘤病毒和小鼠乳腺肿瘤病毒的存在,期望能为乳腺癌的基因治疗提供可能的靶点.方法 取76例乳腺癌石蜡组织,应用PCR和巢式PCR方法检测组织中HPV L1、HPV16E6、HPV16E7、HPV18E6和HPV18E7,MMTV的env基因序列,并进行了测序分析.结果 在76份样本中,HPV L1阳性7例(9.21%),且测序后均为HPV18基因型;HPV16 E6和HPV16E7无阳性;HPV18 E6阳性5例(6.58%);HPV18 E7阳性7例(9.21%);MMTV的env基因阳性23例(30.26%).结论 HPV18型相关基因与MMTV的env基因在乳腺癌中有存在,结果提示乳腺癌与HPV的相关性不是很高,但乳腺癌和MMTV或许有一定的相关性,也为乳腺癌的基因治疗提供了可能的靶点.

    作者:颜晨;陈云新;滕智平;沈丹华;李劲涛;曾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和脓毒症患儿人副肠孤病毒和非脊髓灰质炎肠道病毒感染的特征

    目的 通过检测患儿脑脊液和血清标本中的HPeV和NPEV,结合临床探讨其在儿童中的感染特征.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12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来自600例16岁以下怀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或脓毒症患儿的脑脊液标本543份和血清标本173份,其中116例患儿同时收集到脑脊液和血清标本.通过实时荧光RT-PCR和巢式RT-PCR的方法对HPeV和NPEV进行筛查及分型.结果 在终诊断为CNS感染的136例患儿中,HPeV阳性率为1.5%,NPEV阳性率为16.9%;诊断为脓毒症的51例患儿中,HPeV阳性率为5.9%,NPEV阳性率为3.9%;其他诊断的413例患儿中,HPeV阳性率为3.4%,NPEV阳性率为2.9%.HPeV感染患儿以0月~<3月年龄组多,而NPEV则以3岁~<7岁组多.NPEV感染的高峰为7月~9月,而HPeV感染的高峰为11月和12月.结论 HPeV感染患儿年龄低于NPEV感染患儿,HPeV和NPEV可在儿童中引起脓毒症或CNS感染等严重疾病.

    作者:吴迪;宋秦伟;张又;钱渊;丁雅馨;赵林清;邓洁;王芳;孙宇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2012-2015年上海地区成人甲型H3N2流感病毒抗原漂变分析

    目的 通过分析2012-2015上海地区成年人甲型H3N2流感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及HA抗原漂变情况,从而了解甲型H3N2流感病毒分子流行及变异变迁规律.方法 采集2012-2015年间上海地区三家哨点医院流感样成人病例的呼吸道标本,收集临床资料.提取标本核酸后用实时荧光PCR检测流感病毒,对甲型流感病毒阳性的标本进一步进行基因分型.对H3N2阳性标本扩增血凝素(HA)基因片段、测序和进行基因变异分析.结果 总共收集2 346例病例,甲型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病例331例,其中273例为H3 N2流感病毒阳性,58例为2009 pdmH1N1流感病毒阳性.2012年-2015年期间,上海地区H3N2流感病毒在每年的冬春季流行,但在2014年和2015年均呈现夏季流行高峰.对2012年-2015年间获得的上海地区180个H3N2流感病毒的HA基因全长序列进行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2012-2015年间H3N2流感病毒总共引起了3个主要的流感流行峰,分别是2013年12月-2014年1月、2014年7-8月和2015年7-8月,且分别属于三个不同的基因簇:A/Finland/385/2013类似株,为group 3C.3b;A/Switzerland/9715293/2013类似株(SW13),为group 3C.3a和A/Hong Kong/5783/2014类似株(HK14),group 3C.2a分支.比较3个流行峰的甲型H3 N2流感病毒,发现血凝素蛋白氨基酸序列存在一定差异,主要分布于抗原表位和受体结合位点(RBS).结论 2012-2015年间,上海地区流行的H3N2流感病毒出现明显的2次抗原漂变,可能是导致上海地区近年来H3N2流感流行的原因.

    作者:夏益兰;张万菊;田棣;代发辉;宋志刚;冯净净;揭志军;杨天芸;郭雪君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经典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朊病毒感染细胞模型SMB-S15中抑制的研究

    目的 检测经典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朊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SMB-S15中的功能状态.方法 运用real time-PCR方法检测了朊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SMB-S15中,经典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调控的靶基因mRNA表达水平;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稳定感染羊瘙痒因子Chandler株的小鼠神经细胞系SMB-S15中经典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相关调控蛋白及靶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磷酸戊聚糖治愈的细胞对照SMB-PS相比,SMB-S15细胞中经典Wnt信号通路的靶基因cyclin D1、c-myc、survivin转录水平均有显著下调.经典Wnt信号通路的调控蛋白中,磷酸化p-catenin (Ser33,37,Thr41)表达明显上调,且其靶基因cyclin D1的蛋白表达明显下调,失活形式磷酸化糖原合成激酶(GSK-3β Ser9)表达明显下调.结论 在朊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SMB-S15中经典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被抑制.

    作者:孙静;王晶;陈利娜;杨晓东;肖康;陈操;田婵;石琦;董小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主管: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