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沛
【目的】探讨熊果酸对人前列腺癌DU145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常规培养前列腺癌细胞系DU145,采用不同浓度熊果酸干预48 h ,细胞增殖与毒性分析(CCK‐8)法检测DU145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DU145细胞的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DU145细胞p‐Akt及bcl‐2蛋白表达;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检测 PTEN mRNA 表达。【结果】细胞增殖抑制试验显示熊果酸呈浓度依赖性抑制DU145细胞生长;0、10、20μmol/L药物处理细胞48 h后其早期凋亡率分别为(2.15±0.24)%、(13.52±1.83)%及(16.69±2.56)%,晚期凋亡率分别为(3.28±0.53)%、(18.47±2.64)%及(23.70±1.9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熊果酸作用的DU145细胞p‐Akt及bcl‐2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均 P <0.05),PTEN mRNA表达水平上升( P <0.05)。【结论】熊果酸能够浓度依赖地抑制DU145细胞增殖,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PT EN/P13K/Akt信号转导通路来实现的。
作者:谢晓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神经阻滞疗法应用于慢性疼痛性肌腱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慢性疼痛性肌腱炎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数字随机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处理方法,包括休息、冷敷和使用布洛芬进行对症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神经阻滞疗法进行相关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以及采用疼痛评分量表(VAS)对患者治疗后疼痛情况进行评分,并对患者治疗期间生活质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显效24例,有效2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显效14例,有效18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为66.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但对照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12例胃肠道反应,4例皮肤瘙痒,其他不良反应7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7.92%,观察组在未出现不良情况( P <0.05)。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2.13±0.79vs4.03±0.6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且采用神经阻滞疗法,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其心理指数、情感指数和健康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神经阻滞疗法对慢性疼痛性肌腱炎治疗效果显著,患者疼痛程度减轻,且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易进科;汤治中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失败的原因,为制订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确诊为乳腺癌并在本院治疗的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术后均行相同方案的内分泌治疗而失败,观察并总结失败的发生率和原因,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2例患者中20例治疗失败,发生率为32.3%。年龄>45岁、绝经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雌激素受体(ER)磷酸化抗体阳性和类固醇受体辅助活化因子(SRC)表达阳性患者治疗失败率明显升高( P <0.05)。【结论】年龄、绝经、HER‐2、ER磷酸化抗体阳性和SRC表达与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效果有明显的相关性。
作者:姜炬芳;邓五一;李天牧;徐晔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不同给药途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1月至2014年7月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80例,按照给药途径不同分为冠脉组(64例)、静脉组(60例)和未给替罗非班的常规组(56例),比较三组术后血流分级、心电图ST段回落率、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住院期间和随访6~9月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及出血并发症等不良反应。【结果】冠脉组和静脉组较常规组术后血流情况明显改善( P <0.05),心电图ST段回落率和CK‐MB水平均显著优于常规组( P <0.05),三组间MACE及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 P >0.05)。【结论】行急诊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应用盐酸替罗非班可以改善冠状动脉血流,不增加出血风险,但不能改善M ACE发生率。
作者:杨健;罗瑛;李淑均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腹水腺苷脱氨酶(ADA)、糖链抗原‐125(CA125)及血清CA125在结核性腹膜炎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检测30例结核性腹膜炎患者、30例肝硬化腹水患者和30例恶性腹水患者的腹水ADA、腹水CA125和血清CA125水平并比较。【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前血清CA125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05);恶性组、结核组患者腹水CA125水平均显著高于肝硬化组( P <0.05),但恶性组与结核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结核组腹水ADA水平均显著高于肝硬化组、恶性组( P<0.05),但肝硬化组与恶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05)。结核组患者治疗后血清CA125、腹水CA125、腹水ADA水平均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但其他两组治疗前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在抗结核治疗过程,动态检测腹水CA125及腹水ADA对结核性腹膜炎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易艳容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建立人IFN‐λ1‐3型mRNA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检测方法。【方法】根据人IFN‐λ1‐3型mRNA的基因序列合成特异性引物及探针,用体外转录方法制备IFN‐λ1‐3型的mRNA标准品,建立人IFN‐λ1‐3型mRNA qRT‐PCR检测方法。【结果】IFN‐λ1‐3型RNA标准品与对应的CT 值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扩增效率均在90%~100%之间;灵敏度分别是:1×100 co pies/μL、1×101 co pies/μL、1×101 co pies/μL ;变异系数均小于2%;各型间交叉反应不明显。【结论】本研究建立的IFN‐λ1‐3型mRNA qRT‐PCR检测方法灵敏度高,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及特异性。
作者:刘淑萍;钟礼立;张兵;段招军;刘沁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比较分析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ediatric Clinical Illness Score ,PCIS)和儿童死亡风险评分(Pediatric Risk of Mortality Score ,PRISM )对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病情进展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于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入住本院重症监护室(ICU )的符合重症手足口诊断标准的424名患儿。收集小儿PCIS和PRISM评分系统的相关生理参数及结局资料,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的面积(AUC)来评估评分系统对并发症和结局的分辨力。【结果】死亡组患儿总住院天数和住IC U天数明显少于存活组患儿,且两者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5)。死亡组患儿肺水肿和肺出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存活组,且两者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5)。采用PCIS和PRISM评分来评价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病情发现,死亡组PCIS评分要明显低于存活组(Z=-6.48,P =0.000),死亡组PRISM 评分明显高于存活组(Z=-7.39,P =0.000),而且两评分系统存在相关性。PCIS和PRISM两评分系统分辨是否发生肺水肿、肺出血和死亡的AUC分别是0.74和0.78、0.82和0.87、0.83和0.87。【结论】PCIS、PRISM 均能够反映重症手足口病的危重程度,且相关程度高。两评分系统对重症手足口病发生严重并发症或者死亡的分辨力均到达可接受水平,且PRISM评分系统更优。
作者:陈鹏;刘潇;卢秀兰;左超;肖政辉;仇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食管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PM M E )的影像学、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PM M E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组织形态和免疫组化特点及治疗和预后等进行分析。【结果】5例患者均为老年男性,平均年龄63.4岁,均表现为进食不畅,症状呈进行性加重。胃镜检查示:3例距门齿25~35 cm食管前壁及左侧壁见不规则结节状肿物及息肉样肿物,2例距门齿35~40 cm食管右侧壁及右后壁见不规则溃疡型肿物。C T检查显示:食管中、下段管腔内偏心性肿瘤,增强扫描5例肿瘤均有强化,其中1例病灶强化均匀,其余4例呈不均匀强化。肿瘤病理组织学表现:瘤细胞排列呈巢片状或条索状,细胞圆形或多角形,胞质丰富红染,胞质内见黑色素颗粒,细胞核大小不一,核居中或偏位,核仁明显,病理性核分裂象易见。免疫表型:瘤细胞弥漫表达HMB‐45、Melan A、S‐100;CK阴性,Ki‐67阳性细胞数30%~35%。【结论】食管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非常罕见,有特征性的影像学、组织学、病理学特点,有助于该肿瘤诊断。
作者:王振征;董伟;魏志;郑金锋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SBAR沟通模式在消化内科护士交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应用SBAR沟通模式,设计消化内科沟通模板样式,组织培训,制定并实施于消化内科患者的病情汇报。【结果】应用SBAR沟通模式汇报病情后,消化内科护士理论考核平均成绩由86.45分上升至91.25分,护士交班的全面准确性、专科性、时效性、条理清晰性均较实施前有显著提高。通过SBAR沟通模式培训,护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提高。【结论】应用SBAR沟通模式进行病情汇报,提高了医护沟通效率,提升了护士的综合素质和医生满意度,促进了患者安全与团队协作。
作者:蔡华;秦月兰;石小毛;陈金辉;李群丽;黎秀兰;邓菁琪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比较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耳郭假性囊肿的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7月至2014年7月本科收治的69例耳郭假性囊肿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39例,用囊肿前壁切除及贯穿缝合碘仿加压法治疗;对照组30例,以传统的囊肿前壁切开引流、局部加压包扎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疗效、平均住院天数以及医疗费用。【结果】两组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组有效率100%,观察组有效率76.67%;观察组平均住院日7.15 d ,观察组平均住院日13.30 d;观察组平均医疗费用4171.98元,观察组平均医疗费用5174.33元,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囊肿前壁切除及贯穿缝合碘仿加压法是治疗耳郭假性囊肿的一种可靠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杨枝芳;贺广湘 刊期: 2015年第04期
心血管疾病的再住院率及死亡率逐年上升,尤其心力衰竭,因此寻找新的诊疗手段必将成为医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但是如今仍有多数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不明确,无特效及根治的方法和药物,病死率和致残率高,预后差[1],这种严峻的现状急需扭转。在各种基础学科研究的发展背景下,如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研究人员们提出了代谢组学,因其关注的主要是代谢物,让原本微小改变的基因和蛋白表达都会在代谢物上得到放大,且代谢物的数量级又远小于基因和蛋白的数目,更全方位地填补了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微观研究中的缺陷。现就代谢组学在心力衰竭诊治中的研究与应用综述如下。
作者:冯洁(综述);郭莹(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间苯三酚在输尿管镜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176例行输尿管镜检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给药组89例,95侧输尿管行输尿管镜术;对照组87例,92侧输尿管行输尿管镜术。给药组于术前15 min静脉注射间苯三酚80 mg ,对照组则直接进镜。记录进镜难易程度、手术时间、药物副作用、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结果】给药组进镜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且给药组未出现明显药物副作用及严重并发症。【结论】输尿管镜检术前使用间苯三酚可提高输尿管镜术的有效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柳懿鹏;章传华;周高峰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女性生殖道解脲支原体(CT)、沙眼衣原体(UU)感染与稽留流产的关系。【方法】采用培养法检测100例稽留流产(观察组)和100例人工流产者(对照组)宫颈分泌物中C T、U U。【结果】观察组C T、U U及二者混合感染率分别为34%、29%、1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2%、1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女性生殖道CT、UU感染与稽留流产的发生有相关性,检测CT、UU感染,对预防稽留流产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清华;闫泓霖;肖建萍;姚丽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利奈唑胺引起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 )的临床表现、治疗及可能机制。【方法】报道1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应用利奈唑胺引起反复严重贫血,结合文献分析其可能原因。【结果】利奈唑胺可引起 PRCA ,可能与 T 细胞异常增殖有关。【结论】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应用利奈唑胺可能引起PRCA ,需密切监测网织红细胞的变化。
作者:施兵;黄晓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建立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分离、纯化及鉴定方法,观察体外成骨潜能。【方法】应用密度梯度离心联合贴壁筛选的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兔骨髓来源的M SCs ,培养过程中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其生物学特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型,所得的细胞进行成骨诱导分化后进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LP)染色及茜素红染色鉴定,并对成骨分化指标进行检测。【结果】原代分离培养的贴壁细胞呈长梭形,漩涡状排列。传代后增殖迅速,细胞为单一的梭形,排列更加有序。培养的细胞CD44呈阳性表达,而CD34呈阴性表达。成骨诱导后ALP染色和茜素红染色均呈阳性。诱导组成骨分化后成骨标志物含量较对照组明显要高。【结论】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的方法可以获得高纯度MSCs ,增殖旺盛,体外具有成骨潜能。
作者:周永春;鲁超;宋宗让;孟羿彬;郝定均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2年3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82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1例患者,对照组采取甲钴胺注射液治疗,观察组行鼠神经生长因子肌肉注射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血脂、血糖水平进行分析,并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睡眠质量评分(QS)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判断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腓总神经、正中神经及胫神经的感觉传导速度(SNCV )、运动传导速度(M NCV )变化情况,分析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68%,对照组为70.73%,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对比均无明显差异( P >0.05);两组治疗前后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相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 P>0.05);两组患者M NCV、SNCV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治疗后评分优于对照组( P <0.05);QS评分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5);hs‐CRP水平经治疗后,两组患者均有下降,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05)。【结论】鼠神经神长因子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作者:张蓓;李怀苏 刊期: 2015年第04期
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由计算机技术和电子技术创造的类似真实的虚拟环境,它通过多种传感设备为用户提供视、听、触等直观而又自然的感官体验,用户可根据自身的感觉对虚拟世界中的物体进行考察和操作,使参与者“沉浸”其中[1,2]。虚拟现实技术具有沉浸感(Immersion)、交互性(Interaction)和构想(Imagination )三大特征,它是集计算机图形技术、多媒体技术、传感器技术、人机交互技术、网络技术、立体显示技术以及仿真技术等多种科学技术综合发展起来的计算机领域的新技术,也是力学、数学、光学、机构运动学等各种学科的综合应用[2,3]。目前在我国主要应用在军事、医学、心理学、教育、科研、商业、影视、娱乐、制造业、工程训练等方面。
作者:谭亚琼(综述);胡继红;盛小奇(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4期
抑郁症是以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愉悦感缺失为核心症状的一系列综合征,因其具有高发病率、复发率和高自杀风险而成为关注重点。近年的研究表明其发病机制涉及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失衡,其中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 ,HPA轴)的作用较突出,它可与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抑郁症的发生发展。本文就近几年 H PA 轴与抑郁症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探讨抑郁症不同临床亚型提供理论指导,为预防、评估抑郁症的发病和复发风险提供指导策略。
作者:亢俊俊(综述);陶晶;仇剑崟(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甲状旁腺腺瘤是导致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旁亢)的常见病因,其中78%~90%的甲旁亢由甲状旁腺腺瘤所致,且多为单发。诊断本病主要依靠血液生化检查,即表现为血钙的升高以及血磷和骨钙的降低。此外影像学检查也已成为诊断本病必不可少的检查方法,本文就甲状旁腺腺瘤的影像学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作者:尹学权(综述);金刚(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4期
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 ,HFS)是面神经受激惹而产生的功能紊乱症状群,属运动障碍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身体同侧面神经所支配的面部肌群不自主的、不规则的、无痛性的强直或阵挛性收缩为特征的慢性疾病[1]。 HFS 患者神经系统检查无其他阳性体征;肌电图显示肌纤维震颤和肌束震颤波,脑电图无阳性发现[2]。 HFS 主要的影响是引起社交、心理障碍和视野受损,使患者生活质量下降[3]。目前,原发性 HFS 佳治疗方法是采用 A型肉毒杆菌毒素(Botulinum toxin type A ,BTX‐A )局部注射[4]。BTX‐A又称A型肉毒毒素,是毒性强毒物之一,严重中毒者可危及生命,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护士应熟悉BTX‐A疗法并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应用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应对 H FS常见的社交回避,个人形象受损,生活质量减低等合并症,以期大限度地发挥治疗作用。
作者:彭德珍;赵丽萍;汪健健 刊期: 2015年第04期